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编著的《名家批注道德经(插图版)》从“道经”到“德经”共八十一章,每一章设有题解。主要表达此篇主要内容、思想意旨等。其次,把各位名家的注述附在原文中相应的内容后面,帮助读者读之就能明了原文的意思。从历代人对《道德经》的研究和探寻中,感受《道德经》的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名家批注道德经(插图版)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春秋)老子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老子编著的《名家批注道德经(插图版)》从“道经”到“德经”共八十一章,每一章设有题解。主要表达此篇主要内容、思想意旨等。其次,把各位名家的注述附在原文中相应的内容后面,帮助读者读之就能明了原文的意思。从历代人对《道德经》的研究和探寻中,感受《道德经》的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 内容推荐 老子编著的《名家批注道德经(插图版)》内容介绍:“化读本”虽然是新概念,但是历代学人给先贤经典作注,却是由来已久。古汉语以简约为美,历时则后人就会不解原义,故汉代设五经博士,唐人以,“疏证”体例,再注释前人的注解。家藏四库“化读本”,不是对经典的简单注译,崇贤书院经过近十年的调研、磨砺和升级,发现今人的困惑依然是难以充分理解先贤的本义。《名家批注道德经(插图版)》汇集了诗解、评注、图示、图注等多种形式,目的就是让读者融化先贤的经典汲取人的智慧,使国学真正进入生活。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下篇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试读章节 普天之下都说我所说的“道”非常广博,好像难以具体掌握。但正因为它的广博无边,所以才难以具体掌握。如果可以掌握的话,它早就琐碎不堪了!我有三条基本的行为准则,掌握了它就可以保证大“道”可以贯彻执行。第一是柔慈;第二是俭约;第三是不与世人争名夺利。保持柔慈,就会全力以赴;保持俭约,天下万物就都能广泛地为我所用;不与世人争名夺利,就能成为他们的首领。如果舍弃柔慈而妄逞勇武,舍弃俭约而大肆挥霍,舍弃谦让而争先,那就必死无疑!慈,用以征战就会获胜,用以坚守就会牢固。上天要救助谁,就会用慈来佑护谁。 读解心得 “大道无名”“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智若愚”,老子追求的智慧绝不只是些小聪明,也不仅限于解决具体事物。大“道”是包罗万象的,天地万物皆源于此,正因为这样,大“道”才“不肖”任何具体事物,也不屑于“肖”那些具体事物。所以,老子的智慧是一种超智慧,就像“道”一样,并不会轻易得到人们的认同,但却又使人们受用不尽。 老子认为“道”赋予了人类三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即“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如果具备了“慈”就会变得“勇”,如果具备了“俭”就会变得“广”,做到不敢为天下先”则会成为“器长”。莎士比亚把人类称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老子在本章提出的“三宝”理论同样散发着人性的光辉,虽然老子认为人类成为“万物的灵长”是有前提条件的。但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代,他提出这样的思想已属可贵,并为后来战国时代出现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开辟了道路。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性善如水之就下”,就是说人具有良知就像水具有向低处流的性质一样,是自然天性所致,人之不善才是后天造成的,所以学习就是找回失去的良知的自我完善过程。老子几乎没有直接探讨过人性善恶的问题,但是其“法自然”的主张已经表明了他遵从人的天性就是顺其自然的观点。在人性的问题上,儒家强调仁义道德是人的天性,而老子常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所以道家似乎认为人性 无所谓善恶,其实老子并非反对仁、义、礼,他反对的是披着文明外衣的虚伪的道惠,反对的是“舍慈且勇”“舍俭且广”和“舍后且先”。