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王安石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梁启超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安石传》为梁启超先生的经典传记之一。该传记视角独特、思想新锐、论述严谨,令人耳目一新,启人心智,发人深省。王安石作为一位改革家,在中国历史上,饱受争议。古往今来对于他的评价有天壤之别,同时代的司马光、苏轼在不同时期也有过褒贬不一的论断。

本书以阐述王安石的政治方略为首要目的。所以对他所创立的新法的内容和得失,都讲得非常详细。还将现代欧美的政治与它相比较。使读者对于新旧知识都能得以领会。

内容推荐

《王安石传》为梁启超先生的经典传记之一。该传记视角独特、思想新锐、论述严谨,令人耳目一新,启人心智,发人深省。王安石作为一位改革家,在中国历史上,饱受争议。古往今来对于他的评价有天壤之别,同时代的司马光、苏轼在不同时期也有过褒贬不一的论断。《王安石传》详细论述了王安石的时代、执政前后活动、军事功绩、新政成绩、家庭与交友、文学成就等几个方面,并以近代欧美政治为参照,透彻分析了王安石新法的成败得失,作“考异”十九条,力图还争议之中的王安石以真实面孔。

目录

例言

第一章 叙论

第二章 王安石的时代(上)

第三章 王安石的时代(下)

第四章 王安石小传

第五章 执政前的王安石(上)

第六章 执政前的王安石(中)

第七章 执政前的王安石(下)

第八章 王安石与宋神宗

第九章 总论——王安石的政治方略(一)

第十章 民政与财政——王安石的政治方略(二)

第十一章 军队与国防——王安石的政治方略(三)

第十二章 教育和选举——王安石的政治方略(四)

第十三章 王安石的军事功绩

第十四章 罢官后的王安石

第十五章 新政的成绩

第十六章 新政受到的阻挠和破坏(上)

第十七章 新政受到的阻挠和破坏(下)

第十八章 王安石的用人和交友

第十九章 王安石的家庭

第二十章 王安石的学术成就

第二十一章 王安石的文学成就(上)

第二十二章 王安石的文学成就(下)

试读章节

有史以来,中国各朝各代没有比宋朝更加衰败的。宋朝为什么如此衰败,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哪里呢?最开始是因为宋太祖的猜忌之心过重,继而是因为宋仁宗过于松散拖沓,最后断送在亲朋党派之间的相互排挤斗争中。而王安石不幸恰巧遭逢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朝代,只能以自己的性命与时势相对抗,以此表明自己的志向,明白了这些,才可以继续讨论王安石的人生。

宋太祖之雄霸天下,实在是开辟了前代历史未曾有过的局面。为什么这样说呢?以往的君主,有的起兵于诸侯之中,有的起兵于草莽之间,有的凭借着讨伐或者诛杀,有的凭借着篡改或者禅让。在周朝、秦朝之前,作为君主的人,大概要与前代的尊贵君主共同统治数百年,这是不必说的。至于汉朝与唐朝兴起,均是趁着天下大乱的时候,出生入死、将争夺天下的群雄消灭殆尽,最终得到君主的位置,也实属艰难。其次是曹操、刘裕等人,都曾先在天下立下大功,得到民众的呼吁支持。再往下一等的,像萧道成、萧衍这样的人,在朝廷已经从政很久了,为了得到梦寐以求的位置已经处心积虑了很多年,等到羽翼丰满的时候,将心中所想一举夺得。只有宋不是这样,赵匡胤只不过是一个区区的殿前都检点,从一开始就未立过显赫的功勋,也从来没有立志要做皇帝。然而陈桥事变,当他还醉卧在床上的时候,黄袍已经披在他身上了,就这样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取了国家,还不等太阳落山,就已经功成名就了。所以他刚开始就对诸位大臣说道:“你们各位贪图富贵,将我立为天子,假如我有什么命令,你们能够听从我吗?”这句话当中尽是恐惧之情,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宋之前,夺得天下的人靠的均是自己的力量,只有赵匡胤是依靠他人的力量,他人可以夺取天下来给予我,那么也可以从我手中夺得天下给予别人,这是宋太祖一辈子所惧怕不安的事情,宋朝积贫积弱的的源头,也正是这个原因。

