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编著的《马驹:道一传灯录》是马祖道一禅师一生佛学思想发展和弘法历程的记录。真正将惠能所开创的南宗禅弘禅得波澜壮阔、风靡南北的,正是马祖道一,可以说他是中唐禅思想史上砥柱中流的人物,由于他的出现,使禅思想史发生了重大的变局,本书正记录了这一禅学历史上的重要变局。本书语言流畅,故事性强,适合对佛学、禅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马驹(道一传灯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浩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浩编著的《马驹:道一传灯录》是马祖道一禅师一生佛学思想发展和弘法历程的记录。真正将惠能所开创的南宗禅弘禅得波澜壮阔、风靡南北的,正是马祖道一,可以说他是中唐禅思想史上砥柱中流的人物,由于他的出现,使禅思想史发生了重大的变局,本书正记录了这一禅学历史上的重要变局。本书语言流畅,故事性强,适合对佛学、禅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李浩编著的《马驹:道一传灯录》是为唐代著名禅师马祖道一所作的传记。共分十三章。《马驹:道一传灯录》叙述了道一禅师从出生到入灭的一生,不乏具体场景和细节描写,也介绍了他“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等禅学思想的由来。马驹本是道一禅师出家前幼小时的俗名,恰与谶记中“马驹踏杀天下人”合。据此可见,杀活自在的马祖禅在当时不仅阐化了江西,而且已弘传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了。 目录 引子 剑南形胜毓神秀 巴山蜀水觅法音 南岳巍巍受心印 筚路蓝缕佛迹岭 飞锡游方西里山 龚公山上振法鼓 道望隆盛开元寺 洪州门下三大士 大珠圆明梅子熟 触类是道而任心 一口吸尽西江水 马驹踏杀天下人 哲人入灭归石门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拜谒无相 道一随唐和尚修习,转眼间过了两个年头。在这段时间中,他经常听到人们谈及新罗王子无相,但不知详细情况,于是便向执事僧请教: “道弘师兄,请问新罗王子无相求法是怎么回事?” “噢,你说的是金和尚吗?这事说来话长。他俗姓金,所以人们称他为金和尚,原籍海东(今朝鲜半岛),属新罗王族,是该国国王的第三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泛舟东海来到我大唐,到长安后,玄宗皇帝还曾召见过他,将他安置在禅定寺。他听说了智诜禅师的大名,所以来到我们德纯寺,但智诜禅师早已寂灭,于是他便师从处寂禅师。处寂已预知他要来,便让我们洒扫迎接。处寂给他取法号叫无相。他与处寂禅师说禅,得到印可。唐和尚在一天深夜将摩纳法衣授予他,让他另立门户,弘扬东山禅法。无相随唐和尚学的是杜多行……” “道弘师兄,什么是‘杜多行’?” “杜多行就是杜多之行法。杜多,是梵文的音译,又译杜荼、头陀,意译是抖擞,即抖擞烦恼。据说摩诃迦叶入佛门后,也曾率领五百弟子在韦提河山修习杜多苦行,被称为‘头陀第一’,佛陀称赞他‘大行渊广’。行杜多时,要守十二项苦行。” “哪十二项?” “第一项是着弊纳衣,又叫粪扫衣,将人丢弃的衣物洗净,缝成法衣,也就是百衲衣。第二项是三衣,又叫但三衣,就是只着僧伽梨、郁多罗、安陀会三件,不用其余的衣服。以上两项属于衣服。第三项是常行乞食,要求自行乞食,不能受他人之请,也不能食诸僧之食。第四项是次第乞食。第五项是受一食法。第六项是节量食。第七项中后不得饮浆。以上五种属于食事。第八项是阿兰若处,意思是要住于远离人家之空闲处。第九项是冢间住,意思是住于坟墓之处。第十项是树下止。第十一项是露地坐,因树下还有庇荫,所以要坐露天。第十二项是常坐不卧,常趺坐而不横卧。以上五项属于住处。”“杜多行这样严格!”“是的。但无相并没有知难而退。在师父的指导下,来到深溪岩谷下坐禅。有一天,大雪纷飞,遇到猛兽觅食,无相不惊不惧,躺卧下来,愿意以身饲兽,两只野兽从头至足,将他嗅了一遍,最后却离开了。他在山中住久了,衣破发长,有一次打猎的人竟怀疑他是异兽,准备向他射箭,听到说话声,才停了下来。他白天在坟墓间,夜间坐于树下。益州长史兼剑南道节度使章仇兼琼慕名将他请到成都净众寺,从此无相法席大盛,声誉日隆。 