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宝物华(国药阿胶200年传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涛
出版社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千百年来,我们并不清楚,阿胶到底是什么?它来自哪里?它给这个世界带来哪些变化?它与人与民族抑或家国是何关系?……是揭开这一切的时候了。透过层层厚重且朦胧的历史尘埃,我们要仔细地看一看,阿胶,这个熟悉又神秘的家伙,在朝现代世界走来的路上,经历了怎样令人惊愕的传奇故事。《天宝物华(国药阿胶200年传奇)》作家王涛用像文火长熬的阿胶汤般醇厚、黏稠、回昧无穷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厚重深沉的历史故事。所有材料已齐备、技术已纯熟、因缘已具足,一块好胶便横空出世。

内容推荐

《天宝物华(国药阿胶200年传奇)》是一个关于“阿胶”的传奇故事,讲述阿胶这一国药瑰宝在发展和传承中的遭遇,它和它的养育者、经营者所经历的深重苦难,所遭遇的生存危机。它原本出自朴拙的民间,是什么机缘使它脱离了在时代夹缝中的尴尬处境,长出一只能推动社会演进的神奇之手,摇摇荡荡地浮出历史水面,并最终走到了殿堂之上,用自己满身的血和泪参与了国家民族起伏盛衰的沧桑变迁,成为见证民族商业乃至整个民族发展的文化载体?答案就在《天宝物华(国药阿胶200年传奇)》(作者王涛)中家族村社几代人生死离别的惊心活剧中……

目录

楔子卧底

第一部

夺宝

第一章 劫难

第二章 诱惑

第三章 壮举

第四章 牢狱

第二部

兴宝

第一章 秘密

第二章 较量

第三章 苦恋

第四章 残春

第三部

献宝

第一章 胁迫

第二章 洗雪

后记 一个游荡在东方大地上的幽灵

试读章节

他说,阴历腊月二十三这天,也就是传统习俗中被称作“祭灶”的日子,庞小碗从野鸡岭上下来,沿着弯曲起伏的山路,慢慢朝远处的东阿县城走去。庞小碗打扮得像一个地道的村妇,原本齐整的头发有意弄得凌乱,涂有脂粉的脸面也抹上了一层锅灰,衣服更是穿得破破烂烂,不要说擦肩而过的路人,就是强盗们也不敢相信,这个越走越远的人竟然是他们山头上的压寨夫人庞小碗。快要过年了,强盗们也要开始一次规模较大的行动,实实在在地捞上一把,也好像模像样地过个年。强盗头子独一龙说得好,大家忙活一年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那些狗日的土豪劣绅过年,我们这些绿林好汉更要过年,而且要比他们过得都好。当然,过年要有过年的东西,山珍海味没有,鸡鸭鱼肉总要有吧;琼浆玉液没有,来几坛烧酒总不为过吧。要弄到这些东西,首先就要备足银两。到哪里去搞银两呢?强盗们经过一番研究,决定到东阿县城里走一趟,目标之一就是那个生意正一团红火的“济世堂”阿胶店。为了顺利取得这次行动的成功,独一龙先买通了东门守卫的门卒,然后派出他的压寨夫人庞小碗,设法打进“济世堂”内部,摸清里面的情况,等二十八夜里独一龙率队伍下山,来个里应外合,一举拿下“济世堂”,抢掠所有货物,回岭上热热闹闹地过大年。行动计划详尽周密,只要庞小碗按计划亦步亦趋执行就行了。

庞小碗没去过东阿县城里,她也并不是本地人,倒退几年,她甚至连东阿这个地方也没有听说过,做压寨夫人的日子里,她也很少下山来,自然更不会涉足遥远的东阿县城了。所以下山时,独一龙一再叮嘱她说,千万不要迷失了方向,绝对不要找错了人家。庞小碗自上山落草后,已练就了一身功夫,更坚定了做强盗的决心,所以对于这次打家劫舍的行动,不但积极拥护,而且充满信心,便对独一龙说,大当家的放宽心吧,二十八日夜里,保证给弟兄们打开“济世堂”的大门。下山没多久,庞小碗就站到路边,装作脚疼,拦住一辆过路的马车,让它把自己捎到东阿县城去。进了城,庞小碗没有急于往里走,而是放慢脚步,有一搭无一搭朝街两边张望。她要把县城里的主要街道、多数店铺都看上一遍,以便为几天后的行动提供方便。她胳膊上挎着一个包袱,看上去就像一个流落街头的无业妇女,没有人会怀疑到她的真实身份。