凭借将士的力量拥立天子,是从宋朝开始的;依靠将士的力量迫使天子下位,拥立各自的帅登位,这样的传统是在唐代开创的。唐代各藩镇的位置均是由后人子弟继承,这便是陈桥事变的先声。陈桥事变不过是这些人做得更加过分的一件事,他们最大的嗜好便是做一些超过个人本分的事。这样看来,天子之位竟然可以由将士废除,真是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可怕的了。即使不是这样,将士常常可以为了拥护自己喜欢的帅就选择胁迫天子下位,宋朝作为宋朝,也日日不得安宁了。宋太祖过于担心这件事,所以自从他从后周的孤儿寡母手中篡夺皇位后,便无他事可做,日日担心,把削弱宋朝将领的职权当作最主要的任务。藩镇制度毒害天下,已经超过二百年,摧毁并清除这种制度,有什么不妥当的呢?然而过去的帝王为什么会开辟这样的制度呢,一定是有他的道理的。起初设置节度使这一官职,进而任命他保卫国家,如同城墙一般。古今中外从没有听说哪个国家,把军队强悍看成是一种忧患。但宋朝就不是这样认为的,从统治以来,就急切地削弱整个国家人民的权利,将所有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身上。从未考虑过,假若全国人民积贫积弱,君主又利用什么来使自己强大呢?宋太祖说:“自己睡觉所用的床边上,怎么能容忍他人在上面酣睡呢!”然而他却从来没有想到在他的寝门之外,还有人在惦记他呢。由此可见,宋太祖看到的仅仅局限在卧榻的一侧,这就是宋朝之所以被称为宋朝!

汉朝与唐朝创立国家的君主,均有一统天下,使国家兴盛安康的宏远志向,宋朝又有什么打算呢?从五代以来已经存在的割据藩镇,绝大部分是由周世宗削弱夷平的,宋太祖不过是坐享其成而已。其余的如江南、四川、南粤等地,那里的君臣只知道舞文弄墨、嬉戏玩耍,更过分的以淫乱暴虐为快。人心不齐,大军将至之时,便闻风丧胆,意图投降。这些弱小国家的灭亡,并不是宋朝使它们灭亡,而是它们自取灭亡。而宋的北面是辽国,西面有西夏国,这是宋朝统治几百年间的心头大患,而宋太祖却从未留意过。难道说是宋太祖的智力不及他人?并非如此,只是宋太祖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削弱国民与军队上,怎么还有余力顾及这些呢?

自从石敬瑭割舍燕云十六州来贿赂契丹人,成为历朝历代以来最大的耻辱。到了周世宗掌权的时候,几乎已经可以雪耻了。公元959年,即周世宗显德六年,军队获得三关大捷,这三关分别是瓦桥关、淤口关、益津关。契丹人也为此而感到惧怕,如果再多给周世宗一年的寿命,那么光复整个燕山地区,便是意料之中的事了。即使是陈桥事变,也是发端于北伐,当时将士们互相谋划,认为应该先立赵匡胤为天子,然后再出征北伐。使得宋太祖可以乘着契丹气势凋敝、惊恐不安之时,利用周世宗那些身经百战的军士出兵北伐,这样的话,刘裕、桓温的功绩也是不难成就的。既然不能马上北伐,曹翰向赵匡胤献上良策,即出兵夺取幽州,却因为赵普的一句话被罢,难道说幽州不应当取,也不可以取吗?事实上并非如此,而是宋太祖惧怕曹翰夺取幽州之后,会如同唐朝的卢龙、魏博那样形成可以威胁皇权的割据势力。从那以后,辽国变得夜郎自大起来,将宋朝人民当作奴仆一样看待。宋太宗时期,命兵北伐,全国大兴军旅,然而一败涂地、死伤过半。宋太宗也被流箭击中,两年后箭伤复发溃烂而死去。由此更加注意平息军队势力,不敢再次北伐,只能俯首帖耳,交出本国税款的一部分作为供辽的岁币。到了宋真宗时期,与辽人在澶渊(今河南濮阳县西部)作战,史上称为澶渊之役,王钦若请求迁都到江南(今江苏南京),陈尧叟请求迁都到四川,如果没有寇准坚持宋真宗与辽作战,那么宋朝时期的南渡,恐怕就不用等到绍兴(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的时候了。即使有寇准的存在,始终也阻止不了宋朝被辽逼迫签订所谓的平等条约。到了宋仁宗的时候,进送给辽的辽币是原有的两倍,辽国的剥夺使宋朝更加衰弱,这是诸多原因之一。

