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照镜解闷/莆田杂文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潘真进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照镜解闷》系潘真进的个人杂文集。主要内容包括:读杂文和写杂文、“红学家”与“鲁研界”、盗版商当文学评委、“社会公德”与“个人私德”、仇官心态与仇富心理和仇名情绪、“孕妇不孕”与“民营难营”、从“天之骄子”到“社会弱者”、“愤青”与“骚老”等。

内容推荐

《照镜解闷》系潘真进的个人杂文集。约160千字,是作者近年来的杂文、杂谈结集,通过对生活之中的细节和世象进行分析、评论,从而鞭挞人生的假丑恶,呼唤人性的真善美。

《照镜解闷》主要内容包括:读杂文和写杂文、“红学家”与“鲁研界”、盗版商当文学评委、“社会公德”与“个人私德”、仇官心态与仇富心理和仇名情绪、“孕妇不孕”与“民营难营”、从“天之骄子”到“社会弱者”、“愤青”与“骚老”等。

目录

对对碰

读杂文和写杂文

“红学家”与“鲁研界”

盗版商当文学评委

“社会公德”与“个人私德”

仇官心态与仇富心理和仇名情绪

“孕妇不孕”与“民营难营”

从“天之骄子”到“社会弱者”

“愤青”与“骚老”

“人性”与“国性”

书中无黄金心里有玉颜

——文化读书小品15则

照照镜

照照屈原这面镜子

特权崇拜是社会的“杯具”

当官难,当清官更难

舍得花钱“买”批评

“没有关系”也没关系

人类的共同主题

“感恩穷人”的慈善态度

不妨做个“隐形雷锋”

孩子姓氏该跟谁

谣言止于智者

农民工怎么啦

诚信出卖的不是时候

向黄禹锡学习,如何?

韩剧之“火”是谁燃的

窥探并剖析权力的肌理及病灶

解解闷

雷人之语雷倒人

我不能当官的理由

举贤不避亲

还有哪扇“门”尚未打开

小孩唱《忐忑》,让人很忐忑

记住这一天:11月8日记者节

见义勇为与后顾之忧

天价年夜饭,会是谁埋单

从潘基文的祖籍在哪里谈起

谈谈心

警惕“心理病毒”

跨越“心理障碍”

战胜“心理危机”

注意“心理营养”

走出“心理误区”

放弃“心理欲望”

增强“心理耐度”

矫正“心理偏执”

缓解“心理压力”

敲敲鼓

以妈祖文化作为莆田文化观

擦亮莆田的窗口

打“十番”与莆田文化品牌

“以百姓之心为心”

立家立业立德立言——略论莆田人的“四立”精神品格

妈祖精神之孝悌观念浅识

评评书

张克辉剧本的两岸情缘——感受电影剧本《湄洲岛奇缘》

彭燕郊书信的未了乡隋

郭风:心灵和文体的自由展开

许怀中躬耕于文艺百花园——由文艺评论集《书城旅踪》想到的

梁征的情思在诗境里绽放——读诗集《寻找雪峰》

阿钵的镜头沿着海岸走——感受摄影作品集《莆田海岸印象》

杨金远解剖男人的处女情结——评长篇小说《不是处女别嫁我》

莆田杂文作者杂文集速评

小议莆仙戏

后记

试读章节

高高在上的文学评委应该向偷偷在地下印刷的盗版商学习。

文学作品能被盗版是文学的荣幸。在文学家作家大喊文学不景气的时境里,谁的作品被盗版应该就是对谁的最高奖赏。我的这种说法也许有失偏颇,但我发现有很多被评委们推荐的作品却不为人知,也有许多获过大奖的文学作品,躺在书店的书架上落满灰尘。而一些不被评论家或评委看好的文学作品,被盗版商看好后盗印出来反而在社会上有较多的读者。

就如我的同学许可几年前创作的长篇小说《错位》,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后,没有名家评论,没有获过圈内人皆知的文学大奖,默默无闻地在读者中流传。后来在有些书店里发现有盗印的版本。我不为我同学的小说被盗版而抱不平,而是为之欢呼为之高兴。

