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真/申京淑作品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韩)申京淑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朝鲜宫廷舞姬李真和法国驻朝鲜公使科林结婚之后,跟随科林远渡重洋来到法国巴黎,从此开始了新鲜的异乡生活。李真天资聪颖,美丽优雅,拥有出色的艺术才华。她就像海绵吸水似的接受西方文明,彻底摆脱了卑微的奴隶身份,享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自由,很快便成为巴黎上流社会的交际花,结识了莫泊桑等文化艺术界人物。而朝鲜依然闭关锁国,沉浸在“隐士之国”的迷梦里难以清醒,直至日本入侵,明成皇后被害,国势由是衰微,国家命运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李真因为思乡病而回国,亲眼见证了明成皇后之死,亲身经历了祖国在时代风云里的动荡危机,幻灭之余服毒自尽。探究李真之死的深层原因……翻开《李真》(作者:申京淑),一起阅读吧!

内容推荐

《李真》申京淑等编著。

《李真》讲述了:

主人公李真是朝鲜时代的宫廷舞姬,因为一次邂逅、一次凝望而与法国驻朝鲜公使结为伉俪,远渡重洋,成为朝鲜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到达欧洲的人。李真在法国广泛结交社会名流,怀着对故国的热爱翻译朝鲜文学,并以书信的方式向朝鲜王后介绍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希望朝鲜也能开启国门,走向现代富强之路。当时的朝鲜积弱积贫,正在遭受日本的凌辱,王后即使有心,却也无力做出过人之举。李真承受着思乡病的折磨,终于离开法国,重返朝鲜,亲眼目睹了朝鲜历史上最为凄惨的一幕:明成皇后惨遭日本人杀害,朝鲜亡国。希望破灭的李真吞咽下曾将自己引向精彩世界的法语词典,悲伤地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目录

第一章

1.两个人

2.梨花女

3.莲池少年

第二章

1.相遇

2.跳舞的女人

3.你的名字

4.留下来吧

5.告白

6.带我去卢浮宫

第三章

1.朗诵会

2.鹅毛笔和蓝墨水

3.我是谁

4.舞会

5.房间里的东方

6.在布劳涅森林

第四章

1.重逢

2.容颜暗换

3.书信1——这里是摩洛哥丹吉尔

4.书信2——忘记我吧

5.爱的名义

6.悬崖上的时刻

7.无足之鸟

尾声

评论 徐荣彩:高洁的死亡,迟到的哀悼

作家手记 寻找李真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1.两个人

整整走了三天,终于赶到了港口。

他们走过蜿蜒崎岖的山路,走过尘土飞扬的大路,也走过低头可以望见河面上漂荡着几只木船的石子路。现在,他们正从田垄里经过,新插的稻苗在风中摇曳。眼前没有了漆树、樱桃和榆树,金盏花、花菖蒲、蒲公英和佛头花也落在了他们的身后。看到野牡丹,他们便在花下略做停留。她把掠过轿外的景色盛进了眼睛。因为她知道此刻作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了。

她还是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灰蒙蒙的泥滩。

微风轻抚,天空万里无云。每当抬眼望去,总是看见大大小小的岛屿在远处蔚蓝的海面上如梦幻般漂浮,仿佛它们也不知道动荡的朝鲜有着怎样的未来。装满木柴等各种货物的船只漂荡在海面上,似乎是有人推过来又拉回去。干鱼仓库里散发出来的气味笼罩了整个港口。刚刚捕捞上来的鲜鱼放置在座板上面。鞋贩子背着满满一背篓草鞋匆忙地奔走。初夏时节透明的阳光尚未沾染热气,照耀着商人们充满活力的忙碌风景。

作为外交官,他每年都有大约两个月的时间在船上度过,而她是宫里的舞女,这应该是她第一次乘船。

宽松的长裤垂落至脚踝,上面是短短的坎肩,外面披着系有腰带的旅行外套,这个法国男子身材高大,白皙的脸上留着胡子。朝鲜女子身穿犹如波纹荡漾的淡绿色长裙,手里拿着遮风用的斗篷和绣有玫瑰花的帽子。即使处身于港口的人潮中,这两个人也很引人注目。不用说那些嘴里叼着长烟袋的老者、木屐贩子、年轻的无赖汉、满身污垢的小孩子,就连在外国人租界卖茶或通过竹筏运送烧柴的中国人,以及在码头卖米的日本人,也都盯着这两个人看,仿佛敞开陌生世界的门偷偷地向里窥望。