东阿县城共有三纵四横七条大街,大多店铺都聚集在南边两条东西街上。快要逛遍了其他的街道,庞小碗便回到这两条街上,进行重点侦察。她一副寻找活计的样子,碰到像样的店铺就停下来,探头朝里张望,看到主家有人迎出来,也上前问一句,先生,太太,要帮工的吗?她不怕弄出的动静大,自己越是摆出打工的姿态,越不会引起他人的怀疑。庞小碗看见“济世堂”的招牌了,那是个很奇怪的木制牌子,长方的形状,中间透刻着一个小人,旁边才是“济世堂”三个字。她想不明白,这家店铺为什么要把招牌弄成这种样子?庞小碗没有停下脚步,从店门前径直走过去了。她还没把这条街走完,所以不打算这么快进去。等走到了这条街的尽头,她才又折回来,停步“济世堂”门前。庞小碗已经看清楚了,东阿县城里共有十三家与医药有关的店铺,其中八家经营阿胶生意,而这八家阿胶店都在这条街上,从门面的大小和门前的景象判断,这八家阿胶店中,唯有“济世堂”最为繁荣,其他七家根本不能与它相比,甚至那些做其他生意的店铺也大为逊色,看来独一龙说得没错,打劫这样一个店铺,够他们几十个强盗过个好年了。庞小碗还发现一个现象,其他七家阿胶店差不多都挨着,东边四家,西边三家,却都与“济世堂”隔了段距离,东边是两家绸缎庄、客店之类,西边是三家米店、酒馆和杂货店之类。远远看去,偌大的“济世堂”店铺有一种巍峨却孤傲的模样。

庞小碗在店门前踟蹰了一下,便转身朝它旁边的一条小巷里走去。她感觉得出,像其他有些规模的店铺一样,济世堂也应该是前店后院的格局,自己作为一个寻找闲杂活计干的人,不能到它正在营业中的店铺里去,而应该去往它的后院,最好能见到它的内当家,把自己的要求朝她说出来,这样或许更能顺利地达到目的。正如她的所料,后面的巷子里果然出现了一个宽阔的院门,两扇黑漆门板紧紧地关闭着。庞小碗走上去,把右手放在那个既像螺蚌又似龙头的东西上,捏住它嘴里垂下来的环扣,在门板上叩动了几下。不一会儿,门里便传来了由远而近的脚步声。庞小碗刚把手收回来,门板便“吱扭”一声打开了,随即伸出一颗胖胖的头颅。你有什么事?那颗头颅上的嘴翕动着朝她说。

庞小碗退后了一步,在心里问自己,这该不是济世堂的店主吧?她仔细打量他一眼,觉得这个黑黑的汉子不像是店主的样子,便吐一口气说,俺想找点活干,请问这里……她还没有说完,那颗头上的嘴吧嗒一下说,这里不找人干活。说着,头就缩了回去,门板也立刻合上了。庞小碗急忙跟上去一步,伸手去推门板,却推不动,那个胖子兴许把门闩上了。庞小碗迟疑了一下,又举起右手,拉住那个怪兽嘴里的铁环,更加使劲地叩动。反正这个祭灶的日子,也正是大户人家用人帮工的时候,她即便把动静闹得再大,看起来也是一件正常的事。也许她拍打的声音太过响亮了,过了一会儿,门板终于又打开了。还是那颗胖胖的头颅探出来,朝她恶恶地瞪一眼,便又缩回去。庞小碗以为他又要关门了,赶紧朝前跟上一步。没想到其中的一扇门板却敞开了,再次露出身来的却是一个端庄的老太太。庞小碗急忙停住脚,抬头朝她打量一下。仅一眼,她就看出这个穿着整洁的太太不是一个下人,极有可能是这个院落里的女主人。她心里一激灵,知道事情已经快要解决了。

