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学会主编的《中国小说30年》内容介绍:检索这三十年来的小说创作,我们会发现中国小说在这三十年间的发展和变化,真可谓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新时期小说是从“文革”后的废墟中艰难起步的,虽然是划时代的,但仍带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烙印。因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端的现代小说话语资源,在经历了“文革”之后,已被污染殆尽,寻找新的话语资源成为改革开放以后小说发展的第一要务,而这与整个改革开放时期对发展创新的迫切需求也是紧密呼应的。无论是小说的观念,还是小说的文体,也都是一变百变、一转百转的。在西方经历了近百年的小说演变,在中国则呈加速度进行——前现代、现代,直至后现代。回首整个漫长的中国文学史,好像还没有哪个时代的文学发展能如此的丰富多彩。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全面系统地梳理这三十年问中国小说的发展足迹,当是一个浩大繁复的工程,实在不是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用这么一本书可以说得清楚的。尽管如此,作为这个时代的见证者,我们还是有义务将我们所知道的有限的观察和研究发表出来,以尽抛砖引玉之责。
中国小说学会主编的《1978—2008:中国小说30年》梳理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小说的发展历程。在西方经历的近百年的小说演变,在中国则呈加速度进行——从前现代、现代,直至后现代。检索这30年来的小说创作,真可谓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回首整个漫长的中国文学史,还没有哪个时代的文学发展能如富多彩。一起来翻阅《1978—2008:中国小说30年》吧!
前言
第一章 八十年代小说
第一节 八十年代小说概论
第二节 八十年代短篇小说的发展
第三节 八十年代中篇小说的发展
第四节 八十年代长篇小说文体流变
第五节 论王蒙
第六节 论路遥
第七节 论莫言
第八节 论张贤亮
第二章 九十年代小说
第一节 九十年代小说概论
第二节 九十年代短篇小说的发展
第三节 九十年代中篇小说的发展
第四节 九十年代长篇小说文体流变
第五节 论余华
第六节 论王安忆
第七节 论苏童
第八节 论贾平凹
第九节 论王朔
第十节 论王小波
第三章 新世纪小说
第一节 新世纪小说概论
第二节 新世纪短篇小说的发展
第三节 新世纪中篇小说的发展
第四节 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流变
第五节 论毕飞字
第六节 论陈应松
第七节 80后文学的创作潮流
附录:当代中国小说三十年大事记(1978-2008)
一部为帝王将相功名利禄立传的正史忽略了平凡的小人物在历史的长廊中应有的位置,难怪小说要用“无字棋”、“无字碑”来肯定他们的生命价值。阿城确实是“把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与现代人的存在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并且发掘出了“王一生”们身上所沉积的世代人生内容和支撑这种人生的类的文化精神。在儒道互补的民族文化结构中,落寞困顿的人生往往选择庄禅文化这一脉,将其奉行为生存哲学。庄禅文化作为一种理论形态未免有虚玄,且不无消极的一面,但作为一种应用性的人生哲学,它又给特定境遇中的个体人生带来积极影响。这种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统一的文化,在它的创始人那里,本来就带有策略意义,其实践性超过了理论性。老庄哲学之为人生哲学,就在于它有意舍弃社会这一中介,而将生命与宇宙直接连通,在宇宙的宏观背景中权衡人生,因之淡化了俗世功利,为沉重或失意的人生寻求到解脱或解释。从“发生”的角度看,历代处于逆境中的个人,不一定需要理论的影响,就可以产生道禅思想。王一生即使没有承领那个神秘的捡破烂的老者的传教,他的处世态度也必然带上“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色彩,就像《孩子王》中的“我”进亦不喜退亦不忧神态超然来去从容一样。王一生以衣食为本,“以棋道为心道”,也可看出传统文化精神对他所具有的平衡内心和应对现实的意义。《傻子》中老李对书道的前后截然不同的见解,反映的也是文化为人生作辩护的功利与超功利辩证统一的特性。阿城小说的民族文化氛围正是从具象人生这一坚实层面上升起来的。
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体认,不仅使得阿城为笔下的不确定的人生在现实和历史的交叉点上,以精神能量的爆发得到了一次确证,而且,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整体主义和有机自然观启发了作家从更深的层次上看待人同世界的关系,从而产生诘问狭隘社会学的强烈的生命意识。《树王》是这一思想(哲学玄想?)最成功的艺术体现。作者借肖疙瘩与老树的同生死和烧毁山林的大火“烧失了大家的精神”,传达出他的融于宇宙自然的生命意识。在小说中,“阿城把具象的自然与具体的人物都放在宇宙时空的巨大背景中,以丰富奇特的感觉与联想,暗示着生命存在的普遍联系”。自然的物象在作者的笔下充溢着神秘的灵性,无言的大自然被人格化,其实它与人类本是相和谐的生命世界,那如生长在巨树根间小人般的肖疙瘩则意味着人也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当这种联系与平衡被锋利的砍刀和轰然的烈火打破,宇宙的永恒、自然的神秘与生命的庄严才被悲壮地显示出来。肖疙瘩与自然生气相通的生命过程似乎是对“天人合一”的古代思想的遥应,他的平凡博大的人格,亦可看成是作者有意“赋予人物有限的存在以人作为生命的类意识,使之超越了那个畸形的时代,象征着宇宙生命永恒和谐的理想”。
