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版电视剧《西游记》曾是70后、80后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在这个群体中,该剧具有永恒的亲和力,因此讲述1982版《西游记》拍摄幕后故事的《路在脚下》的主要读者定位也是这个年龄段的人。书中300余幅《西游记》剧照首次面世,值得珍藏。
六小龄童亲笔作序,1982版《西游记》及续集剧组杨杰导演及演员全班人马共同推荐。
本书由唐继全编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路在脚下(1982版西游记拍摄幕后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唐继全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1982版电视剧《西游记》曾是70后、80后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在这个群体中,该剧具有永恒的亲和力,因此讲述1982版《西游记》拍摄幕后故事的《路在脚下》的主要读者定位也是这个年龄段的人。书中300余幅《西游记》剧照首次面世,值得珍藏。 六小龄童亲笔作序,1982版《西游记》及续集剧组杨杰导演及演员全班人马共同推荐。 本书由唐继全编写。 内容推荐 谨以《路在脚下》献给30年来为电视连续剧《西游记》(1982—2012)做出过贡献的所有艺术家和工作人员!感谢支持和喜爱本剧的全国广大电视观众及海内外华人华侨!感谢一贯支持和喜爱本剧的广大热心网友! 《路在脚下》是关于1982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拍摄的幕后故事。本书作者唐继全是《西游记》的摄像师,全程参与了整部电视剧的拍摄工作,将多年来的随笔日记所记录下的大量的剧组拍摄工作和生活点滴,他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观众在屏幕上看不到的幕后故事,用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当年剧组在各地拍摄工作的场景,其中还细致地介绍了剧组所到之地的风土人情和趣闻轶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书中首次批露了近400张作者在《西游记》拍摄现场的剧照,基本上都是首次公开露面。本书稿在新浪博客上有很大的影响力,多次被推荐到新浪首页,截止本书出版前点击量已超过55万次。 目录 序幕1 南国觅来“美猴王”1 拍神仙戏也要请“神”2 “师徒四人”费波折6 六小龄童脱颖而出——“美猴王”非他莫属9 在湖南冷水江13 “水帘洞”中14 《西游记》的“光明”16 急坏了道具师20 大里波与“牛魔王”21 猴王负伤“师弟”情深24 回京路上26 江南水乡行27 特别的“功勋演员”28 大场面忙坏了副导演33 天童寺内的“水陆大会”36 火车上巧遇的“三姑娘”37 天平山上的人工雨42 金山寺与浮玉山43 “唐僧”落水45 借来的“江流儿”51 天宫内景拍摄53 在福庆寺54 育英学校里的“摄影棚”58 火烧“美猴王”61 以假乱真“蟠桃园”62 愉快的中秋节64 初上云贵高原69 难忘的旅途70 在“水帘洞”后面75 抢拍“双彩虹”77 鲜香味美的“花江狗肉”79 惊心动魄的“流沙河”81 “老刘,这回可别放早了”85 在“金花的故乡”云南大理87 喜州镇上有“唐街”92 难忘的洱海游94 二上石林——庐山云雾101 红鼻头与“佐罗”102 带“刺儿”的石头105 技术人员的“三怕”107 “黄烟”染了“黄袍怪”113 