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18年》是一部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稿,讲述了作者对自己两个儿子十年的家庭教育经历。分幼儿篇、少年篇、青春篇。大儿子去年考上了英国剑桥大学,两个儿子基本是在家自学的。作者原是外企的高官,2001辞职在家与太太全职教育孩子。因为工作关系,作者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有过大量的交叉生活,对东西方教育理念与实践有深切的体会。《家教18年》可以说总结了作者近十年的家庭教育实践与思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家教18年 |
分类 | |
作者 | 陈宪星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家教18年》是一部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稿,讲述了作者对自己两个儿子十年的家庭教育经历。分幼儿篇、少年篇、青春篇。大儿子去年考上了英国剑桥大学,两个儿子基本是在家自学的。作者原是外企的高官,2001辞职在家与太太全职教育孩子。因为工作关系,作者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有过大量的交叉生活,对东西方教育理念与实践有深切的体会。《家教18年》可以说总结了作者近十年的家庭教育实践与思考。 内容推荐 《家教18年》不是一本有关家教秘诀的书。 生活没有所谓点石成金的秘诀,教育也不会有。最接近想象中的秘诀效果的,恐怕要数那些用心探索的人的真实体会了。正是本着这一想法,作者在《《家教18年》》中,力图用自己教育孩子的真实故事,启发读者。全书分分幼儿篇、少年篇、青春篇,讲述了作者对自己两个儿子十年的家庭教育经历。 目录 前言 第一篇:幼儿篇(零岁至六岁) 孩子要自己带 孩子三岁前我都干了些什么 真理的教育——不要给孩子灌输谬误 爱的教育——履行父母的责任 自然的教育——学习生存本领 寻求快乐不需要绕圈子 小心不要掉进书本的陷阱 汉语没学好,外语也难学 父母没有原则,孩子语言障碍 语言不幽默,在于禁区太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有价值观,孩子有方向感 幸福寓于朴素的生活之中 不要忽视孩子的健商 小时候不哭的孩子长大快乐 预判需求,宝宝不哭 避免成为宝宝的奴隶 小心玩具的罪恶 绝不能打骂孩子 生活得越朴素越好 第二篇:少年篇(七岁到十二岁) 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家教 考好大学不能算作好目标 读父亲写的书 吃母亲做的饭 和孩子一起成长 在家教上投资要不惜血本 妈妈,我心里在流血 多走多看胜过多学多读 兴趣是养成自学能力的突破口 战胜挫折后的自信更自信 孩子不专注是因为选择太多 粗心绝不是小毛病 不必要的承诺导致孩子撒谎 如果不想孩子变傻就要远离电视 把孩子从电脑中解救出来 让孩子正确地看待财富 课外读物的选择权不能交给孩子 不要教孩子过渡的知识 千万不能好心地欺骗孩子 雕琢健康从何下手 第三篇:青春篇(十三岁至十八岁) 我的孩子天性在哪里 如何让孩子学会谦虚 不要怕得罪孩子 我们孩子青春期不叛逆 没有性教育的性教育 剑桥面试与逻辑思维 随大流与批判性思维 送孩子上少林武校的背后 没有必要为孩子没有朋友担心 应该不应该到国外上大学 没有一劳永逸的专业选择 怎样避免孩子早恋 孩子单纯一点好,还是老练一点好 学习好不等于有意志力 反正我说了也没有用 让长板更长,还是加长短板 何谓天生的短板 不信上帝不等于没有信仰 行精于思,毁于随 专门写给父亲 专门写给单身母亲 后记 试读章节 孩子要自己带 大儿子一岁的时候,我们移民新西兰。