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父亲和烟的记忆(徐亚斌散文随笔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徐亚斌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徐亚斌,1955年生,上海崇明人。大学毕业后,曾从事文献情报工作,发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情报工作异同》等论文多篇。对心理学有兴趣,曾发表《从众行为影响机制探讨》等论文,产生一定的影响。《父亲和烟的记忆(徐亚斌散文随笔选)》主要记录了作者对父母亲情的怀念,对童年、少年经历的追忆,长大成人后的坎坷经历和自我坚守,以及在工作之中的经历和感悟。

内容推荐

《父亲和烟的记忆(徐亚斌散文随笔选)》为随笔集,是作者徐亚斌先生在《新民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过的散文随笔结集。主要记录了作者对父母亲情的怀念,对童年、少年经历的追忆,长大成人后的坎坷经历和自我坚守,以及在工作之中的经历和感悟。展现了作者淳朴、感性性格。

《父亲和烟的记忆(徐亚斌散文随笔选)》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发行。

目录

序 可贵的是真性情/赵丽宏

第一辑 亲情守望

 父亲和烟的记忆

 永远的红烧鲫鱼

 怀念母亲

 我的父亲

 永远的伤痛

 无尽的悔恨

 一块手表的往事

 母亲送我进大学

 多年父子成兄弟

 憋了四十五年的一句话

 送别学生

 温暖的记忆

 永远的男人——写在余纯顺十周年忌日

 怀念海子

第二辑 故乡漫笔

 芦苇情思

 故乡的牛

 故乡离我近了

 丝瓜棚下的温馨

 难忘腌蟛蜞的美味

 怀念广播操的日子

 钓鱼

第三辑 人生随想

 感受色彩

 感悟统计学

 彩票人生

 “三”的断想

 写给2007年

 这一年我三次流泪

 五月抒怀

 走进春天

 遥望夏天

 秋天的随想

 仰望

 在路上

 网海遨游

 聆听大师

 一个男人的独白

 忧伤,一道迷人的风景

 “吃套”的滋味

 为心灵“解密”

 天晴了

 “回声”的遐想

第四辑 萍踪小记

 品读南京

 滕王阁抒怀

 上海人的阳澄湖情结

 普陀三题

 走马观花香港行

 给韩国同行的一封信

 在韩国吃八味烤肉

第五辑 品味生活

 假如人类没有语言

 话说“玩”

 话说“谢谢”

 生活需要的是投入

 工作就是幸福

 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感动

 ——重温电视剧《白求恩》有感

 关于命运的思考

 规则与底线

 权力与权威

 女红让女人更优雅

 给一位“全职太太”的信

 累,也是一种幸福

 办公桌的学问

 表扬是“温柔的陷阱”

 “方便”与“不方便”

 窦娥又蒙新冤

 追捧小沈阳是民族缺钙的表现

 “恶搞”中华龙是对民族精神的亵渎

 由“见仁见智”说开去

 我为这样的讨论感到悲哀

 监考,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

 牛啊,欲说爱你不容易

第六辑 一鳞半爪

 “鸡”和“鸭”比游泳辩

 评“三好学生”错了吗

 “农家书屋”工程不能成“烂尾楼”

 怎样庆祝教师节

 谁在让孩子作文说假话

 公告满天飞现象可以休矣

 警惕“教辅”的另一种泛滥

 不要把叉打得太大

 高校招生不考语文的严重后果

 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结婚大年”的忧虑

 教师凭什么不让人尊敬

 两条新闻引发的悲哀

 “门”儿何其多?

 为宠物预备好“身后事”

 为刘翔喝彩

 我们为什么不应该愤怒?

