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信芳是一代京剧艺术大师。他七岁登台露演,十三四岁便以童伶成名。他一生与戏剧结缘,历经艰辛。他演过600多个剧目,在舞台上创造了箫何、徐策、宋江、文天祥、寇准、海瑞等众多艺术形象,并以独具异彩的麒派艺术风靡全国,为创造京剧辉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王静编著的《再寻麒麟童:宁波籍京剧大师周信芳》这部作品的行文,基本做到了深入浅出。不熟悉京剧艺术的人,读后能对京剧艺术有初步认识;熟悉京剧艺术的人,也能从本书得到关于周信芳、关于京剧的新的知识,颇有雅俗共赏的意味。就此而言,本书是一部成功之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再寻麒麟童(宁波籍京剧大师周信芳)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静 |
出版社 |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周信芳是一代京剧艺术大师。他七岁登台露演,十三四岁便以童伶成名。他一生与戏剧结缘,历经艰辛。他演过600多个剧目,在舞台上创造了箫何、徐策、宋江、文天祥、寇准、海瑞等众多艺术形象,并以独具异彩的麒派艺术风靡全国,为创造京剧辉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王静编著的《再寻麒麟童:宁波籍京剧大师周信芳》这部作品的行文,基本做到了深入浅出。不熟悉京剧艺术的人,读后能对京剧艺术有初步认识;熟悉京剧艺术的人,也能从本书得到关于周信芳、关于京剧的新的知识,颇有雅俗共赏的意味。就此而言,本书是一部成功之作。 内容推荐 王静编著的《再寻麒麟童:宁波籍京剧大师周信芳》是一本纪念宁波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为题材的纪实文学。 与现有的周信芳传记作品相比较,《再寻麒麟童:宁波籍京剧大师周信芳》这部作品更多地从乡情视角写周先生与家乡的渊源,写京剧宁波的氛围,写周先生爱乡、爱国、爱人民的情怀……读来让人感到亲切。 目录 前言 寻找一种精神/傅丹 艺术篇 拜师学艺 遭遇倒仓 丹桂轶事 黎明之前 生死兄弟 七龄童生 “偷”学谭戏 堂会风波 龙凤呈祥 喜连同台 被迫停演 宁波公报 巧遇老乡 人生篇 缘于“追星” 堂房兄弟 周刘两家 20岁生日 采寿里记 京剧宁波 认祖归宗 爱与被爱 周家书房 最后日子 周御史房 戏上天然 父子情深 邻居朋友 评论篇 南麒北马 被学麒派 考官院长 麒派价值 德尚艺荣 麒派门人 同台合演 艺术土壤 相识五年 我的坚守 我当替身 附录一:周信芳大事年表 附录二:周信芳演出剧目年份表 附录三:名家评麒艺 附录四:主要参考文献 寻访笔记(代后记) 试读章节 龙凤呈祥 旧时的京剧界有个说法,即成名在北京,赚钱在上海。不知是这话影响了梅兰芳,还是梅兰芳在上海赚钱促成了这话的流传,反正梅兰芳是京朝派名角南下演于上海的第一人。 梅兰芳的前三次来沪分别是在1913年、1914年和1920年。头两次梅兰芳南下,不巧,周信芳北上了,因而这对喜连同台的亲密艺友没有相逢在上海。1920年的春天,这对亲密艺友相逢在上海。应该说出身于京剧世家的梅兰芳在当时差不多已拥有了自己的演艺集团,有管班李寿山,还有一帮专评他的戏的老友——“(我)唱完了戏,我的几位老朋友走进了我的扮戏房,就很不客气地指出了我有一个缺点’’。引。相比之下,周信芳似乎没有这种优势,同期的他仅处于“什么都学,什么都演”的阶段。这对喜连同台的亲密艺友,研究者的评论是:“梅(兰芳)是象牙塔中的艺术家,到解放后才大步踏人群众中去,他受到许多知名人士的拥护和拱卫,使他在戏剧界的地位一直稳如磐石。而且艺有专擅,绝不旁骛,他不在舞台上演出时,尽有自己的生活趣味、生活享受。周(信芳)则不然,他是天生就属于戏剧的,五十多年来,他不能离开舞台独立生活,失败和成功,都使他和舞台结合得更紧更密。”