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之旅
很久没有写东西了,最近实在太忙。可是有些事情始终悬在心里放不下,尤其是那次值得铭记一生的朝圣之旅。
2011年3月23日,天色放晴,我和孙德鸿总工约好跟兰炼设计院的哥儿们去塔尔寺朝拜。赶巧了,今天恰好是农历二月十九,据说是观世音菩萨的生日。一路上,西北的苍黄景色让人有些凄凉,又有些震撼,还好刘西涛所长善于活跃气氛,有说有笑。进入青海境内后,路两边尽是大大小小的喇嘛寺院,借此情景,张耀亨院长给我们讲解宗喀巴大师的传奇故事。
塔尔寺是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创建于1379年,是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宗喀巴大师创建藏传佛教格鲁派,是佛教历史上的重要改革,提倡先修显宗后修密宗。达赖喇嘛和班禅大师是他的两大传承弟子,他们在密宗和显宗两方面都有最高的修为,后来形成两个不同的传承系统。
取得真经,需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我们朝圣也遇见了一个小麻烦,汽车左后轮的轮胎被扎坏了。由于车速不是很快,加上孙总耳灵,发现得早,没带来更大麻烦,可谓有惊无险,多亏观世音菩萨保佑。赶紧停在路旁,换胎。可惜备胎也没气了。我跟张院长留守,刘所、孙总和司机把轮胎滚下高速路边坡,拦了一辆面包车,去西宁城里换新胎。大约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新胎换好,继续赶路。心想,相比之下,西天取经真苦了唐僧了。
做任何事都需要执著。有了目标,有了更大的理想,就不会为眼前的困难所折服,即使是痛苦也是快乐的。
塔尔寺到了,她比我想象中的还辉煌,还气派,还神圣!
暂不说塔尔寺三绝(酥油花、壁画和堆绣),也不说用一千三百两黄金和一万多两白银盖成屋顶的大金瓦殿,光是那些虔诚的信徒,就让我无话可说,肃然起敬。他们拜佛要磕上十万个头,据说还有磕上一百万个的。
那么多的信徒,那么多的朝圣者。单从做人的角度来讲,释迦牟尼、宗喀巴是多么的成功,足以让我们后世人尊重。
西藏之行 朝圣者的净心之旅
2011年7月29日,我们一行七人开始了西藏的朝圣之旅。当晚,大家分别从兰州和北京乘坐不同的航班赶到成都汇合,美美地吃了一回既正宗又地道的重庆火锅,早早休息,期待第二天的挑战!30日,早上6:50的航班,飞机准时起飞。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到拉萨旅游和公干的人特别多。尤其在七月或八月,到拉萨的机票很难订到。我们这拨五个人(侯坤、郭志杰、金鉴、杨忠攀、胡斌),头等舱就一张,给了我,虽然贵了点,事后发现特值。我坐第一排,看着高程不断地升高,满怀激动的心情飞往神秘的拉萨。一路上跟空姐闲聊得知:西藏航空公司刚刚成立。他们买了三架空客319,26日首航一架,今天这架也是初航。由于高原气压低和缺氧等原因,飞西藏的飞机必须改装很多装置。两个小时后,飞机在拉萨上空盘旋40分钟,不知何故,返航成都。到达成都11:30,机上乘客静待飞机加油,再次飞往拉萨,14:20准时落地!两个小时的飞行路程,足足用了七个多小时,足见朝圣之路之艰难!期间唯让我安慰的是空姐的淡定和优雅,她的名字叫柳杨。从她身上,体会到了男人应该具备的那种临阵的大将风度和游刃自如、自信满满!额外的收获是看完了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生平和初步了解了藏传佛教的发展历程。
刘双明副院长和肖军主任,虽然晚飞半个小时,却提前到达。在西藏等候的陈轩处长此时已把他们接回了宾馆。本来一次接机却变成两次,弄得我不太好意思。陈轩处长和双湖区教育局吉达副局长早已在出口处等待,两个藏族姑娘为我们献上了洁白又长长的哈达。看着西藏的蓝天,呼吸一口高原的新鲜空气,除了激动,没有任何感觉。
