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有一大批外国人活跃在中国政治军事领域,北洋海军作为一个全新的军中出现在传统的中国,必然不仅军舰购自国外,在舰队操作训练指挥上也有很多外国人。而且这批人也大多参加了甲午历次海战,甚至死在战斗之中。《他选择了中国(大东沟海战亲历者北洋海军洋员马吉芬传)》的主人公李·马吉芬即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位。马吉芬(Philo Norton McGiffin)(1860~1897)美国人,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中法战争期间来华,先后在天津水师学堂,威海水师任职。甲午海战期间,作为“镇远”号大副与中国海军一道,参加了惨烈的“大东沟海战”同当时中国海军官兵一道,奋力抗击日本侵略军。身受重伤,随着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他回到美国,终日奔走于美国当时各大舆论交流所在,到处演讲,叙说中国舰队的英勇作战。为“中国舰队”在西方遭受的不公正的舆论待遇所愤慨。1897年2月11日,也是丁汝昌,杨用霖,在刘公岛自杀的2周年纪念日,在美国医院愤恨自杀。书即是辑录了马吉芬回到美国之后写下的回忆录。对于研究甲午战争有着重要的的史料价值,尚无中文译本。
中国第一支现代意义的海军北洋海军,曾一度努力登攀到实力雄踞亚洲第一的高位。因为北洋海军的存在,东亚的制海权掌握于中国之手,而那几年也成了近代东亚海疆最风波安定的时代。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被国人寄予无限期望的北洋海军浴血作战、拼却一身也未能改变失败的战局,龙旗无助地跌落在威海湾畔。自此, “雪甲午耻”也成为了历代国人,特别是海军将士独立强国的信念所在和挥之不去的情结。
随着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海军从日本索回了甲午战争北洋海军遗物,甲午之耻似乎已然湔雪。然而甲午海军覆师之耻,并不能只看作是一支军队的军事上的失败。认真思索,实际上当时中国全社会漠视海军、海洋,漠视近代化,才是真正的致败之由,才是真正应该洗雪的甲午耻。
从这一个意义而言,《他选择了中国(大东沟海战亲历者北洋海军洋员马吉芬传)》旨在为学界研究海军历史提供更丰富的资料,使大众能对近代中国海军兴衰的历史产生深思,能对中国海洋、海军的历史与现实有更多的关注,这套中国海军稀见史料丛书用“雪甲午耻”命名则再恰当不过了。只有当全社会真正形成关注海洋的文化氛围,雪甲午耻的目标才真正有望实现。
《他选择了中国(大东沟海战亲历者北洋海军洋员马吉芬传)》由李·马吉芬所著。
第一章 要么太年轻,要么太大
这个瘦长面颊的男孩坐到了餐桌前。他扯了点炸鸡,把肉汁挤到土豆泥上,然后用他那瘦骨嶙峋的手接过刚出炉的切片面包。
他不时地说着“是,先生”和“不,妈妈”,眼睛则一直盯着盘子,心里琢磨着自己的大话别被戳穿。
但一定会的,大话总是会被戳穿。他的两个哥哥,汤姆与吉姆,已经听说了他在学校里的作为。
他甚至已经能够想象他们大声嘲笑的样子了,还有来做客的表姐的批评,姐姐莎莉同情的抱怨,以及母亲疑惑着问这问那。只有他的父亲会心不在焉地笑笑,接着吃饭。
他不能想象两位精力旺盛的哥哥会对他进行怎样的嘲弄,但不管怎么说,他们绝不会在外面让人当众嘲笑他的。但他知道自己在家里就是个供人嘲弄的把戏,12年来一贯如此。
他好歹把晚饭咽了下去,他真希望时间能过得快些,自己也长到跟吉姆一样的16岁,或者像汤姆一样的18岁,然后他们就能带自己去打浣熊了。或许母亲对他冬天的伤风感冒就不会那么大惊小怪了,或许他也就不必被自己6岁大的弟弟纳特整天跟在屁股后头了,甚至他的姐姐莎莉也会厌倦她的那些追求者,来跟他说说话了。即使父亲,或许也不会让他整天站得笔直了。
在这宾夕法尼亚农合中灯光明亮的餐桌前,一家人相互交谈着,此时菲罗·诺顿几乎已经确信自己安全了。但当甜点端上来时,吉姆以他的机灵吸引了每个人的注意,“我今天在镇上听说了一些事,我完全无法相信”。
“说来听听。”汤姆开心地说。
“菲罗·诺顿学校里的老师好像让他们为下周要写的作文拟题目。”
“这在秋学期再平常不过了呀。”马吉芬上校说道。
“爸爸,这是很平常,但除了其中一个人的答案。”
“怎么说?”来访的表姐问道。
“嗯,”吉姆接着说道,“他们都拟了关于打猎、剥玉米、剪羊毛、丰收舞蹈的题目,除了有一个男孩,说他要写彗星!” “这题目对一个小孩子来说太哿陉了吧。”马吉芬夫人说道。
表姐发誓说她已经搞不清在1872年的今天,世界变成什么样子了。
汤姆拉下脸来,“我也是这么想的,妈妈,而且老师也是这么认为。他问那个男孩为什么不写一些更熟悉的题目。”
“那个男孩是怎么回答的?”莎莉谨慎地问道。
吉姆的眼睛闪烁了一下,“那个男孩说,‘为什么不能写彗星呀?大家不都喜欢了解一些新事物吗?’”
