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日下传闻录(东四故事)/中国记忆系列丛书
分类
作者 赵凌云//王磊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赵凌云编著的《日下传闻录(东四故事)》为庆祝北京建都860周年特别献礼,是北京东四街道牵头选编的民间传闻故事作品集。内容包括传闻实录、名家名店、胡同春秋、老街新传。《日下传闻录(东四故事)》内容广泛,语言生动活泼,民间记忆尤为珍贵。有较高的历史认识价值、文学价值和较强的文化生命力。

内容推荐

赵凌云编著的《日下传闻录(东四故事)》是北京东四街道工委为落实东城区委“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的目标,牵头组编的一本民间故事集。从2011年12月到201 3年2月,街道组织大量文化采集员,从居民中开展了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征集工作,经过专家遴选,成书82篇。从兔儿爷的传说,到东四牌楼的建筑,再到胡同肌理的名人逸事……《日下传闻录(东四故事)》内容广泛,语言生动活泼,民间记忆尤为珍贵。有较高的历史认识价值、文学价值和较强的文化生命力。

目录

前言

一 传闻实录

 八臂哪吒城

 金光洞兔儿爷的传说

 兔儿爷的传说

 仓神韩信

 兔奶奶的娘娘庙

 晴娘

 齐化门的浪子

 狗为啥见猫就掐

 不提“酒”字

 皇仓救粮

 皇姑院里的关大姑

 雍正征毛竹

 秃子王爷府

 “杠上飞”与“小辣椒”

 九卿吊弓匠

 大慈延福宫里的故事

 吉兆胡同的传说

 马玉贵升官记

 轰动京城的命案

 姜昆和干妈的故事

二 名家名店

 康熙资助同仁堂

 溥仪的小名叫“午格” 

 外蒙古亲王车林巴布

 端郡王载漪及其子孙

 博亲王府里的少年时光

 诗书曾伯祖——徐世昌

 徐世昌私家“吕祖庙” 

 祖爷爷留下的故事

 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胡厥文

 孟小冬在东四三条

 侯先生的礼物

 用平常心做伟大事的楷模

 罗哲文老与我们

 我经历的人艺故事

 红墙内外的无悔人生

 水上泊运稻麦忙皇家粮仓有余香

 六百年的永安堂

 宏仁堂药店其人其事

 乐显扬治“痒”

 乐松生的爱国情怀

 “四大恒”钱庄的兴衰

 我为周总理做帽子

 一帽难求的羊剪绒皮帽

 独家帽技越百年非遗传承功后人

 茉莉花茶的记忆

 北京军区总医院的来历

三 胡同春秋

 东四牌楼

 王府里看皇子争位

 我太爷救了梅兰芳

 “王八盒子”丢了

 中国少年戏弄日本教官

 四合院送出烈士

 Bye_bye,灶王爷

 小小官司——明断

 小小官司——和解

 “冲喜”冲出来的悲剧

 金璧辉和东四九条

 左家的井窝子

 煤铺和煤铺胡同

 淘粪三部曲

 我父亲张寿崇与车王府子弟书

 我妈和我婶儿

 四月是春天

 东四三条有间难忘的小屋

 文相和我一起走过的日子

 环路中的“老大”

 小胡同——钓鱼台儿

 压腰钱

 我家的水缸

 家神儿

 放风筝

 玩泥巴

 儿时的玩意儿

 父亲教我唱儿歌

四 老街新传

 话说东四

 唱着歌谣说东四

 来逛逛东四的“条”

 杂议皇城脚下

 挂历里的故事

 谢老师画奥娃

 短命的胡同名称

 东四四条的写生日记

后记

试读章节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嫡孙朱允蚊即位(太子朱标已于洪武二十五年四月薨逝),是为建文帝。朱允J坟即位时,诸王都拥有重兵,觊觎皇位,对年轻的皇帝威胁极大。特别是就藩于北平府的燕王朱棣,智勇有大略,屡建战功,曾得到朱元璋的赏识。他利用这一条件,积极地网罗人才,结交军事将领,伺机夺取皇位。建文帝为摆脱藩王的威胁,采纳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准备从周王(朱棣同母弟)下手,开始削藩。这就使皇权与诸王的矛盾激化。同年七月,朱棣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举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经过近四年的战争,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攻下南京,夺取皇位,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朱棣为了巩固北部边防,决定迁都北平。永乐四年(1406年)闰七月,派大臣宋礼等到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采木备料。永乐五年,开始营建北平皇宫。永乐十四年,诏文武群臣集议营建北平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正式迁都北平府,改北平府为京师(即北京),改南京为“留都”。

八臂哪吒城,说的就是明成祖朱棣修建北京城的故事。传说当时明成祖朱棣手下有两个军师,大军师叫刘伯温,二军师叫姚广孝。明成祖朱棣命令他俩设计北京城的图样。他俩领旨后,便出去察看地形。