太太也正在打量着她。你要找活干?太太不紧不慢地说。是呀,庞小碗接住她的话说,我家里快要过不去这个年了,求太太给我点儿活干,也算是赏我一口饭吃……太太没说什么,而是垂下眼睛,目光落在她手上。庞小碗明白太太在考察她的干活能力,好在自己以前在老家长期做活,磨粗了自己的一双手,这时候正可以应付她的考察呢。她举起一只手,有意朝她面前伸了伸。太太满意地点点头,好吧,你随我进来吧。庞小碗松了一口气,忙不迭地说,谢谢太太,谢谢太太。在她往里走时,那个胖子依旧挡在门口,她携带的包袱擦住了他的身子,他才不情愿地闪开去。她一走进去,胖子便把门板重重地关上了。听到门板的响声,庞小碗本能地回了一下头。沉住气,她在心里警告自己说,他们发现不了你什么……太太边走边说,就要过年了,你就把我们家里的东西擦洗一遍,活计虽然不算重,可也不算少呀,只要你尽心干,工钱不会少了你的。庞小碗跟上去一步说,我一定好好干,还要仰仗太太多指点,多关照……P1-3

序言

他说,

他说,

他说,

这部小说非常奇怪,很多章节都由这两个字起头。我把四十多万字读完,依然不知道“他”是谁。

不过,读完全卷,我意犹未尽,想一直听“他”说下去,说下去。

我想继续听“他”讲述撼人魂魄、扣人心弦的阿胶传奇。读这书之前,我只知道阿胶是一味中药,由驴皮熬制而成。哪想到,这种“黑如莹漆光透如琥珀”的胶块,竟然有那么多的故事:天龙化驴,为祛瘟疫慷慨捐躯,从此人间多了一味神药;清兵入关,烧杀抢掠,带回的阿胶引发宫廷争斗;孙之獬出主意让清廷颁布剃发令,匪首独一龙抓到他,给他在脑后栽上马鬃;东阿百姓被勒令剃头,济世堂传人李庆发舍身相救,避免了一场血腥杀戮;李继禅凭记忆写出制胶秘方,飘然出家为僧;李德祥为救护制胶驴皮,投入火海之中“涅槃”死去;慈禧与慈安竞相生产“龙子”。真假阿胶决定了她俩的胜负,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家的走向……情节大起大落,悬念迭生,读起来真是过瘾。

然而,《天宝物华》并不是那种只讲故事的传奇小说。像制作阿胶一样,不光用足主料。还加入了多种配料。王涛用的配料是文化。他甚至把阿胶当做了文化的载体,让人们重新审视中华文明、思考中华民族的特性。小说以饱满生动的情节与细节,表现了满人入关后与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表现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抵牾与比照。譬如写到清末,作者笔下的咸丰皇帝痛苦地反思:当年先祖入关的时候,明朝军队和李自成的匪寇数十万人马也不能阻挡住我八旗子弟的铁骑,可这才几代人下去,我们就被区区几个西方蟊贼打得一败涂地,朕竟然连自己的栖身之所也保不住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也许那些该死的汉文化害了我们满人……写到这一层,就比一般的传奇小说增加了分量,提升了品位。

我还特别欣赏王涛的语言。像用细火长时间熬出的阿胶汤汁,黏稠,醇厚,饱含营养,富有韵味。

材料齐备,技术纯熟,因缘具足,一块好胶便横空出世。

“人在胶中”,这是书中屡屡写到的一个神秘意象。我读《天宝物华》,也时时出现幻觉:那些人,男人女人,大人小人,古人今人,好人坏人,都聚集在一件方方正正的物品中,展现多彩人生,宣示无常命运。

现在,这件物品在你的手上,请慢用。

赵佳发  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后记

写作这样一部还算得上厚重的书,真的与我是一个东阿人这个既成的事实分不开。

但在此之前,我绝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地域作家,尽管从我从事写作的那天起,就给自己作品故事的发生地严格限定了那个叫“乌龙镇”的地方,换句话说,我是那么强调地域写作的一个人,可在类似“鲁军”“陕军”和“湘军”那样称谓的文学队伍中,永远不可能找到我的影子。明确地说,我的乌龙镇并不是现实世界中所可能存在的地方,它不具备任何地理概念上的村庄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它纯属我的文学创作,是我的心理、精神、思想甚至梦境和幻觉的产物。但同时从另一个方面说,鸟龙镇又具备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因为我毕竟生活在这个活生生的社会上,纵使我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不受到它的影响,就像我不能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所以当有人告诉我,他在我的作品里发现了他所熟悉的人和事时,我无比欣慰地告诉他说,这就对了。我想,我在文学上所一贯追求的那种“普遍”意义,从某些方面讲,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和途径来实现的。

