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然、朱志民、刘镜净编著的《中国哈尼族》充分展示哈尼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面探寻哈尼族波澜起伏的历史轨迹,深刻解读哈尼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真切反映哈尼族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积极推动哈尼族走向未来的团结进步,着力加强哈尼族面向世界的交流沟通。记述准确,笔墨生动,图文并茂,创意新颖。如有关家庭礼仪、取名习俗、婚姻习俗、节庆习俗等社会文化的介绍,让读者在趣读中增长知识,引发想象。是一本反映哈尼族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性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哈尼族/中华民族全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李泽然//朱志民//刘镜净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泽然、朱志民、刘镜净编著的《中国哈尼族》充分展示哈尼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面探寻哈尼族波澜起伏的历史轨迹,深刻解读哈尼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真切反映哈尼族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积极推动哈尼族走向未来的团结进步,着力加强哈尼族面向世界的交流沟通。记述准确,笔墨生动,图文并茂,创意新颖。如有关家庭礼仪、取名习俗、婚姻习俗、节庆习俗等社会文化的介绍,让读者在趣读中增长知识,引发想象。是一本反映哈尼族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性读物。 内容推荐 李泽然、朱志民、刘镜净编著的《中国哈尼族》全面介绍了哈尼族的政治历史、经济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天文历法、风俗习惯、民族文化传承等。 《中国哈尼族》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挖掘民族文化的题材,提炼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使之脉络清晰,连贯自然,富有时代感。既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又全面地介绍各民族的概况、社会文化、族际交往等。 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哈尼族概况 第一节 族称族源/5 第二节 人口状况/8 第三节 历史沿革/9 第四节 生态资源/11 第五节 语言文字/13 第六节 民族区域自治/15 第二章 哈尼族的物质文化 第一节 生产习俗/34 第二节 饮食习俗/36 第三节 服饰习俗/41 第四节 居住习俗/57 第五节 交通习俗/62 第六节 风物特产/64 第七节 历史遗迹/65 第三章 哈尼族的民间文化 第一节 民间教育/76 第二节 民间科技/90 第三节 民间医药/92 第四节 民间文学/93 第五节 民间工艺/95 第六节 民间体育/100 第七节 民间游戏/106 第八节 民间歌舞/113 第九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122 第十节 申遗项目/129 第四章 哈尼族的社会文化 第一节 传统社会组织/131 第二节 家庭礼仪/133 第三节 交往礼仪/134 第四节 亲属称谓/135 第五节 诞生习俗/143 第六节 取名习俗/145 第七节 婚姻习俗/146 第八节 丧葬习俗/157 第九节 节 庆习俗/159 第十节 禁忌习俗/175 第五章 哈尼族的信仰文化 第一节 宗教信仰/183 第二节 宗教活动/187 第三节 哲学思想/192 第四节 预测与占卜/203 第五节 族徽与标志/207 第六章 哈尼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 第一节 积极促进民族团结/210 第二节 坚定维护祖国统一/215 第三节 英勇保卫祖国边疆/219 第四节 努力创造梯田和茶文明/223 第七章 哈尼族的精神气质 第一节 追求和谐的发展理念/231 第二节 坚忍不拔的创造精神/235 第三节 生死达观的人生态度/241 第四节 注重教育的坚定信念/245 第八章 哈尼族的文化传承 第一节 民族教育发展/251 第二节 民族文学创作/257 第三节 民族艺术创新/264 第四节 民族社团活动/270 第九章 哈尼族的族际交往/276 第十章 哈尼族的文化发展愿景 第一节 旅游文化产业/285 第二节 哈尼学学科建设与哈尼族整体发展研究/290 第十一章 哈尼族当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303 第十二章 哈尼族的重要文献 第一节 史志/324 第二节 古籍/330 第三节 论著/333 附录 一 哈尼族历史大事记/337 二 参考文献/352 后记/355 编后记/357 试读章节 (四)葬礼中的服饰 在哈尼族的一生中,辞世和诞生一样意义非凡,葬礼中的服饰同婚礼一样极尽繁复。 