要适应全新的生活环境,带上这么小的孩子不方便,便决定先让姥姥照看,等稳定下来再接过来。这在当时似乎是一个合理的决定。像任何其它决定一样,它的效果以及影响,要等到一段时间后才能见分晓,时间隔得越长,就会看得越清楚。 三岁时,姥姥不远万里,把儿子从中国带到了新西兰。去飞机场迎接两年未见的儿子时,尽管事先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老实说,重新看见儿子的那一刹那,还是让我有些吃惊。 看到的,不是一个想象中那个闪烁着好奇的大眼睛,身体结实而又灵活,随时准备蹦蹦跳跳的机灵鬼。儿子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胆小怯生、身体绵软、足不出户的小姑娘。可能是刚从东北飞过来,中国正值冬季的缘故,儿子外罩花布对襟棉袄,里面套了好几层,裹得圆鼓鼓的,而新西兰是夏季,儿子苹果一样的脸,粉红白嫩,微微冒着汗水。姥姥已经是上了年纪的人,一路风尘仆仆,头次坐飞机,又有护幼重任在身,吓得不敢吃饭,不敢睡觉,一手提着袋子,一手拉着孩子,蓬头垢面的,场面颇像正在拍摄《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戏。‘ 这仅是表面现象,影响是深远的,以致直到现在,都能看到这一影响的影子。 与儿子重逢后的头几个月,让我们很不踏实。他像是姥姥的宠物,时刻不离姥姥的左右。要改掉他一点点不良习惯,都是一场战斗。他很怕水。跟姥姥在东北生活的日子里,可以想象,他恐怕是过着与水隔绝的生活。他绝对不会被允许到院子里和其他的小朋友玩耍,他被牢牢地圈养在姥姥、姥爷的家里,没有机会出汗,没有机会把手弄脏。因而,他可以一年四季穿着一样厚的衣服,或坐、或站、或躺、或睡,享受着“退休婴儿”的待遇。他的皮肤像温室里生长的韭黄一样,嫩嫩的、黄黄的、软软的、水水的,让人连想不到健康与活力。对两位老人来说,不感冒、不冻着、不伤着就是成功,就是胜利。 在忍受了一阵子儿子每天由姥姥端着一小盆水涮来涮去的做法之后,我们夫妻决定插手纠正。起初,我们让姥姥陪着,试图让他在浴室一点一点地适应。但行不通,姥姥在场,儿子怎么都不肯下水,更不要说洗淋雨了。我们如果说话声音大了些,或者动作猛了点儿,姥姥就会说别吓着孩子,我们的努力顿时化为泡影。后来,我们实在没有办法,硬生生把姥姥关在浴室门外,强行为儿子沐浴,那场面,如同阴阳两隔,儿子在里面哭,姥姥在外面哭。 洗澡关过了,该轮到上厕所了。方便,对老人很重要,是老人生活的关键词。生命处于这一阶段,人顾不得什么面子,仪表、形象、甚至文明,对老人来说,这些都是浮云虚荣,只有方便忘不了。恰好,儿童在一阶段和老人有类似的需求,难怪说,人老了,又成了小孩了。所以,如果让老人带一段孩子,你就会发现,方便是孩子很多不良习惯的成因。 儿子回到我们身边最初的日子里,儿子也是这样方便的。小便还不至于不去近在咫尺的厕所,但大便的方式既方便,又原始。儿子在姥姥家有随身厕所,那就是放在床边的痰盂。我们新西兰的家没有这个玩意,姥姥就在地毯上铺上报纸,让儿子方便。还好,怕把地毯弄脏,姥姥被我们说服了,三人齐心协力,费了一番周折才让儿子坐上了马桶。 还有睡觉。由于儿子近两年都是跟姥姥一起睡的,姥姥在时,我们还不敢在这上做文章,生怕切断这一重要联系后,儿子承受不了,只是说说,提醒儿子大了应该自己睡觉。在一起睡觉的人,时间久了,衣着习惯与多少会趋于一致。想想夫妻、兄弟姐妹、父母之间,是不是有类似穿衣习惯。这就是影响的力量。老人带孩子,因为自己又怕冷、又怕热,从而认为孩子也会有一样的感受。在我们目前生活的这个大院里,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老人带的,可怜的孩子们也都和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样,穿得里三层外三层的。