回到《天宝物华》的写作上来。几年前,作家瞿旋来到聊城,为他即将写作的《武训大传》收集素材,我陪同他在鲁西大地上行走。看过了黄河故道、运河遗址以及山陕会馆、光岳楼等古迹,瞿旋感慨地说,鲁西的文化资源还是挺多的。顺着这个话题,我们较为深入地交谈了一下。你是东阿人,他有些纳闷地说,为什么不写一写阿胶呢?也许就是他这句不经意的话,将我内心深处一扇一直处于关闭状态的门板打开了一条缝隙。送走了他后,我在回返东阿的路上,望着远处空旷的原野,在心里郑重地问了自己一句,是呀,你会来写一写这个属于你家乡的神奇之物吗?

因为我是地道的东阿人,关于阿胶,我相信自己还是能够说一说它的一些情况的,我的妻子就长期在生产阿胶的企业里工作,有很多的时间,我们的话题都会有意无意地与它相关。有时外出,当别人询问起有关阿胶的事情时,我也会充做内行地和他摆谈一番。也就是说,无形当中,我已经差不多快要具备了写作关于阿胶作品的能力,只是我自己并不明确地知道罢了。也许这就是我所说的“机缘”,或者说是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宿命,由于我是东阿人,由我来为阿胶做传或许是再正当不过的一件事,如果换一种说法,那就是我不为阿胶做传还能指望别的什么地方的人呢?

让我有些没有想到的是,省作家协会也十分重视这个题材的创作,作为这一年山东省的重点作品报评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天宝物华》(当时叫做《阿胶大传》)的创作计划竞然得到在京专家学者们的首肯,成为山东省获得扶持项目两个名额中的一个。接下去,更出乎我意料的是,由写作《天宝物华》起头,我进而更多地关注起与鲁西文化资源相关的一些题材来,几乎与《天宝物华》同时,又不期然地完成了长篇小说《曹植大传》,随后又完成了长篇小说《天河》,还有接下去正在创作中的长篇小说《霍乱年代》(或名《鲁西:1943年》);期间,我还完成了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帝国诗子》(四十集)、电影文学剧本《重托》(它们皆属于我的“本土文化”系列)。《重托》也是阿胶题材作品,描写抗日战争时期,东阿的抗日工作者冲破层层阻挠,去延安向党中央、毛主席赠送阿胶的动人故事。剧本获得国家广电总局的批复,列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的影片,摄制组快要成立了,报纸也把消息发了,但由于其他一些原因,影片最终没有能够完成,成了我一件不算太小的憾事。

穿越幽深的历史丛林

尽管我对阿胶说得出一二三来,但真要写作这样一部大部头的作品,我所掌握的资料还远远不够,好在我有作为一个东阿人的天然优势,收集这方面的材料并不多么困难。但我还是低估了前期的准备工作,随着堆积到案头上的素材越来越多,我渐渐对阿胶这种对我说来的身边之物有了不同的认识,或者说我以前对阿胶的认识还那么不够准确,或者说作为平常人的我实际上并不真的了解阿胶。我开始意识到,我像一个走入了历史丛林里的探路者,正在越过一棵棵快要遮蔽了天空的树木,一片片看起来平静温顺其实凶险无比的沼泽,一座座布满了崖谷、飞瀑和积雪的山峰,慢慢走进到一个对我说来是那么陌生而奇特的神秘之地,一个足够让我产生诸多感慨和吟叹的异常领域。

其实,这种感觉的来源,除了阿胶诞生的年代过于久远外,主要还与它和许多年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和人物具有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分不开。我不能不惊讶地看到,一些影响了历史发展进程并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事件,其背后的推手之中,竞然时隐时现地闪烁着它的鬼魅影子,一个原本出生于草莽民间的平常之物,到底由于什么原因走进了宏伟的庙堂,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决策者的命运,以致影响到国家、民族的演变和走向,一直是我充满无上兴趣的地方,也是最让我产生无限遐想的地方。有时我甚至不无根据地设问,如果世界上并不存在这样一种东西,那么中国古代近代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那种状态,可能会是一种稍稍有些不同的样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绝对是一个如鬼如魅的精灵之物,在漫长的历史暗夜里,当一切都附着在一条既定的链条上向前运行的时候,只有它脱离了那条锁链,而且飞闪腾挪,在灰黑的天空上划出一道美艳无比的亮光,然而又倏忽间熄灭遁失,让人无从把握它的神秘影像,捕捉它的吊诡踪迹。想到这里,我不能不心生一种惊悚之情。

