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朱自清的散文,我们都会想到朴素动人的《背景》,轻盈凝练的《匆匆》,明净淡雅的《荷塘月色》、委婉真挚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朱自清被公认为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可与古典散文媲美的名篇的散文家。
《荷塘月色》收录代表朱自清散文和游记创作最高成就的《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等散文和游记作品,用与文章意旨契合的优美图片来表现其散文的美感和深层内涵;用适当的与作家及作品相关的历史照片拉近读者与历史的距离;用游记中涉及的名胜照片加深读者的感受与认识,使阅读变得如历其境、清晰生动。多角度、全方位演绎美文,使读者获得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想像空间和愉快体验。
《荷塘月色》是“现代名家美文品读系列”之一。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先生的作品选集,精选了朱白清先生散文、小说和杂文创作中的精品,更加全面地展示了朱自清先生文学创作的整体风格。
飞
我从昆明到重庆是飞的。人们总羡慕海阔天空,以为一片茫茫,无边无界,必然大有可观。因此以为坐海船坐飞机是“不亦快哉!”其实也未必然。晕船晕机之苦且不谈,就是不晕的人或不晕的时候,所见虽大,也未必可观。海洋上见的往往是一片汪洋,水,水,水。当然有浪,但是浪小了无可看,大了无法看——那时得躲进舱里去。船上看浪,远不如岸上,更不如高处。海洋里看浪,也不如江湖里,海洋里只是水,只是浪,显不出那大气力。江湖里有的是遮遮碍碍的,山哪,城哪,什么的,倒容易见出一股劲儿。“江间波浪兼天涌”为的是巫峡勒住了江水;“波撼岳阳城”,得有那岳阳城,并且得在那岳阳城楼上看。
不错,海洋里可以看日出和日落,但是得有运气。日出和日落全靠云霞烘托才有意思。不然,一轮呆呆的日头简直是个大傻瓜!云霞烘托虽也常有,但往往淡淡的,懒懒的,那还是没意思。得浓,得变,一眨眼一个花样,层出不穷,才有看头。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平生只见过两回的落日,都在陆上,不在水里。水里看见的,日出也罢,日落也罢,只是些傻瓜而已。这种奇观若是有意为之,大概白费气力居多。有一次大家在衡山上看日出,起了个大清早等着。出来了,出来了,有些人跳着嚷着。那时一丝云彩没有,日光直射,教人睁不开眼,不知那些人看到了些什么,那么跳跳嚷嚷的。许是在自己催眠吧。自然,海洋上也有美丽的日落和日出,见于记载的也有。但是得有运气,而有运气的并不多。
赞叹海的文学,描摹海的艺术,创作者似乎是在船里的少,在岸上的多。海太大太单调,真正伟大的作家也许可以单刀直入,一般离了岸却掉不出枪花来,像变戏法的离开了道具一样。这些文学和艺术引起未曾航海的人许多幻想,也给予已经航海的人许多失望。天空跟海一样,也大也单调。日月星的,云霞的文学和艺术似’乎不少,都是下之视上,说到整个儿天空的却不多。星空,夜空还见点儿,昼空除了“青天”“明蓝的晴天”或“阴沉沉的天”一类词儿之外,好像再没有什么说的。但是初次坐飞机的人虽无多少文学艺术的背景帮助他的想象,却总还有那“天宽任鸟飞”的想象;加上别人的经验,上之视下,似乎不只是苍苍而已,也有那翻腾的云海,也有那平铺的锦绣。这就够揣摩的。
但是坐过飞机的人觉得也不过如此,云海飘飘拂拂的弥漫了上下四方,的确奇。可是高山上就可以看见;那可以是云海外看云海,似乎比飞机上云海中看云海还清切些。苏东坡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飞机上看云,有时却只像一堆堆破碎的石头,虽也算得天上人间,可是我们还是愿看流云和停云,不愿看那死云,那荒原上的乱石堆。至于锦绣平铺,大概是有的,我却还未眼见。我只见那“亚洲第一大水扬子江”可怜得像条臭水沟似的。城市像地图模型,房屋像儿童玩具,也多少给人滑稽感。自己倒并不觉得怎样藐小,却只不明白自己是什么玩意儿。假如在海船里有时会觉得自己是傻子,在飞机上有时便会觉得自己是丑角吧。然而飞机快是真的,两点半钟,到重庆了,这倒真是个“不亦快哉”!
名师赏析
这篇文章由“飞”写起,记述了坐船、坐飞机,在海里、在陆地上、在山上、在空中等不同角度所看景物的不同感受。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的语言很有特点。如用“一轮呆呆的日头”来说全无云霞烘托的太阳;用“淡淡的,懒懒的”来说云霞烘托得不够;再下一句才是作者想望中的云霞烘托。用生动的语言,分三个层次把自己理想中的日出、日落写得如在眼前。同时,“得浓”针对“淡淡的”,“得变”针对“懒懒的”,用“一眨眼一个花样,层出不穷”来说明“变”的情形,给读者留下了具体细致的印象。
P36-38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现代作家 郁达夫
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倾听他的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他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的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而且醇厚。
——现代作家、教育家 叶圣陶
朱自清的文章有如他自己的名字,非常“清”秀。他不大用欧化的句子,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常能把他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
——戏曲史家、教育家 赵景深
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现代作家 李广田
我觉得,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若只拘泥于欣赏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则眼光就未免太短浅了。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 季羡林
自清先生之死,可以说死于“穷”字上:如果他在几年前就去治病,自然不会这么早就离开人世。当他进北大医院的时候,照医院规则,要先交一亿多。朱太太向学校去借,没有借到,后来分两处地方,才借到五千万,可见他们没有积蓄的一斑。
——现代作家 谢冰莹
他从来不用猛烈刺激的言词,也从来没有感情冲动的语调,虽然那时我们都在二十左右的年龄。
——现代作家 别啾园
朱自清的文体,从我国传统的散文观念看,是典型的抒情文体,同时也最具有我国散文的传统美学规范。
——北京大学教授 余树森
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 林非
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辞藻。
——著名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 朱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