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面对的是快节奏的生活、高频率的工作负荷,再加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人们普遍感到心理压力很大,再加上天灾人祸,还有纷繁复杂的社会,只有高智商来应付显然力不从心,还必须有高情商的支援才能够适应社会、应对自如,才能自我管理、自我调节。
关于这个问题,担任《财富》公布的500家大企业咨询顾问与教练的美国哈佛商学院MBA生涯发展中心主任詹姆士·华得普与提摩西·巴特勒博士曾做过一个调查:
他们给受过高等教育的各年龄段的白领人士打出整整500个电话,提出同样一个问题:“你觉得才华对你一生的职业生涯很重要吗?”他们得到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可是对另一个问题:“是否拥有才华就代表你能拥有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回答却是百分之百的否定。
看来,要想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仅有才华是不够的。你必须要努力,以证明你真的有才华。否则,本身代表正能量的才华,由于过于被倚重,反而招致了更多负能量,从而让自身的正能量大打折扣。
无疑,才华有助于一个人成就事业、创造辉煌,可是正如我所说,如果你不能完全控制它,它有时会变成你职业生涯的累赘,能毁掉一个人的事业和前程。即便你没有过于张扬霸道,恃才傲物,也会因为亲和力太小而导致摩擦力太大。所以,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聪明本身就是一种负担,它身上所承载的正能量随时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因为太聪明的人往往喜欢耍小聪明,而喜欢耍小聪明的人就容易偷懒、容易分心。
我们可以说,成功是才华和努力的结果。职场上愚人和聪明人的定义不是依据智商界定的。反应快、脑子灵光的同事通常被认为聪明,可聪明人很容易耍小聪明,偷懒、迟到都是“聪明人”的花招,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时候领导不在、考勤不紧,他们也往往总是那些投机取巧却不受惩罚的人。但一个在工作中投机取巧、偷懒耍滑的人是不会被重用的,他的小聪明正是他不够聪明之处。而一个不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可能就没有小聪明可以使,则会脚踏实地,虽然看起来慢些、笨些,可能周围同事都完工了他还在慢慢做,也许当时大家都会笑他愚,但结果永远都是:愚人最后总比聪明人更有机会、更有发展。所以甘心做个职场“愚人”,用应有的态度对待每件工作,哪怕本不聪明,最后也能成为职场中笑到最后的人。
苏菲在三个月试用期过后,顺利签下了一份正式合同,而另一个同期试用且被全面看好的应聘者却没有如此幸运——因为两个人中间必须走一个。苏菲对此有自己的总结:
“我知道我行。要知道那些成功的人,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人,他们每天都在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把自己带到明天的最佳位置。我想我是那样做的。她确实是个聪明的人,有善于钻营的本事,左右逢源的能力,可是这并不能使她无往而不胜,至少在这里。”
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只要你拥有一份职业,就会有一个无形的职场链在那里。你的应变力、你的协调力、你不断学习的能力、你的自控能力,所有的这些能力都要具备,你才能拥有上佳的工作表现。倘若单单依靠智商所提供的正能量,那么职场生涯一定会遇到阻隔。
如果没有磨刀石的话,即使是再锋利的刀刃,再出众的才华,也不会延续到永远。辛苦是什么?在职场中,这种磨刀石是什么?是勤奋、努力。勤奋磨尖了你才华的刀刃,让你在职场的海洋中劈波斩浪,风雨无阻,并且让你面对困难迎刃而解。这把刀,可以帮你赶走负能量,从而让身上的正能量大显身手。
所以,成功在很多时候都与智商的高低无关,生活和事业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许多聪明人一生碌碌无为。或许,我们的工作中其实没有多少权谋机诈,不需要多高的智商。最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安于现状?能不能为了摆脱现状而不再等待,敢想敢做?如果你不做,那么你可能是保持现状,甚至有可能活得更糟,如果你做了,那么你就有可能改变你的人生。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还在寻找人生方向的人在路上遇到一个骗子,这个骗子看到他一副苦苦思索的样子,觉得很好笑,于是对他说:“你是不是想知道自己究竟该往哪里走?”
这个人回答说:“是呀。”
骗子指着近处的一根旗杆说:“你瞧,你只要顺着旗杆爬上去,等你爬到顶上的时候,就会明白自己的方向在哪里了。”
那个人连忙脱下外衣,去爬旗杆,当他爬到旗杆顶上的时候,骗子拿起他的衣服和皮箱逃走了。
下面的路人连忙叫他:“快下来,那个人是骗子,他把你的衣服和箱子抢走了!”
但是他不为所动地说:“不,他不是骗子,站在旗杆顶上,我看见了从未见过的壮观景象,心胸豁然开朗,顿时明白了人生的方向,身外之物已经不重要了!”P5-7
世界500强企业广泛推崇的个人激励法则就在你的手上。
这是一本能够改变个人、组织、企业执行力和竞争力的神奇读本。
如果你想成为不可替代的职业人,如果你的组织想在竞争中成为领跑者,那么,就让正能量来融入你的工作中。组织文化中吧。
你会发现,改变的力量是惊人的!
