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名家文库》系列,其中包括彩色图文版和精装小开本两种版别。本套精装小开本系列图书的主体是名家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的某一知识门类的概观性文章或某一学科领域重要的条目,有的还附有相关知识主题,亦取材于《中国大百科全书》。本套丛书涉及领域广泛,开本形式小巧典雅,便于读者阅读和收藏。
这本《中国哲学史(精)》(作者张岱年)是其中一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哲学史(精)/中国大百科全书名家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作者 | 张岱年 |
出版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名家文库》系列,其中包括彩色图文版和精装小开本两种版别。本套精装小开本系列图书的主体是名家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的某一知识门类的概观性文章或某一学科领域重要的条目,有的还附有相关知识主题,亦取材于《中国大百科全书》。本套丛书涉及领域广泛,开本形式小巧典雅,便于读者阅读和收藏。 这本《中国哲学史(精)》(作者张岱年)是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中国哲学史(精)》是著名哲学家张岱年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撰写的条目,《中国哲学史(精)》介绍了奴隶制及其向封建转变时期的哲学,如先秦哲学,封建时期的哲学,如秦汉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哲学,隋唐哲学,宋元明清哲学,以及及中国近代哲学的历史概况,主要学说,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各时期哲学的特点等。 目录 一、奴隶制及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3 (一)先秦哲学/4 二、封建制时期的哲学/22 (一)秦汉时期的哲学/22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34 (三)隋唐时期的哲学/42 (四)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50 三、中国近代哲学/72 (一)自然观/76 (二)社会历史观/79 (三)发展观/83 (四)知行观/85 四、中国哲学的特点/89 附录/95 中国佛教哲学/96 道教哲学/117 试读章节 中国夏王朝(约前21~前16世纪)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的诞生,经殷商(约前16世纪~约前1046年),到西周(约前1046~前711),中国奴隶制进入鼎盛时期。从西周后期到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时期,奴隶制逐渐崩溃,封建制生产关系诞生并确立起来。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基本完成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人们通常将秦代以前的中国哲学称为先秦哲学。 (一)先秦哲学 主要是围绕天人、古今、知行、名实等问题展开的。 1.天道观 天道观是中国古典哲学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主要围绕天是否本原的问题进行论辩,故称天道观。在先秦哲学中,无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都把自己的天道观作为立论的总依据。商代把“天”看成是人格化的至上神,称为“帝”或“天帝”、“上帝”,作为世界的最高主宰。卜辞中记载了商代统治者卜问上帝的文字,凡祭祀、征伐、田猎、年成、风雨、行止、疾病等等,都依占卜的结果行事,反映了商代统治者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尚书·洪范》记载的殷代贤人的言论,既保留了殷商信奉上帝的神学观念,同时又把水火木金土五行看成是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成分,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约产生于殷周之际的《周易》古经,将早期“八卦”观念加以系统化,以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八种自然界最基本的现象,说明宇宙的生成和万物间的联系与变易法则,在神学体系中蕴涵着较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西周灭殷后以较为哲理化的“天命”观代替了人格化的神灵观念。周公提出了“天命靡常”、“敬德”、“保民”的观点,认为天命以人之是否有德为转移,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人为的作用。在周室东迁前后,一些诗人的作品反映了疑天与责天的思想,兴起了无神论的思潮。周太史伯阳父以“天地之气”的秩序即“阴”和“阳”的相互关系来说明地震现象,标志着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春秋时代政治家子产宣称“天道远、人道迩”,表现了反对天命迷信的倾向。春秋末年的哲学家孔子很少谈论天道,但肯定天命。孔子的所谓“天”,有时指有意志的最高主宰,有时指自然界。战国初墨子反对孔子的天命,而宣扬天志。老子第一个明确否认天是最高主宰,提出了天地起源的学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而不是天。他宣称道“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宗”,又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所说的“道”和“无”,究竟是一个观念性的绝对和思维的虚构,因而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还是天地形成之前的“混成之物”,即原始物质,因而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这个问题在中国学术界至今尚有争论,但大家都承认,它把中国理论思维大大推进了一步,对以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后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观点,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观点。一些传授《周易》的学者,依托孔子写成《易传》,以“太极”为天地的本原;又区别了道器,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命题,认为道是无形的规律,器是有形的实物。齐国的“稷下学宫”的一批学者,围绕着天道,展开了“争鸣”,推崇管仲的学者在《管子》中提出了“天不变其常”的思想,以“精气说”发展了早期关于“气”的学说,强调了天的物质性。战国末年,荀子肯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学说;韩非继承了苟子的思想,吸取了老子的辩证法,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范畴。他们使先秦的唯物主义思想达到新的高峰。 与天道观密切联系的有关于变化的学说,即先秦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提出“两端”和“过犹不及”,表现了一定的辩证观点。老子提出“反”的观念,说“反者道之动”,强调“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看到了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表现了比较丰富的辩证思想。《易传》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对立转化的问题,提出“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等命题,肯定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变化的内在根源,对立面的转化是普遍规律,达到了先秦辩证法的最高水平。P3-9 序言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现代百科工具书,内容涵盖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66个学科和知识领域的科学知识及基本事实,被誉为“一切才智之士的知识背景”。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先后组织了3万多名专家学者参与这一伟大的文化工程,其中不乏各个领域的名家、大家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稿。他们以精当简洁的文字,系统概括了一门学科或某一知识主题的全貌,虽然篇幅短小,但充满深厚的学识积淀。 为了让名家的智慧成果惠及更多的大众读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特编辑出版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名家文库》系列,其中包括彩色图文版和精装小开本两种版别。本套精装小开本系列图书的主体是名家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的某一知识门类的概观性文章或某一学科领域重要的条目,有的还附有相关知识主题,亦取材于《中国大百科全书》。本套丛书涉及领域广泛,开本形式小巧典雅,便于读者阅读和收藏。我们希望,通过名家文字的引领,读者能享受到知识所带来的愉悦,并能领略名家的学术风格和文辞风采。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