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管理课》由常桦编著,主要内容: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为什么有的企业一开始就一骑绝尘,独尝丰收的滋味,而有的企业却步履蹒跚,直至黯然出局?可以说,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企业的管理方法在起作用。虽然不应以成败论英雄,但学习这些成功或者失败企业的经验教训总会给其他管理者以最好的借鉴,清华经管学院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商学院,是培养管理精英的摇篮,其一直推崇管理是一门艺术,管理的精髓是理不是管。
管理是一门高深的艺术,任何经营成果的取得,都是在管理中应运而生的。借助清华学术资源传播管理智慧;以国内外管理实践引导思想变革。一切领导者、管理者都曾经是“被管理者”。
《清华管理课》由常桦编著,以实用性和指导性为原则,并结合真实、生动的案例,糸统而全面地讲述了与大家密切相关的管理知识,为每一个读者学习如何做好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书中汇聚了当今世界顶尖管理大师及著名企业的思想精华。《清华管理课》内容涵盖了管理领域的方方面面,其中既有理论和技巧阐述,又有经典案例展示,同时加强了对管理理论操作层面的介绍。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企业赖以存在的骨架
清华经管学院首任院长朱镕基曾经对清华学子说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一大批掌握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熟悉其运行规则、而又了解中国企业实情的经济管理人才。”
清华管理课的主要思路就是讲求实效与使用。企业的管理核心是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抓住这两个方面,就抓住了企业管理的实质。
组织形式是公司赖以存在的骨架,是命令得以下达的渠道。组织形式不健全,管理者就无法使其指挥发生功效。一个人受其能力所限,所能指挥的人员必定有一定的限度。
有效地发挥领导力的方法也与此相同:
首先,要让组织内部的个人能够愉快地发挥其所有能力,然后集结众人能力,毫无耗损地集中于组织活动的目标上。为此就有必要对个人的自由意志加以一定程度的限制。
日本著名管理专家山本成二提出,主管的要素有:人为目标的贯彻;各自的自发行动。
所谓“人为”,意思是指附加于人的行动,“为了有效地发挥组织的力量,必须适当地限制部下的自由意志”。
清华的管理课让管理者明白,领导力就是建立在这种冷酷的事实之上,而且必须了解到,意志的自由不愿意受到限制,此乃人类的本能,所以应该尽可能减少这种限制,进而减少这种限制对部下产生的心理上的刺激。
因此,管理者应该多运用积极的刺激,而不是用消极的刺激。甚至要使人类生理上动物本能的部分也能均衡地运作,以使部下不至于产生意志的自由受到限制的不愉快感觉。这一点,可以说是管理者领导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20世纪80年代,清华紫光同其他企业一样,实行的是“工厂制”。集团成立后,1996年开始实行“事业部制”,集团由总部、事业本部、事业部、分厂四个层次组成,其职能分别为战略决策和投资中心、专业化经营发展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
事业部制是一种分权运作的形式,首创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杜邦公司。它是在总公司领导下设立多个事业部,各事业部有各自独立的产品和市场,实行独立核算。事业部内部在经营管理上则拥有自主性和独立性。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最突出的特点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即总公司集中决策,事业部独立经营。这是在组织领导方式上由集权向分权制转化的一种改革形式。
清华紫光的事业部制,外界一般认为是学习或模仿日本的体制。实际上,它更多地学习参考了美国GE的管理体制。清华紫光在很多方面带有明显的GE痕迹。
美国GE的组织机构变迁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60年代的分权运作,促进了主业的增长和经营的多样化;二是20世纪70年代根据公司总财源的分配来安排下属单位的战略需求,让各下属公司建立战略事业单位,使全公司扩大了规模、增加了产品的种类并使利润持续不断地增长;三是到20世纪80年代进入战略经营管理时期,对前两个阶段的组织模式不断进行修正。