李氏一族自从唐朝以来,世代占据着银州(今陕西横山县党岔乡)、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西),成为那一代的霸主。他们的衣食全部仰仗中原供给,期望归属宋朝已经很久了,当宋朝平定北汉以后,李继捧带领李氏一族前来归顺,宋太宗将他封为彰德节度使,想趁着这个机会强内御外,派遣官吏直接管辖夏州、银州等四个州,选择杰出的将领安抚四州。鼓励并且重用四州内的有识之士。这样既可以割断契丹的右臂,又可以使那些长期被他人雇佣的兵丁,以及崇尚武力的民众能够各得其用,取得功名,从此宋的西部也不需要再有忧虑了。然而宋太宗和赵普还是沿用宋太祖的计策,绝对不可以将骁勇善战的军队、国家的财政以及肥沃的土地交给那些英勇的大臣,正是这点使李继迁叛变、回归故里。宋太宗重新任命李继捧为定难军节度使,将四州土地重新归还,这仅仅是长了敌人的志气,灭了自己的威风。所以,最终李继捧向北归附于契丹,李继迁总是诈降来帮助敌人、麻痹宋军。等到李元昊继承了他父亲的职位,称帝建国,称霸于西北。牵制了宋,并且使其不得不屈服于辽,以辽为例开始向宋索取岁币,宋却没有任何抵抗的办法。一个大国去侍奉一个小国,这样的事,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是闻所未闻的。西夏国使宋更加衰弱,这是诸多原因之一。P15-18

序言

本书以阐述王安石的政治方略为首要目的。所以对他所创立的新法的内容和得失,都讲得非常详细。还将现代欧美的政治与它相比较。使读者对于新旧知识都能得以领会。

《宋史》中熙宁、元丰年间的记载。是南宋时期由史官写的。元代的人沿袭了这些说法,这些言论都是出自王安石的反对者之口。不足以使人相信。本书中对他们污蔑王安石的地方都——详细分辨。列出“考异”若干条。

王安石不仅是中国的大政治家。还是中国的大文学家,因此对他的诗文抄录得比较多。分散在各章节中的。基本都与政治有关。那些只可作为文学楷模的,也摘录十几首放入最后两章,使读者能根据这些了解到他作品的全貌。

写稿时所参考的书籍百余种,取材最多的是蔡元凤先生的《王荆公年谱考略》。先生名上翔,乾嘉间人,他学问的渊博、文章的美好。都是近世罕见的。他所著《王荆公年谱考略》共二十五卷。杂录两卷。成书时他已经是八十八岁高龄。将毕生的精力都花费在这上面。他的书流传得很少,而他这个人在士大夫们那里也没有什么名声。他是不是那种不求闻达的君子呢?于是在这里写上几句,以便让写史的人知道这位历史学家。

本书的写作信笔而成。没有反复检查。杂乱和错误之处。自知不会少,还希望海内学识渊博的人给予教诲。

著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3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