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活路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赖施娟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活路》由赖施娟著,孩子们爱叫我“时髦的老太太”。年轻时,只能穿蓝、黑、军绿、灰色的衣服,现在穿起了花衣服。孩子们给我买了手机、数码相机、摄像机,教会了我使用电脑……我的电脑从386、486、笔记本到一体机……换了一代又一代。

60岁退休后,无所事事,坐在这趟快车上,干什么?有点迷惑。我的家庭是有故事的,原想写点什么,仅是想,无任何行动。今天开通博客,看来是要写点东西了,回忆回忆过去,写写现在身边发生的事,也许稍有裨益。到底年岁大了,只恐力不从心,量力而行吧……

内容推荐

《活路》由赖施娟著,主要内容:是的,作为书写者的妈妈,她只是想写出她一辈子的所见、所闻和所想,写她忘不了的童真、亲情、爱情、友谊,还有欢乐、痛苦、屈辱、悲伤和孤寂。感恩与祝福是妈妈常常流露的情怀,因此,她的文字中不免有时细腻、有时粗糙。我在阅读完整本传记后,出于专业研究者而不是女儿的身份,对妈妈说过:“妈妈,你擅长写苦难。对于你经历过的苦难,也许沉淀多年,呼之欲出,你可以写得随心应手、写得很感人,因为这是来自生活的提炼。可是写游记、写快乐的文字,你却只顾记下了具体的时间和众多的地名,像记下一天天的流水账。”

也许这是对妈妈的苛责。如今,很多年轻人已耐不住阅读与书写的寂寞,我所知道的高考结束后的一些考生,整个暑假像突得解放的人,在全国各地奔跑。我的妈妈,将近70岁,酷暑之日还坐在电脑边敲打着自己的心声,已是老人中难能可贵的了。

所以,我写下这些文字,想为妈妈的个人史做点说明。不论是夸奖还是出于专业的看法,都请妈妈包涵。

《活路》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开场白

一、童年往事

 1.警报声中出生

 2.方家下弄13号

 3.兄弟姐妹们

 4.牵婚纱

 5.分家

 6.姑娘

 7.街坊邻里

 8.外公家

 9.大舅和他的3个儿子

 10.二舅夫妇

 11.三舅和四舅

 12.3位姨妈

 13.奶外婆

 14.凤娥

 15.赛龙船

 16.烧太平窑

 17.叫彩

 18.看戏

 19.上学

 20.忆小贞

 21.夜泊鄱阳湖

二、成长之路

 1.钟鼓楼

 2.百花洲小学

 3.三眼井

 4.那一年

 5.初中生

 6.不调和色

 7.搬家

 8.李老师

 9.羽

 10.头疼的体育课

 11.跃进班

 12.上大学

 13.困难时期

 14.读书

 15.白马山农场

 16.备战

三、初恋情怀

 1.初识陈良运

 2.诗缘

 3.庄则栋的乒乓球表演赛

 4.花儿朵朵

 5.19岁生日

 6.图书馆中小插曲

 7.青山湖畔

 8.家人替我相亲

 9.甜酸之爱

四、感悟社会

 1.教育实习

 2.毕业分配]24

 3.上栗中学

 4.上班第一天

 5.挑米

 6.开学

 7.思念

 8.社教

 9.简朴的婚礼

 10.遇险

 11.死里逃生

五、蹉跎岁月

 1.灾难

 2.琐忆

 3.喜与悲

 4.下放

 5.元宵之后

 6.略下小学

 7.砌屋

 8.漫山遍野

 9.患难之交

 10.学缝纫

 11.婷妹

六、点燃希望

 1.“复钩”

 2.初入萍乡二中

 3.高中1975届

 4.我的孩子们

 5.艰难的岁月

 6.高中1978届

 7.文科班

 8.孙老师一家

 9.语文组的老师们

七、事业与家庭

 1.痛苦中奋斗的陈良运

 2.调动难

 3.春风送我回母校

 4.喜气盈门乐天伦

 5.婆婆辞世

 6.父亲的小花园

 7.从中学到大学

 8.教学改革

 9.学生实习

 10.课题组

 11.高考阅卷

 12.良运的书房

 13.笔耕的艰辛

 14.戒烟

 15.孩子们的升学考试

 16.母亲病了

 17.母亲离我们而去

八、向远处飞

 1.跨出省门全国游

 2.从北戴河到泰山

 3.云南的凤尾竹

 4.告别故乡到榕城

 5.校长的一鞠躬

 6.思乡情

 7.”男耕女织”

