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作家赵树理有“铁笔圣手”之称,他一生坚持为农民写作,为农民代言,深受农民喜爱。《赵树理在晋城》是“赵树理研究”之一。本书收录了三十篇回忆赵树理在晋城工作生活期间的文章,真实再现了他贴近群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创作态度。《赵树理在晋城》由赵魁元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赵树理在晋城/赵树理研究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赵魁元 |
出版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民作家赵树理有“铁笔圣手”之称,他一生坚持为农民写作,为农民代言,深受农民喜爱。《赵树理在晋城》是“赵树理研究”之一。本书收录了三十篇回忆赵树理在晋城工作生活期间的文章,真实再现了他贴近群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创作态度。《赵树理在晋城》由赵魁元编著。 内容推荐 《赵树理在晋城》一书,主要收集整理了熟悉赵树理在晋城活动情况的亲友、朋友的回忆文章和相关研究成果,以及联合《太行日报》先后两次开展征文活动的部分征文。征文内容广泛,涉及各个县、区和各个方面。特别是同赵树理生活工作过、一生深受赵树理影响的人,深情回忆着赵树理的事迹,如年届九十的上党梆子研究专家栗守田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马正瑞老师,《十里店》中女主人公马红英的生活原型、原陵川县政协主席董小苏等。 《赵树理在晋城》由赵魁元编著。 目录 赵树理与晋城 永恒的记忆 回忆我的父亲赵树理 赵树理老师在洞庵 赵树理在板掌 穷孩子崔武俊上中学 赵树理在晋城二三事 赵树理与灵泉洞 老赵,山旮旯人无尽的思念 求实典范 赵树理创作《谷子好》前后 赵树理的几段箴言 四级书记听群众发言 赵树理三改《前岭人》 关于赵树理同志一次讲话的回忆 我的启蒙老师 赵树理与潘永福 赵树理眼中的陵川第一山林场 赵树理两到陵川第一山林场 赵树理在黑底的几件小事 同赵树理在黑山底的口子 赵树理无微不至关心晋城知青 在欢送城市知识青年下乡插队大会E的讲话(记录稿) 赵树理与《万里的女帅才》 打开赵树理尘封四十七年的笔记本(节选) 我陪赵树理的一段日子 在赵树理身边工作的日子 忆赵树理艺术生活片段 我与赵树理因戏结缘 我永远的老师赵树理 阳城剧团唱响太原誉晋 写《焦裕禄》的那段历史 赵树理和晋城县曲艺宣传队的情缘 缅怀人民作家赵树理 赵树理和普通一兵 最后一次党费 走近赵树理(后记) 试读章节 赵树理与晋城 韩文洲 赵树理于1906年9月24日生于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赵树理上初小是在尉迟村小学,在榼山上的高小。赵树理十八岁初次做事是在沁水县野鹿村和板掌村当小学教师,1925年还到阳城县冯村教过私塾。1927年,学校放假,赵树理曾同常文郁到晋城的东常村、冶底、梨川一带搞革命宣传活动。1929年春,赵树理在沁水县城关高小当教员,一个多月后,即以“共产党嫌疑犯”被捕人狱,并被押解到太原,人“自新院”坐牢。1931年,赵树理在洞庵高小任教。1937年,他在阳城县第四区任牺盟会特派员;1938年,当了阳城县第四区区长。可以说赵树理的青少年时代大都是在阳城、沁水度过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赵树理在阳城、晋城先后兼职过县委副书记。高平县他也到过多次,《谷子好》就是他在高平写的。陵川县他到过陵川第一山林场,“栉风沐雨种油松”那首诗就是他写给陵川第一山林场的。他还在陵川县黑山底村生活过近一个月,为剧本《十里店》的创作积累了生活素材。总之,赵树理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晋城人,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人民作家。 正因为赵树理生长在晋城农村,所以赵树理最熟悉、最了解的是晋城的农村和农民。赵树理同晋城农民一样最爱州底戏。至于他创作的小说和戏剧,其生活习俗、其语言无不打上晋城农村的烙印。人们都知道赵树理在太行山区左权县一个村子搞过调查,听说了民兵小队长岳冬至和女青年智英祥谈恋爱的事情。在这个事情的基础上,赵树理写出了《小二黑结婚》,但在小芹的身上有赵树理妹妹的影子,在二诸葛身上却有其父亲的影子,对于小芹、二诸葛的塑造,岂不明明是左权人表面沁水人风骨吗?不仅如此,在赵树理的作品中,无论取材于山西,还是取材于河南,其生活气氛、风俗习惯、语言成分都是以晋城、沁水的生活习俗和语言为基础为基调的,如三仙姑的下神方式,如《李有才‘板话》里老槐树树底饭场的情景和李有才窑洞的景象,如《刘二和与王继圣》里庙上唱戏社首们拼灯、挂灯、社房吃饭、村长看戏等习俗,如《登记》里艾艾等口含罗汉钱、正月十五闹元宵、小飞娥回娘家的习俗,如《福贵》里旧社会吹鼓手在农村的地位,如《李家庄的变迁》里开头的庙官打钟、村长罚人先吃烙饼的恶习等,无不是州底一带即今晋城市各地的风俗习惯逼真的反映。