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群芳争绝艳(附光盘我的越剧人生)》一书以金艳芳的自述为主。回忆了自己的越剧从艺历程和人生道路,其中贯穿了老艺术家对越剧老旦表演艺术的经验总结,对越剧的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平实而流畅的叙述、平和而谦逊的文风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老人家的魅力——一辈子为越剧舞台勤恳耕耘,毫不张扬、甘当绿叶。捧读间,不时浮光跃金般跳出的文字,常常令人莞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不与群芳争绝艳(附光盘我的越剧人生)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金艳芳 |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不与群芳争绝艳(附光盘我的越剧人生)》一书以金艳芳的自述为主。回忆了自己的越剧从艺历程和人生道路,其中贯穿了老艺术家对越剧老旦表演艺术的经验总结,对越剧的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平实而流畅的叙述、平和而谦逊的文风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老人家的魅力——一辈子为越剧舞台勤恳耕耘,毫不张扬、甘当绿叶。捧读间,不时浮光跃金般跳出的文字,常常令人莞尔。 内容推荐 金艳芳所著的《不与群芳争绝艳(附光盘我的越剧人生)》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金艳芳的回忆录,她11岁拜杭剧名旦袁伶悟为师学唱杭剧,作者在《不与群芳争绝艳(附光盘我的越剧人生)》中回忆了自己的越剧从艺历程和人生道路,其中贯穿了老艺术家对越剧老旦表演艺术的经验总结,对越剧的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录 春蚕吐丝金艳芳 不与群芳争绝艳 我的童年 拜师学艺 别母去嘉兴 新的杭剧团 逃难遇好人 改唱越剧 华东戏曲研究院 越剧新天地 我政治进步的动力 北京情结 八十四岁再披挂 在电视台上越剧念白课 《大义灭亲》(越剧) 越剧改革的领军人物袁雪芬 常言常新的范派艺术 虚心好学永葆青春的傅全香 澳洲的瓶刷子花 澳洲人爱鸟 在澳洲唱独脚戏 栽葱种蒜乐趣多 秤不离砣,公不离婆 附录 无私的奉献长寿的回报 严师慈母 我尊敬的老师金艳芳 我的妈妈 不与群芳争绝艳 我的电影电视演出 试读章节 我的童年 我于1922年农历七月十九出生在浙江诸暨,自幼居住在杭州1上城区的安乐桥1号。父亲的名字叫王锡德,母亲叫吕爱莲。听年长的邻居说,我是在襁褓时就被王家领养的。从我懂事起,就知道父母待我如掌上明珠,周围邻居与我年龄相仿的女孩子有好几个,就我与众不同。父母对我很娇惯。我父亲是一个职员,在机关里面抄抄写写,有一手好字。他出门上班时,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礼帽,手里还要拿根“斯蒂克”(文明杖),留着八字胡,邻居们都称我父母王先生、王师母。 邻居们以手工劳动者居多,如裁缝、丝厂工人、泥瓦匠、邮递员,还有个别的吃开口饭唱“杭滩”的。他们有什么需要书写的都会请我父亲帮忙。我们的生活还算富裕,一家三口独住一幢楼。有前楼后楼,还有客堂。堂前有画桌和八仙桌。中堂挂画,两边还有对联条幅。茶几和靠椅都是非常气派的。房子都是木结构的,和邻居也就一板之隔。 夏天很闷热的时候,等到太阳下山之后,家家户户都把小桌子、小板凳搬到门口吃晚饭,纳凉。整条街欢声笑语,热闹非常。有讲故事的,有谈家常的,有时候卖“留声机”的人来,背一个大喇叭,只要出3个铜板就可以放一次“哈哈笑”的录音。听着留声机里传出的“哈哈笑”的声音,我们也会笑得前仰后合。有一位邻居叫“二姐姐”,她会唱京戏,她教我唱过,所以我在六七岁的时候也会唱“一马离了西凉界”和《四郎探母》之类的唱段,以及一些江南小调,有时候大家也会叫我唱一段助兴。我也喜欢听大人讲鬼故事。虽然喜欢听,但是心里还是很害怕的。