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辽阔的天空加上闪烁的群星,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思。它的纯净无瑕和开阔,成了公正廉明的象征,人们称之为青天。
青天是我们能直接感受到的自然之天。但这个天并不总是蔚蓝色的,许多时候表现为浅蓝色、黄色、鱼肚白色、灰色……并有云雾飘浮,日出日落时还常伴有霞光万道,每当黑云低垂,则多有大雨从天而降,乃至雷电交加。生活在地球各处的人,最初都不约而同地把这个天看作神灵的住所、天堂的所在,因为这个天对人类的影响太大了。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头上的青天并无神秘之处,它不过是地球大气圈存在的表现,是空气分子散射阳光产生的效果。
太阳光本是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的,其中蓝色光、靛色光和紫色光较易被空气的分子散射开来,并以蓝色光散射得最多。因为大气中不仅有空气,还悬浮有液体和固体微粒,如细微的水滴和尘埃。这些微粒比空气的分子大,经它们散射出来的是其他颜色的光,所以当它们的含量增多时,天空的颜色就会改变,沙尘暴到来时天空变得灰黄,降雨前天空呈现灰黑,即是其表现。
因此,李白诗中的天空景象并不是经常可见,而且在空间上也是有限的。因为阳光在过于稀薄的空气中不能散射,只有地球大气圈低层的空气才能产生这种效应。整个地球大气质量的99.999%以上,集中在地球周围高度低于10千米左右的空间内,这里的地球大气,从高到低,由疏到密,还有很大差异,散射出来的各色光的多少不同,天空的颜色也不一样。1934年1月30日,苏联陆军的探空气球升空,最高到达了大约22 000米的高度,在那里停留了12分钟后开始降落。不幸在降到约12 000米的高度时,因降落的速度太快,使系住吊篮的绳索部分折断,失去平衡,最后脱离气球坠下,坐在吊篮中的三位探空先行者,全部遇难。事后从气球残骸中找到的记录使人们得知,随着气球的上升,所见到的天空颜色逐渐加深,从淡蓝、深蓝、紫色、紫黑直到成为黑色。在18 000米的高度上看到的天空,“犹如黑色的丝绒,略带深蓝之色”。
在珠穆朗玛峰上看到的天空已是紫色的了。而在十几干米的高空,我们日常所见的天空就看不到了,只剩下无边的黑暗。1961年4月12日,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上天,宇航员加加林看到了黑洞洞的天空,证实了科学家的论断。
在以后的太空探测中,有宇航员描述,我们的地球在太空中看来,有点像一颗晶莹的蓝色玛瑙球。这蓝色就是我们头上的青天。
青天是地球大气圈存在的表现,它紧紧裹住固体地球,使地球在无边的黑暗中也能够显现出自己的轮廓。
在这张航天飞机拍得的地球图片中(见上图),我们可以一眼看出青天的高度是有限的。还要补充一点,风云雷电这些天空现象能够展现的空间更是有限,因为它们的出现需要大气中含有水,而地球大气圈中的水分约有90%集中在5 000米高度以内的大气底层,雨雪冰霜、寒潮热浪等天气变化,都发生在这里。在此以上,不管下面如何黑云弥漫,大雨滂沱,上面仍是晴空万里。乘坐过穿越对流层航行飞机的旅客都可能见到过这样的景象。
如果把自然之天定义为就是我们头上的青天、苍天、黄天……或者“鸡鸣早看天”的天,那这个天是有涯的,天高也可测。这也证明什么天上宫阙、琼楼玉宇、玉皇大帝均属子虚乌有。这个天就是地球大气圈的低层,我们要认识的自然之天,主要就是它。
但越过青天,在漆黑一片中,群星仍在,只不过不是晶莹如白石,而是刺目如火花了。以为它们镶嵌在蔚蓝色的天穹上是一种错觉,它们离我们头上的青天远去了,远到需要以光年来作为长度单位计量。1光年等于94 605.3亿千米,而现已观测到的离我们最远的天体,远在100亿光年的距离以外!
所以青天之外还有天,这个天就是宇宙。许多署名为谈天的书,谈的就是宇宙。
在本书中,因笔者是在试图解决认识地球的误会,所以不去谈那天外之天,而是着重于讲一讲我们头上的青天。因为这个天,实际上也是地球的一部分。
通常都说我们住在地球上,但严格地说并不准确,应该是我们住在地球中。
因为在我们的头上还有一个十几千米厚的空气层,人类就像栖息在海底的鱼类,生活在空气的海洋中。我们离不开空气,就像鱼类离不开水一样。人类习惯于承受空气压力就像鱼类承受水的压力一样。尽管空气很轻,但由于空气层那样厚,分量就大了,在海平面的高度上,1升干燥空气的质量约为1.3克,算起来在这里每平方米面积上承受的空气质量达到10吨!
在地球上,地势升高,压在上面的空气层减薄,空气的密度也相应变小,在5 000米的高度,1升干燥空气的质量,只有0.7克左右。地面承受的大气压力仅有海平面上所受的大气压力的1/2稍多一点。这种空气的密度和压力还能为人类所忍受,再往高处去,空气越发稀薄,气压越发降低,人类就很难长期在那里居住。比如说,登山运动员攀登海拔8 844.43米高的珠穆朗玛峰,在达到一定高度以后,因大气中氧气奇缺,就必须吸入自己携带的氧气,正是这个道理。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