在汽车上“奔跑”的骏马115 石林上空的航拍116 撒尼族的跳舞节119 巴蜀之行122 神秘莫测的庐山云雾125 “天狗”咬人127 “仙人洞”揽胜131 拍虎纪实135 胆怯的“兽中之王”136 马戏团里拍虎戏140 在长白山的原始森林143 一日遇三险144 “红孩儿”赵鑫培148 恼人的红烟153 惊心动魄的天池行154 长白山温泉157 火烧“猪”“猴”158 一日逢三难160 二下苏杭165 苏州游有感——1985年166 狮子林和“女儿国国王”朱琳169 “八戒、沙僧”落水记172 醉游“西子”湖177 蝎子洞内有“火光”180 拜访“南猴王”182 老服装师掉进了水池里184 前11集播出前后189 三下江南203 在火车上204 绍兴兰亭——右军祠206 巧遇“新唐僧”210 差点儿醉倒了“猪八戒”213 快来摸摸“猴毛、猪肚皮”哦!217 剧组的“歌唱家”——迟重瑞222 老书法家的真情226 烟雾师——群众演员227 乌鸡国王后——向梅231 “我是电影迷!”235 山西行241 突出“尘海”242 悬空寺“探幽”244 会“吃鸡”的“小和尚”248 在“如来佛”的手掌心250 “小和尚”挨打255 五台山上的“大草原”258 印尼华侨拦车记261 台怀镇感怀262 忻州的观众真热情!264 洪洞县怀古264 广胜寺——飞虹塔268 从九华山到灵栖洞271 “宝塔”遇险记272 铜陵——轮渡——长江274 初到九华山278 老铁牛“死里逃生”282 淋成了“落汤鸡”284 “沙僧”跌到了地板上290 曹铎——演妖怪不受点罪还行?292 “天台峰”印象296 天然的“冰镇啤酒”306 曹铎——吃了半个生茄子307 一次“非常规”的拍摄310 新安江印象311 从新疆火焰山到广西漓江315 “这才叫正宗羊肉串呢!”316 白杨沟——一天里的冬与夏319 神秘的天山天池321 路遇险情——汽车陷进路沟里327 走进戈壁滩329 吐鲁番印象332 火焰山——火烧“孙悟空”337 高昌城里的“倾盆大雨”348 葡萄架下的联欢晚会351 七星岩内的“芭蕉洞”353 漓江历险记355 火烧牛魔王——这“斗牛士” 可不好当!358 福建、广东行363 “唐僧”巧遇歌唱家364 奇特的“三轮的士”365 错把导演当“包袱”367 开元寺印象371 “惊险”之旅——石狮镇372 鼓浪屿雨中游375 厦门植物园里的“烟雾”377 差点摔坏了“猴子”379 “唐僧”错买了假狗382 “沙僧”青光眼,“唐僧”当替身384 水淹“黄狮精”386 叫人吃惊的“拍摄速度”387 沙头角——都买了一堆肥皂丝袜391 边陲行395 云影厂内的大雷音寺396 真假公主——李玲玉398 路遇“泼水节”402 住进傣家寨407 “牛魔王”难斗“天蓬元帅”410 误入缅境412 “走好,下次再来啊!”415 空中历险记419 都江堰——九寨沟421 都江堰印象422 抢救“白龙马”423 雨游青城山426 “蜘蛛精”吐丝430 到了阿坝州431 红原县“遇险”437 迷人的九寨沟442 珍珠滩上的“苦斗”446 老演员请缨上阵450 水中表演可真不是滋味啊!452 在山东半岛——烟台-威海455 烟台印象456 “唐僧”遇险456 突遇海啸458 初到花园城市——威海462 一景多用的万能外景地——戒台寺465 泰国见闻(上)469 巧遇“百花公主”——刘冰470 张大使的亲切接见475 楼顶“高空动物园”奇观481 菩提树下“又一难”489 鳄鱼园“奇遇”494 泰国见闻(下)503 泰国也有个“猴王”504 大城府“奇遇”507 曼谷的节日512 为中国国家队助威516 惊险的民俗表演520 市长赠与金钥匙527 与篮球巨人联欢532 “唐僧师徒”游洋行533 泰国“猴王”共舞537 《西游记》(续集)拍摄散记545 《西游记》春节晚会拍摄花絮565 演职员字幕表:(最终播出版)577 快报:《西游记幕后的故事》 三天阅读人次过两万!579 大家都来说说——《西游记》 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你?581 猜一猜:假猪八戒是谁扮演的?595 “石猴出世”的背后597 蜘蛛精与猪八戒603 蜘蛛精水中戏八戒605 深深怀念沙僧扮演者——闫怀礼先生611 斗罢艰险又出发615 网友评论摘选627 后记635 试读章节 惊心动魄的“流沙河” 从红河镇到花江,还要再翻过两座大山。