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图书馆编著的《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上下)》口述者主要是国民革命军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在抗日战争中,以国民党军队为主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军队为主的敌后战场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抵御外侮。没有正面军的英勇抗敌,没有广大的敌后战场的牵制和减压,中国抗战事业的最终胜利就很难实现。毛泽东曾说:“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人后方的游击战争。”当然,如果没有敌后战场牵制日军大量兵力,正面战场付出的牺牲必将更为惨重。湖南在抗日战争期间曾经发生过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会战、湘西会战等数次大会战,日军数次欲攻下湖南均告失败,战事绵延六七年之久,投身抗日的湖南人更是不计其数。
湖南图书馆编著的《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上下)》内容介绍:70多年前,他们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转战三相大地,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抛头颅、洒热血;70年后,他们大多风足残年,病痛缠身……老兵们的口述,还原了历史真实,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民族在烽火中的隐忍和抗争。他们,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实现家国复兴的时代群像。
《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上下)》由90位湖南抗日老兵的真实口述组成,从老兵个人的视角,讲述抗日战争的惨烈、悲壮和残酷,从而反思战争。同时本书辅以抗战相关背景史料、事件细节史料等小贴士,补充和丰富口述内容,尽可能真实可靠地反映抗战历史。本书稿是珍贵的抗日战争民间历史资料。
序一/001
序二/003
前言/006
口述一 王光亚:入缅作战中,我们工兵逢山开路遇水搭桥/001
口述二 易庆明:我带了30人的敢死队冲上去/007
口述三 黄福荫:老百姓送饭送粮支持我们/013
口述四 贺新民:攻克极边第一城/018
口述五 李无忮:不惧轰炸毅然从军/024
口述六 彭中志:为了兄弟,我选择留在战场/028
口述七 彭中荣:衡阳保卫战之前,我们协助老百姓疏散/034
口述八 喻毓华:战地医院的大家闺秀/040
口述九 谭昆山:我得了个外号“谭猛子”/046
口述十 湛仲英:一寸河山一寸血/053
口述十一 刘访滨:难忘1945年8月15日/060
口述十二 刘超波:从娃娃排长到超级排长/064
口述十三 邓横波:保卫黄河与日寇对峙/070
口述十四 林协顺:打日本我没有一点私心杂念/076
口述十五 欧阳锭:淞沪会战中,我们一师人马只剩了1600人/081
口述十六 韩德明:刚毕业我就缴获了三门炮/085
口述十七 吴淞:德山那里不到一公里就死了1400人/091
口述十八 刘俊明:亲历芷江受降/100
口述十九 彭卓:我们在原始丛林里修公路/106
口述二十 旷申应:在野人山攻打日军设在树上的碉堡/111
口述二十一 黎模达:被英军当恩人看待/117
口述二十二 邹和钦:九死一生野人山/120
口述二十三 胡社仔:被捉壮丁上了战场/124
口述二十四 王志忠:没想到还能活着回家/127
口述二十五 江润德:拼刺刀拼出一条血路来/131
口述二十六 黄天:亲历松山攻坚战/136
口述二十七 吴荣凯:困守孤城杀出重围/150
口述二十八 曾岳峰:日军一天不打完,我就一天不回家/157
口述二十九 刘吉星:打仗就要不怕死/164
口述三十 黄子奋:潼关洛阳战斗我负责粮草、军需物资的运输/169
口述三十一 彭衡:飞越“驼峰”远征印度/174
口述三十二 沈诚志:“八·一三”上海抗战:永难磨灭的记忆/181