在赵树理的作品里,他的语言虽然是大众化了的语言,但是总还留着州底语言的特色,如《小二黑结婚》里的“三仙姑却着了急,她跟小芹虽是母女,近几年来却不对劲”;如《李有才板话》里的让吃油炸糕,有才一边接着一边谦让道:“你们自己吃吧!今年煮的都不多”;再如“有差事都派到老槐树底,谁不是慌着给人家支”;还有《刘二和与王继圣》里的“满囤在开戏时候还给他们打家伙”等,其中的“不对劲’’(互相的矛盾)、“今年煮的却不多”、“慌(连忙)着给人家支”、“打家伙(乐器)”就是州底一带的方言。总之,赵树理的文学语言是十分民族化、大众化的,是十分生动和幽默的,但是他的语言总还多多少少留下了州底方言的痕迹。这说明赵树理最熟悉的地方还是州底一带,赵树理最熟悉、最运用自如的语言基本上还是州底方言。一个作家的语言没有一个地方的方言作基调是不可能的。 晋城农村的生活风俗、晋城农民的大众语言造就了赵树理文学作品的内涵。赵树理生在晋城长在晋城,在晋城写而又多写晋城,也可以说是晋城哺育了赵树理,而赵树理的作品说明,晋城该是个多么好的地方啊!可是谁能想到赵树理最后走上厄运也是在晋城开始的。1966年,赵树理正好兼职晋城县委副书记,当那场浩劫来临之际,给赵树理糊大字报就是从晋城开始的;从人民作家忽然变成黑帮,变成冈犯,变成斗争对象也是从晋城开始的。当然,问题并不在于晋城,而在于那场浩劫。从此赵树理便被打翻在地,直到冤死狱中。我们的语言大师、人民作家、写农村生活的“铁笔圣手”,竞如此让那场浩劫活活折磨死,怎不令人悲愤! 好在拨乱反正,赵树理仍然以语言大师、人民作家、写农村生活的“铁笔圣手”的形象活在广大人民心中。现在他的著作不仅出了四卷本的《赵树理文集》,并且由董大中主编又出版了五卷本的《赵树理全集》。赵树理不再写中国农民了,但又有许多人争先恐后地写赵树理,所以陆续有《赵树理传》《赵树理评传》《赵树理》《赵树理年谱》等书的出版。赵树理虽然离开我们已有二十六年(注:该文写于1996年),但是至今还有许多中国人、外国人研究评介赵树理,没有忘记赵树理。赵树理将同他的名著《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登记》《三里湾》等,同他那支铁笔塑造的艺术形象小二黑、小芹、三仙姑、二诸葛、李有才、老杨、常有理、胡涂涂、小腿疼、吃不饱等一齐永放光辉。P1-3 序言 晋城赵树理研究会决定将有关赵树理与晋城的文章结集出版,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赵树理诞生在晋城,这一方水土哺育了他,滋养了他。他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从这里开始他的创作生涯。20世纪30年代他参加了革命,在解放后的几个重要时期,他又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工作、创作,在与左倾思潮作斗争中,表现出他实事求是的高贵品质和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革命精神。他热爱这块土地、这里的人民,与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他的小说和戏曲长久地保留在晋城人民的心中。他是晋城的骄傲,也是晋城人民的话题。他的音容笑貌、他的诙谐幽默、他的刚正不阿、他的高风亮节,这部集子的三十七篇文章,都有精彩生动的叙述。 是晋城文化(还有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培养了他,使他能以一个成熟作家的姿态走上文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的革命斗争,给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他编织了那个时代最动人的故事,也使他的知名度在解放区仅次于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他用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告诉人们如何在共产党领导下和封建反动势力、地主恶霸作斗争,去争取翻身和解放。他用诙谐的笔触,讽刺了愚昧落后和自私守旧,启迪人们如何告别旧世界,走向新生活。他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启蒙者,他用自己笔下的人物,启发人们如何挣脱旧思想的锁链,如何实现新的觉醒。 其实,解放后赵树理在晋城生活、工作的时间只有两个“一年”。第一个“一年”是1958年底到1959年8月,阳城、沁水合并后他担任县委书记处书记。第二个“一年”是1965年春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他担任晋城县委副书记。对于赵树理的一生来说,这两个“一年”无疑是短暂的。作为作家,这两年他也没有创作出足以传世的作品,但对晋城人民来说,这是零距离认识赵树理的两年。以前的赵树理,对他们来说是神秘的,是通过小说和戏曲了解的,是朦胧的;这以后对赵树理的了解,才是亲切的、活生生的、高大的。 按照赵树理的话说,他的创作最顺畅的时期是20世纪40年代。