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印度--受伤的文明(印度三部曲)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V.S.奈保尔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975年,在甘地夫人颁布“紧急状态”令前后,奈保尔再次探访他暖昧难明的祖籍印度。与第一次(《幽黯国度》)感受到的震惊、愤怒、羞愧与鄙夷不同,这次他感到自己的游历“不能仅仅是看风景”。那么他看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在《印度三部曲:印度--受伤的文明》里了解下吧。

内容推荐

与第一次(《幽黯国度》)感受到的震惊、愤怒、羞愧与鄙夷不同,这次他感到自己的游历“不能仅仅是看风景”。都写在了《印度三部曲:印度--受伤的文明》。

在满目疮痍的现实表象下,他看到的印度,是其被殖民的历史、几千年的宗教文化、种姓制度、甘地主义_……共同影响塑形的结果。作为被征服者,印度“知性上已寄生于别的文明”,因此,独立后的印度,显得“毫无创造力、知性桔竭、无力自卫”,“是个早已被挫败的国度”。

这一次的探访,奈保尔对印度和印度文化投入了更为复杂的理性和情感。他在《印度三部曲:印度--受伤的文明》用尖俏的讽刺让位于沉郁乃至悲怆的分析与描述。千年古国的难题一一揭示,现实中的国度却未找到再生的原点。

目录

前言

 

第一部 受伤的文明

 第一章 旧有平衡 

 第二章 土崩瓦解的世界

第二部 土地上的新主张

 第三章 摩天大楼与分间出租的宿舍

 第四章 谷仓

第三部 执迷而非观念

 第五章 洞察之缺陷

 第六章 综合与模仿 

 第七章 失乐园

 第八章 复兴或是继续

附录 奈保尔作品年表

试读章节

搜索店内商品商品: 价格: 到 搜 索 商品分类查看全部商品 ?按销量 按价格 按人气 按时间绝版书 外文书 港台书 大陆书 特价书 经典书 畅销书 画册 漫画 新书 影碟 外国小说 中国小说 作品集 散文随笔 社会科学 艺术 电影 独立出版物 杂志期刊 代购专区 知名作家 古籍 外语 政治 教辅 辞典 医学 汽车 建筑 法律 正版 现货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二版) (英)奈保尔 著,黄 举报此商品 分享到:    收藏商品已有0人收藏售价¥47.80 送货至浙江 平邮 ¥8.00快递 ¥12.00EMS ¥25.00 全国 无锡市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山东 内蒙古 江苏 安徽 山西 陕西 甘肃 浙江 江西 湖北 湖南 贵州 四川 云南 新疆 宁夏 青海 西藏 广西 广东 福建 海南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 更多运费详情?支付方式 快捷支付 信用卡 请人代付 借记卡 财付通余额 储值卡支付 销售情况三个月内无售出 拍拍网为您提供资金安全和 售后保障 先行赔付购买数量 件 剩余32件 你填写的商品数量超过最大可购买数量。

 新旧程度全新 所在地江苏 无锡市 浏览次数1 服务          

   安全购物安全购物指南 安全选购商品 新手网购无忧-8招保你交易安全 如何使用财付通,购物更安全 推荐搭配 购买套餐,即可享受优惠价格,立即选择吧!总价: 元 套餐价: 元 查看套餐详情商品详情 评价详情 卖家推荐 销售情况 购物保障 如何购买 留言板

 严禁交易QQ号码、非正规渠道Q币、非法来源的会员与钻石服务、手机代开服务等;交易双方将可能受到处罚。管理规则>>温馨提示:请您在购买前仔细查看款式细节图片,注意面料厚薄和弹性,并根据您的身材选择合适的尺码。如有需要,请咨询卖家(点击上面QQ交谈按钮)。商品详情ISBN编号:9787108041333 出版时间:2003-8-1 页数:615 开本:大32开 装帧:平装 印数:2 字数:463000 出版社:其它 作者:奈保尔 ,黄道琳 属性信息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请向卖家咨询!基本信息书名: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二版)原价:49.00元作者:(英)奈保尔 著,黄道琳 译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日期:2003-8-1ISBN:9787108041333字数:463000页码:615版次:2装帧:平装开本:大32开商品标识:22880793编辑推荐--------------------------------------------------------------------------------内容提要--------------------------------------------------------------------------------???1988年,奈保尔第三度周游印度,这次的主题是从他特里尼达的童年生活中所感知的印度,来验证对照已是单一实体的印度。近距离观察之后,他所看见的是它如何分解成宗教、种姓、阶级的拼图。对奈保尔而言,这种多样性正是印度的力量所在。???《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几乎就是印度人的口述历史。奈保尔在书中毫不掩饰自己的角色,一个聆听者,一个记录印度人心声的人。???当代以文字书写印度的最佳代表作,见证中隐含着见证,运用一连串声音描绘出印度的生活。文字真实纤细,读来无疑是一种享受。爱是叙述中无法忽略的要素——这是奈保尔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真实情感。