口述三十三 胡中祥:鬼子见着我们就跑,我们一直追到伊洛瓦底江边/186
口述三十四 彭奇琨:那一万多里抗日求学报国路/191
口述三十五 夏定夷:雪峰山会战,我们打响了日本投降的最后—炮/196
口述三十六 夏峰璧:鄂西石牌保卫战,重创日军我再次负伤/203
口述三十七 周庚良:我是青年远征军/208
口述三十八 陈坤:野人山,穿越魔鬼居住的地方/213
口述三十九 周敏文:亲历淞沪会战,将士热血溅山河/221
口述四十 我曾亲历常德会战外围保卫战/230
口述四十一 一夜之间,一个军需连就这样全没了/234
口述四十二 5分钟不到,我们连140人就只剩下27人/239
口述四十三 战火中洗礼的长沙抗战少年队成员/243
口述四十四 我是长沙会战、衡阳会战运输兵/248
口述四十五 我是荣誉第一师的一员/252
口述四十六 让我试试看,三发保准打中敌军碉堡/260
口述四十七 我们与日军伞兵、骑兵正面交锋1264
口述四十八 美国飞虎队眼中的“Chinese Boy”/269
口述四十九 湘西龙泰寺,难忘的三天三夜/279
口述五十 芙蓉山战役:为保卫家乡而战/282
口述五十一 在雪峰山,我们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拉锯战/285
口述五十二 日军就是在我们的大礼堂投降的/291
口述五十三 从代兄从军到解甲归田/295
口述五十四 滇缅公路上的通信兵,299
口述五十五 衡阳保卫战中那些不可忘却的惨烈/303
口述五十六 用血铺就的史迪威公路/309
口述五十七 雪峰山战役的“天时、地利、人和”/312
口述五十八 亲眼看到日机轰炸湖大校园,我决意参军/317
口述五十九 三次负伤,八年抗战岁月的纪念/322
口述六十 衡阳保卫战的“最后一电”/326
口述六十一 练兵乌龟山,誓吞倭寇;牺牲桃花坳,气壮山河/338
口述六十二 “八·一三”前夕,我们在岳飞庙里/343
口述六十三 我们在高黎贡山战斗了整整一百零五天/347
口述六十四 1944年那瓯江两岸的炮声/351
口述六十五 一身正气凛湘平,粤北抗战光埔校/354
口述六十六 我是中国第一支伞兵部队的一名“天兵”/357
口述六十七 中国远征军的那些军中霸王花/366
口述六十八 到台湾去亲眼见证侵华日军投降/372
口述六十九新墙河防线,我的七年抗战,378
口述七十 曾振写信让我们去江西军校参军读书/381
口述七十一 我带着三十几人在大云山打游击/384
口述七十二 台儿庄,那些装不下的日兵尸体被拖走/389
口述七十三 骑骏马抗日杀敌,“小红桃”跃江救主/393
口述七十四 跟着新38师缅北大作战/399
口述七十五 我是一名连部通讯员/405
口述七十六 其实我13岁,代兄从军赴战场/408
口述七十七 福州激战,我用手中的机枪火舌狠j艮地吞噬日寇/417
口述七十八 我当51师师部野战医院院长/422
口述七十九 在新墙河,我参加了第一次湘北大会战/429
口述八十 转战野人山时我自带一万颗奎宁/433
口述八十一 肩扛手抬着炮弹来保卫长沙/441
口述八十二 脱下旗袍,抹去脂粉,我毅然抗日/446
口述八十三 我是军人,随时准备牺牲,我不能娶你/461
口述八十四 少壮从军屠日寇,几番血战赣桂湘,467
口述八十五 平江阻击战:我们边打边撤,战斗好艰难/473
口述八十六 清扫战场,我捡获了日军的望远镜、降落伞/476
口述八十七 武汉空军大会战,我们与苏联空军并肩作战/481
附录(一) 黄埔军校概览/489
附录(二) 湖南抗日纪念园、纪念地、纪念墓一览/498
附录(三) 有关媒体关注抗战老兵活动报道标题索引,514
附录(四) 图书馆开展口述历史工作的若干思考/538
参考文献/547
后记/554
口述一人缅作战中,我们工兵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我生活在长沙的麻园岭、通泰街、楠木厅一带。日军侵占南京,大量军队撤到长沙,黄埔军校也迁出南京,经九江、武汉、铜梁,到达成都,沿途在各地招收14、15两期学生。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感召下,我当时就去投考黄埔军校。我那期是第14期,结果就考上了。我在广西桂林当预伍生一年。后来日军飞机轰炸,炸毁了校舍,2000多的学员中派出300余人去零陵陆军工兵学校学习,我是其中一名。学成以后,以黄埔第14期工兵科学员身份毕业,被编人第5军工兵团任排长。第5军是当时全国唯一的机械化部队,有装甲兵团,汽车、摩托兵团,重炮团,装备精良,被誉为“铁马雄师”。我们工兵连的任务主要就是负责炸桥、修路、挖地道、爆破等工作。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我参加的战役主要有昆仑关战役、人缅作战等。