他走进了抗日斗争的雄伟行列,用群众的语言,用他们熟悉的形式,用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唱出了时代要求的歌。新中国成立后,赵树理开始受到批评和指责,但他还是怀着轻松愉快的战斗心情,经常回到山西,投入到合作化运动中,写出了《三里湾》。在那个多事之秋,他不是胡适余党,不是胡风反革命集团成员,也不是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成员,政治斗争的风浪没有冲击到他,使他平安地进入1958年。 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足迹踏遍晋东南和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他回尉迟探母,到沁水一中看望女儿并和师生座谈,在高平编唱《谷子好》,深入陵川第一山林场,到陵川黑山底采访董小苏……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1958年12月,赵树理出国归来后便匆匆赶到阳城县上任。他是受“大跃进”热烈气氛鼓舞而主动要求回来的,但是他面对的却是甚嚣尘上的共产风、浮夸风,是文艺“放卫星”等可笑的局面。出于一贯秉持的实事求是精神,出于一名共产党员的良知,他批评,他论争,他抵制,对于极左思潮造成的危害、对“盲目冒进”,他公开撰文进行抨击。他的行为使少数领导人不满,但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并且成为长久怀念他、赞颂他的话题。需要特别一提的是,1959年夏,他根据实际工作中的所见所闻,写了一篇《公社应如何领导农业生产之我见》,大胆地揭露了“大跃进”中的种种问题,并上书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结果被陈伯达转给了中国作家协会。当时正好庐山会议刚结束,全党开展了一次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运动,他的信被认为是和彭德怀“一腔两调”,是“攻击三面红旗”。于是他被召回北京,接受一次又一次严厉的批判。鲁讯先生说过,那些为民请命、舍身求法、拼命硬干和埋头苦干的人,是中国的脊梁。当错误倾向一时占据上风,当“左”的思潮和不良风气汹涌而来的时候,有的人同流合污,更多的人随波逐流,而赵树理却挺直了脊梁。实践证明赵树理是正确的,之后的大连会议上,赵树理又一次得到了肯定,重新受到推崇。赵树理一生保持着和农民的血肉联系,关心农民的疾苦,关心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倾听农民的呼声,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他不计名利地位,不惧政治风险,勇于讲真话,厌恶放空炮,敢于直陈己见,为民请命,成为人民的代言人,这是赵树理生命的亮点,这是赵树理长期被人民传诵的原因所在。 1964年,赵树理把家搬到太原;1965年,他来到晋城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像以往一样,由于平易近人的作风、幽默风趣的谈吐、“爱管闲事”的性格,赵树理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佳话,这部集子中的文章就反映了他的这些风格。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赵树理到晋城,一边深入生活,一边在构思写作长篇小说《户》。这是他多年的创作构思,他在大连会议等几个公开场合宣布了自己的构想,他在给巴金夫妇的信中也讲到了他的计划。他是想写一部农村变革的长篇巨著。他曾经向身边的同志讲述过《户》的故事梗概和众多人物形象。1966年2月,新华社播发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焦裕禄的热潮,许多剧团把焦裕禄的事迹搬上了舞台,晋城县剧团也移植了一台焦裕禄的上党梆子,并请赵树理观看。焦裕禄的事迹让赵树理深受感动,他按捺不住,他要写焦裕禄。他有了河南之行,一些文章详细回忆了他采访和创作《焦裕禄》的情景。有人说赵树理写焦裕禄是为了回击某些人说他不写高大英雄人物的指责,有人说他是为了顺应当时文艺大写英雄人物的趋向,而我觉得这是赵树理戏剧情结的又一次展现,是他生命中为人民服务闪光思想的最后一次实现,是他毕生追求的最后一搏。赵树理和他的老友、他的研究者都深知,他对戏剧的爱好甚至超过小说,都知道他的名言“生于《万象楼》,死于《十里店》”是对他戏剧人生的概括。赵树理是以小说名世的,小说使他“名利双收”,一个时期的生活靠的是小说的稿酬,小说创作对他来说是轻车熟路。他为什么要放下《户》的写作而写《焦裕禄》呢?况且,他刚刚经历了《十里店》的挫折,伤心之余,何必要再做冯妇?