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之路》专治看罢《舌尖上的中国》后的不满足感,更具文化深沉度。
李旭正所著的《面条之路(传承三千年的奇妙饮食)》内容改编自第36届韩国广播大奖中荣获数项殊荣的纪录片《面条之路》。该片在热映期间便已经向全球10余个国家发行销售,受到了高度关注。
这部纪录片由筹备至拍摄历时三年,摄制组走遍中国大陆、乌兹别克斯坦、韩国、日本、越南、泰国、不丹、土耳其、意大利等欧亚十几个国家,以各种确凿的考古证据和文献资料,全面展示各地面食文化。从面条的传播,反应出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书中除纪录片中的内容,还收录了在片中未能播出的故事和照片,这些内容又重新编织成了一部崭新的探索之旅。
面条是一种古老的食品,吸引了世界各地所有人的味蕾。面食为何会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东西方深得人心的大众美食?最早是什么人发明了面条?最初的面条又会是什么模样?为什么面条是条状的?个中玄机竟然能从木乃伊的面具中窥出蛛丝马迹?面条是怎样走进意大利而被称为pasta?对日本僧侣来说,面条又是怎样一种特别的佳肴?为了解开这些谜团,摄制组走遍中国大陆、乌兹别克斯坦、韩国、日本、越南、泰国、不丹、土耳其、意大利等欧亚十几个国家,以各种确凿的考古证据和文献资料,全面展示了面条——这一承载人类三千年文明的古老食物所走过的奇妙之旅!
李旭正所著的《面条之路(传承三千年的奇妙饮食)》改编自韩国KBS电视台纪录片《面条之路:传承三千年的奇妙饮食》。书中除纪录片中的内容外,还收录了许多在片中未能播出的故事和照片,这些内容又重新编织成了一部崭新的探索之旅。
传播中国面条文化的日本僧人
东福寺坐落于京都南部,景色宜人,寺域广阔,多处建筑被指定为国家级重要文物,寺内最有名的景点是连接本堂和开山堂的回廊式木制桥通天桥,站在通天桥上观赏漫山遍野的枫叶,令人叹为观止。带我们参观东福寺的负责人永井说,这里的枫树是宋朝时期东福寺的创建人圣一国师(公元1202~1280年)从中国带回来的。
在日本,东福寺以红叶闻名。每至秋季,为了观赏枫叶美景,日本各地游客蜂拥而至。我们来到东福寺的时候正好是10月份,寺院里游人接踵摩肩,人头攒动。这天(10月17日)正好是圣一国师的忌日,每年此时,寺院都会举办纪念活动,因此游客特别多。
我们特意在这么热闹的一天访问东福寺,是跟其他游客一样,想看看圣一国师忌日的纪念活动。圣一国师是日本有代表性的僧人,也是把中国面条文化带入日本的人。1241年,他学成归国之时,带回了一副“水磨图”,是一台利用水车和齿轮做成的磨粉机设计图,从中可以得知,和韩国僧人一样,日本僧人也起到了传播中国面条文化的作用。这就是我们一抵日本就马上来到东福寺的原因。
负责为我们讲解的永井先生带我们走进开山堂。开山堂内有摄影师正在拍照,拍的竟然是挂在墙壁的、一副有着700年历史的画像,画像里是一位老僧人。永井先生说,这位老僧人就是东福寺的创建人圣一国师。每年忌日,都会在这里举办拍摄等纪念活动。
拍摄工作一结束,祭礼正式开始。祭坛上供奉的供品包括年糕、苹果、茶水、萝卜,以及没有调味的面条和可沾着吃的日式酱油(tsuyu)。在国师忌日时供奉面条,不仅是为了纪念他把中国面条文化带到日本的丰功伟绩,还因为面条是他最爱吃的食物。
就在我观察供品的时候,我发现几个怪事。第一个怪事,面条不是放在一个大碗里,而是分开放在四个方形小碗里,然后把四个碗叠起来。当天下午,东福寺的杉井玄慎住持告诉我们,把单口分量的面条放入小碗里供奉给国师,是为了让他吃面的时候更方便。
