《我的前半生》是我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回忆录。该书按时间顺序叙述,先从家世开始介绍,然后对童年、在位、逃难、改造等这几个人生大片段按顺序介绍。全书语言通俗,故事情节强,适合对末代皇帝的生活感兴趣者阅读。
《我的前半生(批校本)》收录了爱新觉罗·溥仪在书稿清样上的亲笔墨迹。这些批校既有作者对自己前半生生活的片段回忆,又反映出作者对书稿内容的独特认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前半生(批校本)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爱新觉罗·溥仪 |
出版社 | 群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的前半生》是我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回忆录。该书按时间顺序叙述,先从家世开始介绍,然后对童年、在位、逃难、改造等这几个人生大片段按顺序介绍。全书语言通俗,故事情节强,适合对末代皇帝的生活感兴趣者阅读。 《我的前半生(批校本)》收录了爱新觉罗·溥仪在书稿清样上的亲笔墨迹。这些批校既有作者对自己前半生生活的片段回忆,又反映出作者对书稿内容的独特认识。 内容推荐 《我的前半生(批校本)》收录了爱新觉罗·溥仪在书稿清样上的亲笔墨迹。这些批校既有作者对自己前半生生活的片段回忆,又反映出作者对书稿内容的独特认识。《我的前半生(批校本)》的面世,以其罕见的自著自批的著述方式,为深入研究末代皇帝的心灵世界提供了更丰富且珍稀的史料。 目录 中国人的骄傲(序) 第一章 我的家世(1859-1908) 一、醇贤亲王的一生 001 二、“醇府”与“大学士府”联姻 009 三、慈禧太后的最后决定 013 四、摄政王监国 017 五、亲王之家 023 第二章 我的童年(1908-1917) 一、登极与退位 028 二、帝王生活 036 三、母子之间 045 四、毓庆宫读书 050 五、太监 058 六、我的乳母 065 第三章 “ 小朝廷”( 1917-1924) 一、袁世凯时代 069 二、丁巳复辟 077 三、北洋系的元老 086 四、不绝的希望 094 五、庄士敦 101 六、结婚 108 七、内部冲突 114 八、遣散太监 123 九、整顿内务府 127 十、紫禁城的最后的日子 136 我的前半生 第四章 日本租界里的寓公 (1924-1930) 一、我怎么进的日本公使馆 143 二、由“使馆区”到“租界地” 154 三、罗振玉的努力 162 四、我和奉系将领之间 170 五、谢米诺夫和“小诸葛” 181 六、张园生活的片断 186 七、东陵事件 193 八、日本驻屯军和领事馆 197 九、“张园舌人回忆录”中的一段 --“三野公馆” 202 十、郑孝胥的心血 208 第五章 公开叛国( 1931-1932) 一、不静的“静园” 214 二、土肥原和他的“道具” 221 三、白河偷渡 229 四、在封锁中 232 五、和板垣会谈 238 六、同时上演的另一台戏 246 七、登场 263 八、一笔血腥账 266 第六章 傀儡的灵(1932-1945) 一、“元首”的“尊严” 270 二、李顿调查团 278 三、第三次做“皇帝” 284 四、吉冈安直 289 五、我的恐惧 293 六、四大“诏书”及其他 299 七、在羊的面前是狼 306 八、“后”与“妃”的命运 312 第七章 玲姑娘--“福贵人” --她自己写的回忆录摘要 (1943-1945) 一、挑选 316 二、进宫 320 三、宫内小姐 323 四、“册封” 32 4 五、“福贵人”的生活 326 六、我学到些什么? 331 第八章 大崩溃(1945) 一、谁强谁弱 334 二、狼狈的撤退 338 三、最末的丑剧 340 四、被苏军逮捕 342 第九章 在苏联的五年(1945-1950) 一、疑惧和幻想 346 二、放不下来的架子 349 三、我不认罪 351 四、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353 第十章 由抗拒到认罪(1950-1954) 一、回到了祖国 356 二、骗人的“自传” 364 三、乾隆的田黄石印 368 四、黑色的皮箱 373 五、交代一段历史真相 376 六、检举与认罪 382 七、震动 387 八、原形毕露 391 第十一章 认罪以后(1955-1956) 一、观测“气象” 396 二、劳动滋味 399 三、生活检讨会 403 四、血泪控诉 411 五、平顶山的方素荣 418 六、台山堡一家农民 424 七、第三次崩溃 427 第十二章 一切都在变(1956) 一、最初的答案 429 二、会见亲属 437 三、日本战犯 444 四、离婚 458 第十三章 “世界上的光辉”(1957-1959) 一、在我心里失掉过的 468 二、解放了的人 476 三、美与丑、善与恶 483 四、“监狱” 489 五、“所方” 495 六、命运是可以掌握的 500 第十四章 特赦(1959) 一、中共中央的建议 505 二、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四日 512 三、告别 516 [附录]一九六四年版溥仪批校清样 519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我的家世 (1859—1908) 一、醇贤亲王的一生 北京德胜门里什刹海的北岸上,有一片绿色琉璃瓦顶的庙宇式建筑。