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市面甚少郁达夫直系后代的回忆性书籍,《我这一生(精)》作为郁达夫长女郁黎民女士的回忆录,讲述有关郁氏家族的近一个世纪家国往事,对于文学研究者与爱好者具有相当高史料参考价值,也可以让普通读者充分感受到,孕育出郁达夫这样近代史优秀的作家、爱国烈士的书香门第郁氏一族风采。
郁达夫长女口述历史重忆百年家国往事!
从富春江畔辗转芙蓉国里,蹉跎岁月,浮沉世事,郁氏后人今何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这一生(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郁黎民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此前市面甚少郁达夫直系后代的回忆性书籍,《我这一生(精)》作为郁达夫长女郁黎民女士的回忆录,讲述有关郁氏家族的近一个世纪家国往事,对于文学研究者与爱好者具有相当高史料参考价值,也可以让普通读者充分感受到,孕育出郁达夫这样近代史优秀的作家、爱国烈士的书香门第郁氏一族风采。 郁达夫长女口述历史重忆百年家国往事! 从富春江畔辗转芙蓉国里,蹉跎岁月,浮沉世事,郁氏后人今何在? 内容推荐 《我这一生(精)》是郁达夫长女郁黎民女士自传性质的回忆录,以朴实文笔深情娓娓道来自己以及郁氏家族一路走来的八十载风雨历程。身为著名作家、抗日烈士郁达夫长女,虽经历过苦难,老人一直保持着父辈以来的清高耿直,一生朴实低调,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让人领略到书香世家郁氏一门风采。《我这一生(精)》在具有较高的史料和研究价值的同时,亦极富可读性。 目录 序 她继承的遗产 引言 1 富春江畔的书香门弟 2 逃难贝山寺 3 抗日烽火中的浙西一中 4 浙江行署贺扬灵主任 5 桐庐田管处与民族日报社 6 大伯父之死 7 难忘我的二伯父郁浩 8 考进省立浙西一师高师部 9 一封匿名信 10 退职回家 11 南京政府的末路 12 衡阳市的江东岸分局长 13 四十年的教师生涯 14 “文革”十年 15 第二次解放 16 湖南省政协委员 17 记参加北京和浙江先后举行两次纪念会的概况 18 日本友人的爆炸新闻 19 悼天民弟 20 正妹在忆念中 21 痛别老伴 22 两周年祭 23 安度晚年 24 我的母亲——孙荃 25 再忆我的母亲 26 我的孩子们 感言 后记 试读章节 2 逃难贝山寺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战火在卢沟桥升起,从此中国陷入战争状态。平津失守,上海沦陷。战争的烽火,燃烧着半个中国。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紧张空气中,母亲只有陆续把家里的藏书和一些衣物运到离城三十里外的宵井乡下外婆家里。这时,从杭州、上海等地逃来的难民充塞着富阳街头。父亲也送王映霞及飞、云两弟等来富阳避难,就住在我家前面的春江旅馆里。有一天放学回家时,正碰着父亲对面走来,我多么想叫他一声“爸爸”,可我不敢,他也似乎认出了我,只深深地看了我一眼,我知道他也不敢叫我。真是父女相逢如陌路,后来,我回忆这一场面,曾写过一首诗自嘲: 父女当面不敢认,遥遥相对自心明。 为防醋海风波起,骨肉至亲如陌生。 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严重的心灵打击啊!谁知这一面竟是我们父女的最后一面! 等到风声十分紧急时,母亲带着我们去请祖母和我们一起避住乡下同行,祖母说:“我不走,我要守这个家,就是死,我也要死在自己家里,你们年轻人早一点走的好。等日本人来了,如果知道我的两个儿子都是日本留学生,一个在法租界任大法官,一个是有名的作家,他们见到我,也许还要行礼哩!……”祖母的固执和天真使大家无法可想,于是二伯伯把一家送到富春江南岸的环山姑母家里,母亲则带着我们三个未成年的孩子逃到江北外婆家里,好在外婆家的房子很大,我们住在二表哥的客堂楼上,很宽敞,也很舒服,谁知一住就是八年。 由于祖母的顽固不肯离家,二伯伯也只能留在她身边陪伴着她,还请了一个邻居金家阿婆给她做伴,这时富阳城里已成空城,他们三人守了半个月的空城。有一天,江南龙门来了一个人来请二伯伯看病,二伯伯要陪祖母谢绝了,谁知第二天他们还抬了一架竹兜子,说无论如何要请他去救护一个产妇,下午仍送他回来。在这种情况下,祖母开口了,说我有金家阿婆作伴,你就去去就回。“以为仅一天的时间也不见得会有大变化”。谁知,恰恰在这一天,等二伯伯看病回来,下午富春江就封了江,二伯伯无法回城。也就在这一夜,日本兵进了富阳城。祖母无法逃出,只有和金家阿婆带了点炒米粉等干粮躲在“松筠别墅”后面的夹墙弄里,在又惊又怕,又饥又寒的情况下,在那年除夕晚上离开了人世。 