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蒋介石评传(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敖//汪荣祖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到今天为止,没有人能驳倒李敖对蒋介石的评价。

与其迷恋李敖说过什么,不如看看李敖写过什么。

《蒋介石评传(上下)》一书以史料为经,严谨的考证为纬,有别于坊间野史式的传记,而以求真之著史精神,重塑蒋氏一生功能及其历史定位。作品力透纸背,在诸多评论蒋介石的著作中光彩夺目,独树一帜。

内容推荐

李敖50年唯一自选集!《蒋介石评传(上下)》一书以史料为经,严谨的考证为纬,有别于坊间野史式的传记,而以求真之著史精神,重塑蒋氏一生功能及其历史定位。

《蒋介石评传(上下)》中旁征博引,搜罗大量原始珍贵文献,揭露出蒋介石残害民主的真面目。作者对蒋氏的憎恨,立论是否客观,或启人疑窦,但序文中由衷地表白,虽然在情绪上对蒋氏深深痛绝,但在行文上却有史家的严谨,全凭证据“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徳之幽光”。全书主旨,已昭然若揭。

目录

蒋介石评传(上)

第一章 发迹以前

 第一节 溪口盐铺之子

 第二节 与日本士官无缘

 第三节 革命神话举例

 第四节 大哥陈其美

 第五节 枪杀陶同志

 第六节 反袁掠人之美

 第七节 拜老头子炒股票

 第八节 爱上陈洁如

第二章 粤海波澜多

 第一节 向孙中山讨价还价

 第二节 原定黄埔校长不是他

 第三节 用暴力铲除广东的反对势力

 第四节 中山舰浪里乾坤

第三章 枪杆子出政权

 第一节 绑鸭子上架的北伐

 第二节 抗命中央

 第三节 喊着革命反革命

 第四节 下野为晋身之本

第四章 内斗内行

 第一节 蒋宋政治婚姻

 第二节 有名无实的统一

 第三节 比旧军阀更黩武

 第四节 中原大战谁之过

第五章 金陵梦魇

 第一节 大搞特务

 第二节 也是五省联军总司令

 第三节 蒋介石与一·二八

 第四节 胡汉民讨蒋抗日

 第五节 黄金十年云乎哉

 第六节 星星之火逐渐燎原

第六章 被迫抗战

 第一节 为何迟迟不抗日

 第二节 被张学良逼上梁山

 第三节 如何领导抗战

 第四节 失掉最好的半壁江山

第七章 蜀中无大将

 第一节 蒋汪双簧之谜

 第二节 国共阋墙之故

 第三节 蒋美关系之奇

 第四节 夫人魅力之大

 第五节 毁灭种子之根

第八章 还都前后

 第一节 吃掉龙云

 第二节 判冈村宁次无罪

 第三节 谁废除不平等条约

 第四节 出卖外蒙古

 第五节 国共和谈因何破裂

蒋介石评传(下)

第九章 打不过毛泽东

 第一节 自知之明在哪里

 第二节 老本愈打愈小

 第三节 搞假民主的恶果

 第四节 文胆陈布雷之死

 第五节 杜鲁门不肯出兵保蒋

第十章 作弄李宗仁

 第一节 我打败,你悔祸

 第二节 怎样谋杀杨虎城

 第三节 从巧取黄金到豪夺黄金

 第四节 非法复职

第十一章 孤岛上的父与子

 第一节 亡命又亡国

 第二节 老美又来帮忙了

 第三节 思想冰河文化沙漠

 第四节 屈辱的“对日和约”

 第五节 挡不住的经济起飞

第十二章 朝代的终结

 第一节 不能兑现的时间表

 第二节 希望渐灭油尽灯枯

 第三节 论定蒋经国

 第四节 扶不起的蒋三世

历史天平上的蒋介石

 历史天平上的蒋介石

蒋介石的真面目

 仗打败,反多星

 又何劳“准”乎?

 “特级上将”

 蒋介石讲演

 上等兵变少将

 三星变五星

 不假人,却假了自己

 蒋介石是基督徒吗?