这就是我当年出生的地方——清朝的“醇王府”。 认真地考据—下,我的老家还不在这个地方。我祖父奕□十九岁出宫分府,那时皇帝赐给的府邸在宣武门西的太平湖东岸,这是最先的醇王府府邸。他在这里和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后来的慈禧太后)的妹妹结婚之后,生了第一个儿子载瀚,不到两岁就夭亡了,第二个儿子载湉,四岁的时候被姨母慈禧太后要了去做她的儿子,当了光绪皇帝。这样一来,太平湖的府邸就住不成了。按清朝的规矩,出了皇帝的地方——被称为“潜龙邸”的,人臣不得再住。从前的雍王府就因为出了个雍正皇帝所以才改为雍和宫的。因此我祖父便将府邸献还,搬到另赐给的什刹海府邸里去。这个新府邸原是一个贝子府,是慈禧太后赏了十六万两银子重新修葺出来的。我祖父五十一岁时在这地方去世,父亲载沣承袭了王爵。我出世后不到三岁,又被慈禧太后看中了,又把我要去做她的孙子,继承同治兼祧光绪,当了宣统皇帝,于是我父亲又得搬家。我父亲这时也做了监国摄政王,所以这次就由国库拨出了更多的银子,调集了更多的民力,要在中南海集灵囿一带重新建一座更豪华的“摄政王府”。幸好不等完工,爆发了辛亥革命。于是醇王府的三修府邸、两度“潜龙”、一朝摄政的显赫家世,也就和清朝历史一起告终。 醇王府的全部家世,五十三年间发生的每件大事,没有一件不和“老佛爷”的名字连在一起。在清代最后的最黑暗的年代里,慈禧太后的各种恩典,造就了醇王府的荣华富贵,醇王一家上下,也给慈禧太后做了半世纪的忠仆。首先是我的祖父,更为她效忠了一生。 我祖父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本生母是庄顺皇贵妃乌雅氏,生于道光二十二年,死于光绪十六年,死后谥法“贤”,所以后来称为醇贤亲王。翻开皇室家谱“玉牒”来看,醇贤亲王奕裸在他哥哥咸丰帝在位的十一年间,除了他十岁时咸丰登极按例封为醇郡王之外,就没有得到什么可说的“恩典”,可是在咸丰帝死后那半年间,也就是慈禧太后的尊号刚出现的那几个月间,他忽然接二连三地得到了这一大堆头衔:正黄旗汉军都统、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后扈大臣、管理善扑事务、署理奉宸苑事务、管理正黄旗新旧营房事务、管理火枪营事务、管理神机营事务……这一年,他只有二十一岁。一个二十一岁的青年,真能有多大的本事吗?当然,这是由于摊上了一个好亲戚,妻子的姐姐当上了皇太后。但是事情也并不如此简单。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一个故事。有一天王府里演戏,演到“铡美案”最后一场,陈士美被包龙图的铡刀压得鲜血淋漓的时候,年幼的六叔载洵吓得坐地大哭,我祖父立即声色俱厉地当众喝道:“太不像话!想我二十一岁时就亲手拿过肃顺,像你这样,将来还能担当得起国家大事吗?”原来,拿肃顺这件事才是他的事业的真正起点。 事情发生在距今整一百年前。一八六一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屈辱的议和告一结束之后,逃到热河的咸丰皇帝已经卧病不起,临终之前,召集了随他逃亡的三名御前大臣和五个军机大臣,立了六岁的儿子载淳为皇太子,并且任命这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大臣。第二天,咸丰帝“驾崩”,八位顾命王大臣按照遗命,扶载淳就位,定年号为祺祥,同时也就把朝政抓在手里,发号起施令来。 这八位顾命王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和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五个军机大臣之中,掌握了实权的是两位亲王和一位协办大学士,而其中的肃顺又是八个大臣的主宰和灵魂。肃顺在咸丰朝中很受器重,这可能和他擢用汉人,如曾国藩、左宗棠之流,顶住了太平军的功绩有关,但是也因此遭到受他排挤的贵族们的嫉恨。据说他在太平军声势最盛的时期,为了拉拢汉族人物!连纳贿勒索也仅以旗人为对象。又说他为人凶狠残暴,专权跋扈,对待异己不惜用最毒辣的手腕,以致结怨内外,种下身败名裂的祸根。其实,肃顺遭到杀身之祸,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他是取得朝廷实权的这个集团的主宰,而这个集团正和当时新形成的一个势力采取排斥的态度,换句话说,他们没有认清楚在北京正和洋人打交道的恭亲王这时已经有了什么力量。