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23日,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这是迎接黎明的日子。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伴着庄严的《国际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成功召开了。
就在这次大会上,毛泽东思想被写在了党的旗帜上,毛泽东在大会上庄严地宣布:“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不久就要诞生了!”
一句话令在场的755名代表信心倍增,激动不已。但他们不知道,此时毛泽东心中还有另外一个梦想在酝酿。
毛泽东环视着这座只能容纳1000人的礼堂,心中浮现出了另一个数字,—万人!
他说:“将来革命胜利了,一定要建一座能容纳一万人开会的大礼堂!”
13年后,毛泽东在北戴河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决定,实现这个梦想!要在北京建一座万人大会堂1
13年过去了,毛泽东终于决定要实现这个梦想,可是在当时,离这个梦想实现的距离还很遥远,甚至有人提出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成这项任务的关键一环,沈勃,时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兼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委员。
沈勃原名张豫苓,曾经是活跃的学生运动领袖,当年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追捕,被迫离开北平,并改名沈勃。他毕业于北大工学院土木系,是党内难得的城建专业技术干部。1958年7月,为了首都建设工作,北京市委派出了一个城市建设考察团到苏联。完成一个月考察任务后,沈勃随考察团回国。
刚从莫斯科回到北京,沈勃就被叫到了北京市委,他以为是要他来汇报出国考察苏联城市建设的情况,没料想得到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北京市委领导从北戴河带来上面的指示,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中央设想在北京建一批包括万人大会堂在内的重大工程。
北戴河会议后,中国人认识了十个新名词: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北京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华侨大厦、北京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万人大会堂。这就是北京著名的十大工程。
国务院和北京市委把十大国庆工程中的八项交给了沈勃所在的北京市建筑设计院。
沈勃的任务,就是负责统一领导这八项国庆工程的设计工作。
1958年参加国庆工程工作时,沈勃刚好40岁,干劲十足,但压力很大。这个压力,主要就来自万人大会堂。
沈勃回忆,在他接到的八项国庆工程中,规模最大、内容最复杂、设计要求最高的建筑就是万人大会堂。这也是他倾注最大精力的一项。
“以前都没做过这么大的工程,你比如说万人大礼堂,都找不到有什么先例可寻。” 没有先例可寻,这是沈勃面临的关键问题。
中央提出的要求是“—万人开会,五千人吃饭”,而在当时,一个能容纳一万人同时开会,五千人同时吃饭的地方,上到中央领导下到普通群众,没有人见过,甚至全世界范围内,也没人见过。
20世纪50年代之前,全世界没有可以同时容纳—万人开会的厅堂。莫斯科最中心的克里姆林宫,建于14—17世纪,原意为“城堡”,是俄罗斯最重要的政治宫殿,最大的厅堂能容纳六千人。英国的议会大厦,1840年后建成,被称作日不落帝国的“大脑”,最大的厅室不到两千平方米。美国国会大厦,1793年奠基,是美国议会政治的核心舞台,最大的厅堂也只能容纳三千人。而此前中国人做过的最大、最复杂的建筑,就是现在的北京展览馆,之前叫做苏联展览馆,建筑面积只有5.04万平方米。
设计工作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实例,完全是一张白纸。沈勃犯了愁。
然而,设计空白尚还可以摸索进行,这还不是最让沈勃头疼的。“知道北京大规模地建设改造开始了,很高兴。但是另一方面心情很紧张,因为我们深深知道搞好这些大的建筑,在这么短的时间,这个困难十分大。”
沈勃最头疼的,就是时间太短!
因为是国庆工程,所以中央要求在1959年10月1日之前竣工并交付使用。沈勃一算心头一惊,这就意味着起码要在1959年8月之前完工,才能赶上国庆节交付。
接到任务时是1958年8月,这样一算,只剩下一年时间了!
克里姆林宫陆续建了200多年;美国议会大厦建了55年;英国议会大厦建了20年。而这个要容纳—万人开会,五千人吃饭的地方只给了一年时间。这根本就不可能!
原来,1958年,中国正处在“大跃进”时期,全国上下争产争收,大炼钢铁,浮夸之风日益严重。国民经济面临严重危机。而中苏关系又趋于恶化,赫鲁晓夫在自夸本国共产主义的同时,大肆攻击中国的“大跃进”搞糟了,“穷得没有裤子穿”。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提出要在经济建设方面有所突破,要做几项经典工程,向世界展示新中国的面貌和实力。这几项经典工程就是著名的十大建筑。1958年9月8日,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万里火速赶到中央电影院,为国庆十大建筑做动员报告。主席台下坐了1000多位在京的设计和施工单位的领导们。
沈勃清楚地记得,在当时的动员大会上,万里用坚定的语气对大家说:不是有人不相信我们能自己建设现代化国家吗,老认为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吗,我们一定要争这口气,用实际行动回答他们!
接着万里下了明确指示,时间紧迫,这批工程要边设计、边施工、边备料,设计部门要尽快拿出方案,施工部门要力争在10月份破土动工。
沈勃绷紧了神经,不到一个月就要破土动工,这就意味着留给设计工作的时间所剩无几。而另一方面施工部门已经开始加紧备料和组织施工队伍了。
沈勃清楚,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又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
办法只有一个——集中专家,全国上下一盘棋。
动员大会第二天,沈勃就提请北京市委与中国建筑学会联名向全国各地著名建筑专家发出邀请电报,这份特殊的电报立即飞向了17个省、市党政领导的案头和建筑学家手中。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