清华紫光董事长徐井宏认为这种高度分权对市场销售具有有效刺激,但同时又发现,这种个体户式的拼杀,会造成各事业部之间盲目竞争,竞相重复使用内外资源,于大局不利,有可能形成单位销售额上升而集团整体投资回报率不高的局面,不利于集团重点扶持未来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因此,清华紫光对分权的大小、多少有自己战略性的考虑。对“夕阳型”的产品尽可能分权划小经营单位,让其随行就市;而对“朝阳型”的产业,如未来的数字化家电,则要集中人力和财力,做大规模,确保竞争力。 这一点,可以说是管理者领导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以平常人而论,如果桌上摆三四部电话,尚可以应付得来,如果超过六部电话,连哪一个在响大概都分不清楚。
同样,如果要使数人同时运作,就得适当地加以分组。以一个2000人的公司为例,可以分成5个部门,一个部门又可以分为4个司,一个司又可分5个股,每股之下再分4个组,这样最小的组织单元就仅有5个人。适当地把权责委任给各部门经理、主任、股长、组长,那么指挥2000人,就如同指挥四五个人一般轻松。
军队的组织常采用三三制,这样的组织最容易指挥,办公室、工厂自不必像军队那么严谨,可以稍微放松些。例如,一个主管管理20名车床工,他可以把他们分为3个组,自己只需指挥3个组长即可。
指挥的人数与号令、命令、训令之间有很大的关系。体操的号令,只要通过麦克风,一个人就可以指挥几万人,因为集体操的动作都一样。
如果每个人的动作各不相同,也就是说对每个人都得下不同的号令时,那么能够指挥的人数顶多就是3人,而且3人就足以让管理者手忙脚乱了。而训令的方式只在于表示意图,实行的方法采用放任为主,所以是一种能指挥最多的人数的方式。至于编组中的个人,必须只接受一人的命令进行动作。如果有两位上司的话,他们同时下了不同的命令,就会使接受命令者难以适从。
因此,适当的组织形式健全之后,各级领导尽量避免越级指挥,也不允许下级随意越权上报。
总经理最好不要越过经理而直接命令下级主管,而且还要避免同级的两个部门同时对一个下级单位发布命令,因为一旦这些命令是相互冲突的,那么组织的工作就会发生混乱。
·严格的管理制度是实现良好运行的前提条件
企业首先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同时需要严格执行。企业在用人时更要如此。在用人方面日趋严格,这已经是大势所趋。松松垮垮的领导只会把一个团队搞成一盘散沙,无法协作工作。
从一般意义上讲,管理是指建立并保持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使组织里的每一个成员从个人随意状态到习惯于协调一致地完成组织目标的全部活动。管理的任务是为组织确定明确的目标,并通过各种管理活动来落实目标。由于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对组织进行管理,因此建立并保持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是管理的前提条件。同经营相对而言,管理是对各项经营资源进行组合、配置、协调、控制等活动的总称。经营资源是指人力、物力、财力、技术、资金、信息等要素。没有经营资源,经营活动便不可能顺利进行,而有了经营资源并不等于有了现实的经营,要使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巩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必须对人、财、物等要素进行更加合理的组合和配置。
管理制度是对企业或组织正常运行的基本方面规定活动框架,调节集体协作行为的制度。企业制度是比企业章程等基本制度层次略低的制度规范。它是用来约束集体行为的成体系的活动和行为规范,主要规范对象是集体,而非个人。例如,各部门和各层次的职权、责任和相互间的配合、协调关系;各项专业管理制度(人事、财务、业务);信息沟通和命令服从关系等方面的制度。组织管理体系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管理制度,它是以单独分散的个人行为的整合为目的的集体化行为的必要环节,是管理工作赖以依托的基本依据和手段。
著名企业马克西姆餐厅的用人制度十分讲究,对于员工严格任用,严格管理,使每个员工都拥有很高的素质。
严格任用就是用高标准来要求员工,以事择人,不能勉强。一旦发现用人上的失误和漏洞要及时修正,不能将就。马克西姆餐厅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在提升和任用各级管理人员时,他们有着十分严格的标准。不够条件或条件不成熟的,绝不轻易升迁。例如,没有达到领班水平的,绝不能提升为领班,即使在领班短缺的情况下,也不可改变这一原则。这样做的结果是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每一级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利于提升整个餐厅的服务水准。