这辆老爷车在悬崖峭壁问的盘山公路上缓缓行驶,哼哼唧唧、慢慢腾腾地向上挪动,我低头透过车窗向山下望去,好险呐!路边下面就是万丈深渊,看得让人头晕目眩!我赶紧转过脸来。 好不容易总算到了山顶,大家下车休息一会儿。走出车门,放眼望去——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情景就在眼前:远山近岭,峰峰相连,层层叠叠,连接着天际。朵朵白云在半山腰里缓缓飘动,几只苍鹰在山坳里费劲儿地上下翻飞,那姿态,好像也嫌这山头太高,难以飞越! 花江就在这座山峰的脚下。从山顶望去,那条江就像是一条地层的断裂口,蜿蜒曲折的河道两旁,分布着一个个形状奇特、像“牛屎堆”样的小山包。这种形态,个人推测可能是远古时代地壳变动,岩浆喷发堆积而成的吧。 花江大桥建造在两山峡谷之间,桥面大概有一二百米长,而桥面离现在的水面却足足有30多米高。桥下水流湍急,两岸怪石嵯峨,地势十分险峻。 这里的江水呈赭石色样的混浊,在一些水底石块较多的河段,泛红色的江水像是红色的泥浆在岩石问打转、翻腾咆哮,那情景特别适合剧中流沙河外景的需要,杨导演和同去的剧组创作人员都十分满意。 连续几天,剧组人员都是清晨六点就从黄果树宾馆出发,乘车赶到红河镇吃早饭,然后再赶到花江拍外景。为了赶时间,中午大家就在现场吃些干粮充饥。紧张的拍摄日程加之每天来回两百多里地的山路颠簸,可把大伙儿折腾苦了!每天干完活儿,回到宾馆驻地,便都累得筋疲力尽,简单洗刷就倒头呼呼大睡。 按剧情要求,有不少镜头要在河水边上拍摄。 剧组人员从桥上下到河边可是费了大劲!这里不仅没有路,而且十分陡峭。几名年轻人自告奋勇,率先攀爬到下面,用粗绳拉了一道保险绳。大家相互搀扶,拉着这条保险绳好不容易才到达河边。但这里也并不平坦,大大小小的石块层层叠叠、布满河边,由于河水的长期冲刷,这些石块的表面十分光滑,人走在上面必须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就会滑倒。 有一个镜头,要求沙僧和八戒在河边的一个悬崖上打斗。 这是一块悬挂在河边峭壁上的大石块,顶上面积不大,只能容许几个人活动。 闫怀礼(沙僧)和马德华(八戒)两人爬到悬崖上边向下一看,吓得赶紧头往回缩。这里太危险了!加上岩石表面光滑,一不小心就会滑下去,根本没法打!副导演任风坡看到这种情况,就带了几个年轻人爬到悬崖顶上,分别用绳子拉住两个演员的腿,并嘱咐他们只保持上身打斗的动作,脚下一定不要动! 刚开始,两人试着打斗几下,还挺好!脚下有保障壮胆,有底气了。实拍时,镜头眼看就要拍完,沙僧因用力有些过猛,脚下“吱”地一滑,一个趔趄,哎呀!大个子险些滑倒!任导在一旁连连大声提醒:“小心,脚下不要动!”大家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幸亏事先采用了保护措施,这个镜头才算顺利拍完。 “老刘,这回可别放早了” 这些天,剧组在花江边上拍摄镜头除了危险和紧张,还有一个叫人头痛的麻烦——那就是在河边草丛里飞出来成群结队的小黑蚊虫! 开拍的第一天,因为没有防备,所有的人都被这芝麻大小的黑蚊虫咬得伤痕累累。灯光刘坚粗略数了数,自己一只手臂上竟被叮咬了60多个疙瘩!这些被叮咬的地方开始还不怎么痛痒,第二天可就麻烦了,所有的疙瘩都变得又红又大,痒痛难当。 这时,有人开始怀疑是不是这两天狗肉吃的太多,引起过敏?