 8.畅游三峡

 9.刚退休的日子里

九、孤雁折翅

 1.不幸降临

 2.孝顺的孩子们

 3.病中吟

 4.依依惜别情

 5.伤别离

 6.心灵的漂泊

十、走出低谷

 1.朋友

 2.一群发小

 3.钟家福

 4.西湖赏菊

 5.家和万事兴

 6.二次婺源行

 7.乐安访友

 8.学做丝网花

 9.购物

 10.学烹饪

 11.扎粽子

十一、行万里路

 1.美丽的新疆

 2.四老太游欧洲

 3.美国之行

结束语

后记

试读章节

5.分家

1948年7月,在中正大学读书的父亲从南昌回到了家里,一到家就忙着走亲访友。一个星期过去了,那天天很热,一丝风也没有,父亲没有出门,躺在床上午睡。

前堂西厢房门口有一张竹床,快5岁的我和6岁的潭姐正坐在上面丢小沙袋玩,玩累了,两人倒头便睡。因怕挡住厢房的门,竹床往里拖了拖,对着厢房门的那头凉爽多了,我和潭姐都争着靠这头睡,于是姐妹俩吵了起来。小孩吵嘴也是常有的事,没想到伯母认真起来,拿了一根竹条打潭姐,边打还边骂:“你这该死的不死,给你吃好的、穿好的,还活得不自在。一天到晚争、争、争,争么得(“么得”是“什么”的意思)?争得大家不安生!……”母亲正在上楼,回应了一句:“小孩子嘛,不懂事,不要打了。娟,上楼去睡!”母亲唤我上楼。这真是火上浇油,伯母更来劲了,骂得更厉害:“让你做大不晓得做大,还与小的比,与小的争……”父亲在房里睡觉,已被吵醒。伯母不知道,以为父亲出了门。其实两天前,家里也发生过一件事:伯母给大姐和大嫂各买了一块丝绸衣料,比她们大几岁的母亲也想买一块,伯母掌管全家的经济大权,不同意,说:“我们怎能与小辈比?”母亲虽不再说什么,可心里当然不痛快。此时伯母骂潭姐的话,大有指桑骂槐之嫌。父亲在房里听见,想着祖父去世已五六年,兄弟俩各有一大堆孩子,在一个锅里吃饭,孩子、妯娌之间都不好相处,常有磕磕碰碰,何况自己不在家。于是父亲从床上爬了起来,站在楼上栅栏边,有点生气地说:“小孩吵嘴,犯不上动气,嫌我们争了什么,我们就搬出去住!”伯母发现父亲在家,心里一震,马上停了嘴。下午,父亲真的去了湖北书院,那里有我们家的一栋房子。

湖北书院离方家下弄很近,出家门往江边走50米,不到江边,向左拐个弯进彭家下弄,再走50米就到了。真正的湖北书院还要走30多米,那里办了一所小学叫湖北小学,因我们家那幢房子就在附近,故称湖北书院,至于门牌号码早被大家忘记了。

湖北书院是幢二进深的房子,全被砖墙围住,里面分两部分,前面一部分大门与小学大门并排,与小学隔一条巷子。跨进大门,是一条水泥路,不到一米宽,四五米长,左侧是一个小巧玲珑的花园,有一个一米高的花台,种了牡丹、月季、指甲花……靠窗边有一棵很大的芙蓉树;树的两边,沿着花园围了一排美人蕉;右侧是个厨房,不大,但很有特色,长方形的,两面依着围墙,另两面都有一米多高的玻璃窗,采光很好,非常通透。再往里走,又是一扇大门,进门是一个厅,两边两间正房。厅后是板墙,左右两旁两个小门,若关上小门,就像一扇完整的木板墙。两个小门,一个门内放杂物,没有窗户,很暗,我们通常叫“黑房”;一个门内是楼梯,楼上不能住人,只放些不常用的东西。楼梯后有一个很矮的小门,可以通到后屋。不过这扇门一般锁着,这样前面就成了单家独院。后屋另有一个大门,但要通过一条一米宽、近20多米长的小巷,巷内的尽头挡住了一段,放杂物。小巷快走到底,右手边就是个大门,后屋的人便从这里进出。进了大门有个天井,上面没有遮挡,下雨天,雨就一丝一丝往下掉。天井两侧是两个敞开的厨房,只有屋顶遮盖,没有门。过天井就是厅,厅有十几米深,七八米宽,两边各有两间房,共四扇房门。