第一章 旧有平衡

1

有时候老印度——那个许多印度人喜欢谈论的古老的、永恒的印度,似乎就这么延续着。上次大战的时候,一些英国大兵正接受化学战训练,他们驻扎在这个国家偏远的南方,靠近一座印度教千年古刹。寺庙里有一条宠鳄,大兵们出于可理解的原因,射杀了那条鳄。他们还以某种形式(也许仅仅是他们的出现本身)亵渎了寺庙。不过大兵们很快就走了,英国人也统统离开了印度。现在距离那次亵渎事件已经三十多年了,在另一次紧急状态时期,寺庙得到翻修,一个新的神像被安置其中。

在被赋予生命和注入法力之前,这样的雕像不过是雕刻师院子里的摆设而已,它们的价值取决于大小、材质以及工匠的手艺。印度教偶像来自于古老的世界;他们体现着深奥、有时是庄严的概念,而且必须以特定的规范塑造。印度教的偶像形象在今天不可能有发展,尽管受到印度电影和电影海报的影响,最近的一些形象没有古代原初形象那么概念化了,有种世俗的、玩偶式的漂亮。他们了无生气、姿态各异地伫立在雕刻师的展室中。偶尔会有一尊受命而塑的半身像,比如地方警察局的督察什么的,可能他空洞洞的大理石眼睛上还会安一副真的镜框——这些花岗岩和大理石首先让人感到置身墓地,或是让人想起某个备受爱戴的死人。不过这样的展室是他们成神之前的过渡居所,每个雕像都等待着被买走、供奉,这样他们就有了生命和神性,每个雕像都白璧微瑕,为的是当神性生命降临的时候,不至于太令人恐惧。

所以在曾遭亵渎的庙宇里,神像必须被赋予生命,要举行特别的法事,所用的方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它把我们带回到宗教和人类奇迹刚刚开始的时候。这就是“言”的方法:泰初有言。一个十二字的符咒(mantra)被吟颂并誊抄5000万次——这就是在这个宪法被冻结、新闻遭审查的“紧急状态”中,5000名志愿者所做的事情。这件事完成后,新偶像下面要放上一块镌刻过的金牌,以证明神性之生成,以及志愿者之虔诚。千年古刹将重生:印度,印度教的印度,是永恒的:征服和亵渎不过是历史中的几个瞬间。

再往南大约200英里,巨大岩石的高原之上,是一度兴盛……

序言

孟买机场的灯光照着雨天;午夜过后一两个小时,飞机缓缓滑行人港,猛吹着水泥路面上的季风黏土。这会儿是八月中,雨季还有两周才能正式结束(尽管这个雨季可能延长)。狭小潮湿的机场楼里,有早些时候海湾航空公司航班上的旅客。所谓海湾是那个聚集了很多石油国家的波斯湾。在这些旅客中,印度商人们身着西服,等待着海关人员格外仔细的盘查;有几个日本人;一些阿拉伯人身着传统沙漠服装,这类服装如今在机场或者异国城市里出现,就像是一群新的、突然风行起来的拜金教祭司身上的白色长袍;还有两个缠着头巾、皮肤黝黑的锡克工匠,他们完成了在石油国家的工作后回到印度,带着扁平的箱子以及同样扁平的、黄色软革质的新皮鞋。

这些日子,世界上的熙来攘往有了新的面貌。又一次走运的阿拉伯人散布到了沙漠以外的地方。印度则再一次处于这个新阿拉伯世界的外围,如同公元8世纪一样,那时候新兴的伊斯兰教四方广布,阿拉伯人(据说是在一个17岁男孩的领导下)侵占了印度信德王国。历史学家们说,这只是一段插曲。但是信德如今已不属印度,印度自从阿拉伯入侵以来就缩小了。没有任何文明对外在世界那么缺乏抵御能力;没有一个国家那么轻易就被侵袭和劫掠,而从灾难中学到的又那么少。阿拉伯人征服信德500年后,穆斯林在德里建立其统治,那是外国人的统治,人民分裂了;而外族的统治——前500年是穆斯林,后150年是英国人——直到1947年才在德里结束。

印度的历史很容易被叠缩;这次游历印度,我在一个北方城市碰到个年轻人,一个年轻的公务员。他说他的阿拉伯祖先早在800年前、12世纪伊斯兰大扩张的时期就来到了印度。我问他住在什么地方,他说:“我这一家在德里住了500年了。”这话在欧洲听起来会被当成是吹牛,在印度可不是。这是个正派人家,一向正派,他们的姓氏“古来氏”(Qureshi)显示着这家人几个世纪以来履行的宗教职务。家中一员进入行政部门工作,这打破了承继了800年的、静止的传统。年轻人对比了他的家庭与那些穆斯林石匠和采石工的家庭,那些是莫卧儿宫殿与清真寺的建造者们的后代,在德里,他们仍然围坐在沙.贾汗(Shah Jehan)的贾马·马斯吉德(Jama Masjid)大清真寺,像祖先们一样,他们是穷困潦倒、衣衫褴褛的工匠。每个人面前都放上祖传手艺的工具,期待受到雇佣,准备为什么人去修建一座德里新城。