道一虽然没有见过无相,但道弘师兄的介绍活灵活现,将无相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天,唐和尚派人来找道一,道一来到唐和尚的禅室,行礼参拜。唐和尚对他说: “道一,你从什邡来随我修习,很有长进,但我不久将要入灭,不能再启发你了。我有一弟子无相,已得我的衣钵,在成都另立门户,你可随他继续修行。” “不,师父!弟子只拜您一个师父,何况您这里更需要弟子侍奉照料。”道一执拗地回答。虽然他对无相心仪已久,可要他拜无相为师,他还一时转不过弯来。 “道一,师徒只是名分,也是差别,名分与差别都属假相,不可执着。只有超越,才能活参,才有彻悟的可能。何况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出家人只有摆脱世俗羁绊,方可入佛境界。你随我参学已久,难道连这个道理都不懂?” 道一见唐和尚言辞恳切,句句在理,不容推托,只好辞别唐和尚,返回成都,去净众寺投金和尚无相继续求法。 道一风尘仆仆,来到净众寺,向执事僧说明来意,执事僧告诉他,金和尚无相正在说法,明天再通禀。 原来无相到成都后,僧俗信徒云集,纷纷诉呈他们所遭遇到的各种烦恼及苦难,请求指示解脱的门径。无相为了使大家能较有系统地全面理解禅法,于是决定每年十二月和正月,开设道场,升座说法。 道一心想:自己本来就是向金和尚求法的,现在适逢金和尚开演妙谛,也算是一种缘分。于是就随执事僧来到大殿,垂听金和尚说法。 净众寺的大殿宽敞宏大,殿内大约能容纳四五百人。道一发现殿内已挤满信徒,门厅、廊庑前也满是善男信女,人虽然很多,但却寂静无声,讲演还没有开始。道一找了一个人较稀疏的位置,因为距离太遥远,根本看不清金和尚的容貌。 “各位善知识,各位大德。” 道一知道讲演要开始了,于是竭力摒除杂念,悉心听讲。 “首先,让我们大家引声念佛,用足一口气来念,气尽后再,停下来。” 于是场内沸腾起来,诵念声此起彼落,汹涌澎湃,汇成一股又一股声浪,在人海中涌动,在殿堂内外回荡,响彻云霄。 道一也跟着念,同时思忖:这是《文殊般若经》中的“一行三昧”,弘忍禅师的另一弟子神秀也提倡这一法门。 P23-26 后记 本书撰写的缘由,我在初版后记中已经简略交待。十多年前的旧作既巳脱手,本应与此后的一切判然划开。大有深意的是,我与佛学的因缘至彼时才真正开始,且一直剪不断理还乱。 此书完成后的2002年,我第一次赴台湾高雄佛光山参观,虽未见到星云大师,但对佛光山在佛学研究、图书出版、文献收藏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2011年夏,假西安世园会之际,星云大师仗锡西游,来到古城,我参加了其中的两个活动,并撰短文《吃茶来》(收入拙著《行水看云》一书)记述这些细节。2012年,李利安兄在西大承办一个国际佛学会议,邀我捧场,席间有位学者询问我是否即撰写马祖道一传记的那位。我没想到十多年前在台岛出版的通俗小册子,竟然还能入学者的法眼,让我既惭愧又感动。 更大的机缘还在后面。马祖道一故乡什邡县(今改为县级市)文化部门,不知从何处获知我曾撰写道一传记,拟策划一次高规格的学术会议,会前专门到全国各地向专家请益,他们一行到了西安,特地来见我,并委托我召集西安地区的文史学者,在西安宾馆举行专题研讨会,就如何开好学术会议献计献策。他们本想自己加印本书,听我讲有版权限制后,遂嘱我另外撰写一部篇幅更长、内容更多的传记,还特地将他们所搜集的资料及相关地方文献赠我,并邀我到什邡考察,为地方文史工作者专题演讲唐代佛学与马祖道一,参观道一出生地及修行的罗汉寺。在我离开几年后,汶川大地震,德阳、什邡都是重灾区,包括罗汉寺在内的文物古迹毁坏严重,面目全非。我有幸在大劫难之前瞻仰,也算是一种大机缘。 我一直视此书为普及类作品而非专门成果,故初版之后也不甚珍惜,加之学术兴趣也已转移,当时搜集的相关资料没有保留,有关马祖与江西洪州禅研究的后续进展也没有再追踪,就连搜集到的一些珍贵的图片资料,如靖安寺住持和尚为我寄的照片及亲笔信,也没有刻意保留。本次再版所插配的照片是我的几位学生帮助重新搜集的。 感谢三联书店将我的几种非专门性的著述集中推出,本书17年前在台湾以繁体字初刊,内地读者知之甚少,纳入本系列,虽当滥竽之嫌,但反观当下,污染弥漫,人心浮躁,本书文字虽浅陋,但古尊宿们杀活自在的机锋,体察自然的智慧,对于纾解焦虑与困顿,或许还能有些启发,至于能否破迷妄、离执着,让平常心活泼澄明,那就要看各自修为上的觉悟了。 2013年11月20日 于台中逢甲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