1939年11月,为了彻底切断中国抵抗的西南补给路线,侵占南宁,日军投入了第5师团和台湾混成旅团,约两万余人的兵力。那时,我们的军长是杜聿明。11月15日,日军在钦州湾登陆,杜聿明军长急令200师600团由汽车输送南宁,掩护主力集结。24日,日军在空军掩护下侵占了南宁。我所在的工兵连随着600团,奉命阻击敌人北进,部队立即进抵宾阳和南宁北郊,在城郊与日军的12旅团展开了一场血战。
日军的兵力是我们的数倍,600团虽然是仓促应战,仍沉着地击退了日军多次进攻。11月25日拂晓,600团团长邵一之发现日军向己方迂回,亲自率领第1连向敌人发起冲锋,使敌人腹背受攻。邵一之虽然身中两弹,仍坚持指挥战斗。不幸的是,后来又中第3弹,壮烈殉国。600团与日军激战了两天两夜才撤回。
12月4日,日军第21旅团侵占桂南战略要地昆仑关。经过周密的部署,18日,杜聿明军长下令发起总攻。正面主攻部队是荣誉第1师,师长是郑洞国。在战车、炮火的掩护下,我军对昆仑关的日军阵地进行猛烈攻击,当晚占领了昆仑关。不过到了19日,日军凭借大量飞机掩护进行反攻,昆仑关又被夺去。双方争夺得很激烈,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部队伤亡很厉害。
28日,荣誉第1师3团奉令强攻界首高地,这是一场重要的攻坚战。界首高地位于昆仑关北,是日军最坚固的据点。当时敌人的飞机在上空盘旋轰炸,敌人的碉堡两侧射击火力密集。为了摧毁日军的火力,我们工兵连必须尽快将其爆破。深夜里,我率一队工兵摸到敌人碉堡后头,接近敌堡,用手榴弹塞进敌据点的枪孔里,日军狡猾,反将其扔了出来。我们又用炸药包突袭,点燃导火索很短的炸药包,一丢进去就爆炸,这样才攻破了敌堡。随之,一旁等待的步兵马上发起冲锋,与日军展开了一场肉搏战。这一仗我军全歼守敌,29日上午攻克界首高地,其余各师乘胜先后攻克昆仑关侧各据点。12月31日,我方第三次登上昆仑关,关里的日军精锐之师——“钢军”主力第21旅团就成了瓮中之鳖,只有等着挨打了。
昆仑关战役是中国军队首次以攻坚战打败日本“钢军”的光辉战例。日军第5师团第12旅团长中村正雄被击毙,该旅团班长以上的军官死亡达85%以上,士兵死亡~4000余人,被俘虏的100余人。我们第5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全军阵亡3400余人,600团团长邵一之、团副吴其升壮烈殉国。
1941年12月23日,日军派出首批54架飞机猛袭缅甸仰光,企图侵占仰光。1942年3月8日,仰光沦陷,驻缅英军军心涣散,没怎么打就撤退了。早在2月16日,我们第5军第200师即受命即日起程入缅,深入同古一带直接增援英军。
3月1日,人缅视察的蒋介石在腊戍召见了第200师师长,命戴安澜率200师为先导,火速到达同古,占领阵地。同古是位于缅甸首都仰光至曼德勒铁路线上的第一大城市,是曼德勒的重要屏障。3月8日,200师孤军深入,到达同古,阻击日军北犯,掩护远征军主力在平满纳附近集结。
我所属的工兵团和摩托化骑兵团,随200师一起首批到达同古。一到同古,我们立即构筑工事准备迎敌。19日清晨,日军第55师团12联队搜索队约500人,坐着汽车进入了200师的伏击圈。当时日军摩托车队行至皮尤河大桥上,我们工兵团立即实施引爆,使得全桥瞬间陷落。骑兵团随即以猛烈的火力对日军发起攻击,日军四散溃逃,遗尸300余具。这次前哨战,是日军侵略缅甸以来的第一个失败战斗,大大挫伤了日军的威风。
皮尤河首战告捷,200师主力占领同古及锡唐河大桥等外围要地。我们工兵团日夜加紧赶筑防御工事,因为大家都知道接下来必有一场恶战。到3月25日,日军第55师团便倾巢出动,从南、西、北三个方向合围同古,同古会战进入胶着状态。而日军的后续部队第56师团这时候也在仰光登陆并增援同古。算起来,日军的兵力是我们的4倍。200师顶住4倍于己的敌兵,全力死守,牢牢守卫住自己的防御阵地。我们在同古坚持了5天,日军还连续3天投放大量毒气到碉堡里来,我们很多官兵都中了毒气,咳嗽不止。形势危急,但我们浴血拼搏,为远征军主力集结赢得了10天时间。我们工兵连多次参加战斗爆破,同古大铁桥就是我带着一队工兵掩埋炸弹,把它炸毁的。