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的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从实践中、从切身体会中认识到,戏剧是农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看戏是农村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为农民写戏,是作家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对人民最好的回报。 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讨论《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会议邀请赵树理参加。会上,赵树理和陈伯达发生了争论。争论汇报给毛主席后,毛主席很重视赵树理的意见,对初稿做了修改。六十多年后,当“三农”问题重新摆在我们而前时,我们能从赵树理那里得到什么启示呢?人所共知,赵树理把自己的小说看作是问题小说。这个问题,一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本身是否正确的问题,二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贯彻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只有正视问题、揭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而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实践中,才能发现和解决问题。赵树理的一些意见事后被认为是正确的,就是因为他和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忠实地执行了毛主席提出的“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的教导。赵树理经常给地委领导、省委领导、中央领导写信反映农村的情况,这在作家(包括领导干部)中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往往是报忧不报喜,更是让某些领导不高兴,甚至为自己招来批判和指责。但他不计个人名利地位,忠实于生活,忠实于真理,对党讲真话,他秉持的是高度的党性原则,坚守的是一个党员作家的良知。这样的品格和风骨,弥足珍贵,最值得提倡。因此,《赵树理在晋城》一书,也值得各级领导一读。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后赵树理时代”。改革开放在深入,城市化步伐在加快。农村在分化,一部分村子早已富起来了,一部分村子还不富裕;一部分青年人进入了城市,一部分人还固守着家乡的土地;阎恒元、李如珍式的人物没有了,高志新、李天泰式的人物可能还存在;看戏的人少了,上网的人多了;公路村村通,电视、网络全覆盖,农村已不再闭塞,山区和城市信息相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一大批像赵树理那样的作家、艺术家,需要一大批新时期的《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我们在前进,我们需要向前看,但也需要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发掘和继承他们的精神财富,做一个有良知、有责任的人。 在第九次全国文代会和第八次作代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四个坚持”的希望,深刻揭示了当代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他要求文艺工作者“走到生活深处,走进人民心中,把艺术才干的增长、艺术表现能力的增强深深植根于生活,植根于人民”。这部集子中的文章,回顾了赵树理在晋城的活动,使我们看到一个榜样,是理解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的最好注解。 后记 《赵树理在晋城》一书即将付印,我心里涌起一丝欣慰。 2006年,赵树理先生一百周年诞辰。从北京到太原、从晋城到沁水,各种纪念活动隆重而热烈。赵树理文学馆落成,电视连续剧《赵树理》在央视黄金频道热播,上党梆子现代戏《赵树理》晋京赴省到济南演出引起轰动,喜悦的人们奔走相告:赵树理回来了。然而,各种纪念活动之后,也有人提出疑问:赵树理是不是离我们太远了?也有人觉得,赵树理作为一名享誉全国的人民作家,是不是参加革命后就成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历史并非如此。赵树理从学生时代即在家乡投身革命,当过老师,抗日战争初期曾出任阳城抗日区政府区长、牺盟会主张公道团团长,新中国成立后两次回家乡挂职县委领导。他出生在这里,他热爱这片沃土,他更爱家乡的人民。他多次说过:“中国就数山西好,山西就数晋东南好,晋东南就数沁水好,沁水就数尉迟好。”他的足迹踏遍了晋城的山山水水,每一片热土都渗透着他关心家乡人民、关心家乡建设的心血。如何把赵树理一生和晋城人民息息相关的事记载下来,让现在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一个活生生的、亲切的赵树理?