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怒族/中华民族全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李绍恩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绍恩编著的《中国怒族》是“中华民族全书”之一,本书充分展示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怒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面探寻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怒族波澜起伏的历史轨迹,深刻解读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怒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真切反应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怒族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积极推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怒族走向未来的团结进步,着力加强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怒族面向世界的交流沟通。

内容推荐

李绍恩编著的《中国怒族》是“中华民族全书”之一。

《中国怒族》内容介绍:怒族,这个古代氐羌族群的成员,自北向南转而向西、向西北“随畜迁徙”“逐水草而居”,至隋朝前后人滇。怒族先民自人滇后,分为三路,他们攀登高山巅峰,搏击大江大河,在饱经历史的风雨沧桑之后,终于殊途同归,先后来到了澜沧江、怒江之畔,聚居在碧罗雪山、高黎贡山之中。怒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是怒江、澜沧江北段沿岸的古老居民,历史上曾为捍卫祖国的疆土和民族尊严作出过积极的贡献;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发展时期,也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谐稳定作出了许多新的贡献。本书通过物质文化、民间文化、社会文化、信仰文化、族际交往等内容来介绍怒族。

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怒族概况

 第一节 族称族源/5

 第二节 人U状况/9

 第三节 历史沿革/13

 第四节 生态资源/15

 第五节 语言文字/26

 第六节 民族区域自治/29

第二章 怒族的物质文化

 第一节 生产习俗/33

 第二节 饮食习俗/37

 第三节 服饰习俗/42

 第四节 居住习俗/44

 第五节 交通习俗/46

 第六节 风物特产/49

 第七节 历史遗迹/53

第三章 怒族的民间文化

 第一节 民间教育/58

 第二节 民间制作技术/64

 第三节 民间医药/71

 第四节 民间文学/75

 第五节 民间体育/81

 第六节 民间游戏/88

 第七节 民间造型艺术/93

 第八节 民间歌舞艺术/95

 第九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104

 第十节 申遗项目/108

第四章 怒族的社会文化

 第一节 传统社会组织/112

 第二节 家庭礼仪/114

 第三节 交往礼仪/116

 第四节 亲属称谓/118

 第五节 诞生与取名习俗/122

 第六节 婚姻习俗/124

 第七节 丧葬习俗/129

 第八节 节庆习俗/132

 第九节 禁忌习俗/135

 第十节 习惯法(神判)/137

第五章 怒族的信仰文化

 第一节 宗教信仰/142

 第二节 宗教活动/147

 第三节 哲学思想/160

 第四节 预测与占卜/164

第六章 怒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

 第一节 积极促进民族团结/171

 第二节 坚定维护祖国统一/173

 第三节 英勇保卫祖国边疆/175

 第四节 大力推动祖国建设/181

第七章 怒族的精神气质

 第一节 崇尚和谐的精神信仰/186

 第二节 适应自然的坚强禀性/189

 第三节 讲究礼仪的优秀品质/193

 第四节 质朴率真的温和性格/196

 第五节 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198

 第六节 朴实无华的审美情趣/201

 第七节 英勇抗暴的自由精神/203

 第八节 维护统一的爱国情结/204

第八章 怒族的文化传承

 第一节 民族教育发展/205

 第二节 民族文学创作/212

 第三节 民族艺术创新/215

 第四节 民族社团活动/217

 第五节 民族创意产业/219

 第六节 民族文化价值/222

第九章 怒族的族际交往

 第一节 商贸交往/224

 第二节 族际往来/228

第十章 怒族的文化发展愿景

 第一节 文化创意产业/235

 第二节 文化价值审视/237

 第三节 文化保护传承/238

 第四节 文化融合发展/238

 第五节 文化特性把脉/240

 第六节 文化发展愿景/242

第十一章 怒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

 第一节 近现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247

 第二节 当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249

第十二章 怒族的重要文献

 第一节 怒族源流、史志概况类/263

 第二节 社会政治经济类/269

 第三节 语言、习俗、宗教类/273

 第四节 文化艺术类/276

附录

 一 怒族历史大事记/281

 二 参考文献/288

后记/291

编后记/294

试读章节

第五节交通习俗

怒族居住在澜沧江和怒江两岸,出门就有山,放眼就见水。要与江对岸(村寨的左侧或右侧还有注入怒江、澜沧江的支流河)的同胞们交流来往,眼前呈现的是波涛翻滚、汹涌澎湃的江水和危岩耸立、层峦叠嶂的山崖,他们最迫切的需要是过江,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过江。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作为当地水上交通工具的溜索和独木舟、独木桥也就成为两岸怒族人民保持彼此间的交往与联系的主要渡江工具。

