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时宜》收入张中行先生的散文精品数十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张中行先生的文章是极富有特色的。他行文节奏短促,思想跳跃迅速,气韵生动,天趣盎然,文从字顺,但决不板滞,有时宛如大珠小珠落班玉盘,仿佛能听到节奏的声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不合时宜(完美典藏版)/大家散文文存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中行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不合时宜》收入张中行先生的散文精品数十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张中行先生的文章是极富有特色的。他行文节奏短促,思想跳跃迅速,气韵生动,天趣盎然,文从字顺,但决不板滞,有时宛如大珠小珠落班玉盘,仿佛能听到节奏的声音。 内容推荐 《不合时宜》收入张中行先生的散文精品数十篇。作品行文节奏短促,思想跳跃迅速,气韵生动,天趣盎然,文从字顺,但决不板滞,有时宛如大珠小珠落班玉盘,仿佛能听到节奏的声音。 《不合时宜》内容丰富,题材新颖,是文学爱好者的首选,对于写作也大有裨益。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非常值得一读。 目录 第一辑 红楼旧事 北京的痴梦 红楼点滴一 红楼点滴二 红楼点滴三 北大图书馆 我的琉璃厂今昔 香冢 鬼市 东安市场 大酒缸 一溜河沿 老字号 第二辑 故人梦影 章太炎 熊十力 苦雨斋一二 两位美学家 胡博士 梁漱溟 刘半农 朱自清 叶圣陶 汪大娘 王门汲碎 银闸人物 东谢西谢 家乡三李 第三辑 不合时宜 怀疑与信仰 月是异邦明 彗星 直言 旧迹发微 礼失而求诸野 万物之灵 朴实颂 周婆制礼 关于美人 不合时宜 第四辑 碎影流年 案头清供 砚田肥瘠 乡里 蒙学内外 进京 婚事 生计 汉语课本 迎母送母 少小离家老大回 自我提前论定 试读章节 点滴一谈的是红楼散漫的一面。还有严正的一面,也应该谈谈。不记得是哪位先生了,上课鼓励学生要有求真精神,引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改变业师柏拉图学说的故事,有人责问他不该这样做,他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红楼里就是提倡这种精神,也就真充满这种空气。这类故事很不少,说几件还记得的。 先说一件非亲历的。我到北京大学是三十年代初,其时古文家刘师培和今文家崔适已经下世十年左右。听老字号的人说,他们二位的校内住所恰好对门,自然要朝夕相见,每次见面都是恭敬客气,互称某先生,同时伴以一鞠躬;可是上课之后就完全变了样,总要攻击对方荒谬,毫不留情。崔有著作,《史记探原》和《春秋复始》都有北京大学讲义本;刘著作更多,早逝之后刊为《刘申叔先生遗书》,可见都是忠于自己的所信,当仁不让的。 三十年代初,还是疑古考古风很盛的时候;同是考,又有从旧和革新之别。胡适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在学校讲中国哲学史,自然也是上卷。顺便说个笑话,胡还写过《白话文学史》,也是只有上卷,所以有人戏称之为“上卷博士”。言归正传,钱宾四(穆)其时已经写完《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并准备印《老子辨》。两个人都不能不处理《老子》。这个问题很复杂,提要言之,书的《老子》,人的“老子”,究竟是什么时代的?胡从旧,二“老”就年高了,高到春秋晚年,略早于孔子;钱破旧,二“老”成为年轻人,晚到战国,略早于韩非。胡书早出,自然按兵不动,于是钱起兵而攻之,胡不举白旗,钱很气愤,一次相遇于教授会(现在名教研室或教员休息室),钱说:“胡先生,《老子》年代晚,证据确凿,你不要再坚持了。”胡答:“钱先生,你举的证据还不能使我心服;如果能使我心服,我连我的老子也不要了。”这次激烈的争执以一笑结束。 争执也有不这样轻松的。也是反胡,戈矛不是来自革新的一面,而是来自更守旧的一面。那是林公铎(损),人有些才气,读书不少,长于记诵,二十几岁就到北京大学国文系任教授。一个熟于子日诗云而不识abcd的人,不赞成白话是可以理解的。他不像林琴南,公开写信反对;但又不能唾面自干,于是把满腹怨气发泄在课堂上。一次,忘记是讲什么课了,他照例是喝完半瓶葡萄酒,红着面孔走上讲台。张口第一句就责骂胡适怎样不通,因为读不懂古文,所以主张用新式标点。列举标点的荒唐,其中之一是在人名左侧打一个杠子(案即专名号),“这成什么话!”接着说,有一次他看到胡适写的什么,里面写到他,旁边有个杠子,把他气坏了;往下看,有胡适自己的名字,旁边也有个杠子,他的气才消了些。讲台下大笑。他像是满足了,这场缺席判决就这样结束。 教师之间如此。教师学生之间也是如此,举两件为例。一次是青年教师俞平伯讲古诗,蔡邕所作《饮马长城窟行》,其中有“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句,俞说:“知就是不知。”一个同学站起来说:“俞先生,你这样讲有根据吗?”俞说:“古书这种反训不少。”接着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出六七种。提问的同学说:“对。”坐下。另一次是胡适之讲课,提到某一种小说,他说:“可惜向来没有人说过作者是谁。”一个同学张君,后来成为史学家的,站起来说,有人说过,见什么丛书里的什么书。胡很惊讶,也很高兴,以后上课,逢人便说:“北大真不愧为大。” 这种站起来提问或反驳的举动,有时还会有不礼貌的。如有那么一次,是关于佛学某问题的讨论会,胡适发言比较长,正在讲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一个姓韩的同学气冲冲地站起来说:“胡先生,你不要讲了,你说的都是外行话。”胡说:“我这方面确是很不行。不过,叫我讲完了可以吗?”在场的人都说,当然耍讲完。因为这是红楼的传统,坚持己见,也容许别人坚持己见。根究起来,韩君的主张是外道,所以被否决。 这种坚持己见的风气,有时也会引来小麻烦。据说是对于讲课中涉及的某学术问题,某教授和某同学意见相反。这只要能够相互容忍也就罢了;偏偏是互不相让,争论起来无尽无休。这样延续到学期终了,不知教授是有意为难还是选取重点,考题就正好出了这一个。这位同学自然要言己之所信。教授阅卷,自然认为错误,于是评为不及格。照规定,不及格,下学期开学之后要补考,考卷上照例盖一长条印章,上写:注意,六十七分及格。因为照规定,补考分数要打九折,记入学分册,评六十七分,九折得六十分多一点,勉强及格。且说这次补考,也许为了表示决不让步吧,教授出题,仍是原样。那位同学也不让步,答卷也仍是原样。评分,写六十,打折扣,自然不及格。还要补考,仍旧是双方都不让步,评分又是六十。但这一次算及了格,问为什么,说是规定只说补考打九折,没有说再补考还要打九折,所以不打折扣。这位教授违背了红楼精神,于是以失败告终。P10-12 书评(媒体评论) 他行文节奏短促,思想跳跃迅速;气韵生动,天趣盎然;文从字顺,但决不板滞,有时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仿佛能听到节奏的声音。 ——季羡林 读他老的文字,像一颗橄榄,入口清淡,回味则甘馨邈然有余。这里面也不时含有一点苦味。 ——周汝昌 作为张中行的读者,我更喜欢他未成大名时的文字,喜欢那种不为大众所理解的淡定和从容。 ——叶兆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