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银辉、崔子良编著的《云南三江并流区地质环境问题研究》分专题论述了三江并流区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资源开发)面临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处理对策,能为山区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规划、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起到较好的借鉴作用,也能为处理当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以及城镇发展规划等工作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该书的出版对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环境评价技术进步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云南三江并流区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
分类 | |
作者 | 骆银辉//崔子良 |
出版社 | 云南科技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骆银辉、崔子良编著的《云南三江并流区地质环境问题研究》分专题论述了三江并流区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资源开发)面临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处理对策,能为山区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规划、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起到较好的借鉴作用,也能为处理当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以及城镇发展规划等工作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该书的出版对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环境评价技术进步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内容推荐 三江并流区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接触带东南缘,200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三江并流区地质环境极度脆弱,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落后,但又是我国水能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生物资源的富集区。骆银辉、崔子良编著的《云南三江并流区地质环境问题研究》根据云南省对三江并流区提出的“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发展选择,结合区域地质环境条件,提出了三江并流区需要研究的若干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并对主要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1)在分析区域气候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总结了区内的地质生态环境特征,将生态环境划为四个区类。分析了区内自然生态环境的形成原因,提出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途径。 (2)系统论述了区内地质灾害发育机制,即三江并流区地质灾害主要是各类崩塌、滑坡、泥石流危害,其发育机制就是区内地形地貌的改造和演化过程中各种地质作用的动力机制。将促进地质灾害发育的各类影响因子总和——动力势与减缓地质灾害发育的各类影响因子总和——抗力势之问的差值,作为地质灾害发育强度指数,并且用于量化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通过典型地质灾害点的调查分析对各类影响因子赋值,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求解出的地质灾害发育强度指数与影响因子之间的线性方程作为地质灾害危险性量化评价模型,评价了区内典型区段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根据地质灾害发育强烈程度和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将区内地质灾害分布划为四个区类。根据区内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和分区特征,提出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3)在研究地质灾害发育机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具体论述了水电、道路等重大工程的地质环境问题、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旅游开发地质环境问题。 (4)《云南三江并流区地质环境问题研究》最后综合所有地质环境要素,选择土地使用条件的优劣性、水资源使用的便利程度和水资源保证程度、自然安全保证程度、生态环境条件的优劣性、人类生命活动所需的大气环境的优劣性等5个地质环境因子作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依据,建立了地质环境质量指数计算模型。通过地质环境质量指数的计算,评价了三江并流区典型区段和主要城镇的现状地质环境质量,并选择评价了适宜城镇、村落发展的地质环境区域。 目录 1绪论 1.1 有关地质环境的概念 1.1.1 地质环境 1.1.2 地质环境容量 1.1.3 地质环境质量 1.1.4 地质环境问题 1.2 国内外地质环境研究进展 1.2.1 国际环境地质学发展状况 1.2.2 我国环境地质工作开展状况 1.2.3 我国环境地质的研究方向 1.2.4 目前地质环境研究与评价方法 1.3 课题选择及研究技术路线 1.3.1 课题选择依据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和取得的主要成果 1.4.1 完成工作量 1.4.2 取得的主要成果 1.5 成果主要创新点 2三江并流区地质环境问题的提出 2.1 三江并流区基本概况 2.1.1 “三江并流”是一部地球演化的历史教科书 2.1.2 三江并流区是世界上少有的生物多样性地区 2.1.3 “三江并流”被录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2.1.4 三江并流区是少有的自然资源富集区 2.1.5 地质演化特征决定了三江并流区地质环境极为脆弱 2.1.6 三江并流区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2.2 三江并流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选择 2.2.