一、溜索

溜索是怒族人民发明的用于渡江的重要设施,分为篾溜索和钢缆索两种。溜索离江面的高度是按涨水季节溜索与水面相距3米左右来安排的,可横跨江面100~130米。溜索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据传,怒族先民看到蜘蛛在树与树之间布网线并往返爬行而受到启发。于是创造了溜索。他们先用竹篾扭成篾溜索,然后找一根细而牢实的长绳,绳的一头拴在箭上,另一头拴在篾溜索的一端,用强弩把系有细绳的箭射到对岸(架溜索的地段一般都选择在江面窄并长有对称巨大古树的地方),再用力把篾溜索拉到对岸,拴绕在粗大而坚韧的千年大树的树腰下部,然后在树根临江的一侧用石块搭垒一个坚实的平台,供过溜人站立和系、解缚腰臂的绳索。

扭制篾溜索的每个环节都是严肃、严谨、严格的,因为大家都已悟到,质量第一,责任和安全重于泰山的道理。扭制篾溜索女性不能参与。一般是选好吉日后,选派会剥篾的富有经验的男劳力到竹林深处选剥成熟的竹竿之篾,选剥的竹篾的量要足够用。扭制篾溜索时也要选好吉日,而且要用大红公鸡和肥羊做牺牲向神灵祭献。要求当日扭成的新溜索当日必须更换。新溜索拉紧更换好后,首次过江的任务要由一位属相好的人执行。篾溜索最初是单股的,其直径约4厘米,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负重过溜的次数增多,为了安全,将单股改三股合一,其直径为6~7厘米。溜索有平溜、陡溜两种。平溜,顾名思义,架设时倾斜度小,来往都靠它,手脚并用攀登的时间长,在负重的情况下很是费劲;陡溜来往各一根,倾斜度大,较省力,但下雨天下滑时惯性大,需格外小心,否则会撞到对岸拴溜索的大木桩或树腰上。用溜索过江有多种形式,即单人过江、单畜(牛、马)过江、人畜(猪与羊)同过、朋友同过、情侣同过、长幼同过等。受季节因素和溜索使用频率或负重的影响,偶尔也发生溜索断裂而人畜坠江的事故。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每一次过江是否安全则完全托付给了溜索,于是溜索也就被赋予了灵性。过溜的人不能做伤天害理的事,更不能诅咒溜索本身,甚至在过溜前心里都默念平安,祈求溜索之神保佑。逢年过节还要在溜索墩旁插香献酒。这些习俗各地怒族中都有,只是繁简有所不同。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国家的关心支持下,怒族地区的大部分篾溜索已被钢缆索取代,渡溜的溜梆(采用厚约20厘米、长24~27厘米、宽约18厘米,质地坚硬、富有韧性的木头制成槽沟状)也被内装弹珠的钢制滑轮所取代。如今,篾溜索、木制溜梆已成为文物,深藏于怒族老人们的记忆中。

二、独木舟

独木舟作为水上交通工具主要在怒江流域的怒族(也包括其他民族)中使用。澜沧江两岸的怒族以使用二合一的双木舟为主,独木舟仅限于秋末至初春的枯水季节使用,因为这时水流平缓。据传,怒族先民是受小鸟踩踏树枝顺水势漂到对岸的启示,将整根原木凿空成槽状(要取耐潮耐腐、漂浮性好且坚韧的木材作原料),由此发明了独木舟。独木舟每次能乘载5~7人,可载物700~800斤。因独木舟形似当地人喂猪的食槽,故俗称“猪槽船”。此外,还有用木板钉成的木板船,体积不大,做工考究,一般不会渗水;也有人用数十根大龙竹并排捆扎制成竹筏作为渡江交通工具的,但不普及。在人们的必经之地若有小河流,也有长5~6米的独木桥。独木桥取耐腐之材,数十年不用更换,通常以榧木为原料。  坐木船或坐竹筏是有讲究的,禁止那些做过伤天害理之事的人和携带麝香、水银的人过江,以免惹怒船神、水神和上苍而招致不测。在大集体时代生产队出资、出力修建的溜索或船只,外村、外地人渡江时还需交付一定的过江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重视民生,在怒江、澜沧江修造了十几座可过汽车的钢混桥,修建了几十座“人马吊桥”,极大地改善了水上交通条件。