那个女人很特别。

她那润泽浓密的乌发梳理得整整齐齐,而且错落有致,宛若黑绸缎盘放在头顶,洁净的脸颊上是深邃如黑珍珠的双眸。当时还没有人梳西洋的发式,她吸引别人的视线也是理所当然。

她的淡绿色长裙垂下肩膀,经过腰肢,直到脚踝,形成了S形。这与码头上那些身穿白色裙袄的无名女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当她迈步向前,围观的人便纷纷涌动。起先,人们以为这是个西洋女子,然而仔细看看,却又发现她是地地道道的朝鲜女子,于是充满好奇的眼神便再度毫无遮拦地落在她的脸颊上,稍做停留之后便又移向科林那略显傲慢的鼻子和白皙的皮肤,以及棕色的鬈发。还有许多人,眼睛紧紧盯住低胸长裙前面装饰的夺目的白花边,久久不愿挪开。码头上的人偶尔向后退却,唯恐踩中她的裙边,然而注视着她和科林的视线里却隐含着些许的疑惑:这个朝鲜女人为什么穿着西洋女子的服饰呢?有人眉头紧蹙,似乎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人则气咻咻地努起了嘴唇。

她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服饰的与众不同,也不只是那混杂在无数女人之间都会引人瞩目的玉颈,以及深邃的双眸。当她向下低头的时候,她裸露在外的脖子显得柔情似水;当她挺身而立的时候,又显得坚定傲然;当她温柔地转头环顾左右的时候,却又显得那么性感,甚至让人产生伸手触摸的欲望。

匀称的眉毛下,她的双眼顾盼生辉,又是那么深邃,仿佛无论别人讲述什么艰深的故事她都能立刻颔首表示已经听懂,眼睛里盈盈的水汽又让她平添了几分神秘,仿佛隐藏着无人涉足其间的海底。从耳根到双颊泛着红潮,看来她是个容易害羞的女人,两眼之间窄而修长的鼻梁又让人感觉她很聪颖,而不仅仅是羞涩。多么独特的造化啊!她那闭拢的嘴唇薄厚适中,周围是附着于早春嫩芽上的纤细绒毛,那么惹人怜爱,即使她做了什么荒唐的事情,也会叫人情不自禁地产生想要拥抱的欲望。她是如此可爱,然而这还不是她的全部魅力。她的魅力还体现于即使在众目睽睽下,她也能保持着端庄平衡又流露着知性的脚步。她丝毫不顾忌众人的侧目而视。普通的朝鲜女人都用面纱遮住脸颊,习惯性地碎步走路,然而这个女人的脚步却与她们截然不同。她的脚步始终保持着平衡,甚至没有为了躲避众人疑惑的视线而凝视对面的大海,借以躲避众人的目光。她昂首挺胸地走着,她的脚步让人感觉到某种坚忍,仿佛可以穿越任何阻碍,仿佛任何时候她都不会失去自我。步态虽然容易让人想入非非,但是被她洋溢在深邃的明眸、惹人怜惜的后颈和脸颊上的可爱掩盖住了。面对众人的注视,她毫不动摇,那些看她的人反而发出长长的叹息声,纷纷将视线转向大海。

那个可爱的女人,那个举目凝望环绕着低矮山麓的码头的女人,她哪里知道,仅仅在《济物浦条约》尚未签订的十余年前,这里还只是安安静静地坐落着屈指可数的几间茅屋。无论人生还是世态,凡是到了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变化就会不请自来。自从条约签订之后,海天环绕的小小渔村也迅速改变了模样。从前宁静的渔村里出现了日本人的租界,随后中国和其他各国也纷纷在这里设立租界。现在,济物浦的十个人里就有一个日本人或中国人。他们究竟是给济物浦带来了悲伤还是生命力,恐怕无人知晓。P3-5

序言

今年三月,我从黟县宏村驱车前往汪伦送别李白的桃花潭,山势陡峻,道路泥泞,正当我小心翼翼地操纵方向盘的时候,忽然收到消息说韩国著名作家申京淑的《寻找母亲》获得了第四届亚洲英仕曼文学奖。

获奖自然是好事,作为译者,我也很为申京淑老师高兴。然而在这之前,《寻找母亲》就已经风靡全世界了。不仅在韩国本土畅销至一百五十万部,而且版权卖到十五个国家,英译本还登上了美国的排行榜。原本寂寞的严肃文学作品竟然有如此反响,的确令人震惊。细想缘由,想必还要归结于那个永恒的文学主题——母亲。母亲是我们心灵的故乡。母亲在家,故乡就不会走远。如果有一天,母亲失踪了,那就是说心灵的故乡也要离我们远去了。寻找母亲,多么悲壮的行程。尤其是当你彻骨地发现,这段行程百转千回,终究还是要回归自己的内心世界,原来弄丢母亲的人正是自己,那又将开启多么心酸的秘密之门。原以为幸福美满的心里竟然藏着无数的过错、失误、忽视、轻慢,还有自以为是的无知愚昧。因此,《寻找母亲》更像是寻找自我、修正自我、新我与旧我实现沟通融合的精神历险,作家鼓起勇气向世人袒露自己并不完美的灵魂世界,为现代人、为都市人、为成年人敲响放学回家的隐秘的钟声。

