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梦一样的初遇
告别了那份厮守三年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我突然感觉心里空荡荡的,那挥之不去的孤独和寂寞随时都有可能将我吞噬。为了逃避内心的伤痛和孤寂,我选择离开喧嚣的广州,搭上前往湛江的车。我希望在这个大陆最南端的城市里,穿行在异乡的陌生和未知的新鲜之中,可以尽情地享受碧海蓝天,找寻内心的那一份安静,治疗我内心巨大的情伤。
告别了林一梦,我企图彻底走出爱情的牢狱,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人,不再受任何东西的羁绊,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好好享受剩余的青春时光。遥想三年前,林一梦走进我的生活,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快乐,可这浪漫的三年过去了,却把同等的伤痛还给了我。我也终于明白了“爱一个人有多深,痛就有多深”的道理,可现在说来为时已晚。虽说林一梦彻彻底底地背叛了我,跟着一个比她大十岁的男人走了,但是我无法去恨她,毕竟我不能给她真正需要的未来。所以,我们以友情的态度,冷静而又理智地结束了三年的爱情,这算是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既然现实中的爱情是残缺的,那么就让它在记忆中永恒完美吧。
林一梦离开我之后,没过几天,我也决然地辞去了报社的编辑工作。我不想把大把的青春时光浪费在“咬文嚼字”上,平时对我凶巴巴的那个老女人在我离开的那一天终于对我客气了几句,当然她也知道,如果再不对我客气点,那就是等我对她不客气了。辞了工作,我整日如同一只流浪狗一样游走在广州的大街小巷。我突然发现,除了林一梦,在广州我竟然没有一个算得上朋友的人。为了守护爱情,我远离了那些原本可以成为朋友的人,可如今爱情也没了,我也就只剩下伤痛和疲惫了。于是,我有了一种冲动,想离开这个让我伤痛的城市,也想从对林一梦抱有一线回心转意的期望中得以彻底地解脱。
凭着自己三年的工作经验,不到一周时间便被一家北京传媒公司暂时收留。总经理亲自面谈之后,说最近在湛江和国内一家知名通信企业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合同,在那边现在有公司的两个同事,但工作量比较大,所以想把我外派到那边去,主要工作还是新闻编辑策划,这和我以前在报社的工作相差无几。一想到驻外,我想也没想就答应了,至于原因我也就不想多提了。
就这样,我搭上了去湛江的客车,从这个让我伤痛的城市出发。在车上,望着车窗外矗立的建筑物,我心里默默地说:“广州,暂且再见!”我想:一年后,我将以另一种面貌重新杀回来,我要在这个让我伤痛的城市中崛起。短暂的离别只是为了修复心灵的伤痛。
车在夜色中前进,我的心也渐渐平静了。乘务员介绍,广州到湛江的车程大约需要五个小时。晚上六点才出发,到湛江,至少也是十一二点了,幸好公司提前安排了住所,不然我只身一人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而且是晚上十一二点,据多年在城市生活的经验判断,估计会遇到很多麻烦事。我想了一会儿,也就懒得去想了,反正“车到山前必有路”,管它个三七二十一。车内除了电视机发出的光,什么也看不见,还不如睡一会儿,也好打发无聊的时间,于是我调低了座椅,躺着睡更舒服一点。
不一会儿,我就迷迷糊糊地进人了梦乡,我又梦见了林一梦……
一个女孩子的尖叫声把我从梦中唤醒,睁开眼,我才发现她就坐在我旁边,原来我们坐同一排。我从上车以来一直想东想西,也没有注意她长什么模样,印象中只知她是一个女的。从她的叫声判断,应该是受到了惊吓,难道她熟睡中做了噩梦?