个别现存的钢缆溜索只是作为旅游观光、体验风情之用,而猪槽船、竹筏也就仅成了冬春季节捕鱼者的捕捞工具。P46-49

序言

《中华民族全书》总序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国英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历经三年时间,组织策划编写了《中华民族全书》,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

这套《中华民族全书》主题鲜明,彰显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理念,执著追求:充分展示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面探寻56个民族波澜起伏的历史轨迹;深刻解读56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真切反映56个民族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一有历史的传承性。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挖掘民族文化的题材,提炼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使之脉络清晰,连贯自然,富有时代感。二有宽广的包容性。本套丛书由57卷组成,由各民族学者独立完成,在56个民族56卷书的基础上推出一卷《中华民族》,既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又全面地介绍各民族的概况、社会文化、族际交往等。三有系统的完整性。丛书体例统一,篇章结构完整,各分卷相对独立,保持了严谨规范的编著风格。四有科学的严肃性。编者对于重大题材进行反复论证,对于细节认真斟酌,立项严谨,编著严格,审读严肃。五有生动的可读性。记述准确,笔墨生动,图文并茂,创意新颖。如有关家庭礼仪、取名习俗、婚姻习俗、节庆习俗等社会文化的介绍,让读者在趣读中增长知识。引发想象。总之,这是一套反映中华56个民族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性读物。

历史是一面镜子,文化是精神、是脊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通过大量阅读和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对于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坚定爱国信念,献身爱国事业,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希望这套丛书能够给读者呈现出,56个民族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美丽画卷,为第22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献礼。

是为序。

2012年5月

后记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深切的人文情怀,根据平等尊重、真实客观、全面准确的原则,联合学界,以“文化生态学”的创新理念,共同打造《中华民族全书》,力图全面荟萃中国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景式展示中国56个民族多姿多彩的优秀文化,力争成为国内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百科全书。

全书由57卷组成,即在中国56个民族56卷的基础之上,特别推出一卷《中华民族》,以此统领其他56卷,力求达到整个全书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结合。全书以各民族有史料记载之时为上限,下限止于2010年,以期在充分发挥各民族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尽可能地吸收各民族研究的最新成果,着力反映各民族比较突出的一些文化事项与文化成果。

全书各卷的编著者均由热爱并熟悉本民族文化的专家学者担任,既有享誉国内外的民族学资深教授,也有在某一领域独具造诣的中青年学者。各卷编著者按照全书编纂方案和编写大纲的要求,从本民族的实际和研究现状出发,通过查阅又献,实地调研,悉心考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可靠资料,使各民族文化都能得到平等尊重的呈现和真实可信的表述,同时也集中反映各民族优秀文化之精髓,真切反映各民族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力争打造成为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名片”。

全书的编写出版得到了有关领导及单位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许多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提供了大力帮助。感谢全书编委会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全书的学术顾问和编著者的辛勤工作。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出版协会、广西民族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甘肃民族出版社、民族文学杂志社、西北民族大学、甘肃省文联、新疆师范大学、宁夏社会科学院、青海社会科学院、云南省民族学会等机构的倾力相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图书报刊司图书处对全书内容的审查备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领导和文化宣传处组织有关专家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审核把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陈英初先生为全书提供了《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集》电子版。并做了部分勘误。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委为全书的内容审订提供了大力支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为全书出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全书学术顾问广西民族大学的徐杰舜教授等相关专家不仅亲自编纂《中国汉族》《中国哈萨克族》,还帮助审稿把关。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张春荣先生为全书图片进行了统一把关和审定。宁夏回族自治区书法家协会郭佳荣先生为全书题写了书名。全书的编纂,还借鉴吸收了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相信,在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与各界的通力合作下,全书的出版发行——

将会以其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博大精深的丰厚内容,真实全面的生动表达,新颖深刻的思想亮点,成为深受社会各界欢迎的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长久文化影响力的精品。

将会在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记录和传播民族文化方面承担黄河出版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将会契合国家外宣形象与国内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需求,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将会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和创造力。同时,全书将陆续翻译成多种文字。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国际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我们深知,由于成书时间仓促,水平有限,谬误与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中华民族全书》项目组

2012年5月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2: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