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等待又一个月夜/原创阅读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先国
出版社 文心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小小说是生活的浓缩,如雨后新荷凝聚的水滴,晶莹剔透,折射着世界的每一缕阳光。刘先国编著的《等待又一个月夜》提供一个精美的选本,让你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进而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写作水平、审美水准和人生品位,为自己的人生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

内容推荐

乡土是作者(刘先国)灵魂所系,走进这片乡土的森林,是一幅生机勃勃的原始的生态图,生命气息扑面而来。人类、动物、大自然共享生命的盛宴,连老屋、乡校、月儿和生活的种种道具都赋予了生命的性情。都市,乡村汪洋中的船,多少人急于登上它的甲板,但它只是你脚下晃荡的浮萍,颠簸、尴尬、焦虑、挣扎,于是你守着一棵小树,把它想象成一片森林,心灵一次次回到另一片广袤的土地,想回家了。妻子、女同学、表妹、娃娃亲中的女孩,男人心里最柔软的那个部位,抵达和触摸时,那种美,那种心颤,力求最精准地表达。高原、草原、圣地、佛、信徒、隐者、智者这些关键词,从生命的词典里筛选出来,收录在《等待又一个月夜》最后一部分。

《等待又一个月夜》由文心出版社发行。

目录

第一辑 今日物华

 今日物华

 信手拈来真性情

 牛的春事

 白毛的墓碑

 见证水稻

 救月

 老屋疑案

 当历史轮回到我们手上

 乡里人种树城里人乘凉

 等待又一个月夜

 龙颈口郑家

 母亲的赤脚板

 谜

 在父亲挑脚担的日子里

 生日

 玩具

 有魔力的棍子

 阉匠

 蜻蜒的智慧

 十队学堂

 学校图书室

 与水相克

第二辑 都市显微镜

 之死

 都市显微镜

 消失的脚印

 回不去的地方

 没有窗帘的窗户

 昨晚的事

 南瓜和辣椒炒肉

 捡了一个折磨

第三辑 寻找对妻子的承诺

 缘起诗文

 寻找对妻子的承诺

 送给妻子的生日礼物

 妻子的营养餐

 我代表男生

 那年我十二岁

 香妹

第四辑 请牵着佛的手

 请牵着佛的手

 原上草

 夏天的雪

 晒楼

 钓者

试读章节

芭芒花景象

这天是2009年冬天,农历是十月十八日。我和付琼从九队田塘往山上走,接近山时,山脚边露出白花花的一片,山脚好像包了一层白布,苍翠的松山绣了白色的裙边,那裙边沿着山的形态起伏蜿蜒。我出生在这,长在这,从没见过这种花,这种景象,它超出了我对花的记忆与印象,它不是点缀,它完全改变了山的状态,用纯白纯白的颜色将山的脚部缠绕起来包裹起来,成为山的肢体,而不是表情。我问付琼:这是什么花?怎么有这么多?我怎么就从来没见过?付琼说是芭芒花。

我是飞一般朝山里奔去的。越近花带越宽,花带随着目光向丛林深处延伸,走进林里,目光所及全是白花。在青松的下面,别有一番天地,在松冠底下,在树干之间,像铺满了白雪,所有的灌木都被掩盖了。这些花是藏在松树林里的,远处眺望全被松林遮掩了,不被村民所见。我立于花中,花掩盖了我大半个身子,我的上身在花面上浮动。比走在桃花林、杏花林、樱花林更叫人恍惚,就像进了梦境,抚着一枝芭芒花,满眼的雪白,有一种林海雪原的感觉。我往林子深处走,白色的风景就往深处延伸。再往深处走,再往里面延伸,永远走不到尽头。我全身沾满了花绒,连眉毛也染白了,我也成了花,我是十足的花人,我简直不知道自己是花,还是花是我。前面是一条马蹄形的山冲,三面是山,三面坡白花围着,冲里有几丘梯田,田埂上长满了芭芒花,仿佛是有意筑的花篱笆。我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景象里,就像初次见到大海、草原、沙漠一样,目光和情绪被一种强大的力量撞击着。