女乘务员走过来问她怎么回事,她轻轻地说“没什么,不好意思”,但我看不清她的脸,猜想她一定为自己刚才的唐突喊叫而羞红了脸。随后,车里又恢复了安静,不知不觉我又回到了梦里。
也不知过了多久,胳膊上一阵剧痛,让我从梦中突然惊醒。虽然没有抓住把柄,但我可以判断就是她刚才狠狠地掐了我一下。突然被人弄醒,而且是被暗算,我有些来气,正准备理论一番。可我还未开口,她就骂道:“你这个流氓,最好放规矩点,不然我……”她的话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想:我怎么就不规矩了,何况我刚才在睡觉,也没有怎么着,这不是血口喷人吗?我火气上来了,反问道:“姑娘,你说话文明点,我怎么了?” 这时,轮到她结结巴巴了。
“你,你这人就是……”
这让我想起来和林一梦在一起的时候,她常常有这种发怒没词的情况,往往是我宣告彻底胜利的时候。
她哼了一声,毫不客气地说:“你最好放尊重点,不然我就……”
我也没有明白怎么回事,一时也来了气,追问道:“我怎么了?姑娘,你……
P1-2
有些时候,爱情是一种奢望,青春是一种伤痛,生活是一种打击,梦想是一种折磨。
生活在繁华的都市中,每天循规蹈矩地去上班,坐在一个两平方米大的方格子里,卖力卖命又“出卖灵魂”,自由是一种奢望,梦想是一种假设,我不甘于这样的生活,也不甘于内心的孤寂和痛苦,所以不免想呐喊几声。
夜幕下,一个人游荡,让心灵放逐,可当我看到那些在灯红酒绿中狂欢起舞的人们,那些在酒精的促使下醉生梦死的红男绿女,一种无法言说的痛缠绕心头,所以更想呐喊几声。正如小说开篇的小诗中我写道:“我又一个人,悄悄地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寂寞我的寂寞,忧伤我的忧伤,我不甘堕落,却在现实的无奈中,灵魂出轨。”很多人,他们放弃了一种孤独去选择另一种孤独,放弃了一种寂寞去选择另一种寂寞,与其这样去不断地放弃,倒不如在孤独和寂寞中呐喊几声,抑或那样可以驱散内心的无奈和痛苦,也许会唤醒更多沉睡的人,一起来呐喊。
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1890年,挪威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以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其中在1893年所作重要代表作品之一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像血一样。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像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想,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呐喊,可到底是谁在呐喊呢?在城市的夜幕下,我看到那些忧郁中带着绝望的眼神,听到那些让人心碎的呻吟声,我想她们也在呐喊,也在挣扎。呐喊者,命运往往是悲惨的,但也只有通过呐喊,才可以找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鲁迅先生在谈到《呐喊》时说:“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在夜幕下的呐喊声中,我想有愤怒,有寂寞,有痛苦,也有悲哀。因为,不呐喊的生命,就永远只能在那个寂寞的角落悲叹了,抑或今世就在沉默中沦落下去,万劫不复。鲁迅先生说:“这寂寞又一天一天地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我认为,寂寞如烈酒,让无数痴男傻女醉生梦死,灵魂出窍。
呐喊,也是为了证明另一种生命的存在。余杰在《铁屋中的呐喊》中,喊出了另一种声音。那种呐喊使人想起了“五四”,让人们想起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天空,而且字里行间滚动的是更为惨烈、更为激越、更为悲壮的情愫。如今的这个时代,谁又站出来呐喊呢?这个一个娱乐的时代,很多人的生活和生命都被娱乐化了。追赶潮流是这个时代人的一大通病,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人一时间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生活即便是一片黑暗,只要有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我想他的人生就充满意义,且一定能摆脱黑暗找到光明的所在。
夜幕下,在这个我仅仅生活了几个月的城市中,大街上的霓虹灯和按摩店里的小姐一样很温柔亦很寂寞,我守望着这个城市的喧嚣和内心的孤寂,这是一种因爱和痛而产生的心理落差。我早已习惯了一个人夜色中行走,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自由自在。黑夜可以包容我的一切,而且必要的时候,我亦可以呐喊几声,以释放我心中因对世间冷情而产生的孤寂和愁闷。