… 梅兰芳与周信芳同台合演的次数不多。再寻麒麟童伊始,十分希望能找到1920年梅周二人重逢合演的资料,然而没有结果。查1920年的《申报》,会发现同刊的梅兰芳与周信芳的巨幅戏码,差不多篇幅的版面,差不多字号的名字,时而并肩横排,时而上下直排,一个演《天女散花》,一个演《乌龙院》,就是不见两个名字合刊于同一份戏码。想想也是,梅兰芳当年演于天蟾舞台,而周信芳演于丹桂第一台。等丹桂第一台再聘梅兰芳登台,周信芳却又转去天蟾舞台,他们就是碰不到一块合演于一个戏台。于是,有麒艺研究者对梅周合演提出了一种观点:周信芳和梅先生从小就建立了友谊,他们合作演出的次数虽不多,可是每次合作演出,都是剧坛的盛事。不仅如此,如果历史地看梅兰芳与周信芳的合演,他俩为数不多的几次合演,特别是黎明之前的几次合演,还是于民于国的关键时刻。幼时喜连成合演后,第二次同台合演约是二十多年后的1930年。那时,梅兰芳、周信芳同登上海舞台,为全浙(浙江省)赈灾东北慰劳筹款,前者与金少山合演《霸王别姬》,后者与王芸芳合演《投军别窑》。之后,他俩又同台合演过几次义演戏,比如前文所述的合演《打渔杀家》。 新中国诞生以后,梅兰芳北归,周信芳南留,这对一南一北的“老伙伴”反而“常常同台合演”了,而且每次合演都留下一段佳话,其中《龙凤呈祥》是两人合演较多的一出戏。 新中国诞生不到一年,皖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灾情,上海京剧界发起救灾义演两天,其中一天的大轴戏就是全部《龙凤呈祥》,除了周信芳、梅兰芳外,还有盖叫天、赵如泉、唐韵笙、姜妙香等颇为著名的演员。之后周信芳与梅兰芳为捐献“京剧号”战斗机又同台合演《龙凤呈祥》。 那是1951年夏天,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上海京剧界组织了大型义演活动,所得款项全部用于购买“京剧号”战斗机。其间,周信芳与华东京剧实验剧团一起排演了新编历史剧《信陵君》。这出戏通过窃符救赵的故事,歌颂了信陵君在邻邦人民遭到侵略荼毒时,不畏强暴,英勇救援的高尚品德和英雄主义精神。同时,周信芳率领华东戏曲研究院在大众剧场义演了三天《四进士》。之后是老艺人捐献义演专场,在上海养病的梅兰芳与周信芳、盖叫天合演了大轴戏《龙凤呈祥》,梅兰芳是抱病饰演孙尚香,周信芳前演乔玄,后演鲁肃,盖叫天饰赵云。三位杰出的京剧演员为“京剧号”战斗机而义演,一时成为上海的热门话题,尤其是梅先生的抱病演出,轰动一时。 1953年10月,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前往朝鲜进行演出。贺龙任慰问团总团长,梅兰芳、周信芳任副总团长。慰问团由梅兰芳率领的梅剧团、周信芳率领的华东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剧团及程砚秋和马连良的剧团等组成,是代表全国京剧最高水平的慰问演出团,时称“天下第一团”。 有道是名家荟萃,那戏怎么排?在周信芳、梅兰芳、马连良、程砚秋四位艺术大师中,程砚秋年龄最小,而且拜过梅兰芳为师,哪怕让其唱“开锣戏”,程砚秋都乐意,这样程砚秋只演一出《三击掌》。周信芳时为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华东京剧团是此院的下属单位,故有“主人”身份,他很乐意为人铺垫,把他的戏放在别人前面演,具有“让客三千里”的姿态。据说在志愿军政治部演出时,马连良演的是《四进士》。《四进士》是麒派戏的代表剧目,但马连良唱后,周信芳的《四进士》一句没开口。在排戏时,四位大师似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次第:梅兰芳居首,马连良其次,周信芳第三,程砚秋居四。 一次,吴石坚安排周信芳与梅兰芳合演《打渔杀家》、《二堂舍子》,因例行公事,吴石坚分别征求梅兰芳与周信芳的意见。问梅兰芳时,梅的回答:“不安排了,我跟周先生走!” 再问周信芳,周的回答几乎同一句话:“不排了吧,我跟梅先生走!” 究竟谁跟谁走?谁后出场,谁就跟先出场的走。