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2.2.2 “开发与保护并重”是三江并流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2.3 三江并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 2.4 三江并流区地质环境问题的提出 2.5 三江并流区地质环境研究进展 2.6 开展三江并流区地质环境研究的意义 2.7 小结 3三江并流区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3.1 地层岩性 3.2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3.3 地形地貌 3.3.1 区域地形地貌特征 3.3.2 地貌分区 3.3.3 主要河谷地貌特征 3.4 构造运动与地貌演化特征 3.4.1 三江并流区构造运动和地貌演化阶段划分 3.4.2 三江并流区构造运动和地貌演化小结 3.5 现代地壳稳定性特征与地震 3.5.1 地壳稳定性特征 3.5.2 地震特征 3.6 小结 4三江并流区气候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4.1 怒江流域段的暖一温带半湿润气候 4.2 澜沧江和金沙江流域段的立体气候 4.3 三江并流区现代气候特征形成原因分析 4.3.1 三江并流区晚新生代以来的区域气候演化过程 4.3.2 三江并流区现代多元立体气候的成因探讨 4.4 小结 5三江并流区地质生态环境特征及其改善途径 5.1 三江并流区生态环境总体特征 5.2 三江并流区生态环境类型特征 5.2.1 冰雪石漠生态环境(I) 5.2.2 寒冷半湿润植被一草地生态环境(Ⅱ) 5.2.3 干温河谷荒漠生态环境(11I) 5.2.4 暖一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植被生态环境(Ⅳ) 5.3 三江并流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途径 5.4 小结 6三江并流区地质灾害发育机制与防治对策 6.1 地质灾害发育机制 6.1.1 自然斜坡和人工边坡的变形破坏概念 6.1.2 边坡斜坡变形破坏的动力机制 6.1.3 泥石流形成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 6.2 地质灾害危险性量化评价 6.2.1 评价模型的建立 6.2.2 求解影响因子的权重系数 6.2.3 地质灾害易发生量化评价 6.3 三江并流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区 6.3.1 现代冰雪剥蚀区(I) 6.3.2 植被覆盖的构造剥蚀地貌区(Ⅱ) 6.3.3 河谷峡谷荒漠区(Ⅲ) 6.3.4 河谷峡谷植被覆盖区(Ⅳ) 6.4 三江并流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6.5 小结 7大型水电站和道路建设等重大工程地质环境问题 7.1 开发三江水能和建设滇藏公路、铁路的重要意义 7.2 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7.2.1 现代构造应力作用与地震 7.2.2 河谷岸坡应力作用与坝基和道路边坡稳定性问题 7.2.3 河谷区“崩、滑、流”地质灾害 7.2.4.植被覆盖的构造剥蚀缓地貌区“崩、滑、流”危害 7.3 道路工程和水电站工程的环境影响效应分析 7.3.1 拦河水电站的地质环境效应 7.3.2 公路、铁路工程的地质环境效应 7.4 小结 8三江并流区矿山环境地质I司题 8.1 开发三江矿产资源是国家资源战略的需要 8.2 三江并流区矿产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8.2.1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问题 8.2.2 矿山地质环境污染问题 8.2.3 地貌环境和生态破坏问题 8.3 三江并流区矿山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8.4 实例分析——德钦县江坡铁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8.4.1 矿山地质灾害概况 8.4.2 矿山地质环境条件 8.4.3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8.5 小结 9三江并流区旅游地质环境问题 9.1 三江并流区旅游资源概况 9.2 旅游开发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9.2.1 地质灾害防治问题 9.2.2 地质与生态环境保护 9.2.3 自然景观保护 9.3 关于典型自然景观保护的探讨 9.3.1 生态自然景观——森林、湿地资源与高原草场景观保护 9.3.2 怒江大峡谷的保护 9.3.3 虎跳峡自然景观的保护 9.4 小结 10三江并流区城镇与村落发展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10.1 城镇与村落发展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10.1.1 地质环境质量概念与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目标层次 10.1.2 三江并流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10.1.3 三江并流区区域环境质量评价 10.2 现有城镇建设发展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10.3 城镇与村落发展地质环境选择 10.4 实例分析——德钦县城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10.4.1 德钦县城建设发展概况 10.4.2 德钦县城地质环境概况 10.4.3 德钦县城建设发展面临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10.5 小结 11结论 11.1 三江并流区区域地质环境特征 11.2 三江并流区气候与地质生态环境特征及其保护和改善途径 11.3 三江并流区地质灾害发育机制与防治对策 11.4 大型水电站和道路建设等重大工程地质环境问题 11.5 三江并流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矿山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11.6 三江并流区旅游地质环境问题和景观资源、环境保护对策 11.7 三江并流区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及城镇发展区域选择 11.8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课题研究期间发表的专题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地质地貌景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