冬天出去的时候,人们很难分辨出他们的性别,因为他们只有铜钱大小的眼睛露在外面,很多孩子由于穿得太多,跌倒爬起来都很困难。 不久,我们发现儿子口吃,并且立即想到了原因。孩子出生后的头一年是我们带的。和大多数父母不同,我们从一开始就用大人的语言和孩子交流,我们不认为宝宝语言有任何价值,因为我们看到许多孩子都上小学了,说话还都很幼稚。我们看不惯父母把孩子当宠物一样对待,用极简单的、连猫狗都能听懂的话和孩子交流,我们认为这是对儿童智力的一种浪费,因而我们夫妻总是向对成年人一样,和尚且不会说话的孩子交流。我们相信,在孩子闪亮的大眼睛背后,一定在悄悄地对我们所说的一切录音,一旦孩子张口,流利的语言便能如闸水般涌出。 可期待的情况没有发生,反而迎来一个不小的吃惊。没有想到,我们可爱的儿子在老人带的两年中,几乎变成了一个小傻子。二十个月里,老人只给念了一本书,以致儿子把该书的每个字都背了下来!如果此时测试一下儿子的智力水平,恐怕不及一个成年的猩猩。 开始几个月,我们很少听到他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我们有些着急,试图用我们惯常的语言和语速和他交流,可这却把他吓着了,从一个语言简单的环境突然转到一个陌生而复杂的环境,他不知如何应对,口吃起来。 口吃影响了孩子的自信。我们很快又发现,儿子不愿意出门,更不愿意到人多的地方去。有一天,我们带他出去散步,路上碰到一个邻居,领着一个差不多大小的孩子。那个小家伙活泼好动,在儿子身边转来转去,又拉他的手,又给他塞东西,还不停地和他说这说那,儿子只是呆呆地站着,不理会也不吱声。待他走后,我听儿子轻轻地说了一句:“他可走了!”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喜静的孩子,但直到最近,我们才意识到,我们一直希望他具有的激情和自信,为什么埋藏得这么深。 最让太太伤心的,是与儿子感情的疏远,每每想起来,总是眼泪汪汪的。姥姥送儿子到新西兰,又一块儿住了几个月,最后一步三回头地和我们在机场告了别。当晚回到家里,儿子几个小时什么话也不说,直到夜里十一点钟,早已过了平时睡觉的时间,还怔怔地坐在床上,望着窗外发呆。太太试探地问:“你是不是想姥姥?”他两眼发直,自言自语地说:“姥姥现在在哪儿?”太太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泪如泉涌,哭着安慰他道:“儿子,妈妈在这儿,妈妈陪你好吗?”儿子默默地摇摇头,不久自己睡着了。P4-6 序言 这不是一本有关家教秘诀的书。 生活没有所谓点石成金的秘诀,教育也不会有。最接近想象中的秘诀效果的,恐怕要数那些用心探索的人的真实体会了。正是本着这一想法,我在本书中,力图用自己教育孩子的真实故事,启发读者。 说到故事,我并不认为孩子的故事对读者有什么价值,尽管他们的成长是我们探讨的对象。孩子的教育历程还远未完结,生活也才刚刚开始,而我们做父母的,却可以说生活过了,教育过了。因此,我要讲的,主要是我们作父母的故事,孩子在我们身边的那一段日月中,我们的心路、我们的实践、我们的探索、我们的收获。 既然谈的是孩子的教育,当然要涉及孩子本人,但这仅是从一位“办案的探员”立场所观察到的那些。孩子的心路、孩子的探索、孩子的收获,要由孩子将来自己去写。 这就是本书采用第一人称的原因。 让我从有写本书冲动的那一刻说起吧。 八月初,从郑州回到苏州最初的一个星期,太太、我和我们十六岁的儿子,都很少说话,气氛中明显有_丝沉重,原因是现在家里少了一个人,我们的小儿子。 往常,他总有没完没了的话,一会儿坐在爸爸身边陪爸爸看电视,看看有没有他特别喜欢的相声小品节目,其中有质量的笑料他张口就来,永远都能在饭桌上引起欢笑;一会儿又会溜进厨房,看妈妈在做什么好吃的,然后顺便给妈妈读几段书刊杂志刊载的笑话,遇到有些英文写的外国笑话,妈妈没有完全听懂,他会说:“你的英文还要加强哟”。当然,他和哥哥最聊得来,除了他们共同编辑的一个游戏软件,《哈利波特》式的魔法及科幻探险,是他们永恒的谈资。 但这次他没有跟我们一起回家。