他俩合作的这两出戏都是周信芳先上场的,故是梅兰芳跟着周信芳的麒派路子演出,没排戏竟能演得如此水乳交融、珠联璧合。台下的观众有七千多人,气温是零下三十度……这就是龙凤呈祥。“龙凤呈祥”是周信芳与梅兰芳合演的一出戏名,借此比喻这两位大师的德艺双馨。 因为有着龙凤呈祥般的艺术成果,因为有着龙凤呈祥般的人生姿态,故而在1955年4月,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联合举办了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年纪念活动。 据记载,纪念活动由全国文联秘书长阳翰笙致开会辞,接着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发表了重要讲话。夏衍说:“杰出的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周信芳两位先生,在中国京剧舞台上已经整整劳动了五十年。在这悠长的五十年中,两位先生以创造性的劳动,继承并发扬了我国戏曲艺术的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直到今天,他们不仅依然保持着京剧艺术的最高水平,而且继续向前发展,在他们的艺术生活的天地里,依然充满一片青春气象。”夏衍赞扬梅兰芳、周信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精神,在祖国与人民最艰难、最困苦的时候,表现出了可贵的民族气节和对人民的忠诚;赞扬这对亲密艺友是人民的艺术家,他们热爱人民,人民自然也就热爱他们的艺术,以能够有他们这样的艺术家而感到自豪。 纪念活动中,梅兰芳、周信芳还合演了《二堂舍子》,梅兰芳饰王桂英,周信芳饰刘彦昌,梅葆明、梅葆玖分别配演沉香和秋儿。他们的精彩表演赢得了文艺界和广大观众的热烈赞赏。周信芳的生死之友田汉有感于此次纪念活动,赋诗日:“绝技高风并足传,梅周同日举华筵。” 1961年,文化部举办了周信芳演剧生活六十年庆祝活动。回顾六年前的五十年纪念活动,还能与老伙伴梅兰芳合演《二堂舍子》,而如今当年的《二堂舍子》已成了千古绝唱,想到此,周信芳悲喜交加,“早岁共歌坛、时序如飞……晚节愈坚,砥砺中成真诚友;暮年逢盛世,老当益壮……惊问倏玉,云山水哭良导师。”这是梅兰芳去世时,周信芳为悼念龙凤呈祥的故友而书下的一阕挽联。 P67-73 序言 寻找一种精神 傅丹 宁波,东临浩瀚大海,西枕四明群山。那水,培育了机智而能容的宁波人;那山,造就了勤劳而求进的宁波人,诚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19世纪中叶以来,宁波人又以“耕读传家”与“工商皆本”并举,借得西风东渐、革故鼎新的时势,涌现了众多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他们与数千年历史风雨洗练而就的古代先贤,构成了宁波的历史名人文化长廊。如果将这名人文化长廊分成商海巨子、政坛名人、文化群星三个板块,那么文化群星间有一颗耀眼夺目的明星,他就是近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先生。 京剧是中国的国剧,形成于清朝同治年间,享有“国粹”之誉,至今仍是有着世界级影响的大剧种。而周信芳开创了京剧的麒派艺术,为传承、发展京剧艺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与梅兰芳自幼喜连同台,后来他俩一个坐南朝北、一个坐北朝南,被誉为“梅芳麒韵”,是京剧发展史上的两颗巨星,中国文联、文化部等部门曾为这两位艺术大师先后举办了从艺五十周年、六十周年(周信芳),诞辰九十周年、一百周年、一百一十周等纪纪念活动。 为展示宁波文化名人周信芳先生多姿多彩的艺术成就,弘扬周信芳先生爱国爱乡的崇高品德,宁波市文联、宁波中华文化促进会实施了“文化名人·再寻麒麟童”工程,作为工程的第一步,请宁波作家王静创作了纪实文学《再寻麒麟童》。 