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伊斯兰激进派西方及圣城的未来)》作者多尔·戈尔德是以色列政府的高级官员,本书从以色列的立场全方位阐述耶路撒冷问题的专著,作者强调,耶路撒冷是古代以色列的遗产,与现代以色列的诞生有着密切关系。本书还梳理了美国布什、奥巴马政府对中东和耶路撒冷的政策。本书的观点不一定符合我们的立场,但是它对于我们分析耶路撒冷问题、看清以色列的立场提供了重要依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耶路撒冷(伊斯兰激进派西方及圣城的未来)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
作者 | (以)多尔·戈尔德 |
出版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耶路撒冷(伊斯兰激进派西方及圣城的未来)》作者多尔·戈尔德是以色列政府的高级官员,本书从以色列的立场全方位阐述耶路撒冷问题的专著,作者强调,耶路撒冷是古代以色列的遗产,与现代以色列的诞生有着密切关系。本书还梳理了美国布什、奥巴马政府对中东和耶路撒冷的政策。本书的观点不一定符合我们的立场,但是它对于我们分析耶路撒冷问题、看清以色列的立场提供了重要依据。 内容推荐 《耶路撒冷(伊斯兰激进派西方及圣城的未来)》作者多尔·戈尔德博士为前以色列驻联合国大使、现任耶路撒冷公共事务中心主席。他通过大量第一手的史料和文献,系统地同顾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与耶路撒冷的历史渊源,也前所未有地披露了2000年巴以戴维营谈判中关于耶路撒冷如何被分割的内幕和细节。 毫无疑问,作者在书中带有自己的历史观念、民族情感和价值判断,有些并不为我们认同。但为了保证本书的完整性,也为了给研究者提供更多以色列人的观点,《耶路撒冷(伊斯兰激进派西方及圣城的未来)》尽可能保留原貌,未做删减处理。 目录 导言 历史真相之争 克林顿政府为什么要划分耶路撒冷 “圣殿否定说”粉墨登场 秘密的考古战争 反圣地之战 耶路撒冷:触发天启全球圣战的开关 第一部分 耶路撒冷的宗教 第一章 耶路撒冷:古代以色列的遗产 近期关于“大卫之家”的争论 政治自由和宗教信仰 犹太教对待耶路撒冷的态度:特殊神宠论和普世主义论 争取耶路撒冷自由之战 第二次犹太起义 犹太地陷落后的耶路撒冷和犹太教 第二章 基督教和耶路撒冷 早期教会时期耶路撒冷神圣地位的下降及其复兴 十字军东征前夕:天启圣地耶路撒冷 近现代时期基督教对耶路撒冷的不同看法 第三章 耶路撒冷:古典伊斯兰教的第三大圣地 早期伊斯兰统治下的耶路撒冷 倭马亚哈里发王朝在耶路撒冷的政治利益 伊斯兰帝国对耶路撒冷日益矛盾的心态 耶路撒冷触发圣战:萨拉丁夺回圣城,继任者则难守祖业 伊斯兰教反对各教派过度崇拜耶路撒冷 第二部分 对耶路撒冷的外交争夺 第四章 耶路撒冷和现代以色列的诞生 国际联盟承认犹太人的历史权利 联合国的耶路撒冷国际化提议以失败告终 耶路撒冷:联合国大会第18l号决议提议设为“独立个体” 第五章 耶路撒冷、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及约旦哈希姆王国 哈吉·阿明·侯赛尼时代:耶路撒冷成为政治武器 约旦占领耶路撒冷时期 以色列控制的耶路撒冷市内区域和市郊定居点疆界 巴解组织与耶路撒冷 第六章 耶路撒冷和阿以和平进程 1949年停战分界线(1967年之前的疆界)内的以色列 从第242号决议到《奥斯陆协议》 以色列目前占领的耶路撒冷地区和郊区定居点疆界 巴拉克政府在耶路撒冷问题上的态度转变 耶路撒冷问题: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耶路撒冷的克林顿方案 问题所在 第三部分 伊斯兰激进派与耶路撒冷 第七章 阴风四起:伊斯兰激进派、对圣地的破坏及耶路撒冷 从巴米扬到圣殿山 为什么现在会是这样? 