有时,我一个人常常会想,人为什么而活着?我为什么而存在?也许正如哲学大师罗素在95岁高龄时写下的一句话:“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人这一生,必须有一个支撑自己可以存活的理由或力量,这样的生命才会更有意义。写一本关于“滥情”的书,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为此我也呐喊了数年。也许是看到、听到了无数滥情的故事,所以别有一番感慨,想用笔把那些故事编织起来,凝结成一本书,开启我追寻梦想的大门。对于写小说,这不是我写的第一部小说,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本。数年前,我就写过一本长达十万字的乡土情爱小说,是一笔一划写在三个笔记本上的,成稿后一直藏在抽屉里,我把它喻为“被青春遗忘的文字”,偶尔也会翻几页,随后便立即合上,当然这也有文字粗糙羞于见人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因为我每看一次,就痛苦和失望一次,它里面承载着我年少时对苦难生活的深深体悟和难言之痛,我怕看到真实的过去,即便是小说,可一旦注入了自己太多的情感,我也就把它不仅仅当小说看了。有些太过真实又痛苦的过去,最好还是不要去回忆的好,因为很多痛苦的往事都需要流着泪去遗忘。
这些年来,我从未停止手中稚嫩的笔,也写了许许多多的“垃圾”文字,不是藏在抽屉最下面,就是储存在电脑硬盘最隐蔽的文件夹里,一直未敢露面,就如同一个少女羞于见人。可这次,我却又想公诸于世,曾经的少女应该也长大了,也该出来晒晒太阳了,而且说不定也还能光艳照人,即便火一把就死,也比躲在角落哭泣要好。我把那些“被青春遗忘的文字”比作少女,也许并不恰当,但我很喜欢这样的比喻,因为那些文字和少女的确有着一样的清纯和羞涩,文字的拙劣和稚嫩也羞于见人,在这点上文字和少女没有任何差别。我认为,文字和梦想一样,不燃烧就会毁灭。
这篇小说在痛苦的折磨中终于写完了,粗略统计了一下,字数有28万多,前前后后总共用了二十多天时间。当完成整篇小说最后一个字的那天,已是凌晨两点钟了。我一个人站在窗前,心生一阵凄凉,微微的痛瞬间将我吞噬。我不知道写这篇小说有什么意义,也许又将是藏在电脑硬盘里的文字,可我一直觉得内心有一种召唤,让我为之而奋战和充满力量。午夜里,往事如潮水般汹涌澎湃,很多零碎的记忆在我的心里碰撞着,刺痛了我的每一根神经,在痛苦中我呐喊,我也想喊出另一种声音,这可能吗?
这篇小说的名字,原本我想过好几个名,“G城,今夜不眠”、“和三个女人的糊涂爱”、“染血的玫瑰”、“被爱情遗忘的青春”,但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夜幕下的呐喊”。因为,只有呐喊,才能表达一种力量。既然选择了呐喊,我想我也不会再沉默。在这短短的二十多天时间里,每一天对我来说都是漫长的,我一个人和一群熟悉又陌生的人常常对话到天亮,黑夜殆尽,黎明即到,我却疲惫不堪地睡去。睁开眼的时候,我才发现,消失的并不是黑夜,而是时光,那些让我感到可怕的时光。
生活和幸福往往就是一种折磨,让我无法靠近,却又不能远离,在无力地挣扎中我悲叹着、呐喊着……这种呐喊,是一种无奈,是一种选择,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抗争。
夜幕下,我的灵魂在舞蹈,我的梦想在燃烧,我的青春在呐喊……
2009年6月25日于港城
这是一个混迹在尘世的小男人和三个智慧美丽女子的故事。北雁的《夜幕下》里,有海誓山盟的爱,有欲罢不能的性,也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情。这是一本城市红男绿女的爱情自白书,也是一个生活在城市却又不断漂泊者的忏悔书。
全书以爱情为主线,却又超越爱情的束缚,以冷酷的文字和近乎赤裸裸的人性剖白,以呐喊者的姿态,写出了一种现实的伤痛。
书中主人公江枫以放荡不羁的性格,一直在追求真爱,却每次都与爱情插肩而过。苦苦经营了三年的爱情突然离他而去,是他最爱的女人林一梦背叛了他,悲痛中他决然地选择了去另一个城市避难。可前去的路上,几经误会和周折,他又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二个女人刘可敏……后来,他又遇到了另外一个深爱他且无怨无悔的女人叶丽娜。于是,他游走在三个女人之间。爱情和欲望在燃烧,灵魂和肉体在博弈,他却在黑夜中呐喊。有人说,缺陷是一种完美。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却为了完美的爱情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着。最后,他爱的人为了一个稳定的“家”嫁人了,他最好的同事因车祸离开了人世,却发现生时买的彩票竟然中奖了。字里行间,有对爱情的讽刺,也有对生活的嘲弄。最后,他又该如何选择呢?
《夜幕下》中虚实结合。虚写爱情,实写人性。爱情只是一个影子,从影子中凸显人性的贪婪、自私、残酷和无情。除此,书中剖析了职场中的尔虞我诈,企业中的奢侈和腐败,行业的潜规则,等等。全书字句间处处流露着笑和悲、痛和泪、情和仇等多种复杂的情调。在对现实无奈的挣扎中,文字就是一种呐喊,真实而迷惘。
北雁的《夜幕下》:
一个混迹在尘世的小男人和三个智慧美丽女子的故事
她,多情。她,可爱。她,温柔。
他,矛盾。
他,渴望爱情,却常常与真爱擦肩而过。
一本红男绿女的爱情自白书,一本城市漂泊者的忏悔书
夜幕下,我的灵魂在舞蹈,我的梦想在燃烧,我的青春在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