就在几天前,在他刚刚度过十三岁生日的第二天,我们把他送到了“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在接下来一年半里,他要和他的几万名同学一样,摸爬滚打,经历系统的武术训练。 把儿子送到武术学校锻炼,是我们夫妻春节后反复思量决定的,但如何与孩子沟通,以及他们会如何反应,心里还不是十分有底。我们自认为了解自己的儿子,通过十年的家教自学,他们有远超过同龄孩子的成熟,但这毕竟不是在空调房里玩他们偏爱的智力游戏,而是置身于千里之外的深山之中,像出家的武僧一样,经受真正的皮肉之苦。孩子能理解爸爸妈妈的苦衷吗?他们能够体会这背后的深远意义吗? 实际沟通的结果,让我们长舒了一口气。正在读高二的哥哥和在家自学准备上高中的弟弟,都对我们的决定表示了理解。这点,我们不但听到了他们的口头表示,而且还看到了他们一如既往的谈笑风生。 我们深受鼓舞。 鼓舞还在继续。决定后不久的一天,小儿子认真地对我们说:“我不想等哥哥明年毕业一块儿去少林寺,既然早晚要去,我想现在就去。”听说他自己想先去,我和太太的眼眶湿润了,太太说:“孩子,你才十二岁,等哥哥明年毕业一块儿去,你也长大了一岁,而且和哥哥在一起,彼此有个照应,不是更好吗?”但儿子不为所动:“我不需要哥哥照顾,我自己可以生活。” 我们还能说什么呢?七月二十九日是小儿子的生日,行程定在生日后的第二天。为了让他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我们提前两周到了郑州爷爷家里。 在郑州的两周里,我们千方百计地想让儿子有一个平滑的人生过度。小儿子出生在新西兰,除了断断续续地上过不到两年小学,都是一路跟着妈妈自学过来的。他是一个很爱说话、很幽默、很讨人喜欢的孩子。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妈妈一天,要不是我这个狠心的爸爸力劝,妈妈恨不得能陪儿子一块儿上山练功。随着“出家”的时间一天天逼近,我们的心也一点点悬了起来,生怕触动他对离家的恐惧及对舒适的眷恋。但还好,没有观察到他有任何异常的变化。 为了不至太突然,我们还对该武术学校做了一次预访。夏日的骄阳下,身着清一色厚厚练功服的孩子,成群结队地在外面劈腿、跳跃、舞刀、弄剑,不时撩起上衣擦汗,个个精瘦黝黑;一眼望不到边的大食堂,像农村的集市,大锅煮着面条,大屉蒸着馒头;学生宿舍为陈年简易的筒子楼,满是积水的走廊两边,不到二十平方米的房子里塞满了生锈的铁床,十几个裸着上身的孩子,卷曲着汗津津的身体在睡午觉;所有空档都挂满了孩子们未洗干净的衣服,空气中弥漫着潮气、酸气和臭气的混合气味。看到这些,我们的心有些动摇,手里攥着打退堂鼓的槌子,只等小家伙发一句话,或皱一下眉。但儿子显得很平静,这给了我们急需的勇气和力量。 正式入学的那天,气温特别高,千军万马的汗臭味,像河南农民秋后燃烧秸秆时的烟雾,笼罩在整个校区,加上院子中央那个土坯墙厕所蒸发出的熏天臭气,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的年月。 鉴于小儿子是新西兰国籍,学校建议他到专为外国人准备的有空调的“宾馆”里住宿练功。儿子听到每月要好几千元的费用,说没有必要。我们建议他要不要考虑在那儿先适应一个月,然后再转到普通宿舍去。他说不用,他不想一个月后再换地方。就这样,他就成了这个学校散打班唯一的、也是年龄最小“外国人’’。帮助安顿好铺盖,太太泪眼涟涟地和儿子告别的那一刻,他懵懂稚气的脸上掠过一丝忧伤。 当晚,太太泪湿枕巾。孩子现在怎么样了?那么热,他能睡着吗?他能吃得下那里的饭菜吗?他能习惯那里地沟式的厕所吗?教练对他怎么样?他一直在家里自学,没有同学和朋友,他能和那些比他大得多、背景如此不同的同学相处好吗?更重要的是,他能适应每天六点钟起床、一日三练、每星期只有一天休息、除了春假一个多月的假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能出由学校纠察队严格把守的大门、而训练强度如此之大、筋骨如此之劳累、纪律管教如此之严的准军事化生活吗?