恭亲王奕訢,在咸丰朝本来不是个得意的人物。咸丰把奕新丢在北京去办议和这件苦差事,却给奕新造成了机运。奕新代表朝廷和英法联军办了和议,接受了空前辱国丧权的北京条约,颇受到洋人的信任。这位得到洋人支持的“皇叔”,岂肯甘居在肃顺这班人之下?再加上素来嫉恨肃顺的王公大臣的怂恿,恭亲王于是跃跃欲试了。正在这时,忽然有人秘密地从热河离宫带来了两位太后的懿旨。 这两位太后一位是咸丰的皇后钮祜禄氏,就是后来尊号叫慈安又称东太后的,另一位是载淳的亲生母,我的姨祖母叶赫那拉氏,后来尊号叫慈禧又称西太后的。她原是一个宫女,由于给咸丰怀了孕,—下子提升为贵妃,儿子载淳是咸丰的独子,当了皇帝,母以子贵,她立时又成了太后。可是她对这一点,还不满足。不知是怎么安排的,她一当上太后,便有一个御史出面奏请两太后垂帘听政,但是遭到肃顺等人的狠狠驳斥,说是本朝根本无此前例。这件事对没有什么野心的慈安太后来说,倒无所谓,但在慈禧心里却结下了深仇。就像她当宫女时要取宠咸丰一样,既有了欲望,不达目的是誓不甘休的。她首先让慈安太后相信了那些顾命大臣心怀叵测,图谋不轨,然后又让慈安同意,秘密传信给恭亲王,召他来离宫商议对策。当时肃顺等人为了巩固既得势力,采取了很多措施来防范北京的恭亲王和离宫里的太后。关于太后们如何避过肃顺等人的耳目和恭亲王取得了联系,有种种不同的传说。有人说太后的懿旨是由一个厨役秘密带到北京的,又有人说是慈禧先把心腹太监安德海公开责打一顿,然后下令送他到北京内廷处理,太后们的懿旨就这样叫安德海带到了北京。总之,懿旨是到了恭亲王手里。恭亲王得信后,立即发出奏折,请求觐见皇帝。肃顺等人用“留守责任重大”的“上谕”没堵住他,他已跑到热河来了,肃顺忙用叔嫂不通问的礼法阻他和太后们会见,但是在慈禧的第二步安排下,这次阻拦又告失败。这又有几种传说。 P1-3 序言 爱新觉罗·溥仪等人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完成了《我的前半生》“油印本”之后,遵照上级有关领导的指示,群众出版社于1960年1月将它印成《我的前半生》“灰皮本”内部发行;又委派群众出版社的李文达帮助溥仪修改“灰皮本”;但这次修改并未成功。经溥仪同意,群众出版社向上级有关领导请示,要求对《我的前半生》书稿“另起炉灶”、重新撰写。从1961年2月至1962年2月,由李文达执笔的《我的前半生》“另起炉灶”一稿本手稿完稿,1962年3月把手稿印成铅活字清样;溥仪在清样的天头、地脚、钉口、切口以及行间作了近二百处批校,批语多,校对少,长批有的多达近三百字。此为《我的前半生(批校本)》正文的内容。 《我的前半生》“另起炉灶”一稿本于1962年6月排出铅活字样本之后,由许多中央领导人审阅,并由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申伯纯进行政审。根据政审的要求,群众出版社于1962年10月印出了李文达执笔的“另起炉灶”二稿本样本(即2007年群众出版社出版的《我的前半生(全本)》)。这个本子是为较大规模政审而提供,对它的删改或增益,决定了《我的前半生》最后的命运——1964年3月公开出版《我的前半生》。而早在1963年9月14日之后,溥仪就过目了公开发行本的清样,又在上面亲笔批校近一百五十处。此为《我的前半生(批校本)》附录的内容。 溥仪对《我的前半生》的批校,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经历增补史实失阙或订正史实失误。由于《我的前半生》多处语涉爱新觉罗家庭成员的生活状貌,溥仪的批校在面对近亲属的言论、行迹方面,表现出既实事求是又讲政治的慎重态度。又由于在世界的范围内,溥仪是封建皇帝的千古一人——被中国共产党改造好了;所以现知的几百处批校中,反映战犯改造的内容占了一定的比重。作者尽量回忆,重视历史细节,心中有杆真实性的秤,同时也流露出经过改造的心态。 这次公开出版《我的前半生(批校本)》以一稿本样本为底本。清样上有批校的位置,均有原件的扫描图片;倘样本文字产生了变化,不改清样文字;对批校的内容进行电脑录入,作印刷文字对照;书中所标线、圈,红色代表溥仪所画,黑色为编辑提示;对溥仪的批校是否被采纳,由读者根据晚出的“全本”、“定本”自检,不作任何说明;批语和校对,批语基本录入,校对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录入;正文后附录的1964年3月版《我的前半生》清样上的批校,直接使用该清样的电脑扫描件。 溥仪对《我的前半生》的批校,半个世纪之前存储在群众出版社。后来流散于民间。这次能够公开出版《我的前半生(批校本)》,要感谢北京的收藏家方继孝先生。方先生向群众出版社提供了批校的扫描件,并作了一些梳理工作。尽管这次出版是《我的前半生》现存版本的集结到齐,却肯定不是溥仪批校的集结到齐。谨希望关于这部世界的名著奇书的史料开掘工作,在今后继续发展。 2012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