了解申京淑,我们甚至无需看访谈和传记,她在自己的作品里交代得非常清楚,重要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情感还会反复提及。比如她早期的长篇代表作《深深的忧伤》(1994)和《单人房》(1995)里就有很多个人的影子,而她的很多中短篇小说如《钟声》、《月光之水》、《风琴的位置》等几乎就是自传体的事实小说,评论家金思寅说,“她首先让‘现在的我’复原为‘从前的我’,从而让过去和现在相互面对……《单人房》是旨在寻找自我本质的心理斗争的记录。”这样说来,《深深的忧伤》和《单人房》,乃至后来的长篇作品《紫罗兰》和《寻找母亲》,主人公们都有着极为相似的家庭出身、学历背景和社会履历也就不能算是巧合了,那必然是作者刻意为之,或者说是作者也避免不了的自我投射。

《单人房》里十六岁的少女每天抱着收音机倾听外面世界的消息,深深地厌倦了习以为常的乡村生活,却对陌生的城市生活怀着无比的好奇和向往。后来她终于来到首都,忍受着钢筋水泥和工厂生产的压迫,经过数不清的波折磨难,渐渐地适应了城里人的生活。然而隔膜并不能轻易消除,她不可能与城市身心交融,生活场所的转移只是为她增加了观察故乡的新视角。每次回家她总是感觉到工业文明对于乡土习俗的围困和蚕食,比如从前的水井被父亲加封了水泥井盖,家里用上了自来水,“如今我再也不可能从井里挑水,或者望着映在井里的黄月亮了”;比如柏油路取代了从前尘土飞扬的黄土路;比如新房取代了茅草屋,传统意义上的厕所随之消失,变成了室内卫生问。“五年前新盖的这所房子只是地理上位于农村而已,却再也不是农村的房子了。”走出故乡的人在变,故乡也在曰新月异,于是主人公内心深处最后的屏障被强行拆除,她不得不忍受着双重的焦虑。“背井离乡之后,我又想家了。我想念新村运动更换石板屋顶之前,茅草屋檐之下的童年,我想念茅屋里的家人,我想念屋顶之上循环不息的春夏秋冬,多么分明。”无论如何回乡已然不可能,真正意义上的“回乡”也就是通过文字回归自己的童年时代。身体在现实的推动之下被迫向前,灵魂还在拼命挣扎着回头遥望,这样的觉醒令人痛苦而又无奈,申京淑作品的主人公们都后知后觉抑或先知先觉地承受着类似的心灵煎熬。

《深深的忧伤》的主人公是三个青梅竹马的好朋友,“世”从小痴痴地爱着“恩瑞”,而“恩瑞”的痴情从小就给了“莞”,他们离开故乡“露凝地”,到城市里谋生活。莞对恩瑞的深爱视而不见,或者以为无论自己走到哪里,恩瑞肯定会在原来的地方等着自己。恩瑞是他的归宿,是他的故乡。直到后来,莞现实地接受了富家女上司抛来的橄榄枝,彻底绝望的恩瑞便接纳了世的爱情。这两桩并非发自本心的婚姻注定不得善终,后悔随后就来了。“莞感觉自己失去了这种舒心感和故乡的感觉。与朴孝善结婚的瞬间,他就感觉到了。他在蜜月旅行地抱着朴孝善的时候就想,我再也找不到舒心的感觉了”,“那是触手可及的舒心感,那是任何时候都将与我同在的故乡的感觉。”恩瑞原来打算和世好好生活,然而事与愿违,莞的偶尔来电或来访让世产生了深深的误解,越发怀疑自己的婚姻,越来越经常地向恩瑞发泄不满,于是恩瑞的苦难也越发深重,勇往直前的生活彻底斩断了三个人和故乡露凝地的联系。恩瑞回家看完母亲,又给弟弟留下最后的书信,便纵身跳下了六楼,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我,已经走出太远,无法找回自己的人生了”。“那个女人,像花瓣,轻轻地飘浮在六楼和公寓花坛之间的时候,莞在办公室里,世在学校里,感觉到了五脏六腑爆炸般的疼痛。这种疼痛使莞不由自主地关上了正在看的电脑,世手里的粉笔从他的指尖轻轻滑落。”乍看起来,这是非常纯正的三角恋爱的故事,你爱我,我爱他,而他又不爱我,我和你结婚,于是结局很不幸。然而认真品味,申京淑的真正意图似乎又不在于此。主人公恩瑞屡屡回家,却只能寻求短暂的安慰,不是真正的“还乡”,更多的反而是失望。她和莞和世之间从童年时代累积而来的关系才是真正的灵魂故乡,世和莞既是她的手足,又是她的影子,当现实篡改了她们的关系,损伤了她们的纯洁感情,她怎能不感觉到彻骨的分裂之痛?那个隐秘的故乡怎能不离她越来越远?

