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进泰编著的《激荡百年(大国农业1912-2012)》是一部中国百年农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农业的革新史。100年前,农业中国失去了世界经济的控制权;100年后,中国农业再度屹立世界东方。动荡与发展,绘就了中国农业百年历史的恢弘画卷。危机和挑战,直陈中国农业崛起的大对策、大方略。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没有哪一段百年历史像1912年至2012年这样的精彩,就在这短短的一百年中,中国经历了从军阀混战、割据分裂到内忧外患、强敌入侵再到建国统一、繁荣富强的坎坷历程。就在这激荡的百年时光里,中国农业在波动与革新中不断发展,逐渐进入平稳上升时期。在此后的发展中,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中国农业已经开始引领世界。
《激荡百年(大国农业1912-2012)》由邹进泰编著。
《激荡百年(大国农业1912-2012)》简介:
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没有哪一段历史能像1912年至2012年这样精彩,就在这短短的一百年中,中国经历了从军阀混战、割据分裂到内忧外患、强敌入侵再到建国统一、繁荣富强的坎坷历程。就在这激荡的百年时光里,中国农业在波动与革新中不断发展,逐渐进入平稳上升时期。在此后的发展中,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中国农业已经开始走向世界。
引子
前言
第一部分 为土地纠结:大变局中的探索与尝试
第一章 萌动:中国农业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1840之殇:江河日下,“男耕女织”模式解体
维新变法对中国农业的触动
启蒙与反思:梁启超的农业思想
张謇对传统农业的改造
中国近代最早的农研机构:农事试验场
第二章 探索:民国期间中国农业“摸着石头过河”
孙中山的“三农思想”
民国期间农学家的本土化主张
艰难而漫长的农业推广
乡村建设实验的潮起潮落
第三章 变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农业革命
大革命时期的农民协会运动
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
《井冈山土地法》:开创农业新纪元
抗战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革及《中国土地法大纲》
第二部分 为粮食苦恼:激情年代的坎坷与辉煌
第四章 曙光:土地点燃了中国农民的激情与梦想
历史性的转折:《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土地证”
三年恢复期:中国农业迎来了崭新的春天
积极发展的农民个体经济
农民队伍的中农化趋势
供销社:推动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五章 垦荒:全国国营农场和农垦系统的建立与发展
北大荒人的垦荒精神
徐一戎:北大荒水稻之父
王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奠基人
第六章 开拓:农业合作化运动吹响了中国农业前进的号角
农业生产互助组方兴未艾
马路镇农民的农业合作社经验
高级农业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
第七章 坎坷:激进思想让中国农业在曲折中走向进步
统购统销:既保证了粮食供应,也让农业大出血
“一大二公”: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先进与坎坷
“大跃进”既揠了苗,也助了长
农业学大寨运动是福还是祸
李云河:包产到户的首创者
农村的“文化大革命”:让农民有笑有泪的运动
第三部分 为富裕奋斗:中国农业走上伟大的复兴之路
第八章 希望:星星之火燃烧起中国农业的燎原之势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农业打开了希望之门
新的机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安徽风阳小岗村
前卫的农村市场机制:“四荒”地使用拍卖权
两田制让百万农民走上幸福之路
农业新模式:南海的土地股份合作制
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中国农村打开致富之门
第九章 惊喜:改革让农业农村和农民收获无限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村改革的伟大奇迹
农民生活水平在改革的号角中稳步提升
第十章 感恩:羽翼已丰,反哺其母
告别两千年皇粮国税
知识分子的百年乡恋
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民在希望中收获幸福
第十一章 展望:大国农业,在希望的田野上走向辉煌
陕西杨凌:农业高技术的试验田
把握时代脉搏,走出小农经济
江苏华西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
云南旅游业:将农业转入第三产业
京郊第一村:北京韩村河村
围绕农业办工业:红色亿元村河南南街村
农民发明家:中国农民的乡村狂想曲
神农袁隆平:一颗种子改变世界
第十二章 致谢:平凡而伟大的三农人物
中国稻作之父:丁颖
农学专家育人才:金善宝
中国鱼类分类奠基人:朱元鼎
中国病虫害防治的领军人物:杨惟义
中国现代畜牧兽医教育的奠基人:盛彤笙
为小麦遗传制种奋斗一生:庄巧生
中国现代草原科学奠基者:任继周
杂交小麦的开拓者:李振声
中国生物农药之父:沈寅初
带领农民发家致富的好支书:王乐义
后序
参考文献
中国百年农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序幕自鸦片战争徐徐拉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改善农业,治理农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国家发展的重大课题。可以说,土地问题一直都是事关安民兴邦的最根本问题,为了寻找一条可以挽救中国农业的良方,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进人近代开始,中国社会上的各种力量,包括政党、团体还有个人,都针对农村的既定情况,提出过各种不同的改革方案和主张,有的还付诸了实践,由此上演了一场三千年都未曾出现过的农业革命。但是,事实证明,这些主张和方案只为中国农业的变迁起到了一个开篇的作用,并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和农业的发展问题。
1840之殇:江河日下。“男耕女织"模式解体