三辆吉普车沿着新开通的高速公路,从贡嘎机场向拉萨市中心驶去,边走边跟陈轩处长讨论此行的真正目的——双湖中学的捐赠事宜。事情讨论的比较顺利,胸口却渐渐的感觉发闷,深呼吸一口格外地难受。汽车在金珠西路的雅汀合丽酒店门口停下,我们办理入住手续。坐在大堂的台阶上,起身时却感费力。知道真正的高原反应开始了。当入住1238房间时,头胀的很,稍做动作,便感觉不舒服。不得不躺下吸氧。这样的姿势几乎维持到吃晚饭的时候。
P86-90
用心灵编织成的诗作,既见学者功力,又透出思想魅力;既承载深厚文化内涵,又显现平实的风韵。表面看似乎是作者赏弄山水古迹的悠闲之作,但却暗含着、承载着“微言大义”。阅后颇有杂花生树、美不胜收之感。
——北京市考古学会会长 齐心
闻过则喜,处之泰然。
——测绘出版社社长 高锡瑞
侯门金禅一儒商,才高八斗样样长。支教足迹遍神州,德艺双馨永流芳。
——天津市测绘院院长 马华山
侯坤先生的诗文气势磅礴、雄浑激荡,具有浓郁、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著名文化学者 金鉴
读书、创业、奋斗、成功,从一个农村的穷学生,到一个公司的总裁,奋斗的过程比成功更值得书写。我与他成为朋友,是因为他对测绘教育事业、对社会的无私资助,更多的是因为他不势利、重情义和讲诚信,更喜欢他的才气。
——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翟翊
尊敬的铁东区纪委孙举鹏书记、政法委郭晶书记、铁东区吕清俊副区长、人大常委会主任韩玉范大姐、教育局王世英局长、叶赫镇党委王德智书记,我的良师益友陈子君校长、漂亮的高静华、王桂英两位班主任,想念的费淑园妈妈,还有我的家属团代表、著名的民间表演艺术家王树青先生,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
我是叶赫满族中学88级的校友侯坤,今天有机会重返母校,参加捐赠活动,看到这么多熟悉的老师、朋友和同学,心情无比激动。在这里,要对培育我的母校和那些曾经关心和爱护我的老师们说声谢谢。
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曾经在《惊蛰》这本诗集的序言中写道:“我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生在中国东北部的一个小山村。家乡风景幽美,四季分明。黑山白水间徜徉着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亲切的大自然滋养着我的生命,同时也给了我美的享受。后来知道,我的故乡其实并不平凡,曾经发生了许多历史大事儿,有画地为城,有部族兼并,有金戈铁马,有爱恨情仇,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这里是清朝三位皇后的故乡,是满族四大部落的发源地之一,是权倾朝野的明珠和清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的祖籍地——叶赫。”我为能够出生并成长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当年的叶赫中学虽然没有舒适的学习环境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不失她的美丽、高雅和淳朴,教室成排、绿柳成荫,一代代叶赫子孙在这里吸取着精神和文化上的给养,成就了一个个农村孩子走向城市的梦想,走向人生的辉煌。我也是其中一员。在校期间,得到了很多老师悉心教诲和耐心指导。那拉河的河水在静静地流淌,时光一去不复返,但“情系母校,永感师恩”的情怀却越来越浓。在这里,特别感谢王桂英老师、赵广和老师、崔老师、费淑园老师、李艳琢老师、赵玉霞老师、高静华老师、刘云海老师、刘丽老师、陈立峰老师、周艳波老师、荣东旭老师、荣德智老师、陈子君老师、刘印老师,还有今天没到场的周凤山老师、秋东波老师、李守信老师、杨俊清老师、李春芳老师、刘伟兴老师等,没有你们的教诲就不会有我今天的成就。再一次对你们表示诚挚的敬意!