阿城的小说艺术本身浸染了民族文化气质。正如有的论者指出的,“阿城的艺术世界深处蛰伏着的寂寞和虚静,正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空静,中国画中的空白异曲而同工”。他不动声色、悠游不迫的叙述风格所体现的艺术人格,也可看出传统文化精神的滋养。在语言表现上,阿城善于用自身具足的物象去呈现客体本身,避免说明性文字,以保持经验的纯粹性和完整性,使语言富有了弹性,这也反映了在“以物观物”思维方式影响下的中国艺术家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他还往往活用中国文字以构成相当准确的意念和情绪,取得以少胜多的表达效果。通常是以词性不稳定的单字作动词,如“我觉得脖子粗了一下”、“笑容硬在脸上”,利用象形文字的多元性来保存美感印象的完全,在有限的文字中包含着丰富的意味。这样的语言运用,显然融人了从中国古典诗词那里吸取来的美感经验。综观阿城小说的叙述语言,它融进了现代人的感性和民间口语而又近似古典小说的风貌。俗中见雅,朴拙瘦劲但又遍布机巧,极富暗示性和艺术张力,形神兼备地表现出民族特色。P10-11
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三十年。历史上几百年都没做成的事,却在这三十年里做成了,这是个奇迹。亲历过这三十年历史转折的人们,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应该是值得骄傲的,因为他们的人生经历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的人都更丰富。
作为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的文学,与时代的发展应该是双向互动的:时代造就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学,而文学反过来又反映了这个时代。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考察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的文学轨迹,就是一件意义十分重大的事情了——一个不平凡的时代与这个时代里不平凡的文学。
检索这三十年来的小说创作,我们会发现中国小说在这三十年间的发展和变化,真可谓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新时期小说是从“文革”后的废墟中艰难起步的,虽然是划时代的,但仍带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烙印。因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端的现代小说话语资源,在经历了“文革”之后,已被污染殆尽,寻找新的话语资源成为改革开放以后小说发展的第一要务,而这与整个改革开放时期对发展创新的迫切需求也是紧密呼应的。无论是小说的观念,还是小说的文体,也都是一变百变、一转百转的。在西方经历了近百年的小说演变,在中国则呈加速度进行——前现代、现代,直至后现代。回首整个漫长的中国文学史,好像还没有哪个时代的文学发展能如此的丰富多彩。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全面系统地梳理这三十年问中国小说的发展足迹,当是一个浩大繁复的工程,实在不是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用这么一本书可以说得清楚的。尽管如此,作为这个时代的见证者,我们还是有义务将我们所知道的有限的观察和研究发表出来,以尽抛砖引玉之责。
中国小说学会是一个以当代文学批评家与学院中研究当代文学的学者为主体的民间学术组织,在学术界、文学界以及社会上都有着非常广泛、非常深远的影响。由中国小说学会发起并主持的“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参照系统,而由中国小说学会评选的小说奖,更是成为今天文学界中的一个重要奖项,有着中国小说“学院奖”的美誉。本书的编写就是集中国小说学会多年来对中国当代小说观察研究的成果,并从一个更为学术的视角对中国小说三十年发展道路进行梳理和分析。虽然我们的工作还仅仅是初步的、远称不上是全面的,但我们毕竟迈出了第一步。
参与本书撰写的作者,大多是中国小说学会内的专家和学者,其中既有享誉文学界的著名批评家,更有大学中研究当代文学的资深学者,还有一些是近年来在文坛上初露锋芒的新锐批评家和年轻的博士。这是一个以中青年为主体的作者群,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文学观念所代表的正是文学的未来。
这本书从策划到编写直至结稿,只有半年左右的时间,仓促和粗糙的地方是在所难免的,这一点务求读者给予谅解。另外,由于作者的人数较多,各自的观察视角、研究方法以及行文风格都不尽相同,对此我们也没有强行要求统一,这或许会给读者在阅读时造成某种不便,这一点也是需要读者给予理解的。
中国小说三十年,其实是个说不尽的话题,引玉之砖,姑妄言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