第二个怪事,祭坛上供品中竟然有萝卜,我从来没见过萝卜作为供品供奉,寺院僧人解释道:“萝卜是搭配面条的调味料,原本应该把萝卜搅碎放入面条,不过搅碎的萝卜模样不太好看,所以把萝卜切成方块儿作为供品,意思是可以配着面条吃。”
13世纪到宋朝留学的日本僧人把面条带回日本时,一起带回来的还有吃面条配碎萝卜的习惯。日本僧人还从中国带回了多种食材和烹饪法,比如,把芝麻放入臼里舂的技术和用黄豆做汤等等。
我们曾经有幸采访了《江户的快餐(江戶のファ-ストフ-ド 町人の食卓,將軍の食卓)》一书的作者大久保洋子,她告诉我们:
“日本大部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食品都来自寺院,一般是有中国留学经验的僧人传播开来的。”也就是说,佛教为中国大陆文化传播到岛国日本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我们还采访了日本江户时代饮食文化专家熊仓功夫博士,他主张,“禅宗”在日本与中国的交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说:
“到了镰仓幕府时代(公元1192~1333年),也就是从12世纪末到13世纪,日本和中国的交流更加频繁。中国正值宋朝,两国经贸往来非常活跃,很多日本人到中国去,同样的,中国人也来到日本,一些中国商人聚居在九州博多地区,形成了小中国城。宋朝时的中国文化水平较高,日本人自然而然地接受宋朝文化,其中日本僧人的地位至关重要。当时大部分日本僧人都有去中国留学的意愿,的确有很多“海归”僧人。恰逢彼时,禅宗在中国快速发展,日本僧人一边从中国引进禅宗,一边引进相关的饮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有面条、饺子、豆腐和豆腐皮等,这些都是禅宗僧人们从中国带回日本的食物。”
东福寺圣一国师属于临济宗派别,临济宗是1168年荣西禅师从宋朝引进的禅宗派别之一。禅宗是南北朝时期达摩大师创建的佛教宗派,重视“坐禅”,主张修习禅定,把打扫、吃饭、做菜等最平凡的行为也视为修行的过程,因此一举一动都有规矩。
我们来到日本本州中西部福井县的著名寺院永平寺时,亲眼目睹了禅宗僧人的这种生活习惯。永平寺于1234年由道元禅师创建,道元禅师师从于引进临济宗的荣西禅师,他还引进了禅宗的另外一个派别“曹洞宗”,直到现在,永平寺僧人完全按照历代传承下来的纪律修行。
P267-272
漫长旅途的开始
2005年6月,我在遥远的英国伦敦,正为了一部纪录片的海外外景拍摄而焦头烂额,来不及吃早餐的我,饥肠辘辘,肚子咕咕叫个不停。但千里迢迢来到英国,我可不想随便将就,所幸同行的工作人员跟我想法一致,大家决定先忍一忍,一起去找家好吃的饭店。在伦敦市区搜寻了大概20分钟,看到百步外有家餐厅,虽然已过了午餐时间,却依然是人头攒动。定睛一看,竟是一家“面吧”。
“面吧”?
在韩国都不常见的面馆,竟然出现在英国伦敦的市中心,让我觉得惊奇。走进“面吧”,惊奇感就更强烈了,东洋风情的装修十分现代,氛围极佳,菜单上写满了各式亚洲面条,英国人正别扭地使着筷子,认真吃着碗里的面条。他们似乎很了解“用筷子吃面条才正宗”的真谛,放弃了熟悉的叉子,使起了筷子,对他们来说可不是一般的辛苦。
最让我惊奇的是“面吧”内的摆设,桌子排成长长的一排,像个学生食堂。营业高峰期,不得不与陌生人面对面坐着吃面条。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眼前分明是摩登的都市风情,脑海里却蓦然浮现出中国农村大家庭围坐成一桌吃饭的景象。
对于重视私人空间的西方人来说,这样的摆设很不合常规。尽管如此,店内用餐的英国人却习以为常似的,与未曾谋面的陌生人面对面坐着,津津有味地吃着面条。看到这番景象,想到自己虽然身在异国,却有能够面对面一起吃饭的同伴,不禁心生感激之情。
“想吃点什么?”