巴勒斯坦人大兴党同伐异之风 巴勒斯坦对耶路撒冷的排他性主张 巴勒斯坦大选 后记 奥巴马、布什和耶路撒冷 针对耶路撒冷的立场 附 录 英国领事馆有关1863年耶路撒冷人口统计的报告(1864年) (略去) 1922年7月24日《巴勒斯坦托管授权书》 1924年最高穆斯林理事会出版的哈拉姆·沙里夫旅游指南 (略去)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第181号决议(摘录) 1949年4月3日《约以停战协定》 1967年11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第242号决议 1973年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第338号决议 有关联合国安理会第242号决议及后续国家立场文件谈判的 解释摘录 1993年9月13日以色列一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原则宣言 (“奥斯陆协议”)节选 1994年7月25日《华盛顿宣言》(以色列、约旦和美国) 2004年4月14日乔治·W·布什总统致阿里尔·沙龙总理 的信函 《联合国宪章 》第六章 、第十二章 等相关条款 鸣 谢 试读章节 在所罗门王建造圣殿之前,大卫王早已将耶路撒冷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以色列首都。根据《撒母耳记》(下册5:9一11)记载,大卫王加固了耶路撒冷“周围地区”的防御设施。他在附近的摩利亚山从耶布斯人亚劳拿那里买下了打谷场,后来在那里建造了圣殿。推罗国希兰王(统治推罗王国的腓尼人)向耶路撒冷送去了雪松木材,并派出了一个由木匠和石匠组成的使团,协助建造这座新宫殿。 在耶路撒冷以外,大卫王兴兵讨伐了东部的阿拉姆人、摩押人和以东人,并征服了西部的菲利斯人。所罗门王巩固了大卫王传给他的帝国,他与邻邦建立了军事联盟,并在红海建立了商船队,与各国开展国际贸易。所罗门因足智多谋而声名远扬,我们从《列王记》(上)可知,他的威名“传遍了所有邻邦”(5:11)。总之,耶路撒冷是享誉国际的以色列王国都城。 如前所述,一些历史学家最近提出了质疑,认为《圣经》中所述的大卫王和所罗门王治下的以色列王国并不存在。一小撮影响不断扩大的“圣经极简主义者”引用所谓的科学证据来反驳《圣经》中的大部分叙述内容。哥本哈根大学的尼尔斯·彼得-勒蒙奇甚至指责《列王记》的作者在“捏造事实”。m 事实上,以“哥本哈根学派”为首的“极简主义者”的分歧可以精炼概括为这么一个问题:大卫王是统治一方小山丘的酋长,还是纯属历史虚构?“按照他们的说法,公元前10世纪的耶路撒冷只不过是一个小村落,而不是十二个以色列部落的统一首都。一个小山丘的酋长当然没有财力来建造《圣经》中描述的那些皇宫,也难以动员那么多能工巧匠来修建宫殿,更不用说建造所罗门圣殿了。 然而,一些重要证据证实了《圣经》中的叙述。2005年夏,以色列考古学家埃拉特·玛扎尔在圣殿山以南发掘出一座巨大的石质建筑物。根据《圣经》记载,此处就是大卫王的宫殿所在地。此遗址尚未被证明是大卫的宫殿,但也未被证明不是。但如此规模的建筑明显不是一个小村寨的酋长力所能及的。该建筑墙体厚达180-244厘米,坐落在此前发现的一座十二层楼高的石阶防御工事的顶部。挖墙体附近发现的粗削石块风格十分独特,在当时的以色列中部极为罕见,但又与腓尼基人的同类建筑工程如出一辙,想必是由推罗国希兰王传人的。 在该遗址中发掘出的陶器可追溯至公元前12世纪和前ll世纪,这表明该建筑很可能建于公元前10世纪,也就是大卫王时期。此外,从发掘出的陶器碎片可知,该建筑沿用了几百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6世纪以色列王国继承人犹大所统治的王国覆灭。玛扎尔还发现一枚用作官方文件印章的古老印玺,这说明该建筑是一幢政府大楼。印玺上的内容是“耶丘尔·本·示利米雅·本·舒维之印”。《耶利米书》(37:3)提到了示利米雅这个名字,他是大卫之家的末代犹大王——西底家王的一位大臣。 对此后历史的考古证据也表明,大卫之家事实上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朝代。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大多数证据都是以色列的宿敌提供的,它们的记录显示,即使在大卫王死后,以色列人仍普遍把他的名字与自己的属地联系在一起。所罗门王死后,以色列王国分裂成以色列王国和犹大王国。公元前925年,这两个王国遭到埃及王示撒一世的进攻。埃及卡纳克神庙中的石刻把这次征战称为示撒一世向“Dwt高地”发动的军事行动。古代埃及人喜欢把闪米特语族中的“d”转录成“t”,因此,“Dwt高地”很可能就是“David高地”(即大卫王高地),即犹大王国的犹太山脉。B 后来,摩押王米沙在“摩押石碑”上撰文庆祝自己打败以色列暗利王的儿子,占领此前由“大卫之家”控制的大片领土。 最后,1993年在以色列但丘考古遗址发现的碎石块证实,当时统治以色列以北地区(位于今天的叙利亚境内)的阿拉姆大马士革王国征服了以色列王国和犹大王国。这些石头碎块上的铭文还夸口说,阿拉姆…… P38-39 序言 2014年美国第一个重大外交活动,当属国务卿克里的中东之行。