 康泽回忆中的蒋介石

 《拆穿蒋介石》导言

 蒋介石与“涨价归公”

 蒋介石与“节制资本”

 蒋介石与“西藏独立”

 明的表示和暗的表示

 论不准上岸

 蒋介石与“专立文字”

 蒋介石与“不立文字”

 蒋介石的选总统假戏

 秘刊《蒋介石国大现形记》经过

 蒋介石与“三老宣言”

 《清算蒋介石》前言

 《蒋介石与蒋经国——毁灭的种子》小引

 《蒋介石张学良秘闻》出版说明

 黑猫队员与黑心蒋介石

 蒋介石毁损古物

 蒋介石与长春围城——郑洞国从殉职到健在

 毋忘鞭尸蒋介石!

 鞭尸蒋介石还待何时!

 鞭尸蒋介石的“黄金葛”

 谁是支持西藏独立的元凶?

 对蒋介石“感恩图报”新解

 蒋纬国的太太被蒋介石赐死

 蒋介石、蒋经国谋杀章亚若属实

 伪政权倒台后的处罚问题

 我们要加速打倒蒋家余孽

 蒋介石秘密批示斗臭彭明敏

 《反蒋运动史》序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怎样

 曲笔回护蒋介石

 蒋夫人断袖记——国民党变造、湮灭照片举隅

 毛夫人

 姚姨太

 陈夫人

 “上海姆妈”哀史

 只算两头,不算中间

 在照片上动手脚

 加伦将军之谜

 宋美龄和谁通奸?

 我对宋美龄致辞的疑问

 为宋美龄事质问《自由时报》

 为宋美龄事再质问《自由时报》

 宋美龄出洋相

试读章节

蒋介石飞黄腾达之后,日理万机,仍不能忘怀传统宗法意识,对寻根认祖,兴趣极浓,以至于一再修谱,甚至于一九四八年,国共内战已打得不可开交、蒋政权已摇摇欲坠时,仍要循例大修特修,聘吴敬恒为修谱总裁,陈布雷为总编纂。此次修谱在宁波找到一个祖宗头,并一直追到公元前十二世纪的周公。毛思诚主编,陈布雷校订的《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便说明蒋介石“其先出自周公第三子伯龄”。蒋介石颇感高兴,然而如此家谱,不过是后人的“创造”,何异李唐自比陇西望族,以及章炳麟为杜月笙写《高桥杜氏祠堂记》上比望族?其实英雄不怕出身低,蒋介石的列祖列宗里,哪里出过像蒋介石那样天字第一号人物?又何必要从祖宗里去找光显呢?

比较相干的,可从蒋介石的祖父蒋斯千说起,蒋斯千字玉表,生于清嘉庆十九年(一八一四),到中年时,太平天国起事金田,攻占南京,江浙一带兵荒马乱,蒋斯千勉强苟活,直到晚年才能在浙江奉化溪口镇(亦名锦溪村)上开了一家玉泰盐店,以酿酒卖盐为业,生意不错,营业因而扩大,兼售大米、菜饼、石灰等货色,奠定了家业。

这份家业由蒋斯千的次子蒋肇聪继承,蒋肇聪字肃庵,生于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此人更能经商,玉泰盐店的规模因而益大,于溪口镇上占有三间店面,并设有作坊,雇用经理、账房、伙计、学徒以及临时性长工多人。资本不下二三千银元。经商得意使蒋肇聪赢得“埠头黄鳝”的绰号,意谓其人灵活,旁人占不到他的便宜,俨然是乡里名人。他人既外向,喜欢管闲事,乡人也喜欢他管闲事,无疑是当地一个活跃分子。他的元配徐氏。光绪八年(一八八二)去世,继配孙氏,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去世。三娶王氏,名采玉,就是蒋介石的妈妈。蒋妈妈的父亲王有则(一八二0至一八八二)于蒋介石出生前五年就已亡故,但后来却把他形容成同情太平天国的革命先驱,并说蒋介石的“爱国主义”是继承他外祖父的(见熊式一英文蒋传,页十五),未免挂钩得离奇。外祖母姚氏倒是至蒋介石十八岁时才去世,与寡母相依为命。