从北京化工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工作,后辗转外企、民营等公司。深知时世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侯氏家族良好的家风和百折不挠的优良传统,一直在深深地鼓舞着我,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让我有了继续拼搏的信心和勇气。借此机会,对我的家人代表也说声谢谢,他们是老姑父王树青先生、大叔侯清仁先生、老叔侯清利先生、大哥侯新先生、表哥张宪雨先生、三弟侯刚先生。你们的淳朴和热情,让我永远不会忘本,也不会忘记叶赫这个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自己多年的努力,自2006年起出任北京则泰集团公司总裁,并控股七个独立法人公司和一个三维数字营造研究所。同年当选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并受聘于国内多所高校,是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和石家庄铁道学院等六所大学的客座教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男人的终极目标不是穿金戴银,不是豪车洋房,最重要的是要有高贵的品格和博大的胸怀,要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自2007年起,我先后在天津大学等十二所高校设立则泰研究生优秀奖学金和立志奖学金。每当我有了些许进步,就会想起我的家乡,想起我的母校,想起我的责任,想我能为她们做些什么。捐赠电脑和图书,并在母校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是我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母校的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而我只是尽了绵薄之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最大的价值是在于带动或感染更多有成就的校友们,用实际行动来建设我们的家乡,建设我们的母校,关爱我们的下一代!把叶赫这块宝地建设得更辉煌,把叶赫中学建设得更有知名度。同时,也希望在校的师弟师妹们,努力学习,早日成材,回报社会,回报祖国,为叶赫人增光!
能有今天的回乡助学之举,得到了孙举鹏书记、李振全主任、王德智书记的大力支持,得到了陈子君校长、刘印副校长的正确指导,我的同学马文波先生、刘刚先生和孟繁兴先生等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的助理袁蕊小姐也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我对他们所付出的劳动,表示深深的感谢!
最后祝在座的领导们步步高升,老师们工作顺利,同学们学习进步!
祝大家身心健康、虎年大吉!
前几天是家父六十岁寿辰,第一次正式地给他过了一回生日。填了一首《渔家傲》为他祝寿,看着他花白的头发,才知父亲已经老了,酒也喝不动了。天生豪爽、侠义的父亲,估计再也不能与人“相逢一醉”了。记得我小的时候,在家乡,年富力强的父亲,也曾潇洒地推杯换盏,慷慨激昂,虽不能“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但也是高谈雄辩惊四筵。
人生如梦,弹指间,我就要步入不惑之年了。回首望去,苍茫一片。无论成功与失败,也无论高兴与悲伤,都随着时光的流逝,化作泡影随风散去。只有在这几篇只言片语的诗词中,才能寻回些许已流逝不在的时光的影子。我想,父亲也能在此找回他那想当年的感觉。这种唤回来的美轮美奂的记忆,正好与他分享。也许,会勾起他更多的美好回忆,安度晚年。
人的一生是美好的。内在的精神生活,主宰着你的幸福程度;外在的物质生活,只是一种表象。所以,快不快乐主要取决于你自己。自《惊蛰》问世后,我的心路历程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思想上的越发空虚,使我学习上的欲望愈来愈强。各种各样的书都是我汲取精神营养的源泉。几乎每天,手不释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几年间,我游历了大量的山水和名胜。探访过竹林七贤隐居的云台山,拜谒过达摩老祖面壁的少林寺。踏着梁林的足迹寻访千年一绝的应县木塔,跟着令狐冲的身影醉酒于鬼斧神工的恒山悬空寺。指挥着郑和的舰队穿越过马六甲,与拿破仑一起征服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在凡尔赛宫看过康熙写给路易十四的信,在埃菲尔铁塔与莫泊桑共饮下午茶……
像我这样的人,海阔天空地游走,哪能缺了朋友。人生一世,若能有彻天彻地交心的朋友,岂不快哉!谈天说地,把酒临风,相逢一醉是前缘。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结识了很多性情中人,成了一辈子的朋友和铁哥们。每每相聚,酩酊大醉,痛快至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虽没有达到这么细腻的感情,但也把点点滴滴的生活,积累成文,算是对自我心灵的交代吧。
《相逢一醉》是由侯坤编写的文学读物,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作者游历了大量的山水和名胜。探访过竹林七贤隐居的云台山,拜谒过达摩老祖面壁的少林寺。《相逢一醉》踏着梁林的足迹寻访千年一绝的应县木塔,跟着令狐冲的身影醉酒于鬼斧神工的恒山悬空寺……他的诗歌气势磅礴、汹涌激荡,是一本价值极高的文学读物。
《相逢一醉》是侯坤的文化随笔,可以让读者找到了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他赞扬了“再穷也不能给其他各国担任雇佣军”的精神,在这片随笔里,让读者读出了尊严与正义。这种论述来源于作者的责任感,一个中国民营企业家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