如果说《深深的忧伤》和《单人房》还是源于当代生活的切身感受,拖着浓重的作家本人的影子,那么到了2007年出版的历史小说《李真》(连载于《朝鲜日报》时题为《蔚蓝的眼泪》),我们会发现申京淑已经将这种故乡意识推进到遥远的历史领域。朝鲜宫廷舞姬李真和法国驻朝鲜公使科林结婚之后,跟随科林远渡重洋来到法国巴黎,从此开始了新鲜的异乡生活。李真天资聪颖,美丽优雅,拥有出色的艺术才华。她就像海绵吸水似的接受西方文明,彻底摆脱了卑微的奴隶身份,享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自由,很快便成为巴黎上流社会的交际花,结识了莫泊桑等文化艺术界人物。而朝鲜依然闭关锁国,沉浸在“隐士之国”的迷梦里难以清醒,直至日本入侵,明成皇后被害,国势由是衰微,国家命运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李真因为思乡病而回国,亲眼见证了明成皇后之死,亲身经历了祖国在时代风云里的动荡危机,幻灭之余服毒自尽。探究李真之死的深层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与《深深的忧伤》里的“恩瑞”跳楼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王朝体制内部身份卑微的舞姬,她基本没有为国捐躯的动机,她的死更多的是因为故乡梦的破灭,灵魂的回乡之路已被彻底斩断。申京淑通过明成皇后和李真的先后死亡,隐约地指出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之下,乡土文明面临着前无出路,后无退路的尴尬。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曾在申京淑小说《哪里传来找我的电话铃声》译序里说过的话:“申京淑的全部小说其实是一部小说,申京淑讲述的全部故事其实是一个故事,无论这个故事的外壳是青春的爱与死亡,还是历史烟云里的家国之痛。”

既然申京淑长期以来的写作都围绕着故乡的主题,而母亲又维系着故乡的灵魂,那么认真虔诚地书写母亲也就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作业。作为忠于自己心灵的书写者,故乡不仅缔造了她的生命,也为她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和养料,只是她远走高飞,投身汹涌澎湃的都市生活,这么多年她变了没有?《寻找母亲》里就充满了这样的自我反省,反思和自责成了小说前进的最大动力。“妈妈失踪已经一周了”,随后家人们便开始了寻找母亲的艰难历程。小说采用散点透视的形式,分别以“我”、“大哥”、“父亲”和“母亲”的视角去观察母亲、理解母亲、重新发现母亲。于是,尴尬和遗憾纷至沓来,原来谁都不记得母亲的生年,原来母亲从来就不识字,原来母亲背着家人每月都给孤儿院寄钱,原来每次的全家福里竟然都没有母亲的身影,原来……家人们这才发现,原以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母亲竟是如此陌生,这是谁的错?这是无意的忽略,还是有意的逃避?经过家庭成员们重新拼接而成的母亲形象逐渐变得完整,每个人都在回忆里完善自己和母亲的关系,每个人都暗下决心要珍惜这个曾经貌似强大实则弱小的女人,然而母亲已经失踪九个月了。幸好,母亲只是失踪,“我想留下余地,母亲只是失踪了,还有找到的希望”,作家在后记里的话也是留给读者反躬自省的余地,不要等到母亲真的找不回来的时候再去后悔。参照上述几部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这是申京淑对于前作问题的回答,我们的故乡还在,我们的母亲还在,只是我们的眼睛蒙上了阴翳,只是我们的初心落满了烟尘。

走出小说的虚构,申京淑在后记里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大约是在离别故乡三十年之后,她终于有了再度守在母亲身边的十五天。珍贵的陪伴。她每天早晨都会走进母亲的房间,静静地躺在母亲身边,母女两个聊起从前的故事,仿佛回到了从前的时光。这十五天里,作家想的是什么?那应该就是《寻找母亲》的缘起吧。韩国作家李笛说,“这是令人心痛的故事,给犹然未晚的人以大惊醒,给悔之已晚的人以大安慰。”想必也是知音之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8: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