以后,二伯伯想尽一切办法,托游击队把祖母的遗体弄到环山,证件是祖母的一付假牙和手上的一只凤滕镯。噩耗传来,母亲去了环山,参加了祖母的葬礼,这是在抗战中我家第一个死于敌手的亲人。 这时,江北常有日寇出来扫荡。当日军来时,我们就逃到离外婆家三里路的贝山寺,在不远的山上(是外婆家的山),外婆家常年有一个大棚子在那里,当风声紧时,我们就上山躲进大棚子里。我们人人都有一个警报袋,里面装着炒米粉和换洗衣服,以防万一失散。确实紧张了一段时间,等听到日军扫荡回城后,我们又从山上回到庄屋里,甚至回到外婆家里。 不论在山上还是山下,母亲总不肯放松对我们的学习。在没有教师、没有课本的情况下,她每天教我们学一篇古文,第二天早上背出来后才准吃早饭。我读的那一些古典文学,大多数是那时候学的。有时母亲也讲一些岳飞、杨家将和文天祥的故事给我们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就是这时候学的。那一年,虽说是逃难在乡下,不论是赤日炎炎的白日,还是风雨潇潇的黄昏,我们都没有放松自己。现在回想起来,我真得感谢母亲对我们的严厉教育。这样的生活,我们在贝山寺庄屋里住了将近两年,有时姐弟三人玩得无聊,反正外婆家四个纸槽有的是破纸,我们就用它来办刊物,取名《零碎》,是个月刊,稿件由我们三姐弟供应,轮流做主编,读者是母亲,当然是唯一的一个读者。到1938年秋天,天民弟、正妹都到邻县新登去读高小了,天民弟是读补习班,我一个人留在家里也日夜用功,小娘舅这时也参加抗日武装在打日本鬼子,所以小舅的书房这时已成了我的书房,小舅丰富的藏书成了我的宝库。每天上午我复习高小的功课,下午和晚上就沉醉在小说的故事里,时喜时悲。这时,我不但能看《茶花女》等小说,还能看《长生殿》《牡丹亭》《燕子笺》等剧本。同时,母亲也介绍父亲的作品如《沉沦》《日记九种》等,这时,我才彻底知道母亲被弃的原因是由于第三者的介入。在喧嚣人口的《日记九种》的背后,有谁会想到我们这被弃的母子四人的痛苦,真是“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从此,我怕人提起父亲的名字,我也不想提起它。因为一个被父亲抛弃的孩子的自尊心已深深地被刺伤了。我感到了“难堪”和“不幸”! P20-23 序言 序 陈子善 屈指一算,研究郁达夫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如果从与王自立先生合作编订((郁达夫忆鲁迅》出版算起,已有整整三十一年了。尽管成果不多,进展不大,但有一点足堪自慰,作为研究者,我与达夫的子女和后人一直保持着虽不十分密切却很融洽的交往。 由于地理的原因,我与达夫长子郁天民先生、次子郁飞先生来往较多。曾多次到富阳拜访天民先生,到杭州拜访郁飞先生,多次与他们长谈,多次在郁达夫研究上得到他们的启发和帮助,当然,也有不同看法的交流和探讨。尽管如此,因为话题大多围绕达夫展开,我对他们两位自己惨痛经历的了解反而不是很多。而今,天民先生早已作古,郁飞先生远在美国而且患病,想再请教他们也都不可能了。 这就该说到郁黎民先生这部感人至深的回忆录《我这一必了。黎民先生是达夫先生的长女,今年已高龄89岁。我1985年秋到富阳参加郁达夫殉难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首次与黎民先生相识。以后又数次在富阳见面。她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天民先生曾告诉我:姐姐是教书的,与你同行。这使我对这位同行前辈倍增敬意。 但是我当时并不知道黎民先生像她几位弟弟一样,也继承了父亲的文学才华,是一位出色的女诗人,文章也写得好。及至最近读到她的《郁黎民文存》,读到她的《我这一生》书稿,我才发现必须重新认识黎民先生。 在《我这一生活》中,黎民先生以饱蘸感情的笔触,追忆了父亲郁达夫、母亲孙荃、大伯父郁华、二伯父郁浩、丈夫邹陔笙、弟弟郁天民……追忆了自己从童年直到老年,曲折的、磨难不断而最终仍有欢笑的人生历程,写得真切生动,催人泪下。 拜读《我这一生》之前,虽然我对黎民先生那代人先是身处乱世,后又遭遇“文革”浩劫的经历已有心理准备,但还是没有想到她吃过那么多苦。她作为女儿,其实跟父亲没见过多少面。抗战爆发,达夫送王映霞和郁飞、郁云两子回富阳避难,与她见最后一面,父女竞“相逢如陌路”,读到这里,不能不唏嘘不已。黎民先生自小在外闯荡,当过抄写员、报社校对、战地记者、会计等等。在炮火连天中独自艰苦地谋生,好不容易在浙西一师高师部求学毕业后与深爱着她的邹陔笙喜结连理。1949年以后,她随丈夫在湖南担任中学教师,从语文教到数学,还担任班主任,为培养祖国花朵尽心尽力,尽管也已备受歧视。“文革”风暴骤起,她一家又成为“被押解的囚犯”,赶回丈夫老家务农改造,以致她一度萌生去意……黎民先生的种种不幸遭遇,正是中国一代知识分子苦难的缩影。 