担负着纪念、研究、宣传赵树理这一光荣使命的晋城市赵树理研究会决定把《赵树理在晋城》作为一个研究课题来做,将研究结果编辑成书出版。这就是《赵树理在晋城》一书的由来。 《赵树理在晋城》一书,主要收集整理了熟悉赵树理在晋城活动情况的亲友、朋友的回忆文章和相关研究成果,以及联合《太行日报》先后两次开展征文活动的部分征文。征文内容广泛,涉及各个县、区和各个方面。特别是同赵树理生活工作过、一生深受赵树理影响的人,深情回忆着赵树理的事迹,如年届九十的上党梆子研究专家栗守田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马正瑞老师,《十里店》中女主人公马红英的生活原型、原陵川县政协主席董小苏等。在赵树理身边生活工作过的有关人员则为我们提供了体现赵树理崇高人格的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有的可以称为研究赵树理的重要资料,是第一次面世,如赵树理的女儿赵广建女士捐赠给赵树理文学馆的赵树理笔记,详细记载了赵树理任晋城县委副书记期间关心农民生活、重视农业、精心组织农业生产的真实经历和真知灼见;泽州县陈守裕同志提供的《在欢送城市知识青年下乡插队大会上的讲话(记录稿)》,填补了赵树理研究的空白。由于年代的久远,“文化大革命”动乱中大量关于赵树理资料的被毁,一些当事人的离世,有些资料收集困难,给本书的编辑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赵树理研究会的同志,对仍然健在的老同志和当事人多次访谈,广泛吸收不同时期特别是新时期赵树理研究的成果,在尊重史实、尊重作者情感的基础上,精心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文章,逐篇进行了认真的梳理,经过相互印证,纠正了个别文章中出现的记忆偏差和遗漏。应该说《赵树理在晋城》一书比较全面地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赵树理在晋城的活动历程,从工作、生活、文学艺术创作等不同侧面反映了赵树理关心家乡、关心家乡人民、参加家乡革命和建设的业绩和高贵品质,真实地还原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和晋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可亲可敬的赵树理的形象。赵树理正向我们走来。在这里,我们衷心感谢一切关心支持《赵树理在晋城》一书出版的同志们,感谢那些积极为本书投稿和提供资料的同志们,尤其要感谢中国赵树理研究会顾问、山西省文化厅原厅长成葆德先生以《疾风知劲草》作题为本书作序。曾在晋城工作多年的成葆德先生一直十分关心、支持赵树理研究,近年来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潜心通读了《赵树理全集》,自觉地投身于赵树理研究,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赵树理研究的动态和信息,写出了不少令人深思的研究文章。他深知在当今条件下研究赵树理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充分肯定了《赵树理在晋城》一书出版的必要性,他以领导者的视野和学者的严谨,科学概括了赵树理的一生,探讨了家乡文化对赵树理成长的哺育,讴歌了赵树理对家乡的挚爱和奉献。序言饱含深情,洋溢着对赵树理的爱、对家乡的情、对赵树理研究的厚望。 本书是晋城赵树理研究会继刘长安的《苦旅》之后的又一成果。尽管我们作了努力,但免不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社会各界批评指正,希望一切关心赵树理研究的同志和朋友们继续支持。赵树理研究是一项开掘金矿的工程,我们将继续努力,力争拿出新的研究成果。 赵树理是晋城人民的骄傲。赵树理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应该沿着赵树理的方向前进。新时期的农民朋友依然盼望着新的《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问世。赵树理是关心“三农”问题的榜样,全面建成小康、城乡一体化的历史征程任重而道远,所有关心“三农”问题的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像赵树理那样,为了农民的利益鼓与呼。赵树理是人生的一面镜子,上面写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金光大字,在文化多样、价值多元的今天,警示我们自重、自省,找准方向继续前进。赵树理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身上吸收营养,汲取能量,自觉地献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为把晋城建设成幸福之城而努力奋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