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庆丰编著的这本《新世纪中国电影读片报告》选取2010年至2012年的12部中国电影,以其独有的中国电影的分类体系对这些电影做了剖析,为中国电影的发展走向划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得出中国电影的暴力、先锋、世俗等特性是如何在不同时期被继承与发展的,对当下的电影创作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
总序/1
序补充和启发/1
答客问(代前言)/1
2001年:《安阳婴儿》——视角流变与颠覆性表达/1
甲、前面的话/3
乙、中国电影历史的平民性艺术本体视角流变/4
丙、颠覆性主题:底层社会和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8
丁、底层视角观照、对话性镜头及其动机与目的/12
戊、呼应现实的视听语言特征/17
己、电影人物语言以及暴力性的文化内涵/21
庚、结语/24
辛、多余的话/26
2002年:《台北晚9朝5》——谁的青春谁做主/31
甲、前面的话/33
乙、《台北晚9朝5》登陆前内地对台湾电影的接受背景/35
丙、《台北晚9朝5》:E时代的伦理观念和情感逻辑/40
丁、结语/44
戊、多余的话/46
2003年:《盲井》——裸露的肠腔和心里的骨头/51
甲、前面的话/53
乙、中国社会底层及其弱势群体的真实存在/54
丙、本土化叙事与人物性格的文化逻辑生成/59
丁、结语:修辞手段中的明喻和暗喻互见/63
戊、多余的话/65
2004年:《日日夜夜》——存在与虚无/74
甲、前面的话/76
乙、《日日夜夜》:道德良知对个体命运的掌控/77
丙、《日.日夜夜》:对汉民族文化底蕴的体现/80
丁、《日日夜夜》在情欲心理及其艺术表现上的特征/83
戊、《日日夜夜》中的背景呈现及其意义/86
己、结语/89
庚、多余的话/90
2005年:《孔雀》——故事就是历史/94
甲、前面的话/96
乙、姐姐的故事:少女之心/98
丙、傻子:公众的日常文化消费用品/102
丁、弟弟的双重视角:沉默的大多数/105
戊、结语/109
己、多余的话/111
2006年:《江城夏日》——地方等同全国/121
甲、前面的话/123
乙、社会主体人群暨边缘人物众生相/125
丙、地方方言的全面进入与大量使用/128
丁、结语/131
戊、多余的话/132
2007年:《太阳照常升起》——历史射进现实/138
甲、前面的话/140
乙、《太阳照常升起》:叙事客体与叙事主体的交错镶嵌/142
丙、《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社会寓言和喜剧呈现/146
丁、被遮蔽的情欲世界和私密欣赏的性狂欢/151
戊、语言的时代风貌和模式的跨时空对接/155
己、结语/158
庚、多余的话/159
2008年:《立春》——无字碑和一首绝望的歌/166
甲、前面的话/168
乙、1980年代中国边远城市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景观/169
丙、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失衡:1980年代文艺青年的困境/174
丁、一再打破观众心理预期的编导手法例举/178
戊、结语/182
己、多余的话/184
2009年:《三枪拍案惊奇》——新市民电影盛装复活/192
甲、前面的话/194
乙、中国电影史上的新市民电影/195
丙、《三枪拍案惊奇》的新市民电影特征/197
丁、结语/200
戊、多余的话/201
2010年:《让子弹飞》——新市民电影高调返场/209
甲、前面的话/211
乙、《让子弹飞》的思想品质和外在的文化特征/212
丙、《让子弹飞》的新市民电影特质说明/218
丁、结语/223
戊、多余的话/225
2011年:《钢的琴》——新左翼与回归真实/233
甲、前面的话/235
乙、时代背景:《钢的琴》直面现实的题材选择和忧愤深广的主题思想/236
丙、《钢的琴》:延续第六代导演开创的新左翼电影路数/240
丁、结语/244
戊、多余的话/246
2012年:《桃姐》——何处是归程?/256
甲、前面的话/258
乙、《桃姐》:香港本土文化的流变与香港电影文化传统的体现/259
丙、《桃姐》:人伦亲情背后的移民情结和影片的文化消费结构/264
弋、结语/268
戊、多余的话/269
参考文献/281
后记雾里看花,上楼台/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