严格管理主要体现在各项规章制度上。马克西姆餐厅从卫生条件到服务,甚至回答客人的各种问题,都有严格的规定。内容全面而具体,任何员工都不得违反。例如有这样一条规定:对顾客提出的任何问题,永远不能回答“不知道”。如果遇到自己不清楚的问题,应向客人说明,并马上去询问自己的同事或上级,然后给顾客一个满意的答复。这在服务人员中已经形成了一种职业习惯,即必须尽全力给顾客以满意的回答。
规章制度的建立并不困难,难的是长期有效地执行。马克西姆餐厅在这一点上,有它自己的独到之处。虽然他们也像其他企业一样有着严格的惩罚条例,但他们似乎更注重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比较自觉地遵守各项制度。
有章可循是用人的关键点,在管理中落实下去也同样重要。不能随意姑息迁就,否则就会使企业疏于管理而陷入混乱。只要全体员工都能认真主动地工作,就能够给企业带来财富。
P3-6
清华大学是享誉世界的百年名校,获得世人的一致盛赞。能够踏入清华大学的课堂学习是一件梦寐以求、令人神往的事情。清华经管学院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商学院,它是培养管理精英的摇篮。清华经管学院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g26年。当年,清华大学成立了经济系。陈岱孙于1926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赴英、法、意等国作短期的考察和研究,于1927年担任清华学校大学部经济系教授,1928年起回国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系系主任。
清华经管学院成立于1984年,朱镕基担任首任院长。清华经管学院名师云集,实力雄厚。每一位清华的经管人,都凝聚着行胜于言、追求卓越的精神。选择清华,选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座右铭,选择在地面踏实前行而非在云端舞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清华的舞台上,精彩永不落幕,每个人都会是最闪亮的舞者!
正如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给参加高考同学们的一封信中所说:进入清华,你将与大师同行。百年清华,名师荟萃,群星璀璨,众多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家名师执教讲坛、垂范学子。今日清华,既辉映着梁启超、叶企孙、冯友兰、顾毓绣、陈岱孙等前辈泰斗的熠熠星光,又活跃着杨振宁、林家翘、丘成桐、姚期智、吴良镛等当代大师的孜孜身影。你可能成为大师堂前的弟子,也可能与他们在校园中偶遇,你有足够多的机会聆听他们的教诲,分享他们的感悟,最直接地感受他们的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人们都说“学在清华”。在喧嚣的社会环境中,清华是一所安静的学校,你可以在这里专心读书、潜心学问。百年积淀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行胜于言”校风,“人文日新”精神,将潜移默化地助你完善人格、砥砺理想,引导你顽强拼搏、超越自我。
管理是一门高深的艺术,任何经营成果的取得,都是在管理中应运而生的。为此,掌握管理的妙法,必将对企业的良好运作和稳步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管理的学问与艺术,不仅是社会各界各级领导者的事情,也是一切“被领导者”应当关心的问题。因为一切领导者、管理者都曾经是“被管理者”。清华大学是中国的骄傲,其巨大成功是有规律可循的,清华的组织制度、目标管理、战略管理、精神引导、人才培养,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对我们的企业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
百年清华,继往开来,清芬挺秀,行健不息!《清华管理课》一书以实用性和指导性为原则,并结合真实、生动的案例,系统而全面地讲述了与大家密切相关的管理知识,为每一个读者学习如何做好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书中汇聚了当今世界顶尖管理大师及著名企业家的思想精华,内容涵盖了管理领域的方方面面,其中既有理论和技巧阐述,又有经典案例展示,同时加强了对管理理论操作层面的介绍,让您在阅读过程中轻松领会管理精神,掌握管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