正因为它有了这样不同凡响的身世,几千年下来,它已经不再是一种平常的药物,更不是一种致人发达的宝物,它甚至不再是它自己了,随着古老传统文化的凝聚成形和发扬光大,它已经变成了这种文化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不可或缺的中间部分,或者干脆说,它已经修身成了文化自身。不要把它仅仅说成是健身保命的东西,更不要把它与什么养生求道勾连起来,可以毫不客气地说,那样看待它不过是一点点皮毛之见,就像面对一个风姿绰约的女子,如果你只是盯住她的色相而止步不前,那除了说明你的浅薄无知之外还能说明什么?其实它天生具有儒的怀柔和进取精神,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它以自己强健的生命力度过一次次危机和苦难,更以自己宝贵的肉身去拯救别人,而这样的行为和结果,不仅使他人获得了生存长远的希望,更重要的是它自己有一天也脱胎换骨,一改稚拙淳朴的原有模样,涅槃升华为另一种更具精神意义的存在物,到这时候,它身上闪耀出的那种“道”的熠熠光彩才终于照亮了我们,映红了世界。于是,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殿堂里便有了它的一席之地。不仅如此,未来文化的蜿蜒走向或许还会受到它的影响也未可知。如果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它所具有的“道”的品行,它与天地和谐共生的崇高境界,我们才算是触摸到了它诉说给这个世界的一点点要义。

有了这样的感悟,我不得不从一个有关具体药物的故事中挣脱出来,更多地去关注那些富有文化色彩的东西。有一段时间,我阅读了许多古代经典作家的书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旨、功用、遭遇和对未来的意义,有了以前不曾有过的新的理解,看待社会和世界的方式不再仅仅局限在意识形态的狭窄范围内,而有了一个更为广阔更为科学也可能更为接近事实真相的态度,有些困惑了我许久的问题也似乎终于找到了答案,对国家对世界对人类未来的走向也有了一个基本的把握。这样的工夫没有白费,结合我在上面说过的那些话,你就会知道,我之所以这样做,不仅是为我的写作对象寻找到一个大的背景,而是要进一步认识这个对象自身,把它所可能包含在内的价值和意义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尽可能全面完整地体现出来。怀着这样的态度,我回过头来再看所要写作的这个题材,便也有了与以前决然不同的构思和写作角度,未来作品呈现出来的样子也就与最初的设想大为不同了。

东方主义的诠释

按照我当初的构想,这部书是为阿胶来作传记,所以开始的那段时间,我更多地把精力放在收集有关它的家事传说、工艺传承等方面的资料,在这样的基础上写作这部书,其格局和架构要比现在的完成稿小得多,还没有把阿胶这个东西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和演进,与文化信仰的遭遇和危机结合起来,所以有些小打小闹的意思。

两年前,为拍摄《千年古县》节目,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栏目《发现东方》的总制片人张林来东阿,我们进行了一番较为深入的谈话,其中谈论最多的内容便是文化,更明确一点说,是东方文化。在此之前,我已经读到过著名学者王岳川教授那本在世界上颇有影响的著作《发现东方》,当我说到这一点时,张林点点头说,对,我们这个栏目就是受到王岳川的启发而设立的。他进一步对我说,设立这个栏目的初衰就是站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前沿制高点上,对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进行反思发掘,以鲜明的态度将长期以来处于被埋没和忽略状态中的东方文化推到一向自大的西方人面前,逼着他们用平视的眼光看待东方,认识东方,恢复东方文化在这个世界文化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他无限感慨地说,在西方,连一本我们自己翻译的《易经》都找不到,凭什么让西方人客观公正地对待我们,要主动走出去,除此之外.妄图让西方人客观公正地认识我们,是办不到的。我明白他的意思,所谓“发现东方”是我们东方人自己要做的一件事情,在当下世界一体化,西方对东方采取咄咄逼人进攻态势的今天,这种努力是多么来得及时多么难能可贵啊,也是多么需要我们紧迫去做的一件事啊。