《错位》为何被盗版?我想首先是这部小说有文学市场,有读者的阅读期待;其次是盗版商有经济眼光,知道这部小说有一定的读者数量;最后,能被盗版的小说《错位》肯定是部好小说。

好小说的标准是什么?是好看的故事情节?是能让读者感同身受的人物命运?是能吸引读者读下去的语句?是独特的题材还是巧妙的叙述?是主题思想还是艺术形式?甚或兼而有之?总之,好小说很难有一个唯一的标准。我不知道评选好小说的游戏规则是什么,但我有一个反规则的念头:要鉴别小说的优劣,应该让盗版商当评委——看看这部小说值不值得盗版。

也许有人会反驳我的观点,说是盗版商是以盈利为目的,他不是看好文学作品的质量,不顾及文学作品能否传世,而是预测盗印后有没有销售量。是的,盗版商只认准眼下的读者市场,不考虑未来的市场。然而,如果没有当下的读者市场调查,能预测读者的阅读需求吗?市场是检验作品好坏的最好试金石。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目的虽然不单是为读者着想,创作的初衷也许不为作品的销售量考虑,但是,作家含辛茹苦创作出来的作品,要是没有人或很少人欣赏,可能是作家自己最大的悲哀。文学作品在当下时世就激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如何盼后代人阅读,更枉谈流传后世。

古今中外的那些名著,一版再版,就是最好的证明。虽然有些作品是先通过评选为优秀后,才逐渐流传开来,但读者要是不认账,谈何优秀?也有很多被评为优秀的作品仍然没有人知道。当代人就不知道,后代会有人知道吗?除非后世有人专门搞文学史翻案的再经过强有力的传媒炒作,才有机会让前人遗忘了的作品重新同读者见面。然而,这种机率太少了。有哪个作家是抱着这样的幻想?所以说,作品能否流传后世,首先要看在当代是否有一定的读者数量。也有那些恬不知耻的所谓作家说:“我是为后世的读者写作。”这简直是大白天说梦话!能够流传后代的作品,应该在现代就已经在流传了。后人研究文学史,也是要考证作品问世当时对社会情形的阅读影响和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情形。

那么,我们来分析《错位》为何会被盗版,也许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盗版商是文学作品的最好评委。

也许盗版商是看好小说的故事情节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许盗版商是看好小说故事能真实的反映社会现实可刺激读者阅读欲望。小说有城乡差异、贫富差别、官商不同等的生动展示,有权、钱、色等交易的形象描述,有事业、爱情、命运等的巧妙叙事;也有不同阶层人物性格的细腻刻画,有官场、商场、情场的场面展现,有大起大落的关注人生的心理悬念……

也许盗版商看好的是小说有许多艺术技巧,可以让读者对小说所表现的内容产生共鸣,读者有共鸣的小说也许就是成功的小说。分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角度很多,普通读者是不会去考究小说的艺术手法,但作家就应该探索如何让小说博得普通的读者喜爱。要让小说有读者,作家不得不考虑创作方法,如怎样营造艺术氛围让读者受感染等等。然而,作家的艺术手法在小说行文上又必须不露痕迹,让读者感觉不到是刻意的。分析艺术特点是评论家或理论家的事,读者只是凭自我感觉阅读。其实,小说的艺术形式是融入小说内容之中的。

也许盗版商是看好这部小说可能会产生的社会反响。盗版商在读者市场调查中,肯定发现到读者喜欢什么小说。既然是读者喜欢的小说,应该就是好小说。读者有不同的阅读习惯,也有惯势阅读意识,《错位》可能迎合了读者的阅读意识。比如小说中的人物,周长生就像是《红与黑》中的于连,吴让就像是《金瓶梅》中的西门庆,故事情节有《人生》的影子,有《废都》的影子……但小说中两个走不同人生道路的人物却殊途同归似乎又只是《错位》才第一次展现。

选择盗印的标准也许就是评选好作品的标准。窃以为,好作品首先要看读者面广不广,反响度大不大,至于思想主题和艺术手法,是评委们分析出来的。为此,我要说,盗版商是文学作品的最好评委!P9-11

序言

莆田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莆田文人有强烈的著书立说的欲望,文学创作十分活跃。杂文作为文学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莆田这块沃土上,同样开得醒目。经过多年的努力,杂文创作持续繁荣,已拥有一支一定规模的杂文创作队伍。