还有人甚至联系到“狂犬病”——这下可引起大家的恐慌!有人甚至发誓再也不动一筷子狗肉了!(其实这不关狗肉什么事儿)剧务人员赶紧上街买来风油精之类的药物,才算平息了这波恐慌气氛。 根据剧情要求,沙僧跳出流沙河与孙悟空打斗的特技镜头,需要拍摄一个河中喷起水柱的画面做抠像底,再与沙僧的“抠像”镜头进行叠加。 喷水柱的特技当然要交给烟雾师刘礼来完成。 刘礼可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老资格烟雾师了,他曾在许多著名的战斗故事片中担任过烟雾设计,经验十分丰富。刘礼老师50多岁年纪,清度黝黑的脸庞,微微有些秃顶。别看他工作起来特爱叫真儿——有时为了一个技术问题会跟人争论得面红耳赤!——平时见人却总是嘻嘻哈哈地爱开玩笑,十分随和。 老刘平时说话偶尔有些结巴,特别在紧张的时侯更是厉害,因此剧组里还传说着他的一个经典笑话: 一次老刘奉命布置了几个炸点,一切安排妥当之后,说好由他的助理小梅执行起爆(按下起爆按钮)。开始起爆之前,他一再交待助手:一定要听他的口令逐一起爆。 不知是由于他的这个新助手太紧张还是什么原因,老刘刚喊了一声:“预备……”这名助手就按响了第一炮,老刘一听着了急,本想斥责助手“放早了!”谁知他只喊出了头一个字:“放……”助手一听,忙又按响了第二炮。这下老刘更急,心里直想喊:“放早了!”可偏喊不出来,嘴里喊出的却还是:“放……放……放……”听到“命令”的助手更是忙不迭地连续把几个炸点引爆完。 这下可真把老刘气坏了,他狠狠地一跺脚,最后一句话脱口而出:“放……放他妈早啦!” (剧组流传的善意笑话,绝无讥笑刘老的意思。) 根据现场情况,老刘早就作好了准备。只见他用一根绳索牵引两岸,用细尼龙绳悬吊好几个用塑料袋包装的炸药包(为了让水柱中有浓烟同时喷出,塑料袋中还灌进了汽油),他们还在这些药包上附加了大小不等的石块,让炸点沉入适当的深度。(这些程序怎么看起来就和钓鱼差不多?) 一切准备妥当,老刘回身问导演:“开始吗,导演?,,副导演荀皓调侃地对老刘说:“老刘,这回不会再放早了吧?”老刘不好意思地回答说:“荀导,您就别再哪壶不开提哪壶了!”一句话逗得大家会心地哈哈大笑。 这次爆炸十分成功,随着老刘一声令下,应声巨响,河中心喷出一个粗大的水柱,裹着滚滚浓烟,冲向空中,威力强大的冲击波,震得河边的巨石都微微颤动。 P81-86 序言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 每当这首令我永世难忘的歌声响起——我的胸间都会心潮澎湃,难以平静! 每当这曲深深铭刻在我心头的旋律像梦幻般的在耳边萦绕——我的脑海都会浮想联翩!万马奔腾…… 思绪里的记忆像电影般的急速倒叙,时时把我带回到剧组拍摄前25集那漫长的六年当中一幕幕场景…… 那是一段艰苦并快乐着的蹉跎岁月! 那是一段伴随着我和剧组全体工作人员的成功喜悦,伴随着我拍摄过程当中累累伤痛的泪花,伴随着剧组工作生活的温馨,伴随着我挥洒汗水,创作进步当中不断取得的收获的极不寻常的岁月! 那就是一段“星光大道”的岁月! 电视连续剧《西游记》1982年7月16日在扬州开拍,至今已有30个春秋了! 回想当年,我是抱着一颗创业者的雄心壮志,又是以小学生般的忐忑心情走进剧组。也就是这段长达六年黄金般的岁月,让我完成了承载了几代人的重托——实现了把“美猴王”这一神话人物完美地展现在电视屏幕的心愿! 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恩师——杨洁导演! 是她把这副重担压在我的肩上!让我有了不断前进的巨大动力!是她给了我这次机会,才让我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还要特别感谢的是参加过剧组拍摄,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多位艺术家和工作人员! 