小时候上山放牛、砍柴、杀青走过的小路,被芭芒花挤占r,不是特别熟悉的人看不出有路的迹象。我凭着印象寻找路,或者猫着腰从芭芒花底下钻过,或者用手将花一把一把地撩开,侧着身子挤过去。这条小路曾是进山的要道,如今很少有人来了,成了芭芒花和荆棘扩展的空间。人一走,它们就来了。占领与被占领,在几十年间颠了过来。山上除了松树,被灌木和杂草填满了,人是挤不进去的。芭芒花以它充满野性的生命力迅速繁衍,抢占了所有的山头,在万木凋零的季节,将花开得那么张扬。春天是百花齐放的季节,在郁郁葱葱的林里,也只是星星点点。芭芒花以它独特的眼光,选择在冬天里开花,以一个家族的力量,将山装扮得比春天还美。

芭芒花,一个美丽好听的名字。我是第一次听说它的名字,第一次见到它的风采,第一次感受到它的力量。我跟付琼说,芭芒花不就是毂毛笋嘛!就是叶边长满锯齿将鲁班的手锯伤的野草,是点亮鲁班智慧的那根火柴。小时候,我只知道它是启迪人类智慧的草,只知道它是饲料和肥料,不知道它是花,是美景。那时,它那么矮小幼嫩,躲在丛中,尚未长成就被饥饿的牛吃了,被割草的人割了,被修地皮的人修了。它很难走完完整的一生。我跟它们相处了几十年,它们隐忍了几十年,今天才把浪漫的一面呈献给人,尽情绽放,张扬而浩瀚。

我们翻过一个小岭,站在白泥塘的堤坝上,眼前的景象把我惊呆了。这里前几年被火烧光了,大树没了,只长出一些灌木,芭芒花像雪一样将山掩盖了,白了几十座山,层层叠叠,一直白到看不见的地方,跟白云相接。这应该是独一无二的风景。我想,山的背面芭芒花一定还在延伸。我担心自己见到的是梦境,一觉醒来全不见了。

疯狂白花草

菩敬山是一座长条形的岭,有好几里长,原是金木大队的茶场。种的不全是茶树,一行橘子树一行茶树间种着。现在茶场撤了,土地分给了农户,均改种了脐橙。我十几年没去过了。这次我和付琼从这里经过,模样和以前差不多。在一块大约两分大的荒地上,整整齐齐地长着一种植物,看上去像是种的庄稼,我从没见过。初看像野菊花,细看不是。秆高不及膝盖,枝叶枯死了,呈黑色;花干了,呈淡黄色,跟菊花的颜色一样,大小也差不多。我问付琼是什么庄稼,付琼说没见过,是野草吧。又说,野草怎么长得这么整齐,像人种的。再往前走时,发现满橘园里全是这种草,只是没那么整齐,深的深浅的浅,密的密稀的稀。看到这种情形我相信它是草了。

远处有个妇女在橘园里挖土,我们走了过去。我问:“大嫂,这些野草叫什么?”大嫂抬起头来,说:“是白花草。”我说:‘‘怎么这么多啊,我以前怎么没见过?”大嫂停下手中的活,双手撑在锄头把上,叹了一口气:“快莫说了,说起来气死人。”大嫂告诉了这草的来历:她队里有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在外地打工,听说这种草能防治脐橙树的红蜘蛛,便偷了一把种子回来,偷偷地撒在自己的橘园里。这白花草疯长,没几年工夫到处长起来了,已经成了灾。村民被这草害死了,不仅杀不了虫,反而跟橘子树和脐橙树抢阳光、抢肥料,每年不知花多少工夫来除草,除也除不干净,反而越除越多。我看看四周,看看远处,到处都是白花草,将土地给覆盖了。我感到这不是一件小事。大嫂说:“这周围几个村,龙潭、星光、长胜、新合、黄河、夏家都长了去了,不知道还要长多远,长到哪里去。”我眼前飘过几朵白色的绒花,慢悠悠的,我想它们就是白花草的种子。大嫂说,现在少了,前一阵飘得可多了,像雪花一样。