20世纪90年代初期,莆田市杂文学会成立,时任莆田市市长的吴建华担任第一届会长。我省杂文界老前辈王仲莘同志一直关心和支持莆田市杂文学会工作。20多年来,莆田市杂文学会一直凝聚着我市杂文作者,积极开展杂文学术活动和杂文创作活动。近年来,我市杂文学会先后在《福建日报》、《湄洲日报》上举办过3届“‘雪津杯’杂文征文比赛”,在《杂文界》杂志上发过莆田籍作者杂文专版,出版了莆田籍作者杂文选辑《钟潭噌响》,连续几年配合市文联编辑出版《莆田文学》“全国杂文专号”。莆田市杂文学会还先后邀请《人民日报》蒋元明,《文汇报》朱大路、程新国,《南方周末》鄢烈山及本省的宋志坚等杂文名家、名编辑,为莆田市杂文作者及莆田学院中文系学生做杂文创作学术讲座,努力提升杂文创作水平。莆田市杂文作者也在省内外报纸杂志上发表了一定数量的文章,并多次获得各类奖项。学会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国内杂文界的认可和支持。

2009年10月,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莆田市承办了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第23届年会。全国杂文界名家汇聚莆田,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组委会名誉主任、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原总编辑徐惟诚和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组委会主任、北京杂文学会副会长李庚辰均出席年会。那次年会的完满召开,获得了与会者的广泛好评,加强了莆田杂文作者与外部的联系,拓宽了莆田杂文作者的眼界,提升了莆田杂文作者的创作品位,为莆田市杂文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莆田市领导一直关心莆田市杂文学会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支持和鼓励广大杂文作者弘扬主旋律,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为民众鼓与呼。莆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立华同志帮助杂文学会出版“莆田杂文丛书”,担任丛书顾问。陈立华同志殷切希望杂文学会在全国独树一帜,为繁荣莆田文艺创作,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文化莆田而继续努力,团结、培养、带动、激励莆田广大杂文作者,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杂文作品,发挥杂文革故鼎新、激浊扬清、针砭时弊、鼓舞人心的作用。

在莆田市文联的支持下,经市杂文学会同仁的努力,现在出版的“莆田杂文丛书”一套,有:陈天宇的《伪名人时代》、郑国贤的《鲁迅的鼻子》、许咨新的《呼唤清风》、蔡忠辉的《易变的脸》、邱南强的《灵魂的舒展》、李金贤的《猫眼内外》、潘真进的《照镜解闷》、郑志忠的《古典情思》、郑庆彬的《嘶哑蝉声》、郑玉珠的《大眼瞪小眼》。丛书的出版将成为莆田文学创作史上一件盛事,也将为莆田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贤良港妈祖祖祠热心资助杂文丛书的出版,在此顺致谢忱。

编者

2013年4月12日

后记

本书编辑过程有过焦虑也有过惊喜。

首先焦虑的是,自我感觉自己的文字够不上杂文味,编出来会不会贻笑大方?即使选编出类似杂文特征的文字,能不能凑到规定的篇幅页码?

在我为此焦虑的时候,郑谷提议我,把以前写过名家的书评,尤其是评论莆仙籍的作家的文章,精选几篇特辑一组,放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或最后一部分,对本书和对本套杂文丛书都会是独特的,甚至是亮点。

我觉得可行。虽然我有过想把文艺评论编辑成独立的一本,比较纯粹的一本文集,但听郑谷这么一说,一直想编第三本文艺评论集的念头淡化,不如先选出几篇凑数。就从电脑文档里找到“文艺评论”部分,发现有关文艺评论的文章已经积累了近百篇,近三十万字。要从这里面找出有关莆仙籍名家的评论很多。如有关彭燕郊、郭风、许怀中、吴建华、郑怀兴、周长赋、章武、章汉、杨健民、朱谷忠、黄玉石、杨金远、郑国贤、吴励生、王鸿、林春荣等等的评论。其中有关郭风和许怀中的评论文章就分别有好几篇,而有关对杨金远的评论文章,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共有十几篇。有些篇目还发表在如《江南》《滇池》《嘹望》《文艺报》《福建文艺界》等期刊报纸上。