是他们甘当绿叶,众星拱月般帮我们“师徒四人”取得真经!是他们用辛勤汗水,克服重重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帮我们“师徒四人”修成正果! 还要衷心感谢全国以及海内外的广大电视观众,热心网友! 是你们30年来用掌声和鼓励支持着我们!是你们用爱心和呵护、关注和包容造就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20多年来长盛不衰的神话;促成了本剧在各地电视台多次重播,重播次数创吉尼斯记录的一大奇迹! 本书的作者唐继全先生曾任信阳电视台副台长,在《西游记》剧组是副摄像师、摄像师兼剧照摄影。在生活上他沉默寡言、外柔内刚、情感细腻,工作上兢兢业业、执著坚毅、追求完美,多年来,他在完成剧组繁忙工作的同时,挤出宝贵的时间为剧组对外宣传做了很多高效而有益的工作。剧组拍摄期间,他陆续为各地报刊写了不少介绍剧组拍摄花絮、趣闻等各方面的文章,为观众解疑释惑、了解剧组拍摄进程起到很好的作用。 本书是他用多年来的随笔日记记录下的大量的剧组拍摄工作生活点滴,整理写成《西游记》拍摄的幕后故事。他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观众在屏幕上看不到的幕后故事,用不同的角度展示当年剧组在各地拍摄工作的场景。其中还细致地介绍了剧组所到之地的风土人情、趣闻轶事等。另外,作者还在书中展示了他拍摄的许多珍贵并首次公开刊登的剧组工作照片,记录了剧组在各地拍摄的不同场景,内容丰富,非常值得一看! 后记 在纠结了近三年以后,这本书终于到了付诸印刷的一刻了,不禁有些释然。凡是看过唐老师博客的人,几乎都提出希望能够看到它们结集成为一本书,现在终于可以给他们一个交待了。 本来,作为这样好看的一本书的编辑,我原立意要写一篇东西的。文章本已打好腹稿,要说些关于电视剧《西游记》及与原著有关的话题,又因我本人也是一个80后,所以还想谈谈80后这一代人记忆中的80年代,谈谈80年代文化兴盛及社会精神气质对当时处于童年期的我们的影响,何以《西游记》这一部电视剧会成为这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并如何参与了这一代人童年记忆的建构。然而,因为时间关系,只能付之阙如了。从操作的层面来看,这实际是一部抢出来的稿子,在我打下上面这几行字的时候,眼前就有另一部同样需要努力抢的稿子在等着我,这样的感受,凡是有过编辑经历的人应该都能理解。 这部书稿的一个特点是,网友的留言往往成为书稿正文的重要补充,甚至构成了主体。于是,在唐老师交稿的时候,我们达成共识,尽量保留网友们热情的留言,而书稿最初也是这样操作的。那时候并没有料到这本书会超过500页,远超最初的意料,于是,本书的开本从12开改成了现在的32开,页码也增长到600多页,鉴于此,不得已,我只好删除大部分的网友留言,只保留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留言,这一点也请众位无私帮助且推动这本书出版的网友理解。另外,从成本的角度考虑,我们只有部分图片使用了彩页,大部分图片只是正文中的黑白照片,也要请期待更多彩图的读者朋友理解。但是,未来在适当的时机,我们会推出这本书的其他版本,印刷会更精美,图片也更绚烂,到时敬请诸位支持。 另外,本书的封面设计做了一个额外的安排,就是外封展开、压平以后,是可以当作一张简易的《西游记》海报来收藏的,内封则极尽素雅,以满足喜爱简洁之美的人士的需要。最后要说的是,作为该书的编辑,欢迎读者诸君与我们广泛沟通,对于书中的错讹之处也请批评指正,无论是邮箱、博客,还是新浪微博,都是我们交流的平台。 编者 即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