建水普雄、坡头一带哈尼族女子寿终后要施行洗面换装仪式。家人先用梳子在其前额从下向上梳三下,再以竹盆盛冷水,用奥贝、苗哈树叶各三枝,蘸水拂面三下。然后,由家中女性为其换装,从头部开始,到脚结束。先戴黑色土布小帽,外套银泡头圈,再用方形黑布头帕缠头,佩戴银质耳坠一对。上身内穿绸缎短衫,外套三件长袖右衽黑色土布衣,袖子从内而外逐短;最后系上围腰。若死者为二房,则需在手中加握一条围腰,作为到阴间送给大老婆的见面礼。戴银质手镯一只,双手中指各戴一银管,作为阴间取水之桶。生前佩于胸前的银牌,取下缝于右襟,戴两对腿套,以备换洗。再穿黑色土布长裤,生前将裤腿卷至膝盖,此时不卷,以示生死有别。最后穿鞋袜,原无袜,近年始穿;鞋为手纳土布鞋。之后,以一黑一白方布覆于面,黑下白上。棺底依次铺棉絮被、丝棉被,将穿戴一新的死者放人被中,棉被裹其如襁褓。原盖于脸部的黑、白布拉至胸部,以防后代出现盲哑之人。 报丧人到邻村外家报丧,外家得讯要剪取一块不规则土布(漂卡)交给报丧人,布块可为黑、白、蓝三色,忌方方正正,以示生死有别。漂卡被带回置于死者胸前,代表外家前往守灵,以期获得亡灵护佑。待所有漂卡都齐了,丧家就按顺序依次将其覆盖于死者胸前。据说,此为死者到阴间与诸位外家先祖相认的信物。当地有俗语:人丁兴旺认亲布多,认亲布多死者福多。看似平凡的土布,既是连接丧家与外家生者的纽带,又是死者与外家祖灵联系的信物,还是生者与死者沟通的媒介。 绿春大兴镇一带临终的哈尼族老妇,要由儿子以衣袖接气,表示老人虽走了但其福分已留给后人。老人断气后,尸身从卧室床铺移至堂屋。家人取来井水,将银子、鸡蛋和奥贝树枝放入水中加热,洗净全身。水中之物表示希望亡灵到了阴间后富贵如银子、白净如鸡蛋、茂盛如奥贝树枝。 净身后,从头到脚进行换装。先戴缀有若干银圆片的内帽,然后将两块包头反包于头上。先包当初出嫁之日顶于头上的三色包头,再包另一崭新黑色包头。包头反包以示生死有别,两块包头以备换洗,戴银质耳环一对。上身先穿袖长及手背的白色长衫,再穿出嫁之日的彩袖长衣,最后穿绣花褂子。长衣外以二指宽彩色布带束腰。右手腕儿戴一道银镯,中指戴一枚普通银戒。下身穿两条长裤,脚边和膝下镶有花边,腰间一前一后各系一块平日的遮臀围裙,素净无饰。小腿戴一对绣花脚套,最后,穿鞋袜,鞋为绣花鞋。 换装之后,以黑白布覆盖全身,白布在下黑布在上。以布覆面表示阴阳有界。用石头顶足,用棉线分别捆住双脚脚掌、双手拇指,以防后代子孙出现手足残疾。死者外嫁女儿得到丧讯当天要带鸡、米、酒以及一块白色土布前往奔丧。这块布将覆于死者胸前,作为其到达阴间后取水之具。出殡日,孝子孝媳缠白色土布为孝,儿子以白布一端缠头一圈,另一端垂及地面并系一枚银泡于上,儿媳仅以适量白布缠头一圈。 元阳胜村一带哈尼族人的送葬歌里,详细地哭唱了丧服的制作以及葬礼中的服饰——从选地种棉花开始“扛起哈尼尖角的锄头,在矮山选到一块栽棉花的好地”,接下来是种棉、摘棉、晒棉、轧棉、弹棉。“栽种棉花莫怕误工时,栽种棉花别怕耗心血……去矮山摘棉花不嫌累,棉花摘到太阳落……阿妈教养的姑娘和媳妇,在热和的阳光下晒棉花……为制作阿妈寿衣美名扬,轧花不怕手臂疼……右手握住弹花锤,左手托着弹花弓,弹得棉花像下雪”;然后是纺线、织布、染布。“棉条纺出棉线来,阿妈去世有了织布的线;纺纱绕线要浆洗,自家灶房煮米浆,棉纱煮了一锅又一锅……一日两日织不成一匹布,三天五天织出一匹布,阿妈去世得布了,儿女有戴孝的白包头了……阿妈在世时就染布,天天背布去清洗。”最后是葬礼上种种特殊服饰。“阿妈没有去世就缝寿衣,哈尼先祖查那阿妈的权帽送一顶,装殓的长裳短衣样样齐全,衣裤都给你绣上狗牙花和水车花,女儿送给阿妈的长外衣有了,女儿给阿妈的花脚套有了……驱鬼祭神的哈尼祭司,为阿妈戴上了白包头,敲链打鼓的汉子包上了白包头,吹奏哀乐的唢呐师傅也包上了白包头,阿妈去世盖棺材的布也有了……送给阿舅的黑包头也包上了,拉牛上祭的阿舅也送来长袍了,拉猪上祭的女儿也给花腿套了……阿妈去世还要寿衣和布料,装殓要用一件短内衣,头上红缨帽子要一顶;阿妈还要长外衣,刺绣梨花脚套一对。” 送葬歌还哭唱了种种仪式的缘由:“没有十全十美的衣物,去到鬼方不安宁,去到祖灵歇处无法显荣耀……阿妈去世不让他们绑扎脚手拇指,不仅到鬼方不会成鬼神,也不能在先祖的供台下排列……阿妈教养的大儿媳妇,快去拿出七块布拼成的长裤,七块布缝的长裤不盖住脚板,阿妈在鬼方路上不能显示富有……妯娌做的好衣裳还要给七件,装殓后的阿妈才像黑蛇一样美了,装殓用的都是厚实的土布了,阿妈死后在鬼方就能炫耀富有了……年老的阿妈死时要绕九道红藤圈,不做九道红藤圈,死后到鬼方不能爬过九道坡。”咱根结底,种种服饰陪伴与世长辞的阿妈体体面面、坦坦荡荡地回归祖地,成为祖先村的一员,同时也成为护佑子孙安康幸福的又一位祖灵。 P54-57 序言 哈尼族是个跨境民族,分布于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越南、缅甸、老挝、泰国诸国。国外的哈尼族又称阿卡(Akha)。