更深地说,我们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太过分了? 一个星期后,我们满心惶惶地接到了他的第一个电话。 一切都让我们惊喜,先前所担心的,都在撂下电话的那一刻化为乌有。儿子像一名新入伍的战士,以镇静、期待和坦然的态度应对全新的生活、全新的挑战。之后一次又一次的电话交流,让太太和我经历了从担心到释怀、从释怀到放心、从放心到喜悦、从喜悦到骄傲、从骄傲到希望,一系列心灵的洗礼。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三个月,我们听到了一个越来越成熟的声音。 他冷静地观察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并以一个小战略家的眼光,分析和处理纷乱复杂的信息。对经常有同学因违反纪律和规定受到拳击、脚踢、棍打等让我们成年人听起来都毛骨悚然的体罚,他既很敏感,又不害怕。他引证教练的话说:“对遵守纪律的人来说,任何惩罚都伤害不了他们。,,谈到和同学的关系,他说大家对他都很好。问他是如何做到的,他说不知道。但我们很清楚。他经常把自己的饭卡让同学用,以致别人把他的日定额花光了,自己没有钱吃晚饭,他说很多同学家里很穷,每天的饭钱很少。他在电话里告诉我们,他们班有几个同学偷偷地在储藏间里抽烟,但马上叮嘱我们不要和教练说。我们问为什么,他说告发同学会把关系搞坏。我马上调侃地安慰他说,要知道你爸爸我是沟通大师,会不知道怎么和教练说话? 总之,我们欣慰地看到,我们的小儿子正在迅速长大! 突然间,我们醒悟到,儿子的表现不正说明,我们多年在家庭教育上的努力和探索,正在结出我们所期待的果实吗!我们先前播下的种子,如今不是已然发芽成长为茁壮的秧苗了吗!那个在快乐欢笑间、在无忧无虑中度过其童年的儿子,而今正在社会的大熔炉冶炼成钢! 当我们把思索的目光转向大儿子时,我们发现,那块青春的土地上,也正孕育着勃勃生机。送走弟弟不久的一天晚上,我们问起他剑桥大学预科班(A Level)二年级的考试结果出来没有,他淡淡地说:“哦,早下来了,全是A,其中数学是A星(注:高二考高三的课程考得A的给A星)。如果说,他的考试成绩如此之好,让我们感到惊讶的话,他那淡然平静的样子,更让我们吃惊不已。 情况非常清楚,加上他全A的高一考试成绩,以及将近满分的托福和SA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成绩,他将有资格报英国和美国任何一所名校。事情来得如此突然,我和太太始料不及。 和弟弟一样,哥哥的小学和初中课程基本都是在家门之内自学完成的。我们一直希望他们将来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平衡发展的人、快乐幸福的人,至于上什么大学,在哪里上大学,甚至上不上大学,我们没有设置具体的期望和目标。我们相信,只要孩子注重素质的培养,生活得快乐和幸福,他们绝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大学报考不久,剑桥上海面试的通知下来了。与高二成绩的情况类似,儿子在第二天我们要出门的时候,才告诉了剑桥面试的消息。这些在父母心中天大的喜讯,丝毫没让他感到洋洋得意,甚至没有流露出任何自豪的神情。一切对他似乎都是顺理成章、瓜熟蒂落的事情。 写这本书的时候,他正在申请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顿、斯坦福等美国常青藤学校。明年五月高三课程一结束,他将和弟弟会师少林寺武术学校。在所有的学校申请中,他都将入学的时间填在二零一二年,为这一人生重要的课程拨出一年的时间. 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们也望子成龙。