“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是“道”的本性,当然也应该是人要具备的本性。本章老子提到的“三宝”中,“慈”处于最显著的位置,“慈”能够“以战则胜,以守则固”,是顺其自然的天性,昕以“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为什么“天将救之”?因为大“道”是“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因此,老子以“慈”为主的人性观,与儒家以“仁”为主的人性观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的。 由此可见,“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三者是密切联系和相辅相成的,“慈”是其中最基本的一个准则,是“道”的直接表现,其他两个原则均可由其推演出来。 经典事例 宋襄公争霸 一代霸主齐桓公死后,竖刁、易牙、开方三人废掉太子公子昭,而让公子无亏当了国君。 公子昭看到自己不但君位被夺去,而且还有被杀的危险,于是就逃到宋国去,请宋襄公帮助他。 宋襄公这个人视仁义超过自己的生命,当时宋国的实力并不强大,但是,宋襄公一直想成为霸主。公子昭前来投奔他,他认为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于是就收留了公子昭。 公元前642年,各国诸侯得到宋襄公的通知,要护送公子昭回到齐国复位,希望各国诸侯派兵相助,以壮大声势。大部分的诸侯看到是没什么实力的宋襄公出面号召,没有谁理会,只有曹、卫、邾等几个比宋国还弱小的国家派了一些人马。宋襄公率领四国的联军杀奔齐国,齐国的臣子对公子昭心怀同情,再加上不了解联军的实力,就把无亏杀了,在临淄迎接公子昭回国复位。公子昭回国之后当上了国君,就是齐孝公。 宋襄公认为自己对齐孝公复位起到了巨大作用,自认为这是件轰动天下的大事,已经到了树立威信称霸诸侯的时候了,他就想会盟诸侯,确定自己盟主的地位。于是,宋襄公分别派使者出使楚国和齐国,想把会盟的事先和两国国君商量一下,以取得这两个大国的支持。最初,楚成王接到通知以后,轻蔑地讥笑世上竟然有宋襄公这样不自量力的人。他的一位大臣说:“宋君好名无实,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进军中原,争夺盟主之位。”楚成王觉得有道理,于是将计就计,答应参加会盟。 公元前659年春天,宋、齐、楚三国的国君在齐国的鹿地相聚。宋襄公刚一开始就以盟主自居,认为自己的霸位比楚、齐两国国君高,盟主非他莫属。他事先没有征求齐、楚两国的意见,自作主张地拟定了一份秋季在宋国会盟诸侯,共同扶持周天子王室的通告。楚成王和齐孝公对宋襄公的做法很是不满。但是碍于情面,最后还是签了字。 到了约定开会的日子,楚、陈、曹、许、蔡、郑等六国的国君都来了,只有齐、鲁两国国君没到。开会时,宋襄公首先发言:“各国诸侯都来了,我们今天会盟于此,是效仿当年齐桓公的做法,签订盟约,共同辅佐王室,以使天下太平,各位诸侯认为如何?”楚成王发问道:“您说得不错,但不知道盟主由谁来担任?”宋襄公说:“这好办,谁的爵位高就让谁做吧。”话音未落,楚成王就说:“我们楚国早就称王了,宋国虽然是公爵,但是跟王比起来还低一等。所以盟主自然应该由我来坐。”说罢毫不谦让,一下子就坐到了盟主的位置上。 宋襄公看到自己的如意算盘落空,不禁怒火中烧。他指着楚成王骂道:“我的公爵是天子亲自封的,天下没人不承认;而你那个王是自封的,你有什么资格做这个盟主?”楚成王说:“既然你说我这个王是假的,那你请我来干什么?”宋襄公说:“你们楚国本来是子爵,现在居然假王压真公!” 这时,只见楚成王身边的大臣脱去长袍,露出里面的铠甲,手中举起一面小红旗,只轻轻一挥,那些随着楚成王前来、打扮成侍者的人纷纷脱掉外衣,原来他们个个都是内穿铠甲手持兵刃的军士。他们冲到台上,吓得诸侯四散奔逃,楚成王命人把宋襄王拘押起来,然后率领五百乘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宋国。多亏宋国的大臣早有防备,他们团结民众,坚守城池,使楚成王灭宋的阴谋没有得逞。于是楚成王就把宋襄公放到楚国的车上,把他带回楚国了。后来,过了好几个月,在齐国和鲁国国君的调解之下,楚成王觉得自己抓了宋襄公也没什么用处,这才把宋襄公放回国。 宋襄公被擒,就是因为没有守住老子所谓的“三宝”之一的“不敢为天下先”。宋国本来很小,可他却自不量力地想要争夺霸主的地位,后来宋襄公失败被擒,实为势所必然。P283-285 序言 老子的《道德经》成书于两千多年前,作为中国哲学的主根,东方文化的代表,虽短短五千言,却似迷宫,玄之又玄。《道德经》中蕴含的闪光智慧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其中的格言警句如“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也都成为脍炙人口的行动格言。 