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歌手、影星黄磊与作者素不相识,读到书后立即倾情作序、感动推荐,这本书被他誉为"一本生命之书"。本书"献给每一个未遂的理想主义者/每一个湮没于灰暗生活中的鲜活灵魂/ 每一个不肯屈服,坚持自己信念的逃跑者……"
幽默的语言、虚实结合的巧妙构思、惊心动魄的奇遇和细腻而深刻的感悟,带领读者亲历作者出走、回归、感悟的心路历程。
《有多远滚多远》穿插介绍了一些奇风异俗、风景名胜、传奇故事,配有精美图片,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这本书的每一页均由作者吴正亚亲手精心设计制作,版式新颖独特,书中印有精美的手绘地图、卡通头像、趣味贴纸等,生动活泼,别具一格。
《有多远滚多远》是一次惊心动魄的历险。是一个勇敢追梦的故事。是一段奇异的心灵之旅。
《有多远滚多远》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对大都市逼仄生活感到厌倦、心灵受到挤压的白领回避现实、逃避自我,最后又回归现实、找回自我的心路历程。
从上海坐车去成都,再从成都出发,骑上单车去拉萨,历时50多天,骑行2391公里。在这艰难行程中,作者吴正亚经历了苦和累,体验了生与死,最后到达梦寐以求的净土--拉萨。漫长的旅途中,有一路平坦的优哉游哉,有艰险无比时的满腹牢骚;曾信心满满春风得意地骑车经过许多山川河流;也曾体力不支累倒趴下,失落到极点又重新出发;欣赏过美不胜收的奇景,忍受过漫长艰险的路段、极端恶劣的天气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遭遇过大狗袭击、汗蚂蝗侵扰;夜间骑行翻车摔断肋骨;四小时内经历了从烈日炎炎到风雨冰雹的天气;落入冰冷刺骨的溪流里;被塌方掩埋了半个身子,差点丧命……
高中毕业后,我在装潢公司、印刷厂做工人混日子。97年又参加高考,进入华东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毕业后一直生活在上海。时间,这位最伟大的魔术师,把充满幻想的少年磨砺成沉默庸俗的中年胖子。
青春期最珍贵的东西,大概就是梦想吧,而城市,既是梦想的集结地,也是梦想的火葬场。梦想一结束,青春就准时枯萎了。每个人的青春和理想都那么短暂和脆弱,像没有任何防护的蜡烛,风轻轻一吹,就灭了……
世界是一只巨大的笼子,里面奔走着怀揣各种梦想的人。上海是大笼子里面的小笼子,我关在里面仰望日升月落,偶尔放一次风,缓解一下日益压抑的心理,然后,照样回到粗糙的生活中去。我的放风,每年一次。全国各地都是我的流放地。在路上,那些鲜活的激动,也许是我能勉强应付生活的借口之一。
大学毕业时候,我127斤,有一点点帅,毕业后,我把自己毫不留情地毁掉了。当时,那个穿着红衬衫在校园狂奔的热血小愤青,毕业后,和很多人一样,上班下班吃饭睡觉,在各类公司间来回折腾,一会对将来充满希望,一会又觉得人生毫无意义。不知不觉间,变成了一个体重189斤,50米跑下来都气喘吁吁的中年人。我很清楚,自己身上有的地方一定已经死了,内心的腐烂基本上都是从肉体开始的。
活着为了工作,工作为了挣钱,挣钱为了吃饭,吃饭为了活着。不断地重复着这种无望的死循环。纪德说,"度过了一生,却没有见到生活。"那么,生活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想法极端的时候,会想--去他妈的房子车子,去他妈的四险一金,去他妈的结婚生子,去他妈的一切……我只想走得远远的,慢慢在陌生的地方流浪,走很远的路,认识很多人,客死异乡,墓碑上刻着:老子去另一个世界继续旅行了……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无法攀越,但必须攀登的高山。我的高山就是我不想在上海混日子逃避了!1924年,探险家马洛里攀登珠峰,再没有回来……出发前,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登难度这么大的山峰的时候,他说因为山在那里。珠峰山脚下有条路--318国道,起点是上海人民广场,终点在西藏樟木。从上海到珠峰,由这条国内最长的公路连接着。