中国的哈尼族有163万人(2010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玉溪地区(现为玉溪市)、思茅地区(现为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 哈尼族有哈尼、豪尼、和尼、雅尼、碧约、卡多、哦怒等多种自称,其中以自称哈尼的人数最多。见于汉文史籍中的历史名称有和夷、和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为哈尼族。 哈尼先民与古氐羌的某些支系存在渊源关系,与彝、纳西、傈僳、拉祜等民族同源于古代的氐羌族群。据汉文史籍记载,氐羌族群愿游牧于青、甘、藏高原。公元前3世纪,秦国进行大规模征服邻近部落的战争。于是,氐羌部落群的一部分逐渐往南迁徙,散布在川西南、滇东北、滇西北广大地区。这部分氐羌族群,就是近代彝、哈尼、纳西、傈僳、拉祜等各民族的共同祖先。此时,史籍中出现了“和夷”的名称,这可能是哈尼族最早见于记载的先民。在公元前3世纪时,“和夷”居住在今大渡河以南、雅砻江所源出的连三海周围,或大渡河与金沙江相交汇的地区。后来“和夷”分两路往南迁徙:一条自川西南迁经昆明滇池一带,再往南迁至滇东南的六诏山地区;一条自滇西北迁经大理洱海一带,然后又分别南下到今哀牢山、无量山区的景东、景谷、镇沅、新平至石屏、建水、蒙自、开远,,继而至元江、墨江、红河、元阳、绿春、江城及西双版纳等地。从民间传说来看,哈尼族人普遍传说其祖先是从遥远的北方一个名叫“努玛阿美”的地方来的,后逐渐向南迁徙时,曾一度居住在“谷哈”和“轰阿”(指滇池和洱海湖滨平原)的广大地区,然后才到今天所居住生活的地方。迁徙的年代,最晚为唐朝时期即南诏大力扩张势力时期。由于哈尼族与彝语支诸民族同源于古氐羌人,相互问关系密切,所以,哈尼语属于彝语支,与彝、傈僳、拉祜、纳西等民族语言很接近。 新中国成立前,哈尼族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分布在新平、镇沅、元江、墨江等靠近内地的哈尼族,由于受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比较大,自明清以来已陆续进入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阶段。分布在西双版纳、澜沧一带的哈尼族,在傣族封建领主的统治下,有些地方还残存着原始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的一些特点。红河南岸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和江城等县的哈尼族,则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阶段。 哈尼族是山地民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畜牧业是主要副业。哈尼族善种梯田,在红河南岸,利用当地“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一座座大山,开辟成层层叠叠的梯田,有不少高达数百级的水田,从河谷一直延伸到山顶,像一架连接天与地的天梯,直人云霄,形成了哀牢山区的一大奇景,蔚为壮观。“红河哈尼梯田”以其分布之广,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而享誉国内外,为世界罕见,已经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 在哀牢山地区,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1000~2000米的半山腰上,较少生活在河谷坝区或海拔高的山顶上。他们认为河坝海拔低,容易得瘴气病,加上旧时医疗条件差,人不宜居住在坝区;而山顶上海拔高,天气冷,耕作也不便;在半山腰上建立村寨较好。哈尼族村寨背后是郁郁葱葱的古树丛林,村头有寨神林,村边有专门的秋千场和磨秋房,寨脚有寨门,离村寨不远处都有清澈甘冽的泉水井。村寨四周喜欢种植棕榈、竹子、芭蕉和梨、李、桃、柿等果树以及花椒、靛青等。村前的层层梯田延伸到河谷箐底。森林、村寨、水井和梯田既是哈尼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又构成了哈尼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图景。哈尼族的住房形式,一般是土木结构的两层楼房,以石块垫基,用方木(或圆木)为支柱,土坯砌墙;房屋的外形为长方形,屋顶多为双斜面。完整的住房应包括大房、小房、耳房和牲畜厩、肥塘及“同勾”(屋前小平台,纳凉及祭祀之用)等。大房和耳房顶上盖茅草,有的地方屋顶的茅草盖成圆形,远看像一个一个蘑菇,被称为“蘑菇房”。 组成哈尼族社会的基本单位为父权制的个体家庭。在每个个体家庭之上组成家族,按父系血统若干小家庭组成一个家族,家族有自己的姓氏和族长。父母无劳动能力由长子或幼子奉养。财产由男人继承。哈尼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男女青年在婚前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俗称“串姑娘”,婚姻较自主。