《道德经》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言简意赅而善用譬喻,全书分为上下两篇,老子在开篇便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称为《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所以称为《德经》,讲的是处世的方略。 《道德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492年,其一经问世,便注家峰起,不绝如缕。虽然短短五千言,但为通达其玄理而起的注释却达几千种。历代文人墨客,从平民百姓,到帝王将相,都对《道德经》钟爱有加。曾经有四位帝王,即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和清世祖亲手批注《道德经》,这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名家注作有韩非子的《解老》《喻老》、河上公的《河上公章句》(亦称《道德经章句》)、王弼的《道德真经注》、唐玄宗李隆基的《御注道德真经》、司马光的《道德真经论》、宋徽宗赵估的《御解道德真经》、明太祖朱元璋的《御注道德真经》、王夫之的《老子衍》等等。这些注作及注家的考证、论述是理解《道德经》内容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此次出版的《道德经》汇集了各名家对《道德经》的注述,试图帮助读者最大限度地亲近老子。 然而《道德经》原文及历代名家批注的语言是简约的古汉语,很难为今天的读者所解读,因此我们推出了“化读本”《名家批注道德经》。所谓“化读本”并不是对经典的简单注译,而是编委会经过近十年的调研、磨砺和升级,针对今人解读先贤文意的困难,通过题解、注释、译文、图示、图注等多种形式,对原文加以注解的读本。其具体编排特色如下: 首先,全书从“道经”到“德经”共八十一章,每一章的开头都设有题解。主要表达此篇主要内容、思想意旨等,让读者在阅读之前对此章内容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总体把握,胸有成竹地投入到《道德经》的阅读当中,并在阅读中能够收放自如。 其次,把历代名家的注述附在原文中相应的内容之后,帮助读者明了原文文意。我们可以从历代名家对《道德经》的研究和探寻中,感受《道德经》的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并从中博采众长。 再次,我们在每一章末尾都附有与本章内容相对应的经典典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叙述生动的故事,阐释精辟的道理,使今人更容易理解两千多年前老子思想的精髓。 最后,本书配有百余幅珍贵的古代版画。这些古版画皆是从中国古代珍贵的刊刻资料中精选出来的,并且恰当地配合了原文的玄妙哲理。《道德经》浓缩了人生的华彩,简约如诗的句子中蕴含着老子对人生的感悟和生活的哲理。“化读本”《名家批注道德经》,可以使读者更好地学习先贤经典,汲取古人的智慧,使国学真正进入现代生活。 著名古代哲学研究家汤一介,著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傅璇琮,著名历史学家毛佩琦,北京大学国学讲座特聘教授任德山,台湾易学名家刘君祖,著名文化学者、青年思想家余世存等人,对家藏四库化读本大力推广传统文化的方式表示赞叹,六人热情联袂推荐家藏四库化读本丛书。在此,对海峡两岸著名学者们的厚爱特表感谢! 书评(媒体评论) 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然而,人们心灵渴求的却是更深一层的理解。于是,老子这谜般的智慧宝石,便传到变化繁杂的注释者手中。——林语堂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尼采 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黑格尔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在国外被人广泛翻译和阅读的一本书就是在两千多年以前写成的《道德经》。在西方社会,《道德经》比儒家经典更受欢迎,至今少说也有四十种译本。除《圣经》以外,任何书籍在数量上都无法与《道德经》相提并论。——麦克·哈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