这样一查,我就从“文艺评论”里选几篇出来,辑为“评评书”一组,放在最后一辑。在我查找自己存档的文章中,突然发现有很多人评论我已出版的两本文艺评论文集的文章。于是,我突发奇想,想把这些别人评我的文章放进本书中。我打电话征求郑谷意见,他一口就回绝了我的设想,说出许多理由,我只好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再次陷入焦虑中。

焦虑之中想到我平时业余时间写的博文。记得自己是2。04年底注册的博客,是敏思博客,断断续续更新过,可能有几百或上千篇博文。自己还是敏思博客里的“开国元帅”高级别呢。  然而,敏思博客已于今年初关闭了,停止了博客网页的运行。我记得曾经两次下载保存过自己的博文,是2004年10月至2006年7月这段时间的博文。而其他时间写的博文没有找到。

先把这个时间段的博文拿出来整理。原来自己都是在当时看新闻有感而写的,发帖的时间都标注精确到几分几秒。选了一些篇目,留下当时的写作发帖时间,权当杂文选目。先选的博文约有近百篇,其中有系列的文化读书随笔,似小品类的文字,十年前似乎在文艺副刊陆续刊登过,觉得可以收编入书。很多觉得不是杂文品类的都撤掉,剩下的还是不够本书规定的篇幅页码。

于是我又想到自己近年来依约即写的文字。《湄洲日报》言论版编辑吴双双经常向我约稿,有时还提供话题让我写,约有上百篇的快评言论短文。这样一来,本书的篇目就有了选择的余地。然而选稿是件伤脑筋的事,有些篇目看起来不错,认真审读,又发现虽然发表过但没有杂文特征。最后只好选一些篇目凑数。

那么,“精选”出来的篇目,勉强可算杂文的也只有70多篇。接下来,就是如何分辑别的操作。

起先是以题材分类,如文化、社会、官场、环保、校园、心理、外域、本土等,分成十个辑类,也感到多而杂且琐碎。干脆不分类,却在目录上一溜下来也很难看,而且排序也很棘手。最后,只好以现在这样分成五个辑组,虽然有些不伦不类,却弥散一些杂文的味道来。

其中“谈谈心”一组值得一提。这十篇标题匀称的类似励志有说教嫌疑的文字,有几篇是在十年前连载于报纸“心理健康”专栏的系列文章。当时以系列的随笔形式,剖析个别入的心理问题,定位于心理疏导,后来陆续补充。本来没有考虑选用,后来发现一段文字似乎是特地提醒我,就单列一辑,权当别样的杂文。

促我选进这一组的不知出处的一段话是这么说的:

随着社会利益的日益多元化,造成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压力增大,产生不良心态。社会心态问题已引起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高层以文件下发形式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11年4月下旬起,《人民日报》评论部刊发四篇“关注社会心态”系列文章,针对社会热点、敏感问题进行点评……

至于书名的选定也有曲折。最早以选文中一篇“过个‘心’年”为书名,觉得书中有关“心”的篇目很多。但后来有关“心”的篇目被自己撤掉很多,就想到鲁迅说过写杂文如敲边鼓,于是就选“敲敲边鼓”为书名。但郑谷说没有杂文味,不如改为“乱敲边鼓”好,就这样报给大书法家余一石题写。

稍后,我一直觉得“乱”字虽有杂文味,却与本书题材不甚合拍,也和本人的写作态度与写作性格不相符。打电话咨询余一石先生,他思考了一会儿,回话说用“散敲边鼓”比较贴切。

也对,本书内容很散,涉及的话题广,就如偶尔敲敲边鼓,这边“梆梆”两下,那边“咚咚”一下;笔调也不一致,时而板着脸孔说话,时而嬉皮笑脸反讽。

然而,在书稿篇目分辑组的过程中,还是觉得“散敲边鼓”念起来不是很顺口。最后用“照照镜”和“解解闷”两个辑名合一而成“照镜解闷”。就这样,只能再次让大书法家辛苦。然后,惶惶然把书稿交给出版社,期待着受批评。

2012年3月2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1: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