接受创作任务以后,王静查阅大量文献,奔波于上海、北京等地采访周先生的学生、亲属和戏剧界名家、京剧理论研究专家,最终形成近15万字的《再寻麒麟童》。与现有的周信芳传记作品相比较,这部作品更多地从乡情视角写周先生与家乡的渊源,写京剧宁波的氛围,写周先生爱乡、爱国、爱人民的情怀……读来让人感到亲切。 这部作品的行文,基本做到了深入浅出。不熟悉京剧艺术的人,读后能对京剧艺术有初步认识;熟悉京剧艺术的人,也能从本书得到关于周信芳、关于京剧的新的知识,颇有雅俗共赏的意味。就此而言,本书是一部成功之作。 难能可贵的是这部作品还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循着作者寻找麒麟童的脉络,我们可以发现周先生的演剧精神,可以发现周先生的崇高境界。作者将此置于当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层面加以思考、加以追溯,使作品不因怀念与追悼一位京剧大师而显得单薄,而是体现出促进艺术发展、变革、转型等与时俱进的理念,作品由此而显得厚重。周信芳生于他“厌恶和痛恨的旧时代、旧社会”,却“喜为人间吐不平”,被誉为战斗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应该说,“喜为人间吐不平”既是周先生的演剧态度,又是他的演剧思想。我们一直在呼吁文艺工作者要讴歌时代,讴歌生活,讴歌人民。身处动荡年代的周先生,“喜为人间吐不平”,自觉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这种文化自觉,不正是今天的文艺工作者所孜孜追求的吗? 《再寻麒麟童》,让我们循着作者的寻找思路,来追寻这位宁波籍京剧大师的精神。 是为序。 2012年3月 (作者为宁波市政协副主席、宁波市文联主席、宁波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 后记 寻访笔记 1995年1月,时为基层广播站记者的我参加了宁波市、江北区在慈城镇举行的纪念周信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活动。岁月悠悠,具体的活动细节好多都模糊了,而“麒麟童”三个字却深深地烙在记忆里。新千年后的一个秋天,与一文友在慈城寻访周先生的出生之谜。 周信芳的出生至少有两种说法,一是江苏清江,一是浙江慈溪。不知是以讹传讹,还是怎么的,有关他出生慈溪之说也有两种版本,一说出生于清江后在慈城的外婆家长大,一说周许氏落月之前回到慈城的娘家生下了儿子。于是我们在城内寻找慈城周氏族人,在城外访问周御书房之后,希冀能解开这传说之谜。而十几个下午的寻访,不是太牵强附会,就是子虚乌有。尽管如此,那时,我比较偏向出生于慈城的说法。 这是我的大师缘。 或许是因为这大师缘,辛卯年初秋,宁波市文联书记李浙杭打电话给我,让我做_份有关“纪念周信芳”图书的创作方案,并将这一创作任务布置给我,我欣然答应。 …… 当陆续收到由周先生亲属提供的旧照片,每一次都会有不小的惊喜,但也随之产生一些图注方面的困惑——许多照片,提供者只能指认人物,说不出拍摄时间。经与书稿的责任编辑再三斟酌后,拟定了本书图注的三条原则:一、实注可考并明确的;二、可考拍摄时段,然具体年份模棱两可的,采用“约XX年”注法;三、年份无考的,就空白留给读者考证。其他实物或资料影印件的时间标注亦照此原则。 最后,我感谢上海京剧院、淮安运河博物馆和周信芳亲属等为本书提供照片;感谢本书责任编辑徐飞先生为本书出版所做的一切;我还要感谢宁波市文联,因市文联的策划与信任让我这棵小草有了写大师的机会。坦率地说,这次创作十分艰难,我自嘲是个艰苦并快乐的过程。然而,这一艰苦并快乐的过程却是一个追与寻的过程——追不折不挠的大师精神,寻爱国爱乡的游子足迹。正是这追与寻的过程,让我触摸到大师的标高。 坦白地说,这是一部门外人写京剧大师的作品,由于对京剧艺术认知有限,对艺术大师感悟不深,加之创作时间匆促,作品可能还存在不足,敬请读者见谅。 作者 壬辰年初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