严禁同一姓氏之间或姨表之间通婚。哈尼族丧葬曾有过火葬,后来受汉族影响改为木棺土葬。 哈尼族普遍实行父子连名制,经世代口耳相传,成为哈尼族社会文化的一个特征。父子连名制的形式是把父亲名字后面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儿子名字的起头,世世代代延续下来。如红河县思陀土司李呈祥的谱系:木实孔——孔欠莫——莫十书——书卜孩——孩木仰——仰资——资威……克举——举者(李呈祥)。但在各地哈尼族的父子连名系谱中,其世系数量不完全相等,一般在40—50代。父子连名制的存在,表明哈尼族经历了漫长的父权制阶段,这对研究哈尼族的社会历史、婚姻家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哈尼族大多信仰万物有灵的多神和祖先崇拜。“莫咪”是最大的天神。每个村寨的头上或边上都有“昂玛昂丛”(寨神林)。每年都要以全寨的形式进行祭祀天神、地神和寨神等。其中,祭寨神由“咪谷”(头人)主持,其他的祭祀活动均由“摩批”(贝玛)主持。在绿春县大兴区一带,每寨都有一位“咪谷”,一般是从本寨最早的老户中产生,父子相传,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摩批”是哈尼族的知识分子,由于哈尼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民族的发展历史、社会生活、传统文化以及丰富的民间文学,都是靠“摩批”一代一代口耳相传才得以流传下来,所以,“摩批”既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保存者,又是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者和传播者,深受哈尼族群众的信任和尊敬。哈尼语词汇中有大量反映宗教活动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能了解到哈尼族宗教生活的特点。 哈尼族服饰虽各地不同,但都喜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制作衣服。男子上穿有领对襟短衣或无领左大襟短衣,下穿扫褶宽口长裤。成年男人习惯包黑布包头巾。女子服饰丰富多彩,款式有几十甚至上百种,但各地差别较大。多数地区穿右襟圆领上衣,以银饰做纽扣,下穿长裤,系绣花围腰(盖住臀部),打绑腿,戴头巾。 哈尼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包谷和养子等为辅,逢年过节吃糯米粑粑。喜欢吃酸、冷、辣等,善腌酸菜,注意调味。过年过节时,白旺、肉松是上等佳肴。哈尼族还善于用黄豆制作具有独特风味的豆豉,用作佐食和调料,被称为“哈尼豆豉”。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哈尼先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其中,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诗歌、故事、谚语和迁徙史诗等。这些文学形式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哈尼族的社会面貌、历史变迁和哈尼族人民的思想感情,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哈尼族民歌种类主要有歌或歌调如“哈巴”,山歌或情歌如“阿茨”,还有“哭嫁歌”“摇篮曲”等。其中,“哈巴”取材广泛,演唱内容极其丰富,从人类起源到族群历史,从生产知识到处世哲理,从习俗礼仪到宗教信仰,涉及到社会礼制、民俗生活、文化传统的方方面面,因而被认为是哈尼人的“百科全书”,多在节日、婚丧、祭祀及其他庄重的场合吟唱。“阿茨”即山歌或情歌,只能在山间田野或男女青年聚会的场合唱,歌唱爱情、歌唱幸福生活。哈尼族的故事,从内容上分,有人物故事、动物故事、植物故事、自然界故事、神话和鬼怪故事等。哈尼人能歌善舞。乐器有三弦、四弦、巴乌、笛子、牛角号、响蔑、木叶以及葫芦笙、链、锣、牛皮鼓等。舞蹈有乐作舞、棕扇舞和链鼓舞等,具有独特的哈尼族音乐舞蹈特色。 本书全面介绍了哈尼族的政治历史、经济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天文历法、风俗习惯、民族文化传承等。 后记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深切的人文情怀,根据平等尊重、真实客观、全面准确的原则,联合学界,以“文化生态学”的创新理念,共同打造《中华民族全书》,力图全面荟萃中国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景式展示中国56个民族多姿多彩的优秀文化,力争成为国内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百科全书。 全书由57卷组成,即在中国56个民族56卷的基础之上,特别推出一卷《中华民族》,以此统领其他56卷,力求达到整个全书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结合。