由于日军增援的兵力越来越多,200师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因此,杜聿明军长命200师放弃同古。30日拂晓,全师主力安全渡过锡唐河。
1942年4月,西线驻缅英军全面溃退,东路远征军第6军被日军击败,平满纳会战的战机丧失。那时候,盟军一方的指挥很混乱。中、美、英三方并不是非常配合。第5军腹背受敌,5月8日,日军侵占密支那,切断了远征军主力归国的交通线。第5军被迫折人缅印边境的野人山区,有些转移到印度。
我那时任工兵团副连长,率工兵加强排,护卫远征军司令罗卓英。我们轻装简从,经过14天的跋山涉水,抄小道率先到达印度边境英花尔(音)。随后,我又被派进人野人山,在一个小山包上设立兵寨,建立空投标志,方便盟军飞机投下大米,罐头、饼干等食物,接济由缅人印的官兵。在野人山的经历我现在想起来内心都无法平静。因为在那山里,中国远征军实在太惨了。野人山一带密布着热带丛林,为了方便部队行进,一些战车、大炮及重型武器等都被抛弃炸毁在丛林外。
那时正是雨季,大雨倾盆。原始森林里密不透风,十分潮湿。蚊子、蚂蟥、各种小爬虫遍地都是,蚂蟥吸血,蚊虫叮咬。各种瘟疫、疟疾大肆流行。再加上野人山是没有开发的深山,几乎没有人烟。部队给养不足,粮食断绝。所有军马吃完后,官兵们不得不以草根、树皮和芭蕉根充饥,吃完后又腹泻不止,浑身无力。夜晚宿营时,砍伐树枝扎成棚子,做成简易的床架胡乱凑合一下。各人用随身携带的刀具对付野兽。每个人身上的衣物很少,还要勉强脱下来当被子盖,用来遮风避雨。结果不但不能遮挡雨水,反而让蚂蟥顺势沿着树枝爬上来吸吮人的鲜血。手指那么大的蚂蟥,不知不觉爬到身上,甚至钻到耳朵里,一下子就有十几条,略微觉得有点痒才能发觉蚂蟥在吸血。那条件恶劣得真是无以复加。一路上病死饿死的官兵到处都是。在野人山,平均每华里就有2至3人倒毙路旁。雨水浸泡,全身浮肿,无人收殓,惨不忍睹。走出来的官兵也都是三三两两相互搀扶着,满脸病容。有的人走着走着,一倒下去就不能再醒来。数以万计的抗日健儿就这样殒命于原始丛林中,令人痛心。
走出野人山后,部队在印度的兰姆伽集结,由美国军官训练,改编为中国驻印军。第二次人缅战斗,1943年在滇西发起反攻,我也投入其中,亲历了松山攻坚战、腾冲巷战等历史事件。
1949年,我回到长沙,曾任人防办地下茶厅主办会计。1992年起,我退休在家,安享晚年。P1-6
他们,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实现家国复兴的时代群像。
60多年前,他们以血肉之躯和数以千万计的巨大牺牲,向日本侵略者,向世界,宣示了中国军民的自强欲望和决心。诚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他们在中华广袤的土地上,在炮火和硝烟的洗礼中,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战斗,牺牲的,必将永垂不朽;幸存的,当是中华民族的时代丰碑,他们应该被我们的子孙后代所铭记,应该在社会的关注和关怀中,感受温暖、荣誉和敬仰。
我们在寻访这些可爱可敬的抗战老兵的过程中,再一次翻开了中华民族那段惨淡的历史,只有正视历史,才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老兵们的口述,还原了历史真实,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民族在烽火中的隐忍和抗争。这些口述者,在艰苦的战争年月九死一生,有的出身富庶人家受到良好教育,有的家境赤贫抽丁入伍,还有的满腔热血报考军校抗日救亡。他们,当时大多是抗日队伍中的中下层军官和战士,在以大人物为核心的精英历史思维中,他们长期生活在荣誉和光环的远角,挣扎在贫困的边缘。但是,他们才是中国历史的真实创造者。
60多年前,他们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转战三湘大地,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抛头颅,洒热血;60多年后,他们大多风烛残年,病痛缠身,有的家境贫寒,孤苦伶仃;他们大多经受过政治风雨的冲击,在特殊的年代只能将这段抗日救国的经历尘封。即使是这样,他们也无怨无悔。在谈到钓鱼岛问题时,这些耄耋老者,仍义愤填膺的表示愿意为国家、为民族再次出征,驻守孤岛。这是多么令人感动和振奋的场景啊!