《我这一生》不仅写出了黎民先生一己之坎坷命运,也为郁达夫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特别是《我的母亲——孙荃》、《再忆我的母亲》两章,将母亲对达夫的一往情深,母亲含辛茹苦培养达夫骨肉成人,追忆至为真切,虽然只是点点滴滴的小事,但是对认识孙荃夫人其人其诗其事却不可或缺。 尤其是书中对1985年夏秋北京郁达夫纪念会和富阳国际研讨会的记述甚详。达夫八个子女在达夫殉难整整四十年之后首次相聚于北京,这件事本身就令人感慨万分。而富阳的研讨会,有汪静之、许杰、楼适夷、柯灵、唐瞍、黄源、王西彦、杨纤如、范用等达夫身前好友、文坛前辈出席,盛况空前绝后。我虽然也有幸与会,但时光悠悠,当时的具体情景已难以记起。而《我这一生》中记录了黄源、楼适夷、柯灵、许杰、杨纤如、汪静之、唐弢等位前辈的发言摘要,弥足珍贵。我不但得以重温,而且再次从中发现这些发言的重要价值。黄源追述达夫与鲁迅的交谊,柯灵阐发评价作家的“三个环节”,许杰回忆与达夫一见如故,汪静之赋诗赞扬达夫“绝无虚伪真名士”,唐弢检讨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对达夫评价不足,这些直至今日仍会给研究者以莫大的启示。 除此之外,《我这一生活》中还有不少回忆颇堪注意。如黎民先生写到1939年在浙西一中求学时,受到国民政府浙西行署主任贺扬灵的照拂。贺扬灵是达夫在武昌师范大学执教时的学生,著有新诗集《残叶》等;如1949年郭沫若给“黎明世侄”的半通书简残页;如1962年9月29日冰心在《光明日报》发表《郁达夫(满江红)词读后》对她的触动,引发她撰写悼念达夫的诗文(书中误记作1965年),等等,都是郁达夫生平和研究中不应该忽视的一鳞半爪。 总之,黎民先生这部《我这一生活》是难能可贵的,值得一读的。作为后辈读者,我有幸先睹这部书稿,写下这些粗浅的感受,表达我对作者的感谢和敬意。同时,我由衷祝愿黎民先生健康长寿,期待下次见面,再共话达夫和孙荃夫人,这是我们共同的永远说不完的话题…… 2013年5月12日于上海梅川书舍 陈子善,生于1948年,上海市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中文学刊》主编。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文学分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著有《文人事》《发现的愉悦》《迪昔辰光格上海》《边缘识小》《沉香谭屑》《雅集》等书,编订《郁达夫文集》(十二卷)《郁达夫研究资料》《回忆郁达夫》以及周作人、梁实秋、张爱玲等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集和研究资料集多种。 后记 《我这一生》记录了我一生的经历,也记下了我一生的悲愁。八年抗日战争,使我失去了年老的祖母,和在上海殉职的大伯父郁华,还有我的父亲,这血海深仇是我们兄弟姐妹永远牢记不忘的。解放战争中,我随我的丈夫回到湖南,他参加了地下工作。解放后我们来到桂阳县一中学教书。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他的所谓的历史问题的株连,一家人受尽侮辱。好在我们意志坚定,在1991年接到上级通知:“邹工作时间从1949年3月开始,改退休为离休。”四十多年来的侮辱总算到了尽头。我们也总算可以无愧地说:“我们经受了历史的考验!”他也延长了十年寿命,享受了十年的老干部待遇。 感谢湖南出版集团龚曙光先生和湖南文艺出版社刘清华社长、陈新文副社长、编辑任勇文女士的关心及大力支持。感谢书画大家黄永玉老先生题写书名,还有著名书法家赵玉林老先生书页题签。 还有上海华东师大教授陈子善、浙江作家李杭育先生为此书写的序,还有我的学生陈秉安君的代序,一并在此表示感谢! 郁黎民 2013年3月 书评(媒体评论) 在《我这一生》中,黎民先生以饱蘸感情的笔触,追忆了父亲郁达夫、母亲孙荃、大伯父郁华、二伯父郁浩、丈夫邹陔笙、弟弟郁天民……,追忆了自己从童年直到老年,曲折的、磨难不断而最终仍有欢笑的人生历程,写得真切生动,催人泪下。 ——学者陈子善 这是一本自传体的纪实文学,细腻、真实地记录她从20世纪20年代到21世纪初年的郁老师近90年的人生,抗日战争、国内战争、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从富阳南门阜头父亲“解开了身上的皮袍子”把襁褓中的她送到外婆家,到战乱中偶然的爱情花开嫁给国军秘书邹陔笙;从文化大革命中劝告丈夫收起自尽的麻绳,到作为湖南省政协委员重回物是人非的富阳老家,从代表亲属将“郁达夫文学奖”授予铁凝等著名作家,到桂阳城边空院中满头白发的郁老师怀念老伴的《忆江南》…… ——作家陈秉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