就在我环顾“面吧”而走神的时候,店员向我走来。这位店员不仅长相帅气,嗓音充满磁性,还亲切又耐心地回答我们对菜单的疑问,连我们有些愚蠢的问题,也都非常有礼貌地一一解答。比如我问他:
“伦敦人喜欢吃面条吗?”
坐在宾客客如云的“面吧”里,竟然还提出这种问题,多少有些莫名其妙。但帅哥店员没有流露出一丝不耐烦的神情,笑着答道:“是的,英国人经常吃面条,我们店里卖得最好的就是面条。”还真是,菜单上除了面条以外,还有炒饭和咖喱饭等饭食,但店内客人十个人中有七个人是在吃面条。
亚洲的面条能在伦敦大受欢迎,获得成功,实在令人惊讶。不久之前,最坚定的保守主义者英国人一度坚持,亚洲面条是对健康有害的便宜货,不值得吃。如今,就在这个足以与东京、纽约、巴黎并称“美食天堂”的英国伦敦,面条能够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新的饮食潮流,完全可以称得上是面条的“新生”。
看着人头攒动的“面吧”,我思维不禁活跃起来,本应出现在“唐人街”或“小东京”内破旧餐厅的亚洲面条,是如何进驻伦敦中心与高档饮食享受同等待遇,又是如何征服了口味刁钻的英国人呢?
是因为低廉的价格吗?一碗面大概卖5、6英镑,这在物价高昂的伦敦的确算得上便宜。
但面条仅凭价格优势要在伦敦掀起热潮,恐怕没有那么容易。那么,只是一时的流行吗?也不是没有可能,口味这种东西,也是有流行的,真是这样的话,这个摩登的“面吧”迟早有一天会门可罗雀,最终关门大吉。不过目前看来,这股热潮恐怕没那么快消失。在汇集了各地美味的伦敦,美食间的竞争“甜蜜而又残酷”,竞争过程中,面条反而被不断赋予新的意义。看起来,“面条热潮”会持续相当长时间。
就在我陷入沉思,浮想联翩时,我点的传统日本拉面被端了上来。好一会儿,我都没能回过神来,几乎忘了饿得咕咕叫的肚子,只是呆呆地望着碗里的面。 虽然面条似乎和伦敦不太相称,“面吧”里却有这么多西方人坐成一桌吃面,眼前这碗面汤里互相缠绕的面条是那么的奇妙。我突然对这种食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这种在亚洲,又在伦敦的中心生根发芽、广受欢迎的食物,实在是充满了奥妙。
“地球上最古老的面条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在哪里,又是谁最先做出了面条?”
“为什么会做出面条这样神奇的食物呢?”
“面条是如何传遍世界的呢?”
我对面条几乎一无所知,这么多问题,没有一个能给出自己满意的答复,而面条里一定蕴藏了无数的秘密。如果有机会像丛林探险一般,去揭开秘密、追寻答案,肯定会有不得了的结果。一种没来由的自信心油然而生。
回韩国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四处收集有关面条的各种资料,越发坚定了这种信心,以致萌发了拍一部以面条为主题的纪录片的念头。可在此之前,有一道非跨过不可的门槛,就是要解决“面条之路”的起点到底在哪里的问题。对于面条的起源和由来,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说法,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制作面条的材料备不相同,制作方法和烹调方法更可谓千差万别。因此,要找寻“面条之路”的起点,不是件容易的事。
当然不是只有这一条“死胡同”,也可以从热爱面食的中国、日本、韩国、泰国、越南、意大利等国分别出发,以不同的路径寻找面条的轨迹。但这样一来,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再三权衡后我决定,要想制定出与节目制作条件相符的策划案,就必须确定一个起点。偏偏这个“起点”怎么也定不下来,让我“一个头两个大”。
就在我为此头疼,漫无头绪地在谷歌上搜索时,看到了一条来自英国BBC的报道,让我茅塞顿开。报道中引用了《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称中国青海省黄河流域的喇家遗址中发现了“人类最古老的面条”,报道中还提到,喇家遗址像意大利的庞贝古城一样,经历了突发的大灾难,被掩埋了长达4000年的时间,正是在这里发现了用小米做成的面条。这个惊人的发现似乎可以终结我长期以来的困扰,照片里,卷曲缠绕的面条看起来像是一条盘成一团的蛇。
“没错,就是它!”