但什么是成龙,怎样成龙的问题,我们有我们的考虑和答案。二零零零年,当我写第一本书《平衡人生》的时候,就开始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举目望去,父母盲目地把孩子的教育责任交给社会,希望正规的教育机构能把他们培养成为有文化、有道德、有能力、有智慧的人。但结果却让人极度失望。学校里,在分数、升学、考试、竞争、成功等四面八方的压力下,我们的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天真和快乐,背被压驼了,眼睛被压近视了,身体被压肥胖了,头发被压脱落了,思想被压扭曲了,心理被压忧郁了,精神被压颓废了。 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够脱颖而出,无数父母又加入了剥夺孩子仅有的一点业余时间的大军。他们成群结队地,一会儿把孩子赶到乐器训练班,学钢琴、提琴、古筝;一会儿扑向艺术中心,让孩子学绘画、舞蹈、书法;一会儿又奔往体育馆,学游泳、网球、柔道。生怕学校学的还不够多,家长还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力量,聘请各种类型的家庭教师,进各种补习班,增援本已浩浩荡荡的奴役孩子的队伍。 好容易熬到大学毕业的孩子,由于只知道读书,别的一无所知,公司不要,政府不管,社会不接受。有钱的家长,继续供他们上研究生,硕士、博士、博士后,永远学下去。没有钱的,只有眼巴巴地看着孩子一大堆各种学历证书,在那里发怔:我们到底做错什么了? 亲爱的读者,您一定猜对了,思考之后,我们决心走自己的教育之路。尽管将要面对一个未知世界,但我和太太毅然决定,把儿子的教育大权从社会夺回到自己的手中。看到两个儿子最近短短几个月里交出来的答卷,我们由衷地庆幸我们十年前作出的家教决定。 他们最终上剑桥还是哈佛,或是其它学校,对我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他们至少在将来会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既然他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是在快乐中度过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他们的未来将会是更加快乐的。 好了,前言就写到这里。读者如果想知道我们家庭教育的故事始末,请继续读下去,我会在后面的书中和盘托出。 真诚地希望本书,能帮助唤醒天下的父母,担负起对子女家庭教育的责任。 后记 书是写完了,但总有一些不满意之处。从始至终,我都试图在两者间达到一种平衡,即想读者所想的,还是说自己想说的。太顾及读者在家庭教育上可能的疑惑,就有可能一味取悦读者,追随流行,偏离事情本来面目;而只管一吐为快,又有可能使得本书变成一种说教,即使是阳春白雪,也会降低大众阅读的兴趣。 自己这个理想主义分子,尽管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但灵魂仍未能被彻底洗刷。好在太太更现实一些,又有一帮学生和家长定期来往,这使得本书写作的气场,一直没有脱离现实的社会教育环境,加上太太经常提醒,自认没有走得太偏。 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上,我们下了很多功夫,播了很多种子,有些已经开花结果,有些含苞待放,有些仍然深埋地下。这自然给我的总结带来困难,因为既然希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对别人也有价值,就要尽可能将已有证明的东西讲述给读者。