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平等地对待人们与试图使他们变得平等这二者之间始终存在着重大的区别。前者是一个自由社会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则像托克维尔所描述的那样意味着“一种新的奴役形式”。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作者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对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科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他对计划体制及其极权主义倾向的批判、对市场体制和自由秩序的理论建构,而在于其理论本身所具有的知识社会学意义。
在《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这本论文集中,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围绕着同一个议题,在由道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到经济政策、经济学理论的诸领域内展开论述。《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的部分文章延续了其经典著作《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对自由市场与计划经济的探讨,另一些则是较为专业的论文。
哈耶克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研究——《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代译序/邓正来
序言
第一章 个人主义:真与伪
第二章 经济学与知识
第三章 社会科学的事实
第四章 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
第五章 竞争的含义
第六章 “自由”企业与竞争秩序
第七章 社会主义的计算(一):问题的性质与历史
第八章 社会主义的计算(二):辩论的状况
第九章 社会主义的计算(三):作为一种“解决方法”的竞争
第十章 商品储备货币
第十一章 李嘉图效应
第十二章 国家间联邦制的经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