我家在对面的大坪里,与这隔了一个大田塘。回去后我到橘园里转了一圈,真的到处是干枯的白花草。下午我又去了星光农场里,情形也是一样。我完全相信了大嫂讲的话。看来,这位外来的客人在这里安了家。一位好心的老人,一不小心就将一个大麻烦偷了回来。P1-4

序言

这是一个对文字有着特殊感情的人写下的心灵物语;

这是一个对生活有着深刻感悟的人写下的思想札记。

因为感恩,他执著地书写对故乡山水的一缕缕眷恋;

因为感恩,他温情地展示对时光流逝的一份份祈愿。

在学界纷纷感叹文学贫血、文学缺钙的当下,刘先国用真的品质、善的力量,把文字写进心灵最敏感的部位,最温馨的角落,最柔情、最疼痛的深处,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精神的愉悦,更是美的享受。

不久前,我拿到他出版的散文集《我是山的虱子》,十分喜欢。在书的扉页上,先国兄深情地写道:“我觉得自己就是山里的一只小虱子,悄悄地叮一口,吸一丁点血。等我长大了,我要做一头骆驼,把山背回家里。”

这种许愿式的表白情真意切,令人动容。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乡愁,在先国兄的世界中,无论地位怎样变化,生活怎样变迁,都市怎样喧嚣,他永远只是大山的一只小虱子,却有着重重的骆驼般的愿望。

记得五年前,当我第一次接触到先国兄的散文时,曾挥笔写道:“刘先国的乡村经验成为他诗性叙事和意义原点的动力所在。其意义原点见证他对故土祈祷的还愿和深沉的感恩之情,其诗性叙事昭示他找到了精神表达的出口。”(详见《芙蓉》2006年5期)

五年来,先国兄创作的主题似乎都离不开“故乡”或“故土”.这是一种文化情结,虽然作者在都市里摸爬滚打了二十余年,但能够让他灵魂安放的仍然是那一片永不褪色的精神家园。

老实说,在这本散文新作中,我读得最过瘾的还是那些描写故土、故乡的村言俚语和逸闻趣事。虽然这部书在题材上有了较大突破,但作者骨子里挥之不去的依然是泥味、汗味和水稻味。

例如,在《见证水稻》中,先国兄饱含深情地写道:“秧苗刚插在田里是青色的,经太阳的烘烤,变成黄色,叶尖枯了,卷了。一些叶子伏在水中,烂了。我看着心焦,生怕它缓不过劲来,死去。”

我喜欢这种冷静的、带有质感的文字,喜欢作者不经意中流露出来的对生命的敬重,以及对赖以生存的水稻的珍爱。

而在《都市显微镜·野泉》里面有这么一个细节:一个外来人,蓬头垢面地来到长沙,在清晨的井水边把自己一番打扮后,作者写道:“一瞬间,他成了另一个人。我不知道他是以什么身份进入长沙的,昨晚以什么方式过的夜。他昂着头,以崭新的姿态走向黄兴路,融入繁华的都市,他将去干什么?等待他的又是什么?”

这其实是对生命价值的尖锐逼问,这样的逼问又何尝没有隐含作者当年沉重的影子?

有人说,关在于发现,但美的发现却离不开个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东晋时,桓温北征,途中看到以前栽下的一棵柳树,不禁感叹,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是啊,百年、千年之后,人、树在哪里呢?但真正的美却是无法消逝的。因此,对于先国兄而言,这一本书与其说他沧桑岁月中栽下的一棵“柳树”,毋宁说是都市漂泊者的精神还乡!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2: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