寻访过程中,一位老兵的话,让我们嗟叹不已。他说:“我的抗战,不是国民党的抗战,也不是共产党的抗战,而是中华民族的抗战……”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整理他们的口述资料,梳理那段历史,既是为了缅怀那些在抗战中牺牲的先烈,也是为了给这些幸存的抗日英雄,应有的尊重和关怀。在我们寻访和整理口述资料的过程中,这些老兵先后有人离世,让我们深感遗憾。他们曾经历了战火的洗礼,经受了政治风雨的冲击,流血牺牲也不落泪,如一棵棵坚韧的松树屹立不倒。但是面对我们寻访的镜头,他们不禁心酸哽咽,老泪纵横。
可喜的是,今天,我们的民族更强大,也更自信,真实地还原历史,是人们普遍的愿望和要求。赞扬且尊重,关怀且体恤还活着的抗战老兵,是良心的需要也是国防战略的必须。为数不多健在的抗战老兵,他们曾为国家和民族的存亡,浴血战斗,对国家和民族而言,功不可没。现在,他们大多风烛残年,就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他们应该在全体中华儿女的爱戴和关心中安享晚年,宁静终老……
《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书稿完成,编者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回顾一下五年来从事此项工作的一些经历和感想。
湖南图书馆对口述历史的整理,早在2008年开始的“寻找城市记忆”活动中即已涉及。在活动过程中,我们接触了一些抗日老兵,了解到他们当年的战斗经历和人生际遇,感动于他们当年为保卫国家抵抗侵略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又深憾于他们的长期隐没无闻。如今,抗日战争过去六七十年,曾经参加过抗战的湖湘老兵散居于湖南各地,大多数已经去世。健在的老兵,多在九十岁以上,余生不多,他们亲历的抗日记忆,如不早日抢救,随时可能湮没于地下。果真如此,不仅是他们自己的遗憾,也将是我们民族的遗憾。他们虽是普通一兵,却都是国之英雄。铭记他们、崇敬他们,对于享受战后和平的国人而言,自是应有之义。图书馆作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提供社会教育、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公益机构,对于收藏、搜集、整理历史资料无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整理和抢救这些抗日老兵的口述记忆,既出于我们对抗日老兵们的敬意,也是我们的职业使命所在。
本书口述者主要是国民革命军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在抗日战争中,以国民党军队为主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军队为主的敌后战场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抵御外侮。没有正面军的英勇抗敌,没有广大的敌后战场的牵制和减压,中国抗战事业的最终胜利就很难实现。毛泽东曾说:“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人后方的游击战争。”当然,如果没有敌后战场牵制日军大量兵力,正面战场付出的牺牲必将更为惨重。湖南在抗日战争期间曾经发生过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会战、湘西会战等数次大会战,日军数次欲攻下湖南均告失败,战事绵延六七年之久,投身抗日的湖南人更是不计其数。
这些老兵的名字长期以来不为人所闻,但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神圣责任感,抛家别舍、前仆后继、义无反顾投身战场的牺牲精神,却与所有抗日名将毫无二致。正如老兵王志忠所说,离家的时候就没想过还能活着回去;有一位叫喻毓华的女护士,本是大家闺秀,瞒着家人偷偷去报考军校,后来在战地医院抢救伤员,颠沛流离奔波各地,整天面对断肢流血的伤兵从无怨言;常德会战中,为了阻击日军,敢死队战士身绑炸弹大无畏地冲向日军阵地中与敌同归于尽;野人山中,数万忠魂丧生于原始森林,路边死尸遍地、蛆虫乱爬……讲到这些时,老兵们往往泣不成声,不忍回首。