“这可有些无礼啊,”马吉芬夫人说道,“到底是谁这么说的?”
吉姆没有理睬莎莉在他胳膊上的重重一拧,“就是您的儿子菲罗·诺顿,妈妈。他想要成为一名彗星专家!”
吉姆与汤姆同时哈哈大笑起来,年幼的纳特也跟着一同欢叫,马吉芬夫人脸上的微笑消失了。
菲罗·诺顿难过地盯着他的苹果派,心中祈祷着自己长到15岁,就能够跟自己的哥哥们顶嘴了。
这时马吉芬上校突然开口了,他有力的声音就像是敲击在桌上的木槌,“好吧,孩子们,既然对新事物这样恳切的追求让你们觉得如此好笑,就请告诉我你们对彗星有多少了解吧,说说看!”
吉姆惊讶地丢下叉子,“没有了解,先生。”
“知道一点儿。”汤姆接着说。
“那么就别嘲笑想要探求更多知识的人。菲罗·诺顿,我自己一直以来就对彗星很感兴趣,我想我们能从图书馆里找到一些关于它们的书籍。如果在座的女士们能够原谅我们……”
菲罗·诺顿昂首阔步走出餐厅,他因为刚才莎莉对他高兴地眨巴了一下眼睛,以及汤姆和吉姆的脸颊羞得通红而兴奋不已。他的父亲很少会打断四个儿子的玩闹和口水战,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就像葛底斯堡或七月四日一样!
在图书馆里,马吉芬上校把他的法律书籍搁到一边,找到了一本有关彗星的书。他把他的大长腿伸到书桌底下,让儿子坐到靠背椅子上。
“你没有对你的老师无礼吧?”
“没有,先生。我只是厌烦再写每天看到的那些东西了。我想了解一些新东西。这有错吗?”
上校笑了笑,“没错,我想我们所有人都喜欢尝试一些不同的东西。马吉芬家族的所有人都是这样。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是海盗,有些人当过雇佣兵,为别的国家打仗。你一定知道你的太爷爷纳撒尼尔(Nathaniel)是怎么来美洲的”。
菲罗·诺顿拿起桌上用作镇纸的牛角火药筒,药筒上有凹痕,上缀有十三颗星星。“因为他是个苏格兰人,与英格兰人不和。他在美国独立战争的时候参加过布兰迪维因、特伦顿和普林斯顿战役,并由于其战功在宾夕法尼亚得到了土地。”
“没错,”上校说道,“这些事情你都知道得很清楚,但我不知道你是否听说过别的故事。”
“关于他认识拉法耶特的事情?”
“不是。有一天他捉到了几个俘虏,竟在其中发现了他的兄弟。”
P3-5
所有真实的故事必须有着可信的资料来源,本书的资料正是来源于菲罗·诺顿·马吉芬(Philo Norion McGiffin)游击的储物箱中。在这个蓝色棉布内衬的木箱子里,有他写给家里的书信、他在杂志和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以及报章上有关他的故事。
在他的箱子里,还有他的中国海军军服,他带有指南针的怀表,他的手枪、佩剑、手杖,他收集的钱币以及一只小小的法国钟。箱子里还有记录着这位雇佣兵十年时间里冒险经历的照片。
但仅仅是储物箱里的这些内容还不足以写成一本书。许多年来,身处美国各地的马吉芬家族成员一直为我提供资料,他在安纳波利斯的同学也向我叙述了他们的回忆,而他们大都已经故去了。
我还得到了E.P.达顿出版社的李·安娜·黛德丽克(Lee Anna Deadrick)小姐在书籍版式方面的指导,得到了唐·马吉芬(Don McGiffin)在研究上的帮助,还有我的丈夫,菲罗·诺顿·马吉芬,他是那位大东沟的美国人的侄子,给我讲述了许多有关家族的故事。
位于阿灵顿的德克萨斯大学历史系的卡尔·吉尔伯特(Carl Gilbert)博士以及外语系的罗伯特·米勒(Robert Miller)博士,在有关历史背景与中国古文的翻译上帮助良多。
Lee McGiffin
李·马吉芬
德克萨斯,阿灵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