——李维科
在工作面前,如果还没开始动手,心里已经先担心起来,那么在这种心理萎缩状态下,很容易就会失败。没自信的人,在开战前就先不战而败了。
如果你真的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满身缺点,那么就每天面带微笑吧,仅仅是一个微笑也能带给你无穷无尽的正能量。然后,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因为你不完美,有缺陷,所以才会有空间可以进步,变得更强。
不要再为自己的缺点而沮丧,要看到,这些都是你成长的空间。而“我可以吗?我能行吗?”这些反问句请千万不要出现在正能量训练阶段,因为所有这些自我怀疑和否定的话都会成为负能量。
从今天开始杜绝负能量,我们渐渐才能满怀信心地收获强大的工作正能量。坚持到最后的,一定是成功!
每天早晨要上班的时候,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是“唉,又要上班了”,还是“哇,又要上班了”?
如果你认为“哇,又要上班了”,毫无疑问,你将会充满正能量地开始一天的工作,拥有一种让人尊重和赞赏的魔力,拥有一股不可阻挡的气场。
我有一位朋友,他跳槽到一家大公司时年龄已经不小了,直属上司是一位比他小五六岁的女士。那位朋友看起来较成熟稳重,虽然一直低调,但每当他和上司一起出去时,别人总是以为他才是上司。为此,他的上司一直耿耿于怀,难掩惶惑和妒忌之心。而我的那位朋友对此一笑置之,自信的他知道,自己不需要用一个头衔来证明,有能量没能量,气场的大与小,绝非一日之功,明眼人可以瞬间一目了然。没过多久,他就有了新的职位和头衔。因为他的确有强大的能量,让人难以小觑他的光芒。
你不得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能量这回事,它绝对不是皇帝的新衣。如果你还没有感受到能量的威力,那么你绝对需要增加自己的正能量。因为不管你是否相信,是否看得到,能量都伴你而在,无时无刻不在向你周围的每一个人介绍你。 ‘
你应该知道,我们每个人既是物质性的存在,也是精神性的存在。我们的肉体、穿着、佩戴、居所都是物质性的,看得见也能摸得着;我们的心情、态度、信念、勇气则是精神性的,摸不着看不见,也无法具体衡量。但后者并非无迹可寻,它们需要以能量为支持,通过一种叫“气场”的东西表现出来。
和智商不同,我们的能量极少是先天所具有的,更多的是要靠后天的日积月累。打个比方吧,我们的能量就像一节充电电池,早年的经历、受到的教育等等决定了电池的内核和品质。然而不管多么优质的电池,随着电量的消耗,都需要重新充电。
我们读过很多名人故事,其成功似乎都源自一个非常偶然的契机,似乎是受到幸运女神的青睐所致。但在其背后,却是异乎寻常的正能量,他们都用自己的坚持与执著汲取了足够的正能量,因此才能赢得成功。
如果说他们的成功是一场马拉松赛跑,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成功会有一个奇妙的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之前,所有的挫折、失败、疲惫会让你觉得特别辛苦,但一旦越过了这个临界点,身体反而会重新充满活力,能量充沛。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还要从我们身体的结构说起。在长久而辛苦的拼搏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必然会感到不适,这时候大脑会用身体的疲惫和心灵的沮丧来提醒你,让你知道,它付出得有点儿超负荷,它不喜欢这样。此刻,如果体内的正能量不够,负能量就会趁机占据上风,让你跟随它们的指示而放弃。放弃之后,由于负能量占据上风,所以你不会感觉到舒适,只会沮丧、失意。
如果此刻你有强大的正能量,你就会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告诉大脑:我想要这样做,因为这样做有意义,我要义无反顾地继续坚持下去。如果你向大脑下达这样的指令,那么我们聪明、忠诚而又善解人意的大脑感觉到自己的提醒没有用,就会顺从主人的决定,全力以赴地支持你。于是,为了帮你渡过难关,它会比刚开始时更加卖力地工作。由于大脑不再试图阻止你,而是变为全力支持,那么你也就不会感受到身心的痛苦,反而能够更轻松地奔赴成功。
很可惜,很多人的能量不够充足,在没有到达那个临界点时就已经放弃了。现在,你应该能够明白为什么有了足够的能量,我们的成功就可以无可限量了。
你瞧,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人的无穷无尽的潜能被充分开发,只要你抱着积极的心态去开发你的潜能,你就会有用之不尽的正能量。
所以,在工作中、人生中,不论有什么样的困难或危机影响到你的状况,只要你认为自己行,你就能够处理和解决这些困难或危机。只要你对自己的能力抱着肯定的想法,就能发挥出你的潜能,并会因此产生有效的行动。所以,一个人的位置绝对不是他现在所处的,而是他梦想能够达到的。那个人,可能就是你。
世界500强企业广泛推崇的个人激励法则就在你的手上。
《职场正能量》(作者李维科)是一本能够改变个人、组织、企业执行力和竞争力的神奇读本。《职场正能量》从职场中的潜意识入手,帮助读者在思维意识上发生改变,并传授给读者如何在职场中使用正能量,真正改变自己的执行力和思维力,从而实现跨越职场瓶颈和挑战自我的终极突破,让正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我们读过很多名人故事,其成功似乎都源自一个非常偶然的契机,似乎是受到幸运女神的青睐所致。但在其背后,却是异乎寻常的正能量,他们都用自己的坚持与执著汲取了足够的正能量,因此才能赢得成功。
《职场正能量》(作者李维科)是一本能够改变个人、组织、企业执行力和竞争力的神奇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