蒋介石一生中一再颂扬他的妈妈,却很少提到他的爸爸,因他爸爸于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逝世时,他仅九虚岁,完全由母亲扶养成人。蒋母固然是蒋父的第三任妻子,蒋父也是蒋母的第二任丈夫。原来她先嫁溪口曹家田村俞姓为妻,但丈夫不到三十六岁就死了,遂返嵊县葛溪乡娘家,一度曾至乡里尼庵守寡,因堂兄王贤棣在玉泰盐铺当账房,乃介绍给蒋肇聪做填房。后来,蒋介石请人写了一篇墓志铭,称赞印象不深刻的父亲。

王采玉再嫁时只有二十二岁,翌年(一八八七)十月三十一日就生下蒋介石,族名蒋周泰,小名瑞元,后来又生了两个妹妹瑞莲与瑞菊,瑞菊活了几个月就夭折,大妹生于一八九0年,嫁给后竺村的竺芝珊为妻。另有一弟弟名周传,小名瑞青,生在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死在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只活了不到四岁。

蒋周传死的时候,蒋介石只十一岁,从“亡弟瑞青哀状”可知,他妈妈死了小儿子的时候,比死了丈夫更痛苦,痛苦之余,做了两件事:一是硬破“吾家族规”,要蒋介石把儿子蒋经国做蒋周传的后人;一是“为配王氏女合葬之。且为之立嗣”。这两件大手笔,都是违反正统中国文化的。所谓“为配王氏女合葬之,且为之立嗣”,就是找到一位王家的早夭女儿。给蒋周传“冥婚”,“冥婚”之后,死人蒋周传就有了被继承人资格,就可以立蒋经国为后。蒋周传这一支就不绝后了。

“冥婚”是中国文化,但却不是正统的。例如曹操的小儿子曹冲死了,因为死时只有十三岁,曹操怜其少子,就想来一次“冥婚”。正好邴原有一个女儿早死了,曹操找到邴原,要把两个孩子合葬。不料邴原却不买账,邴原说:“原之所以自容于明公,公之所以待原者,以能守训典而不易也!若听明公之命。则是凡庸也!明公焉以为哉?”邴原为什么拒绝曹操呢?他的理论根据是这样做不合于“训典”,他所指的“训典”,显然是指《周礼》这部经。书而言。在《周礼》的“地官”(媒氏)一节,有这样的话:“禁迁葬者与嫁殇者。”再按注解,“迁葬”是指“生时非夫妇,死而迁葬之,使相从”;“嫁殇”是指“十九以下未嫁而死者”,“谓嫁死人也”。两者统而言之,都是“冥婚”。而这种“冥婚”。不管死者成年没成年,按诸传统经典,都是违背的,在中国正统思想中。对这些是完完全全明明白白禁止的。

从反面角度推测,中国经典中对“冥婚”的禁止,正暴露了“冥婚”的流行。《周礼》这部书,专家结论是战国的作品,所以,书中禁止“冥婚”的话,足以反证当时这一现象的普遍。前面所引曹操的例子,显然曹操是有所本的,只不过他本的,是民俗中的传统文化,而不是经典中的传统文化。这种民俗中的传统文化,走火入魔以后,是很邪门儿的,邪门儿到有这样的怪事:《元史》(列女传)记有一位杨氏,丈夫死后,公公为了给儿子“冥婚”,甚至置在世的儿媳妇于不顾,硬要先给讨个鬼婆!P1-3

序言

李敖和我合写《蒋介石评传》,既属偶然,又有其必然性。

李敖早年第一部传记作品是《胡适评传》,原计划十册,只出了一册,不是写不下去,而是不愿意再把精力花在一个Aa~。我自己写完《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一书稿后,也不想再写人物传记。两个人都不想,却又联手,同做冯妇,岂非偶然?