我一定要让大人围坐在我身边,或者是我倒在母亲怀里听。有时,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最开心的莫过于过新年了!到那天,我总有新衣新鞋穿。整条街,只有我家和裁缝铺那家是要请“年菩萨”的,奉上全鸡、全鱼、猪头三牲,到了半夜请来菩萨,点上鞭炮,请朋友亲戚来喝酒,吃年糕汤,这在我们那边叫“散福”。一直要吃到天亮才各自散去。过年,要算我母亲是最辛苦的了。从腊月廿三送走“灶王爷”开始,廿四要“掸尘”,等买、汰、烧一圈忙完,还要“守岁烛”到天亮。到了大年初一,还要烧好年糕汤,叫我和父亲起床,并说上“新年恭喜发财,吃了年糕节节高”之类的吉祥话。当我穿上新衣新鞋,吃了年糕,父亲就带着我出门去兜“喜神方”。当地风俗年初一是不串门的,年初二开始出去拜年。每次拜年回家,我总是手里拿了压岁钱,口袋里装满瓜子、花生、糖、干果之类,心里充满了幸福感。 可是在我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失业了。那时候政府搞什么“新生活运动”,好多员工被裁。父亲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只能赋闲在家,这样坐吃山空,最后只能靠典当度日。父母因为面子丢不起,只能是由我去当铺。那时我还不到10岁,吃力地背着很大一包衣服,三天两头往当铺跑。当铺的柜台很高,我人小个矮,要踮起脚,仰起头叫着“朝奉先生……”。以前当铺都是徽州人开的,掌柜的称为“朝奉”。据说徽州朝奉都是识宝的,但是实际上这些人很坏,他们欺负我人小,故意杀我的价。有一次,一件崭新的皮袄只给当了两块光洋,回家告诉母亲,她气得大哭一场。渐渐地,家里的东西都当尽卖光了,还欠了很多债。父亲只得外出打工谋生。开始的时候还会寄点钱回来,后来音讯全无了。我们天天盼日日等,等来的竟是父亲的噩耗: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个陌生人,说是父亲的朋友,告知父亲过世了。那一年,我10岁。 只有我和母亲相依为命了。没有了经济来源,还背上了一身的债,日子过得很艰难。母亲会包各式各样的粽子,逢到端午节或春节,人家都会来请母亲包粽子,那个时候可真是忙都忙不过来。忙完后,有的人家会给点钱作酬劳,但是更多的是给粽子。母亲把那些粽子拿回家,用竹竿一串串挂起来,那样我们可以吃上几个月。平时,还是靠母亲做“绕辫头”针线手工来维持生活。“绕辫头”就是裁缝师傅做好了长衫,再由女工把衣服周边缝好的一种加工模式。我有一个守寡的表姐叫陈素贞,她有3个女儿,也是靠她钉纽扣维持着“四口之家”。母亲和表姐合用着一只煤油灯在灯下做着针线,从早上做到半夜也只能完成两件男人的长衫。两件长衫的工钿只够买2升米。吃菜做饭所需要的柴火要靠我去弄回来。我表姐的大女儿叫照云,她大我2岁,但论辈分,她还是要叫我一声“小姨”。她很能干,常带我到护城河去摸螺蛳,到坟山地去拔野葱,挖野菜,也会到建筑工地拾刨花和碎木片,甚至还会到河里的木筏上去剥树皮。我胆子小,身体也弱,但是我还是鼓足勇气,一改以往的骄娇二气,咬牙跟着照云一起干。每次的结果都是照云拖呀背呀,带着一大堆胜利品回家,而我的收获实在是少得可怜。我从小养尊处优,哪吃过这些苦头?照云常常会分一些胜利果实给我,以减少我的难堪。尽管我们娘儿俩省吃俭用,但也还是不能维持我们的正常生活。最难应付的是上门要债的人。这些人当然是知道我们已经到了无力还债的地步,但还是脸色铁青,出言不逊。有的人甚至发出“最后通牒”,说出再不还钱就要采取怎么样怎么样行动之类的话。 P1-3 序言 不与群芳争绝艳 汪灏(上海广播电视台七彩戏剧频道总监,国家一级导演) 接到出版社的邀请,嘱我为金艳芳老师的自传作序,作为一名晚辈,又非梨园中人,起先我是有一些意外的。然而关于金老,我确实又有些话想说。 2013年6月,为了纪念越剧改革70周年,上海曾经上演过一出大型越剧史诗《舞台姐妹情》,我是这出戏的总导演。在最后一晚演出结束时,我们曾策划举行一个“向老艺术家致敬”的仪式,当然,我们也盛隋邀请金艳芳老师出席。听金老的家属说,那段日子,老人家很是兴奋,还为自己的出场设计添置了新衣。不巧的是,金老后来却因为身体的原因无法到场。为此,我深感遗感。 我之所以执意邀请金艳芳老师参加是有原因的。