农业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部门,其主要的生产方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即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农民既要生产自己所需要的农产品,还要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马克思曾说:“小农业和家庭工业的统一形成了生产方式的广阔基础。”可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当时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管子。轻重甲篇》中就有“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的说法。一家之内,“男耕女织”作为封建自然经济的典型结构,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之久。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农业主要是耕地,而手工业主要是纺织,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耕”与“织”的结合,即“男耕女织”,就成了封建社会生产的基本经济形式。直到封建社会末期,这种经济模式也未曾停止。即使是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松江地区,也依然如此。也就是说,在鸦片战争前,“男耕女织”具有很强的普遍性。
当中国依旧处于自给自足、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之时,欧美国家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到了资本主义阶段。作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它们极力向外扩张,寻求更广阔的海岸外市场,英国就是其中之一。而此时,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清王朝便成了英国首选的侵略对象。它们悍然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此,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战争赔款加重了对人民的搜刮,而大部分军费都是由农民来负担,加之鸦片泛滥,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的问题日益加重,人民的负担更是与日俱增。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入,农民和小手工业者走向了失业和破产。而这些也加速了中国“男耕女织”生产模式解体的步伐。
“男耕女织”模式的解体,首先是从农家手工纺织业开始的。因为纺织手工业的产前产后过程与市场联系密切,产品很容易和货币发生交换关系,容易被近代工业生产方式所代替。另外,纺织品是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应用市场上有广阔的交换空间,而且它还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良好场所。比如,英国资本主义便开始于纺织业。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1842年的进口商品总值估计为25000万元,鸦片占55.2%,棉花占20%,棉制品占8.4%。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1876~1894年间,中国进口商品的数额逐年增加,18年间增加1.43倍。据海关的历年报告显示,1868年进口棉纱.54212担,到1894.年进口达11595%担,增长20多倍。这样在进口货物的构成中,鸦片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大约为2l%,而棉纺织品则一直在上升,达到了32%。棉纱进口以英属印度、美国、日本为主,棉布以美国为多。由于纺织品进口大量增加,严重冲击了中国农村的纺织手工业,而首当其冲的是纺纱业。
纺纱、织布两种纺织业工序中,纱和布又可同时作为独立商品。在近代生产技术发展过程中,随着英国的飞梭和手摇“珍妮纺纱机”的问世,纺和织的技术水平逐步得到提高。但纺纱在效率和质量方面要高于织布。继而,棉纱的生产费用开始下降,由于洋纱比土纱价格低,所以许多手织者舍弃土纱而用洋纱。土纱价格高,除工效以外,所需棉花价格昂贵也是原因之一。明治维新后,日本也开始采购中国原棉,发展纺织业,这时,中国进口减少,出口增加,国内市场棉价进一步上涨。而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式纺织机,中国农民的生产条件极其落后,虽然不辞辛劳地工作,但是由于成本高,棉价上涨,在和洋纱的竞争中也显示出了极其不利的一面,这也昭示着纺织业的衰落。
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困境,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向国外市场,特别是经济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倾销过剩商品的办法转嫁危机。而此时的中国正处于自给自足经济格局的变化阶段,缺乏竞争能力,所以,资本主义把苗头指向了中国。如此一来,外国纺织品大量涌进中国市场,棉纱和各种布匹进口的增加,使得外国棉纱、棉布等充斥中国市场,严重打击了中国的农家纺织业,加快了“男耕女织”模式的分解。
另外,由于受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的一些传统的经济作物在国际市场上也受到了同类产品的排挤,出口减少,而国内市场有限,因此,逐渐走向衰落。P3-5
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国家之根本,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农业,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蹒跚走来,勤劳的人们经过一万年左右的艰苦奋斗,辛勤耕耘,在农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书写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业绩。