他俩看好了风水,找好了城址,找到了城址的中心点,两人背对背站在这个中心点上,一个往东走,一个往西走,各走五里地,就算东西城边,按照他们走过的地方画了一条线。然后,他们又各自回到中心点,一个往南走,一个往北走,各走七里地,就算南北的城边,按照他们走过的地方又画了一条线,形成了一个十字。他们按照这个里数画了一个框子,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两人又出来了。刘伯温对姚广孝说:“二军师,地方也步量好了,该画图了。我看,咱们分开,各想各的主意,七天以后,还在这儿见面。到那时,咱俩背对背,当场各画各的,你看如何?”二军师一听,正合他意,就说:“行啊!就这么办吧。”俩军师就此分别离去。俩军师回到家后,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好,脑子里老想着这画图的事儿。可是想了三天,谁也没想出路数。后来,两人都熬不住了,就迷迷糊糊地睡了起来。刘伯温睡着睡着,好像听见有人说话,仔细一听,这话音好像在说:“照着我画,照着我画!”醒来一看,什么都没有。姚广孝呢,睡着睡着,也听见有人说话,仔细一听,话音也是说:“照着我画,照着我画!”可是醒来一看,也是什么都没有。

一晃又是三天过去了,剩下最后一天,得到现场画图了。大军师刘伯温走出来,脑袋昏沉沉的,一路走,一路琢磨。忽然,看见一个红孩子在他前面走。他走得快,这红孩子也走得快;他走得慢,这红孩子也走得慢。他想,这红孩子到底是谁呢?就紧追上去。二军师姚广孝往前走时,也看见同样的一个红孩子,他也紧追不放。俩军师追着追着,碰到一块儿了,红孩子不见踪影了。再一看,原来正是他们约定见面的地点。刘伯温说:“现在咱们可以分头画了。”姚广孝应声答道:“行!”两个人就背对背地画起来。他们凝神静思,忽然两人眼前同时出现了那个红孩子的模样:头上梳着小抓髻,穿着红袄、红短裤,半截腿露着,光着脚丫。这件红袄很像荷叶边的披肩,肩膀两边有软绸子镶的浮边,风一吹好像是几条臂膀似的。两人一想,这不就是八臂哪吒吗?!两人一阵高兴,可是谁都不言语,各自照着想象中的模样画起来。

刘伯温这边,先从头画起,然后画胳膊、腿。姚广孝呢,也从头一笔一笔地画了起来。

P3-4

序言

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不但有数量众多的历史文物,还有大量的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北京的口头文学非常丰富,每个乡、镇、街道、胡同均有自己独特的历史,美丽的传说。但是,随着人口的流动、居住环境的变化,这些世代流传的语言珍品会逐渐流失,文化传承造成断裂。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是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载着人民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反映着人民的心理历程,是一个城市文化性格的忠实记录。为了让这个宝贵的精神财富得到传承,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民族民间文化受到社会重视,无数民俗学家对北京的民间谚语、民间歌谣、民间故事做了大量搜集整理工作,开辟了北京民间文学的研究事业。这些20世纪的工作成果在《中国谚语集成(北京卷)》《中国歌谣集成(北京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北京卷)》中得到了集中反映,是一项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工程。

自2005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到了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日程,全市组织近8500人的普查员队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登记、采访、记录、摄影、摄像等工作,发现了大量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其中颐和园传说、圆明园传说、香山传说、八达岭长城传说、卢沟桥传说、永定河传说、八大处传说、张镇灶王爷传说、仁义胡同传说、轩辕黄帝传说、杨家将(穆桂英)传说以及前门传说、曹雪芹传说、凤凰岭传说,等等,相继经过专家严格审定后进入了市、区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显示了北京民间文学的丰富内容和巨大的蕴藏量。民间文学是人民的心声,是当地城市文化性格的形象反映,记录着人民的心理历程,对培育一个城市的精神起到巨大的凝聚作用。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抢救,是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继承,是爱国主义的表现。要爱祖国,首先要爱生我养我的家乡,爱我学习、工作、生活的地方。北京是包容性极强的城市,要融入这个城市,就要了解这座古老的城市,就要继承这个城市的记忆,与当地人民形成共同的心理素质,才能成为“北京人”的一员。