20世纪后期的印度看起来依然故我,仍然根深蒂固于自己的文明,它花了很多时间才明白,独立的含义远不只是英国人的离开;独立的印度,是个早已被挫败的国度;纯粹的印度历史在很久前就结束了。随着“紧急状态”的出现,人们已经有必要抗拒新的印度衰亡的惊栗感了。

印度于我是个难以表述的国家。它不是我的家也不可能成为我的家;而我对它却不能拒斥或漠视;我的游历不能仅仅是看风景。一下子,我离它那么近却又那么远。我的祖先百年前从恒河平原迁出,在世界另一边的特里尼达,他们和其他人建立了印度人的社区,我在那里长大。那个社区与甘地1893年在南非见到的印度人社区相比,组成更为单一,与印度也更加隔绝。

印度,这个我1962年第一次探访的国度,对我来说是一块十分陌生的土地。100年的时间足以洗净我许多印度式的宗教态度。不具备这样的态度,对印度的悲苦几乎就无法承受——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我花了很长时间来适应印度给我的这种陌生感,来确定是什么把我从这个国家分离,同时,也明白了,像我这样一个来自微小而遥远的新世界社区的人,其“印度式”态度,与那些仍然认为印度是个整体的人的态度会有多么大的差异。

对印度的探究——即使仅仅是对“紧急状态”的探究——很快就不局限在政治层面。它不得不成为对印度姿态的探究,不得不成为对文明本身的探究(正如它现在所是)。尽管我在印度是个陌生人,但这项探究的起点却正是我自己——这比书中所表达出来的还多。因为,就像我们中的一些人一直带着婴儿时期的瞬间印象一样,我身上也一直存留着古老印度的梦幻记忆,它来自于延续至我童年时代的家庭仪规,它为我勾勒出一个已经全然消失的世界。

比如,我知道牲祭之美对雅利安人是非常重要的。牲祭将烹饪转化为一种仪式:最初烹饪的东西(通常是一个未发酵的特制的小圆面饼)总是奉献给火神的,只有用露天的灶火才可以;放弃这个习俗(如果我现在试图谈及那种对孩子来说只是一时的错误),就是弃绝了土地与古老大地之间的联系,那最源初的东西。早饭前的晨礼,点灯前的晚礼,这些一个接一个的礼仪与宗教相连,而宗教又像是一种对历史的感悟。所以说,我们现在对大地和宇宙的敬畏,需要在以后、以另外的方式重被发现。

童年时候的习俗是神秘的。当时我并不知道,祖母房中神龛里光滑的卵石,我祖父把它与其他家当一起,一路从印度带来的卵石,其实是生殖崇拜的象征:卵石代表了更为露骨的圆形石柱。而又是为什么,剖开南瓜非要以男人之手操刀呢?我一度认为这一祭祀仪式暗含着性的因素:因为南瓜自上而下可以对分的外形。而就在最近,这本书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才了解到更令人吃惊的真实情况。在孟加拉以及毗邻的地方,南瓜是一种代替活牲祭祀的菜蔬:男人之手所以是必需的。在印度,我知道我是个陌生人;但我渐渐明白了,我对印度的记忆,那个在我特里尼达童年里的印度的记忆,是通向深不可测的历史的井门。

书评(媒体评论)

1975年,在甘地夫人颁布“紧急状态”令前后,奈保尔再次探访他暖昧难明的祖籍印度。与第一次(《幽黯国度》)感受到的震惊、愤怒、羞愧与鄙夷不同,这次他感到自己的游历“不能仅仅是看风景”。在满目疮痍的现实表象下,他看到的印度,是其被殖民的历史、几千年的宗教文化、种姓制度、甘地主义_……共同影响塑形的结果。作为被征服者,印度“知性上已寄生于别的文明”,因此,独立后的印度,显得“毫无创造力、知性桔竭、无力自卫”,“是个早已被挫败的国度”。

这一次的探访,奈保尔对印度和印度文化投入了更为复杂的理性和情感。尖俏的讽刺让位于沉郁乃至悲怆的分析与描述。千年古国的难题一一揭示,现实中的国度却未找到再生的原点。

奈保尔的技法与魄力毋庸置疑…一文笔洗练,观察敏锐。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本书颇为激越,但也证明像奈保尔这样的小说家,可更快速也更有效地指出问题所在,比之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小组和各式专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LOUIS HEREN,《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13: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