全书以各民族有史料记载之时为上限,下限止于2010年,以期在充分发挥各民族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尽可能地吸收各民族研究的最新成果,着力反映各民族比较突出的一些文化事项与文化成果。 全书各卷的编著者均由热爱并熟悉本民族文化的专家学者担任,既有享誉国内外的民族学资深教授,也有在某一领域独具造诣的中青年学者。各卷编著者按照全书编纂方案和编写大纲的要求,从本民族的实际和研究现状出发,通过查阅又献,实地调研,悉心考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可靠资料,使各民族文化都能得到平等尊重的呈现和真实可信的表述,同时也集中反映各民族优秀文化之精髓,真切反映各民族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力争打造成为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名片”。 全书的编写出版得到了有关领导及单位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许多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提供了大力帮助。感谢全书编委会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全书的学术顾问和编著者的辛勤工作。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出版协会、广西民族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甘肃民族出版社、民族文学杂志社、西北民族大学、甘肃省文联、新疆师范大学、宁夏社会科学院、青海社会科学院、云南省民族学会等机构的倾力相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图书报刊司图书处对全书内容的审查备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领导和文化宣传处组织有关专家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审核把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陈英初先生为全书提供了《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集》电子版。并做了部分勘误。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委为全书的内容审订提供了大力支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为全书出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全书学术顾问广西民族大学的徐杰舜教授等相关专家不仅亲自编纂《中国汉族》《中国哈萨克族》,还帮助审稿把关。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张春荣先生为全书图片进行了统一把关和审定。宁夏回族自治区书法家协会郭佳荣先生为全书题写了书名。全书的编纂,还借鉴吸收了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相信,在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与各界的通力合作下,全书的出版发行—— 将会以其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博大精深的丰厚内容,真实全面的生动表达,新颖深刻的思想亮点,成为深受社会各界欢迎的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长久文化影响力的精品。 将会在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记录和传播民族文化方面承担黄河出版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将会契合国家外宣形象与国内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需求,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将会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和创造力。同时,全书将陆续翻译成多种文字。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国际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我们深知,由于成书时间仓促,水平有限,谬误与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