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何玲玲、何红连等所著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专题研究》从不同角度对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探究:从历史维度比较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次高潮,针对性地研究了延安时期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从理论基础角度研究了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和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从社会学角度研究了阶层分化视阈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从传播学角度研究了受众理论视域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问题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问题。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进行探索,提出自己的观点,希望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研究尽一己之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专题研究”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之后形成的系列研究成果,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专题研究”一书是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挑战与对策——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的衍生产物。由何玲玲、何红连等所著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专题研究》围绕着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题,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如下七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从历史维度比较研究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次高潮,针对性地研究了延安时期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从理论基础角度研究了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和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从社会学角度研究了阶层分化视阈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从传播学角度研究了受众理论视域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问题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问题。这七个专题将有助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研究。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两次高潮的比较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两次高潮的历史回顾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次高潮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二次高潮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两次高潮的异同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两次高潮的共同点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两次高潮的差异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两次高潮的反思
(一)统治阶级的思想才可能实现真正的“大众化”
(二)马克思主义与群众结合才能改造中国
(三)共产党员扮演着传播者和示范者的双重角色
(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反映大众的根本利益
专题二:延安时期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研究
一、延安时期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概述
(一)延安时期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内涵
(二)延安时期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产生的背景
(三)延安时期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特点
二、延安时期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和方式
三、延安时期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历史作用与现实启示
(一)延安时期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历史作用
(二)延安时期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现实启示
专题三: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研究
一、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产生的条件
(一)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二)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一)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萌芽期(1927年前)
(二)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形成期(1927年—-1934年)
(三)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成熟期(1935年—1949年)
(四)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深入发展期(1949年一1956年)
(五)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曲折前进期(1956年一1976年)
三、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
(五)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
四、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
(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
(三)坚持理论创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
(四)建设高素质的主体队伍,密切联系群众
专题四: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研究
一、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内涵与特点
(一)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内涵
(二)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特点
二、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产生条件及发展历程
(一)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产生条件
(二)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发展历程
三、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的思想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思想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的思想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的思想
四、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应具备较高素养
(四)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专题五:阶层分化视阈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一、阶层分化视阈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述
(一)阶层分化视阈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二)阶层分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
(三)阶层分化视阈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价值
二、阶层分化视阈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及成因
(一)阶层分化视阈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
(二)阶层分化视阈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挑战的原因
三、阶层分化视阈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分析
(一)促进社会资源在各阶层的均衡分配
(二)协调好各阶层间的利益分配
(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分众化”
(四)发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
专题六:基于受众理论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研究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的内涵及其提升的紧迫性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的内涵解析
(二)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的紧迫性
二、受众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的内在关系
(一)受众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的“显示器”
(二)受众影响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
三、受众理论视阈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提升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理论通俗化不足,忽视受众的层次性和差异性
(二)部分传播者信行失范,引发受众的信任危机
(三)传播媒介不完善,导致受众的媒介需求错位
(四)倾向单向灌输,受众反馈渠道不畅通
四、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的策略
(一)细分受众以提升理论接受的分层效益
(二)塑造传播者形象以增强受众信任感
(三)整合大众传媒以扩大受众覆盖面
(四)重视信息反馈以改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专题七: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研究——以大学生为受众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的涵义和特点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的涵义及外延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的特点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的角色与使命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的角色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的使命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发挥把关作用的原则与策略
(一)传播者“把关”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传播者发挥“把关”作用的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