看到这篇报道的那一刻,我无法抑制心中的兴奋,它终于消除了纪录片可行性策划的最大障碍一一也就是“面条之路”的起点应该设在哪里的问题。它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探索“面条之路”的大门。
从发现最古老面条的地方出发,一路追寻面条传播的路径,为面条绘制一幅完整的历史地图。我的想法得到了韩国KBS电视台的支持,在公司内部的纪录片公开投标中,KBS电视台选中了我提交的策划案——《面条之路(NOODLE ROAD)》。
当听到《面条之路》策划案被选中时,我欣喜若狂。虽然当初是以百分百的信心提交了这个提案,但它的主题毕竟不是埃及的“金字塔”或中国的“万里长城”之类宏伟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只是从再普通不过的日常饮食中寻找文明史,这听起来多少有些莫名其妙,至于别人能不能接受,我并无太大的把握。与之前的纪录片相比,不管是策划案本身,还是策划的出发点都有点出格,我甚至担心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太不像话了。
所幸电视台内部评委对我的策划案很感兴趣。一年多后,我终于得以踏上梦想的旅程。就这样,“面条之路”的漫漫长路在脚下铺展开来。
永恒的面条之路
面条纤细如线,似断不断,入口绵延不绝,一吸,伴随“刺溜”一声被吞进肚里,却回味无穷,实在是一种奇妙的食物。回顾面条诞生和发展过程,可知它并不专属于某个文化圈。可以说,面条相当于2500年前的“空中客机”——为了研制出空中客机,英国、法国、德国和西班牙分别负责引擎、机身和控制系统等,是一个全球合作的项目。面条也一样,是全世界共同合作的产物。在漫长的岁月里,以亚洲为中心,佐以几个国家饮食文化的经验和创意,或改良、或结合,形成了今天的面条。
我们沿着“面条之路”,踏过漫漫旅程。在探索过程中,揭开一层层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兴奋不已。但找到一个问题谜底的同时,又会涌现出新的问题,采访本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永远没有尽头。好一条无止境的面条之路!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种食物诞生、发展、传播的过程,还穿插着把人类文明的故事讲给我们听。
贯通东西文明的面条,至今仍能出现在全世界的餐桌上,并不是一个巧合。历数古代和中世纪,有太多菜肴早已消失无踪,面条能成为唯一的“幸存者”,或许是因为它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潮流相吻合。
面条快捷、方便储存及携带、口感独特、能与任何食材搭配……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特质,它才能发展得如此蓬勃。一种食物能够跨越时空、跨越国界,持续不断地发展,个中魅力自然不必赘言。我以为,这条定律同样适用于国家、企业和个人。
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也许餐桌上的菜肴可以告诉我们答案,正如一碗面条,包罗人间万象……
跟随作者的脚步,走遍世界各地,追寻面条的起源,有无数新奇的经历在等着你。探险路上,处处是新的发现,充满梦幻色彩。作者用“面条”这个普通素材,将宏伟的历史和顶级的味道完美地“拌”成—份“美食”。
——(谭荣辉,美食研究家、主持人)
《面条之路》跳脱出以往纪录片的条条框框,叙事方式特别,画面感强烈,剪辑也是跳跃式的……现在,看到纪录片中用影像无法百分之百表达出来的部分,能以文字形式呈现给读者,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尹相,作曲家)
纪录片《面条之路》非常优秀,通过有趣的食物“面条”,讲述了不同饮食文化的特色和文化间的交流。我非常高兴在书中也能感受到与纪录片中同样的感动。
——(辻芳树,日本过烹饪集团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