不过,偶然的背后有其必然,如箭在弦,不得不发。天下皆知李敖是蒋家在台湾极盛时期的“异己分子”,因而备受白色恐怖之害、牢狱之灾,自然恨蒋入骨。不过,李之恨蒋有异于蒋之恨共。蒋氏父子痛恨共产党,不仅自己忌讳不谈,而且查禁“匪书”,也不准别人看、别人想、别人谈,完全是避之若吉的态度。而李敖痛恨蒋介石则在牢底读穿《蒋总统言论全集》四十大本,密密眉批,标签犹在。出狱之后,更广事搜罗有关文献,不放过片言只语,将中国内地出版的各类文史资料中有关蒋介石的篇章,网罗殆尽。完全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态度。

李敖以一人敌一党,全台湾没有第二个,其勇气已经可嘉,当然不能期盼他以文字打倒蒋政权。然而自然规律请走了蒋氏父子,终结了一个朝代。李敖在剃刀边缘批蒋的时代也一去不返,胜利感之余,不无毋须批蒋的遗憾。但是遗憾之余,却又发现无心栽柳柳成阴。那无心之柳乃是为了批蒋而累积下来的大量研究成果,他的“知彼”功夫,早已使他成为研究蒋介石的“学术权威”,对蒋了解之深,已臻显微镜观察的程度,使蒋介石在李敖的研究里,骨肉袒裎,毛发毕举。这种“成果”如果与“朝代”一起随风而逝,未免是学术上的损失。是我主动向李敖提出,何不把这些成果综合起来,写一部评传,亦可谓功不唐捐。李敖甚以为然,但是他于血战玄黄之后,颇有厌倦之感,更不愿独力任此“艰巨”,要我做他的“战友”,我既提议在先,岂能临阵逃却,多年酝酿后,我们终于一九九四年的三月里动笔。洋洋洒洒到同年九月已写下四十余万字左右的初稿。

我们合写得很顺利,在朝代结束以后,大有隔代修史的感受。当我们有不同意见的时候,由史料与证据来做裁判与论断。我们虽远隔大洋(李敖住在太平洋之滨,我住大西洋之滨),但由于现代电话、电传通讯的便利,确实是天涯若比邻。一九九四至一九九五年时序交替之际。我又飞回台北,在李敖的“金兰大厦”里,夜以继日地并肩工作,做最后的增补与定稿。我们从“故纸堆里”外出散步,呼吸不太新鲜的空气之时。午酌晚餐品尝确实鲜美的佳肴之际,曾分别扮演“魔鬼辩护师”的角色,为蒋试着辩护,但是成绩并不理想,我们只好实事求是,效南董之笔,直叙其事。蒋介石虽一再想以其权势抹杀历史,甚至想把黄埔学生称之为蒋师母的陈洁如,从历史中剔除,成为“无此人”(non—person),以及用“不立文字”、“专立文字”种种手段,迷惑后人。但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纵能篡改历史于一时,终难以得逞于久远。毕竟会有人“写如其人”的。

李敖公开宣称。这部评传由汪执笔,他自己只提供资料。这是向来不谦虚的李敖。对老友兼好友的谦虚。有心的读者不难在白纸黑字的字里行间,看到那来自白山黑水间的磅礴气势与深邃的内涵。所谓“执笔”,实系“顺稿”,因为我们两人文体有异。李敖说我“失之雅驯”,我说他“失之恣一肆”,为了读者的利益,在二“失”之间,须求一“得”,如此而已。事实上,西方有声誉的出版社对于任何稿件,虽名家巨笔亦不例外,都须经过“定稿编辑”(copy editor)之一“顺”。李敖最忌别人改动他的文字,却主动要我“顺稿”,又见他对老友兼好友的特别“照顾”与“慷慨”了。

我们自知这部《蒋介石评传》必定有其瑕疵、有其缺点,更有挂一漏万之处,但我们自信,就历史求真而言,亦必定较所有已出版的蒋传,更上层楼,有其特色。通俗地说,蒋介石的真面目从来没有这样全面地展示过。我们称之为“评传”,不仅对传主特具批评的眼光,而且意在力求史料的完备、考证的详尽、解释的圆融以及叙事的明晰。全书共分十二章,以时间为序,每章分若干节,以专题为主。我们愿将此书献给下一世纪的中华儿女,于世代交替之后,仍能悉其人、知其事。蒋介石曾在金门太武山巨石上刻有“毋忘在莒”四个大字,其实他刻石之时,人仍在莒,不知如何忘法?今兹书出,恰逢蒋介石成“鬼”二十年,宁波话“鬼”与“莒”同音,此书之出,无乃有毋忘此“莒”之效欤!

汪荣祖

1995年1月20日清晨写于弗州柏堡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2: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