百余年来,越剧从偏隅江南的地方小戏,迅速成长为长江以南为数不多的突破方言局囿,影响大江南北的全国性剧种。在此过程中,几代越剧人始终以艺术家群像的方式呈现在艺术和社会的舞台。我一直以为,这是越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重要特征,这是足以令人瞩目的。 但以往,我们更多地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小生、花旦身上,对于其他行当多有忽略,即使有所涉猎,线条也往往是粗疏的。这其中,就包括了越剧老旦艺术。作为一位在越剧舞台上留下过许多经典作品的老旦艺术家,我们对金艳芳的关注其实远远不够。幸好,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应有的遗憾。 我有个比较执拗的看法,书本中提供给我们的历史场景往往是苍白的、漫漶的,至少是不细致的。只有在这样的场景中,植入了“人”的元素,才会变得生动、可爱。这就是我近年来,特别关注“口述历史”的重要原因。我曾经也在我们的频道中先后推出过这样的电视栏目,其中金艳芳老师的专访就深深吸引过我和广大的电视观众。 《不与群芳争绝艳》一书以金老的自述为主。平实而流畅的叙述、平和而谦逊的文风让我再一次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老人家的魅力——一辈子为越剧舞台勤恳耕耘,毫不张扬、甘当绿叶。捧读间,不时浮光跃金般跳出的文字,常常令人莞尔。我以为,把人投置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表达,即使这只是一个朴素的个人的视角,它同样具有史诗的内涵。 其实,当年的金老师在越剧演员中是颇负才名的。她的艺术人生,先后经历了越剧男班向女班的发展过程,接触过武林班、越剧等多种演出形式,而她本人,除了以老旦闻名外,还擅演正旦、彩旦。通过金老师自己的回顾和讲述,让我们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江浙演剧形式的演变,以及解放后戏剧改革、新时期越剧发展和越剧行当流派的演变有了一定了解。我想,《不与群芳争绝艳》一书的出版也是一个信号。在带给我们一个鲜活的老旦艺术家——金艳芳的同时,也体现了戏剧界对于老旦行当的重视,体现了文化界、出版界对于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优秀戏曲艺术的责任意识。 袁雪芬先生生前曾经和我讲过这样一段往事:文革后,上海越剧院计划拍摄越剧电影《祥林嫂》,当时金艳芳老师已经被迫离开她心爱的越剧舞台多年,在别处工作。是袁老执意请她出山,再三表示:鲁四太太一角,非金艳芳不能胜任。为此,袁老多方联络、四处奔波,终于让金艳芳老师再次回到了那方她熟悉的红氍毹上……这段故事,足以证明金老在越剧老旦界的地位,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聚光灯下主配演之间的惺惺相惜。 我想,如果袁雪芬先生健在的话,她应该是这篇序言最合适的作者。 书评(媒体评论) 越剧老旦艺术是中国传统越剧表演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百年越剧史上,曾经涌现出不少著名的老旦艺术家和经典的舞台形象。然而,相比于小生和花旦,当今学术界对于老旦艺术的关注和系统性研究远远不够。本书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汪灏(上海广播电视台七彩戏剧频道总监,国家一级导演) 金艳芳大姐将她一生的舞台实践经验和心得写成了一本书,这真是—件有益于我们越剧传承发展的大好事。 金大姐年青时也是一位光彩照人的花旦,后来因年龄逐渐大上去了,才改演中老年妇女一类的角色。由于她功底深厚,无论演啥角色,正派反派、好人恶人,都能演得入木三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祥林嫂》中的鲁四太太,《孔雀东南飞》中的婆婆,还有各式各样的老太婆,无一不是活龙活现。 ——金彩风(越剧名家,国家一级演员)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