而对那些尚待证明的,就存在着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实话实说,告诉读者,我们是这样做的,效果如何,还未在我们孩子身上显现出来;二是通过分析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借鉴他人的实例和先人的经验,坚持把经过严密思考和论证的教育理念及方法,介绍给读者。 我选择了后者。既然在家庭教育上,我们花了这么多时间思索与实践,和读者分享有关体会,总不至于毫无价值吧。我相信读者的智慧,你们定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明智的判断,即使对那些经过实践证明的东西,也有一个移花接木、因地制宜的问题。 简单说说我们两个儿子的近况。 今年五月,我书完成三分之二的时候,大儿子被英国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有条件地录取了。就是在今天,八月十九日,这个A Level成绩全球发榜的日子,得到了他高三全A的成绩报告,由此标志着满足了剑桥的所有条件,剑桥的校门对他正式打开了。 根据既定计划,儿子在毕业典礼完毕、简单地和同学道别之后,已于七月初到了塔沟武校,和在那里训练了一年的弟弟会合。他剑桥入学的时间推迟到一年以后。剑桥的一页已经翻过去了,河南嵩山脚下这所武校,就是他今后一年的全部世界。 让我们欣喜的是,到武校报到后的一个星期,他被教练指定为班长,管理五十个生龙活虎的小伙子。我激动地在电话里嘱咐他,“你管理的有半个连的人马,你一定要把握住这难得的机会,发挥你所有的聪明才智,帮助教练带好这支队伍。从某种意义上讲,爸爸对你做好这个班长,胜过对你剑桥学习的期待,因为教育的一切价值都在于此!” 在我写书的这一年,十三岁的小儿子,一直在同一所武校练武。这个被不同的老师称为“小作家”儿子,在大部分连火车都没有坐过的农村孩子中间,在那些没有书读、只用力不用脑、没有时间想家、甚至没有时间感到无聊的日子里,生活得快乐吗?真是觉得有收获吗?真的理解我们吗? 尽管电话里,春节假期中,我们得到了一次又一次肯定的答复,但直到上个月收到他下面的来信,我们才完全相信了,一年前所作的艰难决定是正确的!爸爸,妈妈: 又一年来到塔沟武校,第一次给你们写信。虽说是因为学校组织,但是趁此机会,我有很多话想用笔尖传达给你们。 生活上,我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在这里,比在家里还要简单,训练、吃饭、睡觉,过程有酸甜苦辣,但只在回忆中留下一样的主题。不是说单调,反而觉得生活更有规律,充实得多。饿了就吃,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每天换着吃,学校有六个食堂,有面,有米,实在嘴饿了也会买点零食吃。 班级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有不同长相,不同性格的人。跟同学们在一起有很多搞笑的事情,有练得好的,也有练得赖的,开朗的,内向的。塔沟武校就像一个社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阶层,各种各样的事情。 训练上,我努力完成教练分配给我们一切任务,保持认真刻苦,奋求上进。虽然有时苦点累点,但是一咬牙就过去了。 总计八个月了,我已经明白我来的目的,远比强身健体体验生活要重要得多。就算是不在这里了,我也会清楚地知道,有这一群人在这样的地方过这样的生活。我不会虚度我以后的日子,更不会让美好的El子在我指缝之间流失。 这段在塔沟的日子里,是我人生中难以忘记的里程碑。在这里的时间比我在哪一年都过得充实,有意义得多。我相信从这里走出去的任何地方都是天堂,而如果我没有在这里待过,这些天堂可能就不复存在。 我很好,我希望你们也是。 你们的儿子 陈艾黎 二零一一年六月十四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