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四川格局
毫无疑问,四川的资本主义萌芽始于井盐业。清代自流井盐业开发的启示是:清政府对四川盐业采取的宽松政策,有利于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给凋敝破败的四川井盐业带来了转机;“帮井法”的出现,确系榷盐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导致了私井的大量出现及日益合法化,冲破了清朝政府在盐业运销中的固有模式,促进了井盐业中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增长;政府课税从轻的政策,造就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总之,清政府“务从民便”的政策,有利于西南边疆开发。
鸦片战争以后,四川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引人注目的大事件:19世纪60年代初的李、蓝起义与石达开入川;60~90年代的两次重庆教案和成都教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四川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崛起和与此相关的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前的一系列武装起义;20世纪初地方官推行的包括近代教育、近代实业在内的各项“新政”,川省商会的广泛设立(至1911年达98个,数量居全国第一)与联合及资产阶级立宪运动;资产阶级立宪派和革命派领导的四川保路运动与保路同志军大起义……一波又一波的近代历史大潮,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向封建主义剥削与外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压迫发起冲击,最后虽然没有使四川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却结束了清朝在四川的专制统治,教育并锻炼了包括近代知识分子在内的各族、各阶层民众。
晚清时期,四川的行政区划有一些变化,一方面是开重庆和万县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允许日本在重庆开辟租界,使四川门户洞开;另一方面是清王朝加强了对四川西部高原的少数民族的镇压和统治。清王朝以平定巴塘县为契机,开始逐步在川边推行“改土归流”、“以流为主”的政策,建制州县。“改土归流”政策,即将少数民族地区本民族世袭的“土官”,改为清王朝所设的“流官”,从而废除了旧有的土司制度,把各民族地区的政区建制统一在清王朝的政区建制之内。
石达开入川
清同治二年(1863),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兵入川,在大渡河紫打地(今四川石棉县安顺场)被清军诱骗,6月13日入清营谈判,在洗马姑被诱捕,全军将士被骗缴械后均遭杀害。石达开于25日解至成都。他在官府引诱面前,“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气不卑不亢,不作摇尾乞怜之语”。8月6日在成都科甲巷被凌迟处死,“临刑之际,神色怡然”。
石达开被害后,四川民间还长期流传着关于石达开没有死的说法,说被扣押的是与他相貌酷似的养子,若干年后,还有人遇见过隐居四川的石达开等,足见民间对他的怀念。
如今,游人漫步在繁华的科甲巷,如果遥想起石达开在此地就义的一幕,那种被唤醒的蓦然回首的感觉,大概就是所谓的历史感吧。
不需记得太多,但石达开《入川题壁》却是值得铭记的,因为它一直被誉为“中国最有气势”的作品而广为流传:
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
策马渡悬崖,弯弓射胡月。
人头做酒杯,饮尽仇雠血……P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