这场意想不到的谈话,似乎又给了我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我要做的工作不仅是把阿胶放在中国文化当中去认识,还要把中国文化放在东方文化乃至放到整个世界文化当中去认识。在这一切还没有思考清楚之前,我果断停下了正在进行中的写作.又一次进行了大半年的读书和思索。随后,我毫不客气地推翻了已经写作二十余万的初稿,重新构思,改换了许多故事和人物,连同结构也重新加以调整,尤其是与阿胶工艺相关的内容都尽可能删掉,同时大面积增加了异族入侵(清军入关、鸦片战争等)导致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并影响到人们生活方式和心理>-7惯的文字,这样作品所释放出来的信息量是原稿所无法比拟的。

为了较为形象地体现我现在的构想,我不仅要让阿胶真实可信地参与到那些影响到中国历史演变的重大事件之中去,还要艺术化地把我的思想、观念通过故事和人物较为完美地传达出来,这无疑增大了我的写作难度。问题其实并不在我要尽可能正面地去写那些我所不熟悉的历史事件和宫廷礼俗,而是怎样找到一种让作品主题获得提升让思想获得深化的途径。我希望读者读到比如老驴爷那个关于“驴”的传说,李继焕梦遇“太岁”的情节,甚至包括那个“人在胶中”的奇怪招牌等等(还有很多)内容时,不要轻易放过它们,如果非要让我说句不愿说的话,那我可以告诉你,这些地方其实暗含了解读这部书的“钥匙”,如果你忽略了这些看似荒唐的地方,那你就不可能读懂这部书,我埋藏在书里面的真实用意你也就无从得到。

意犹未尽

在上面这个思路引领下的写作,似乎线索越来越繁多,故事越来越复杂,人物越来越纠结,冲突越来越激烈,当写完这部书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觉得我才只是开了一个头,真正重要真正精彩也真正能体现作品主题思想的部分其实还没有展开,因为东西方文化真正大规模的激烈对抗和较量还是进入20世纪之后的事,民族危机和国家存亡的生死考验都没有真正到来,人们也只能在以后的日子里经受更为严重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心理习惯的冲击和磨难,也就是说,真正为我们带来痛苦和欢乐引我们思考和共鸣并具有可看性的好戏大戏我还没有写出来。我有意使用一个更为恰切更有意义的名字《东方之梦》作为书名,同时将这部书写成三卷本,用大约一百二十万字的篇幅去呈现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现在出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天宝物华》只是它的第一卷,关于下面两卷的故事和人物都差不多已经来到了我笔下。但我不知道是否能把这件事做完。在我固有的观念中,还是更为看重我的“乌龙镇”系列小说,它们更适合由我来写,更能传达我的思想意识和美学观念,更具备文学价值也更值得我去写,所以它们永远是我写作的对象。写作这部《天宝物华》,还有《曹植大传》《天河》以及《帝国诗子》等,耗费了我过多的精力,也耽搁了我太多的时间。在我的潜意识里,我看见我的“乌龙镇”系列已经等得不耐烦了,许多故事和人物都在急不可待地朝我呼唤。我不能无视它们的存在,所以《霍乱年代》才写了一半,我就止不住停下采,满怀激情地去写“乌龙镇”系列中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无处栖身》了。我要让这些憋屈了太久的故事和人物尽快来到世界上。

《天宝物华》(包括《东方之梦》的以后各卷)真的不是一部关于阿胶的传记,它其实是一部关于国家发展和演进、民族生存和危机、社会殖民和掠夺、文化碰撞和传承等方面的书。当然,看过这部书后,你会说阿胶不就牵连着国家民族的发展和演进、生存和危机,不就传达着社会文化的殖民和掠夺、碰撞和传承吗?如果你真的这样说,那我就欣喜地告诉你,你真的读懂了这部书,不错,阿胶就是东方国家和民族的一个缩影,就是东方社会和文化的一个象征,在它如鬼魅一般通灵的身上,有一切东方大地的起伏和褶皱,有众多东方家国的遭遇和劫难,有全部东方文明的暗淡和辉煌,有所有东方人的悲喜和不屈。当你读完了这部书,我会真诚地向你说一句,谢谢你.我亲爱的读者。

感谢赵德发先生百忙中为本书作序;感谢所有关心这部书的老师和朋友们,我会继续写下去。

王涛

2012年4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