宅了很久,拒绝一切业务。我开始认真研究这条路,做很详细的攻略,提前锻炼体能、学习户外知识和藏地人文地理。重要事情,必须有一份恰当的身心训练计划。
某天,我开始了第一次锻炼。从此,一天也没有中断。每天晚饭后1小时准时跑步。开始,50米还没跑完,就上气不接下气,只能跑一截走一截。忍耐和坚持是唯一的方法。这样,为期半年的长跑练习开始了。每天5公里,无论风雨雷电,必须坚持完成当天的运动量。坚持运动的唯一方法就是:一天也别中断,无论什么理由和原因。一旦中断了几天,训练很可能就永远中断了。 梦想和意淫的唯一区别是:梦想必须竭尽全力去实现,意淫只需要想想而已。
P4-5
浪漫骑士的奇幻之旅——黄磊
我与作者素不相识。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他一无所知。受作者的朋友刚好也是我的朋友转达请我代为作序,我便认真地说了一句,让我看一下书吧。写序大抵两类,或帮忙吹捧,或诚心推荐。读一下这本书也算是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自己的负责吧。
不知道为什么会找到我,也许只是因为巧于有共同的朋友,再加上今天的出版商总想借几张名嘴名脸以应对书商和读者的缘故,找到我作序,也算正常。我通常不帮人写序,推荐语都很少写,原因有二:一是不太有人找得到我;二是即便找到,我也推诿托辞。我也忘了自己这回怎么就应了,而且应的还很痛快!当时似乎在喝酒还是排练?反正一口应下,过后也就忘了有这么一桩事。直到我见到样书,书中还夹着作者的一封亲笔信,信写的很客气,也很客套。我读完信,心中咯噔一下,有些后悔当初答应写序,心想可别遭人瞎忽悠呀!我提心吊胆地翻开了这本名字和设计都有些太酷的书。
平生最烦的就是各种“伪文青”混迹在丽江、大理、798、南锣鼓巷什么的,动不动就掰扯什么生命母题;喝了点啤酒就抽疯寻死觅活;一脸的玩世不恭悲天悯人;一提物质就想吐,还特物欲强烈;说起流浪就口吐莲花,咫尺天涯;拿说脏话抽闷烟当个性。我打开这本书之前,心中有几分隐忧,很怕碰上这样的“伪文青”,心想如果碰上了,就赶紧找辙装死给人婉拒了。
我没有婉拒。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打动。
我仿佛与作者一样历经了一场生命的旅程,并且在终点发现:一切都只是开始,一切都不会结束,如果你还能相信记忆比真实更可信。
这不是一本游记,虽然字里行间有诸多旅行必备的资讯。这也不是一本散文或随笔,即便在文字中充满了跳跃感和流动性。小说或报告文学什么的就更谈不上,情节再简单不过了:只是一个人在往前走。他从成都出发,历时近两月,行程两干多公里……他记录了“量身定制”的那些事,那些人,那些景。但这是一本生命之书,并且这生命并不传奇和伟大,平凡的一个人,几乎随处可见,骑着车上下班,只是这一次,他骑到了拉萨。
平生最佩服的是敢于行动的人。一旦决定,就出门上路,恐怕是我这辈子都做不到的,临时买张机票,订个酒店,独自旅行什么的我都没千过,更不用说骑车去西藏。我最远就骑到过香山,还是高中时跟同学凑热闹。骑到拉萨,想想都觉得不可能。骑了,还骑到了。但他觉得,也不过就是到达了。看到他最后一个人靠在火车车厢接合处抽着烟,他的内心恐怕文字无法描述,但我们可以尝试着用心读懂。这本书不关于什么,我不想牵强地将生命、领悟、爱情、远行之类的词儿,硬挂在关于的后面,作冠冕堂皇的推荐。这本书就是作者本人,一览无余的平静,他没有特别勇敢,也没有特别挣扎。他只是真实地活着,但却浪漫如骑士。也许在今天的都市,每个上班族的身心都裹挟着一种无形的压力和疲惫,骑车旅行是一种“逃避的自由”,是一种对真实活法的肯定和掂量。
我没有过这样的一段奇幻骑行之旅,可在他的文字间,我的双腿也感觉到了一种力,甚至呼吸都会不经意急促或停住。这历程的许多瞬间都仿佛与我相似相关,有着一种默契。
是为序。
我没有婉拒,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打动。——黄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