新年钟声敲响才两天,克里就飞往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足显其心之切,其情之迫。当人们发现这是他任职10个月后的第十次中东行时,更感觉战略重心东移亚太的美国,在中东有无法割舍的牵挂,特别是巴勒斯坦问题。我预言,即便克里在任内成功推动巴以签署和平协议,双方实现历史和解的道路也不平坦,因为这是艰难的生存之战、共存之战。 巴以冲突是中东问题的症结所在,是各种矛盾交错的核心病灶,自从美国势力在二战结束后进人中东,就一直被此困扰。远的不谈,1978年卡特总统和万斯国务卿成功促成包含巴勒斯坦问题前途的“戴维营协议”至今,巴以争端已历35年,经手6位美国总统,煎熬过14位国务卿,奥巴马和克里只不过是这块烫手山芋的最新接力组合。即使从突破性的“奥斯陆协议”算起,一晃也过20年,美国依然未能推动双方完成5年为约的最后冲刺。原因非常复杂,也非常简单,即包括耶路撒冷归属、巴以边界划分、犹太定居点前途、巴勒斯坦难民地位等核心议题,都是最难克服的障碍。其中作为三大教圣地的耶路撒冷,在我看来不仅纠缠着双方久远的历史和精神寄托,还受制于巴以之外的第三方,乃至整个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是难上加难的问题。 本人自1988年投身新华社从事国际新闻采访与报道,就主要关注包括巴以冲突在内的中东问题。1999年我又代表新华社在加沙地带首开分社并独自守望三年,亲身见证和记录巴以间的和平与冲突,也一直研究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一系列棘手问题,甚至写过各个问题的长篇专题报告。这本《为耶路撒冷而战》,是我至今见到的以色列学者中撰写得语气最平和、材料较全面、结论也较最权威的一部专著,而且认为很有必要推荐给中国读者,以期了解以色列资深外交家和学者双重身份笔下的圣地耶路撒冷。我甚至要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即使对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穆斯林、基督徒和其他关心耶路撒冷前途的读者而言,请先坐下来,保持沉默,平心静气地读一读这本书,弄清楚以色列人或犹太人视野里中这块圣地的前世今生,至少可以发现彼此的分歧和误解所在。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问甚至国与国之间,很多争吵都不是围绕事实而是情绪,不是围绕比例很大的共识而是比例很小的分歧。 本书作者多尔·戈尔德先生为前以色列驻联合国大使、现任以色列公共外交中心主任,他通过大量第一手的史料和文献,系统回顾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与耶路撒冷的历史渊源,也前所未有地披露了2000年巴以戴维营谈判中关于耶路撒冷如何分割的内幕和细节。毫无疑问,作者在书中带有自己的历史观念、民族情感和价值判断,有无道理也要靠不同读者自己去体会。需要强调的是,他对阿拉伯历史统治者的耶路撒冷观都是有史料和文献依据的,对担心耶路撒冷分治后的宗教遗存前途担忧也是有事实支撑的。 关于耶路撒冷地位,虽然绝大多数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尚未与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但都已立足现实,支持巴以在联合国相关决议基础上,本着“以土地换和平”原则实现共享,即支持巴勒斯坦人建立“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国家。1978年埃及就通过以色列签署戴维营协议、强调联合国242号和338号决议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基础,接受了耶路撒冷的分治方案,尽管以色列坚持这两个决议不应包含耶路撒冷前途。1981年,沙特阿拉伯也提出解决中东问题的8点建议,接受耶路撒冷分治。埃及和沙特均为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领头羊国家,它们的立场代表了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主流立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