当时前屋住了一家姓杨的中医。后屋住了两家,一家姓谢,新中国成立前是职员;另一家是祖父三哥的儿子,很瘦,我们叫他“瘦子伯伯”,因是本家,也未收他的房租,给他暂住。听说我们要过来住,杨医生一家很快就腾出一间正房。父亲请人收拾打扫了一下,又请邻居曹木匠做了几样家具,有桌椅和书柜,便带着母亲、我和大弟从方家下弄13号搬到了湖北书院。当时仅搬出来住,并未正式分财产。暑假结束了,父亲又要去南昌,母亲就请寡居的姑姑过来做伴。

直到寒假父亲回来,伯父于1949年春节前夕让大哥送来6张房契:一张是湖北书院我们的住房、一张是方家弄口的店面“九福”、一张是窑屋、一张是比“九福’,小点的瓷器行屋,另两张是比湖北书院小点儿的民房。这时,兄弟俩才算正式分家。因父亲还在大学读书,全家人无其他生活来源,先后卖去了5栋,最后我们住的这栋湖北书院,在我们迁居南昌后送给了当地政府。

P

序言

有关妈妈的个人史

(代序)

2011年春,与做公众史学研究的弟弟陈新说起,网络时代的个人史写作将产生新的文学写作样式与新视角的历史写作,进而想到需要对这种写作进行关注,也可以亲自或动员身边的朋友展开此类写作实验。

我以为自己单薄,不足以向他人讲述个人的历史,于是对身边所能接触到的作家、诗人进行游说。事实上,作家、诗人们有此自觉。弟弟决定参与到这项实验中,后来由于工作、出差等各类事务干扰,他的自传写到中学时代就戛然而止。我们还对身边亲人中的潜在的写作者进行说明,有的开了头,有的表示愿意做读者,一直坚持下来写作的,只有我们的妈妈。

妈妈是承担个人史写作实验的最佳人选。她成长于文学之家,她父亲——我外公,是中文系教授;妈妈自己也毕业于中文系,发表过小说和诗词。而且,妈妈个人经历丰富:生于抗战时期,成长在红旗下,经历“反右”、社教、“十年动乱”、改革开放,是旧新两个中国、前后两个世纪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以她的家庭背景、个人见闻和亲身体验,她属于有故事的人:她身份复杂,是房地产商人的孙女、商会会长的外孙女、知识分子的女儿、农村妇女的儿媳、诗人学者的妻子;她还是“大跃进”年代的跃进生、乡村教师、市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省属大学的教授,培养各行各业的学生无数;她有过景德镇、南昌、萍乡、福州等地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经历;她行走在边疆,飞出国门;她现已退休在家,又是资深的文学爱好者,有大量的时间可以用来写作……这一鼓动,妈妈终于开了博客,在网上建立她的写作基地,认认真真地开始了她的个人史写作。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妈妈个人史写作的一个纸质成品。

我们此前所定义的个人史写作与现代科技有一定关系,也决定了它与传统的传记写作不大一样。传统传记写作对传主的身世、声望都有极高的要求,基本划定在名人上。我们所期待的新媒体个人史写作定位为普通百姓,只要有基本的写作能力,人人都是历史的记录者。与传统传记写作还有更大不同的是:我们建议保持博客上的互动形式,即以传主的个人史写作为主文本,读者评论文本成为传记的副文本,在二者的互动中,主文本为叙事中轴,副文本表现出对主文本的多重理解,有利于主文本向纵深延伸,更大程度地表现出历史的可靠性。在这样的设想和实践中,我们将得到阅读传统传记所没有的收获:有同样经历的读者提供的新史料,进一步完善写作者的认识、思路与想法;通过博客平台,我们还找到了不少历史线索和失去联系的亲友。由此可以说,这种依靠现代技术的个人史写作,不仅是废除等级观念的新观念之下的写作,而且是建立在作者与读者沟通基础上的个人史写作,它将提供更多真实的历史与文学新资料。

公众史下的个人史写作有无具体要求?至少,我们没有给妈妈任何的规定。她从个人家世写起,写家族人际,写他人命运、时代潮流、社会事件,以及她在这些人、事当中的感受。

从个人的角度,我觉得妈妈的个人史中有一些很宝贵的材料,可供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或是思想家、文学研究者去探究:

1.涉及景德镇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商业社会。由于妈妈的外祖父是那个时期的景德镇商会会长,他的发家史、颜料研究以及他在世界博览会获奖的事迹,应该成为景德镇工商业历史和瓷艺史的一部分。

2.有关景德镇民俗的材料。在妈妈幼年的记忆中,写到了景德镇的婚俗、烧太平窑习俗等,有助于了解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景德镇习俗。