民间文学是当代人民的集体文化记忆,是历代人民对自己家乡的颂歌,是情感的结晶。收集、整理和传播民间故事,就是留住当地人民的集体记忆,就是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尊重。把刻在历代人民心中的故事形成文字记录下来,传播开去,促进聚居在当地人民的地域文化认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是文化上的一项基本建设。文化是凝聚人心的旗帜和火烛,是当地人民的灵魂。在当前人员流动非常大的情况下,使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尽快形成一个整体,进行地域性的文化建设,对于增强每一个地区人民的团结,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文化建设既要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物质文化设施的建设,也需要有口头文学、民间歌舞、戏剧、音乐、美术等人体携带的活态文化建设。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存在于人民生活中的活态文化有的面临失传,有的面临消亡。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因,经济越全球化,文化越需本土化。文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巨大能源。为了保护中华民族最活跃的文化基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于21世纪初发起了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号召各地编写《民族民间故事全书》。中华民族经过百年来的苦难,终于迎来了伟大的民族复兴。民族复兴首先是文化上的复兴,民间文学是重要内容。抢救民间故事,就是为人民心理历程树碑立传,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先进文化建设工程,是尊重人民创造精神的实事。

东城区是北京市的核心区,是天坛、地坛、国子监所在地,历史上称为首善之区。这里既是宫廷文化集中展示之地,又有悠久的重视民间文化的传统。东四街道地处朝阳门内,清代属正白旗驻地,文化积淀丰厚,是老北京城内城市民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东四街道历届领导均重视文化建设,已形成传统,不断有创造,有建树,是北京群众文化建设上的品牌街道之一。

后记

2011年12月,在东四街道举办的文化讲坛大会上,著名民俗专家、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团成员赵书先生做了“留下记忆、再铸辉煌”的演讲。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口头文学是珍贵的文化资源,是珍贵的集体记忆,是应该急需抢救的文化……”的观点,引起与会人员的一致共鸣。我们会后特意安排与赵书先生座谈,就如何保护、抢救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进行实厨l生论证,并最终决定:在东四地区全面开展收集整理民间文学、胡同故事活动。书籍编辑出版前得到区委宣传部、区文委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因此,编委会在故事采集、稿件选编、图文选配方面找准定位,以社会大众读者为服务对象,注重故事的雅俗共赏。

正如赵老师所说:“把刻在历代人民心中的故事形成文字记录下来,传播开去,有助于促进聚居在当地人民的地域文化认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是文化上的一项基本建设。”而“把胡同的文化记忆留下来,是我们当代人留给子孙后代的财富。”我们义不容辞地接受了此项任务。

社区居委会的书记、主任们在入户的过程中,不忘问一句老街坊,听一听老人记忆中的老故事;20名“东四故事采集员”走街串巷,采集一个个口口相传的故事元素;《奥林匹克社区报》上的征文启事引来了越来越多的讲述者、记录者;一些已经搬离东四的居民听到消息后,也主动送来了稿件……

《日下传闻录·东四故事》的征集工作再次唤起了东四人的文化记忆,编委会案头的稿件越堆越高。

但是,在整理、修改稿件时,编委们发现:符合日下传闻类的稿件不足三分之一,更多的是老北京、老胡同、老居民的自家历史、祖宅老屋、亲身经历、奇闻逸事的叙述和记录。于是我们决定,分类整理、统筹编辑,尽可能多地保留大家的来稿。

为了使全部书稿的风格统一,赵书老师在百忙之中亲自撰稿,又逐一审阅了全部稿件,并对其中相当一部分传闻稿件进行了修改。同时,赵老师还就征集、整理、编辑书稿的各种问题,与我们沟通信息,为我们推荐名家,随时提出各项建议;还亲自带我们去民间文学特色单位考察学习……这一切的一切,都令我们编委感慨万分。

在挖掘、收集、整理、编辑《日下传闻录·东四故事》书稿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许多多的热心人、京味文化的爱好者,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很多的帮助和支持。

我们在“四大恒”后人董文申老师处听说,有位高人能帮我们编辑书稿,后来得知是中国妇女出版社的老社长李钟秀女士。近八十高龄的老社长,不仅帮我们捋顺稿件,建议分类,还一口气写了七篇回忆录。最后竟动员了姐姐、弟弟为我们作插图。面对我们的谢意,老社长说:东四是我的老家,有我家几代人的记忆,做这些还不应该吗……

在核对史料过程中,我们找到了著名清史专家冯其利先生,冯老师不仅详细解答了我们的问题,还将历史上在东四居住的名门和后人逐一列表,对有影响的人物还亲自撰稿。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冯老师为确定东四的史料,竟在首都图书馆查阅了整整一年的资料……

著名溥仪研究学者贾英华先生更是对东四情有独钟:在‘辛亥革命’暨末代皇帝溥仪‘逊位’一百周年之际,他的书、他的讲座、他的视频备受追捧,邀约不断。但贾先生却首先来到东四奥林匹克社区大讲堂开讲,而后又把他的《讲述你所不知道的溥仪》手稿交给我们。他说:东四是我的出生地。溥仪写了《我的前半生》,我写了《末代皇帝的后半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5: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