 不要让压岁钱变了味

 鲁迅不能走

 过年了,让我们都回家看看

 名人耍赖众生相

 旅游景点买不到图书的遗憾

 警惕年底“突击花钱”

 又是“三·一五”

 追捧数字口彩切莫发烧

 填报志愿该由谁做主

 “头衔通胀”昭示社会诚信危机

 还是文明祭扫好

 我们应该怎样爱孩子

 西瓜田变成“地雷阵”的困惑

 重阳节里话敬老

 “尾牙宴”该怎么吃

 互动是人际关系的基石

后记

试读章节

父亲和烟的记忆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多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尤其是父亲和烟的往事,成了我永远无法抹去的厚重记忆。

父亲的烟瘾在村上是出了名的。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抽烟似乎是父亲最大的爱好,哪怕忙于活计,他也是姻不离嘴的。我多次见过这样的情景,因为要干活,父亲无暇顾及嘴中的烟,以致让燃着的烟烧着了多日不刮的胡子。说真的,那时我实在无法明白父亲为什么那么喜欢抽烟,也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抽那么多的烟。在我的印象中,那时的父亲很不愿意说话,总是深锁双眉,似乎每天总是烦恼不断,而只有烟才能给他些许安慰。

不知是由于劳作过度还是抽烟所致,那时父亲的身体不很好,人黑瘦黑瘦的,每到夜晚,总是咳嗽不止。而这时,我多么想走到父亲跟前,劝他少抽些烟。但我不敢,也不忍。我曾经听到过母亲和父亲关于抽烟的一段对话。一次晚饭后,父亲又咳上了,母亲免不了要说上几句让父亲少抽烟的话,只听父亲烦躁地说:“请你以后少说抽烟的事,我这辈子是离不了烟了。”就这样,父亲每天两包“勇士”,雷打不动。

日子就这样慢慢过着,当父亲有一天放弃“勇士”,改抽“劳动”牌香烟的时候,我已经离开父母,离开海岛,去异地求学了。和父亲告别的时候,我在心里就默默地想:等我有能力了,一定要买些高档烟孝敬您,让您老人家也尝尝好烟是什么滋味。

没有想到,我的愿望还没有来得及实现,父亲就宣布戒烟了。这是姐姐在信中告诉我的。那年父亲六十八岁。也确实太出乎我的意料了,一辈子嗜烟如命的父亲,到了老年,竞能主动地和烟作别,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啊!说真的,我们一直无法知道父亲毅然戒烟的真正原因。现在,过年过节,兄弟姐妹几个聚在一起,谈起过去的生活,谈起父母的种种好处,就一定会谈到父亲戒烟的事。哥哥分析说,父亲的突然戒烟,可能和一事有关。那时,哥哥他们和父母一起生活,有一天,六岁的侄子偷走了父亲的烟和火柴,躲在宅后的小竹园里玩了起来。当大人们发现的时候,小家伙已经点燃了烟。据说,那天晚饭父亲吃得很少,也不说一句话,早早地睡了。第二天一早,父亲把抽剩的两包“劳动”牌烟狠狠地揉碎,一把扔进灶膛,对母亲发誓说:“不抽了,再抽就不得好死。”从此以后,父亲一直到耄耋之年离开我们,再没有碰过一支烟。

说实在的,父亲戒烟,我是既高兴,又心疼。父亲终于戒烟了,这对他的身体是有利的,我为他高兴,但转而又心疼起父亲来。我知道,父亲没有别的消费,特别的爱好就是抽几口烟,而且都抽了一辈子了,现在说戒就戒,那得要多强的意志啊!我不在父母身边,有关父亲戒烟的细节知道得很少。有几次听母亲说,刚戒的时候,父亲的痛苦是非常人所能体会的。譬如,每晚入睡前,或者早上起床后,还有每顿饭后,就是父亲最难过的时候。要是在以前,在这样的时间段,父亲总要连抽两支烟,然后才睡下或者去干什么。有多少次,母亲发现父亲下意识地在口袋里摸着什么,然后痛苦地咬咬牙、跺跺脚去寻活干了。那时,老家的院子被父亲打扫得溜光溜光,自留地里见不到一棵杂草。每每在此时,母亲也很难过,多次对父亲说:“你不舒服就再抽吧。”当然,父亲终于没再抽烟。这就是我的父亲……  父亲为了某种责任,到了晚年毅然戒烟,并为此承受了旁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这让我对父亲又多了一份敬重。可以告慰父亲的是,他老人家的良苦用心没白费,他的儿孙没有一人和烟沾上边的。虽然这已经是过去多年的事情了,但它永远保存在我记忆的深处。P3-5