3.浓缩了家族发展与中国现代教育的状况。妈妈的父母两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景德镇两大望族。第一代,一个靠卖柴起家而拥有地产,一个靠描红起家而掌管景德镇商业;第二代多为医生、教育人士等,其中有上海法学院、上海医学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正大学(今南昌大学)的毕业生和肄业生,后为景德镇著名儿科医生、西安的脑外科医生、广东橡胶厂的创办者、中国第一代防化兵、国防科技工程师、华中理工大学教授、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教授、南昌大学(后改名江西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等。这两个家族的发展与中国教育的变迁有关,特别是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西的大学和中学教育有关。

4.民间的“十年动乱”地方史料。文中对“十年动乱”时期江西多地的社会生活有所反映,特别是对1966年震惊江西教育界的“8·11”事件有重要的一笔。

5.具有代表性的文人成长记录。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爸爸是江西省著名的年轻诗人,20世纪80年代以后,成为中国文论界的后起之秀、知名学者。在妈妈的笔下,勾勒了爸爸作为中国当代一位具有时代特色的诗人与学者的转向及努力。还有意外的收获,是妈妈向读者奉献了多年来爸爸写给她的一些难以忘怀的情诗。

6.个人化的女性成长史。妈妈是共和国知识女性中的普通一员,70年来,无论她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在中学还是在大学,回忆中,她把种种遭遇和不同的感受坦陈在读者面前。

是的,作为书写者的妈妈,她只是想写出她一辈子的所见、所闻和所想,写她忘不了的童真、亲情、爱情、友谊,还有欢乐、痛苦、屈辱、悲伤和孤寂。感恩与祝福是妈妈常常流露的情怀,因此,她的文字中不免有时细腻、有时粗糙。我在阅读完整本传记后,出于专业研究者而不是女儿的身份,对妈妈说过:“妈妈,你擅长写苦难。对于你经历过的苦难,也许沉淀多年,呼之欲出,你可以写得随心应手、写得很感人,因为这是来自生活的提炼。可是写游记、写快乐的文字,你却只顾记下了具体的时间和众多的地名,像记下一天天的流水账。”

也许这是对妈妈的苛责。如今,很多年轻人已耐不住阅读与书写的寂寞,我所知道的高考结束后的一些考生,整个暑假像突得解放的人,在全国各地奔跑。我的妈妈,将近70岁,酷暑之日还坐在电脑边敲打着自己的心声,已是老人中难能可贵的了。

所以,我写下这些文字,想为妈妈的个人史做点说明。不论是夸奖还是出于专业的看法,都请妈妈包涵。

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帮助此书出版的亲友和同人。为了多些实证,高温中妈妈向多位亲友索要照片以便补充材料,得到他们全力支持。本来我们姐弟三人打算自费印刷此书作为送给妈妈70岁生日的礼物,为家庭留存。今年秋天,父母的单位,也是我在职的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为退休教师组织了庆祝首届法定老人节的秋游,在绍兴,妈妈的邻居、同事游有基教授建议她向学院提出出版申请。郑家建院长知情后立刻联系海峡文艺出版社的副社长林滨先生,得到迅速反馈,编辑室主任任心宇女士更是热心相助……因为众人关心,促成了此书的公开出版。我们心怀感激:活路,不仅仅是生活之路,还是一条通往人情友善之路。

陈卫

2012年7月27日写,12月25日补订于福州

后记

如今我的博文有幸能印成纸质本,首先应感谢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及院长郑家建先生的资助,也要感谢海峡文艺出版社的工作人员,特别是责任编辑的辛勤劳动,还有我的孩子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因纸质本的局限}生,删除了大量照片,个别片段重新做了处理,请各位见谅!

正文的一至九部分,均按博文发表时间先后顺序编辑。第十部分没有按时间顺序编辑,是因为有4篇为即兴之作,如《扎粽子》,正逢2011年端午节有感而发;《西湖赏菊》、《家和万事兴》、《乐安访友》,分别是到福州、萍乡、乐安等地与学生及同学聚会而记。编辑中,发现还少了点内容,又补记了两篇(《二次婺源行》、《钟家福》),插入其中。第十一部分是按旅游的先后顺序编排,《美国之行》是旅途中所写,当时以博文形式发表;《美丽的新疆》与《四老太游欧洲》均为游后补记,博文发在《美国之行》之后。

我的新浪博客是:http://blog.sina.com.cn/u/2131909797(怡然自乐),欢迎大家做客!

再次谢谢大家!

赖施娟

2012年6月15日完成

2012年12月18日再次修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3: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