抗战胜利后,有不少人选择了解甲归田,守土恋家,自力更生。他们懂得珍惜生命,不愿打内战,“中国人打中国人没意思”。在“文革”时,遭到不公的对待甚至是迫害,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没有什么忌恨,依然无悔于曾经的奋斗。一句“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国家,所以我一点也不后悔参加抗日战争”,质朴淡定,让他们精忠报国的胸襟展露无遗。如今,他们年事已高,仍希望能发挥余热,为祖国统一而努力。这种无怨无悔的报国情怀,让我们这些后辈肃然起敬,对他们更增无限敬意。
这项工作,从开始策划选题到最终整理成稿,前后经历了近四年时间。在这五年中,我们通过种种途径,搜寻湖南健在抗日老兵的信息和现居地,逐个前去寻访。老兵们居处分散,又都年事已高,有时事先约好采访时间,按时赶去时却因为老兵临时身体不适而只得放弃采访。老年人讲话思路容易散乱,一旦打断就很难收回,我们在采访过程中不便过于干预,这就增加了后期整理采访录音的难度。不少口述前后矛盾或不够连贯,逻辑不清。再加老兵大都讲当地方言,湖南方言众多且难懂,要将录音整理成流畅的文字,需要大费周折。我们往往为了一个地名、一个人名而遍寻书库、穷搜网络,多方查证才最终确定,实在是费时费力。采访时的酷暑严冬、整理时的大海捞针,远超我们当初对此项工作难度的预想。
老兵们的健康状况多不容乐观,有些在我们采访后不久即与世长辞。整理后的稿子,很难一篇篇请他们核实。我们虽尽了最大努力想把这件事情做好,限于种种原因,仍留有各种遗憾。由于年代久远和记忆错误,涉及具体战役的地点、时间等,老兵们的讲述有时明显存在与既有抗日战争史书不符之处。出于对口述人的尊重,我们没有妄加修改,只是加以注释说明。
本书的编排依照采访顺序确定,采访多次的则以第一次采访时间为准。以老兵们所经历的事件、战斗、所见所闻为主,反映普通人眼中的抗战,注重细节的展示。我们对被采访的对象也尽可能进行详细介绍,篇目前附有各人小传简介,内容包括被采访人的姓名、出生年月、籍贯、文化程度、抗战经历、曾任职务、建国后经历等。为了使读者对抗日战争有更全面的了解,我们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丰富的优势,补充进大量大背景文献资料、档案资料、参考书,如图片、文字、照片,对口述事件和历史背景展开延伸阅读。此外,我们还整理了一些附录,以便读者增进了解,如黄埔军校概览,媒体关注老兵活动的报道一览,湖南抗日纪念园、纪念地、纪念墓一览等。
我们共采访了现居湖南的抗日老兵102位,采集口述录音资料12200分钟、录像资料12000分钟。由于老兵们年事已高,交流困难,部分录音资料无法连贯成文,最终只整理出87位老兵的口述记录。本书所收口述文字,绝大多数是我们根据采访录音逐字整理而成,有个别篇章因为被访老兵身体所限难以清晰表达,不得不根据其家人和其他人的回忆文章整理。此前已有一些媒体和个人对一些老兵进行零星采访,为了更全面地展现老兵们的抗日事迹,我们对他们的采访稿有所参考和借鉴,在此深表谢意。限于体例,文中未能一一标注出处,敬请相关媒体与人士谅解。 本书能够编成,绝非个人之力,是湖南图书馆集体智慧的结晶。张勇负责全书的策划和统筹。赵惠、刘雪平、王兰伟、徐志、夏雨雨、李磊、张丽斯、文立、陈粟等承担了抗战老兵寻访、资料收集与整理的工作。徐志、刘雪平、王兰伟、夏雨雨、张丽斯、吴国颖等承担了抗战老兵寻访原始资料的音频转文字工作。本书王兰伟、刘雪平、徐志等共同承担了初稿的撰稿和编辑工作,赵惠、许莉、夏雨雨等承担贴士、附录的整理和编辑工作,张勇、赵惠、刘雪平、徐志、王兰伟等承担了统稿工作,许莉、夏雨雨等承担了校稿工作。本书从采访到成书,历时五年之久,还有不少志愿者和社会热心入士与湖南图书馆工作人员一起,做了许多默默无闻的工作。他们提供采访对象信息、参与整理录音、核实口述文字等,对本书的最终完成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
由于有些被访老兵的口述散乱而无条理,常常前后不连贯,甚至互有出入,我们在编排整理时,虽进行了繁杂的考证,力求去伪存真,去芜存菁,仍然难免有纰漏,有“以己意出之”之处,敬请老兵和读者们谅解,并欢迎批评指正。
最后,再次向那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先烈和曾经战斗过的英雄们致以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