序言

徐亚斌先生从少年时代起便热爱文学,读书和写作是他毕生的爱好。几十年的爱好,积淀为眼前这本散文选,其中包含了他对岁月的回溯,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思考……这其实也是生活和理想对他的回报。

徐先生的散文,文字朴素,感情真挚,虽然大多篇幅短小,但能引起读者的思索和共鸣。他写故乡崇明岛的篇章,写父母亲情的文字,尤其动人。作者真挚的情感沉浸在朴素的文字中,通过一些特殊的细节和感受,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厚情感。譬如《芦苇情思》、《故乡的牛》、《父亲和烟的记忆》、《怀念母亲》等篇章,都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故乡的芦苇,在他的心目中犹如慈祥的母亲,陪伴他的童年,给过他抚慰和快乐,也给过他憧憬和启迪。我也是崇明人,读这些文字,自然会有更多的感动和共鸣。《父亲和烟的记忆》,写的是少年时代的一件小事,是一个儿子的忏悔,却表达了深挚的父子之情。这本选集中的文字,除了写故乡和亲情,还有不少其他题材的作品,其中有他的云游萍踪,有他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描述和评论,大多也是短文,作者善于以小见大,管中窥豹。最让人感觉可贵的,是文中的诚实态度和真知灼见。

散文应该表现作者的真性情,虚情假意是散文的天敌。读徐先生的散文,我窥见了他的人生屐痕,也了解了他的性格品行。我在他的文字中感受到真诚和纯朴。徐先生比我小几岁,“文革”中,我到崇明岛“插队落户”时,他还是岛上农家的一个中学生。我和他曾有过一面之缘,那是1976年崇明岛上的一次文学活动。当时我们并没有交谈,之后也没有交往。但这一面,却一直留在他的记忆中,以至于三十多年之后,在他编选出版自己的散文集时,他又想到并找到了我,执意请我为他作序。我想,这也是一种缘分吧。

读徐先生的书稿,我很自然地想起自己出第一本散文集时的情景。那是在三十年前,第一次出书,心情有点激动。我在这本散文集的后记中曾这样写:“出色的散文,除了优美、凝练、富有个性的语言,最要紧的有两点:一是必须从生活出发,必须真实,靠编故事,靠凭空想象绝不可能写出好散文;二是必须抒发真情,虚情假意,是为人的大忌,也是为文的大忌,只有真诚的歌唱,才可能打动人,‘繁采寡情,味之必厌’。也许,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着的。”当年的看法,我现在依然没有改变。我将年轻时代对散文的看法抄录在此,和亚斌先生共勉,也是对他未来写作的一种期许。

后记

捧着出版社寄来的书稿清样,我的内心柔柔的,被一股感激之情包裹着。

我要感谢生活,让我在经历了如此多的坎坷和磨难后,依然对文字有一种执著的热爱,也让我还保留着表达的欲望与激情。

我尤其要感谢赵丽宏老师,对于我的慕名求教,不仅给了我很多鼓励,而且还在百忙中抽时间为我的小书作序。

我还要感谢关注我的文字的朋友。其中有我的同事李宗贤先生,是他在浏览了我的博客后,首先建议把这些文字拿去发表。这本小书中所收录的篇什,大都是从400多篇博文中遴选出来的。

当然,我的文字能够变成铅字,也要感谢几家报纸的编辑老师。我工作所在区的《松江报》,简直成了我发表习作的园地;故乡的《崇明报》,每每都是腾出版面,刊发我的短文;《新民晚报》“夜光杯”栏目,《文汇报》“笔会”栏目的老师,总是抱着宽容的态度,刊出我这些不太成熟的文字。

最后要感谢好友苏少波先生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王勤老师,他们为小书的最后付梓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总之,没有生活的厚爱,没有师长的鼓励,没有朋友的帮助,就不可能有这本小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20: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