今天,为了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农业,我们就不能割断历史,我们不但要知道中国农业的今天,还要知道中国农业的昨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从而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中国进入北洋政府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农业的发展开始了一段坎坷不平的历程。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家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农业强有力的支撑,因此,一系列救亡图存的爱国农业运动骤然兴起,一个个有识之士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力求为中国农业找到正确的发展之路。然而,在通往成功的发展之路上却是多灾多难,荆棘丛生,最终一切行动皆枉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农业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终于有了自己的土地。但是,新的篇章中也不尽是平坦和顺利,这一时期,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艰辛探索、勇于改革、奋力开拓的历史。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农业与工业化的发展矛盾,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农业带来了空前绝后的巨大挫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也使中国农业彻底走上了改革之路。这是一次伟大的转折,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中国农业由此迎来了希望的春天,见证了无数春华秋实。
从1912年至今,中国农业走过了100个春秋。如今,“三农”问题已经成了国家发展的头等大事,农业要发展,农村要进步,农民要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更是国家发展壮大的基础。
回首百年,作为一个泱泱大国,100年之中,起起落落,兴衰成败,中国农民走的是一条坎坷无比的崎岖之路。尽管如此,勤劳勇敢的中国农民最终战胜了厄运,战胜了残酷的现实。中国在占世界耕地面积7%的土地上,创造了养活占世界总人口22%的奇迹。如今,中国农村已经大刀阔斧地迈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列,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取得了史无前例的高水平,而且这个水平并不是终点,它还在不断提升。
实践证明,中国农业的发展远不止于此。为了给中国农业谋求一条更加广阔的发展之路,为中国农村找到—个早日全部实现小康生活的最佳途径,为中国农民可以早日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我们把中国农业从1912~2011年这一百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内容汇集成册,编辑了《激荡百年——大国农业》一书。
此书既是对中国农业历史的一个回顾,也是送给中国农业未来的一份贺礼。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对中国农业一个世纪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的梳理和总结,可以将其中的坎坷和辉煌,经验和教训,作为中国农业寻找未来的路标。我们相信,在这一百年里,很多教训值得吸取,很多发展经验值得借鉴,很多改革体制值得传承发扬,中国的三农问题必将能在此基础上尽快得到彻底解决,中国这一伟大的农业古国也必将迎来属于她的灿烂与辉煌。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2012年粮食产量达到58957万吨,创历史新高。我国粮食、肉类、籽棉、花生、茶叶、水果产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一。我国人均粮食、肉类、水产品、水果产量均达到或者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用占世界约9%的耕地、6%的淡水,养活了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我们完全有理由为之自豪。当前,我国还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历史时期,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时期,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在整个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成就、所处的历史地位,毫无疑问也是现实和历史的统一。当我们站在这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一百年来农业的探索与挫折、奋斗和牺牲、经验和教训,都值得我们铭记。《激荡百年:大国农业1912—2012》,为我们展示了这一百年的农业发展的主要思想和脉络。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民国时期孙中山的“三农思想”、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可以看到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井冈山土地法、中国土地法大纲,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合作化道路。在这里,可以看到农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如何激发起广大农民的伟大创造活力。中国改革开放也由此发轫。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小农经济瓦解、传统农业改造的过程中,现实需求为农业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实现生产方式的革命。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生产方式的一场革命,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懈追求的目标。生产方式的革命离不开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我国实际,进行制度变革和创新。重温这一百年的农业发展历史,会让我们更理解我们先辈的无奈和选择,并为今后的发展提供经验和智慧。我相信我们会在历史回顾和总结中不断前进。
一百年的农业发展史翻过,挑战依然存在。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主要存在耕地和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仍存在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农村老龄化、村庄空心化等问题。挑战依然严峻。这些因素叠加使得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呈现出艰巨性、复杂性。这是我们要面对解决的问题,破解这一个又一个难题,又何尝不是推进农业发展的动力所在呢?这一百年的农业发展史,难道不应该在制度建设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