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废墟的内化:传统中国文化中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
传统中国美术中的废墟在哪里?
丘与墟:消逝与缅怀
碑与枯树:怀古的诗画
《读碑图》
碑与枯树
拓片:废墟的替身
碑与拓
作为废墟学的碑帖鉴定
作为遗物的拓片
迹:景中痕
神迹
古迹
遗迹
胜迹
第二章 废墟的诞生:创造现代中国的一种视觉文化
“如画废墟”的流布
描绘中国废墟
“如画废墟”的东西流通
战争废墟:征服与存亡
暴行的庆典
见证战争罪行
圆明园:毁灭、荒废和重新发现
第三章 过去与未来之间:当代废墟美学中的瞬间
绝望与希望的能指
《小城之春》
《自白——给一座废墟》
再现当代都市废墟
作为自传的废墟
废墟中的图像
拆迁计划
与城市对话
尾声 国家遗产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传统中国美术中的“废墟”在哪里?在创造现代中国视觉文化的过程中,东西方的废墟观念是如何在历史的对立中得以流布与深化?20世纪以来,当代废墟美学是如何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寻找到自身存在的立足之地?
美术史家巫鸿将中国“废墟”观念及其视觉表现形式的流变放置在考察的中心:丘与墟,碑与枯树,作为废墟替身的拓片,“迹”的种种形式,“如画废墟”的东西流通,“战争废墟”的庆典与见证,《小城之春》的废宅与老城,圆明园旁的前卫诗歌与美术,当代艺术对于都市拆迁废墟的浓烈兴趣…一本书在梳理这份涵盖绘画、建筑、摄影、印刷品和电影的材料清单时,“展现出令人敬佩的清晰与准确”(包华石)。
《废墟的故事》不仅对于中国美术与视觉文化是一次富于雄心的思辨,对于全球语境下的艺术研究同样是一项里程碑式的贡献。
《废墟的故事》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发行。
美术史家巫鸿最新学术专著力作,中文版与英文版同年面世。废墟主题,纵横捭阖,探讨中国艺术从古代到当代的实践与经验,领域横跨绘画、建筑、摄影、印刷品和电影,并与西方艺术参照并观,令人眼界大开。《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不仅对于中国美术与视觉文化是一次富于雄心的思辨,对于全球语境下的艺术研究同样是一项里程碑式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