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掌故丛谈》是中国民俗和文学史专家杨荫深先生代表作。全套书分为“岁时令节”、“神仙鬼怪”、“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杂物”、“游戏娱乐”、“谷蔬瓜果”、“花草竹木”等九大类,探究了日常生活中五百多种事物的最初来源及其历史演变,囊括古今中外众多的典故常识,基本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追本溯源是“事物掌故丛谈”的最大特色,日常生活中那些人们熟知的事物起源于何时,又经过了怎样的变化成为现今的形态。作者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这种追溯是以考证典籍的记载为基础撰写而成的。自称有“历史癖”的杨荫深先生遍览群书,通过精心梳理、严谨考证,将各类事物与掌故一一对应,令人豁然开朗、耳目一新。全套书杂以趣闻传说、轶事传奇,内容丰富充实、妙趣横生,是一部关于民俗文化、日常生活的百科全书。杨荫深所著的《花草竹木》囊括了二十余类植物花草,如牡丹、芍药、蜡梅、水仙等,不仅对其观赏价值、药用价值、使用价值等,一一进行了考证,而且对植物喻人品的传统文化精神更是做了精彩阐述。
杨荫深所著的《花草竹木》囊括了二十余类植物花草,如牡丹、芍药、蜡梅、水仙等,不仅对其观赏价值、药用价值、使用价值等,一一进行了考证,而且对植物喻人品的传统文化精神更是做了精彩阐述。比如说到兰,首先对兰古今含义做了区分,古称的兰为兰草,今称的兰为兰花,随后通过引用各类典籍著作对兰的品种进行了考证,同时辨析了兰蕙的不同,并引申了兰蕙作为高雅花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贵象征意义。《花草竹木》都是以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介绍这些花草竹木,信息量大,同时极耐推敲。
一 牡丹芍药
牡丹向称为花王,然其花于古未闻,六朝时亦极少见,至唐宋始为人所推崇,如明王象晋《群芳谱》云:
牡丹一名“鹿韭”,一名“鼠姑”,一名“百两金”,一名“木芍药”,秦汉以前无考,自谢康乐始言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而《刘宾客嘉话录》谓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则此花之从来旧矣。唐开元中,天下太平,牡丹始盛于长安。逮宋惟洛阳之花为天下冠,一时名人高士如邵康节、范尧夫、司马君实、欧阳永叔诸公,尤加崇尚,往往见之咏歌。洛阳之俗,大都好花,阅《洛阳风土记》可考镜也。
然牡丹实为我国原产,大约古时未加注意,故不见于载籍。至鹿韭、鼠姑、百两金之名,均见于《本草》,未详其义。牡丹亦不过示其花为丹色而已,别无意义。至木芍药据宋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云:
古今言木芍药是牡丹。崔豹《古今注》云:“芍药有二种,有草芍药,有木芍药。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为牡丹,非也。”安期生《服炼法》云:“芍药有二种,有金芍药,有木芍药。金者色白多脂,木者色紫多脉。”此则验其根也。然牡丹亦有木芍药之名,其花可爱如芍药,宿枝如木,故得木芍药之名。芍药著于三代之际,风雅之所流咏也。牡丹初无名,故依芍药以为名,亦如木芙蓉之依芙蓉以为名也。牡丹晚出,唐始有闻,贵游趋竞,遂使芍药为落谱衰宗。
是因其花如芍药,且为木本,故得此名。但崔氏以为与原来的木芍药不同;郑氏却疑古所谓木芍药,确即牡丹,因为古时无牡丹名称,至后始有其名。今植物学家亦说草本者为芍药,木本者为牡丹,是两花实在相似的。
至唐宋时贵游推尚牡丹的情形,可阅当时人的载籍,以见其盛况的一斑。如唐李肇《国史补》云: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园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元者。
又如唐康骈《剧谈录》云:
京国花卉之辰,尤以牡丹为上。至于佛宇道观,游览者罕不经历。慈恩浴堂院有花两丛,每开及五六百朵,繁艳芬馥,近少伦比。有僧思振常话会昌中朝士数人寻芳,遍诣僧室。时东廊院有白花可爱,相与倾酒而坐,因云牡丹之盛,盖亦奇矣。然世之所玩者,但浅红深紫而已,竟未识红之深者。院主老僧微笑曰:“安得无之,但诸贤未见尔。”于是从而诘之,经宿不去,云:“上人向来之言,当是曾有所睹,必希相引寓目,春游之愿足矣。”僧但云:“昔于他处一逢,盖非辇毂所见。”及旦,求之不已,僧方露言曰:“众君子好尚如此,贫道又安得藏之?今欲同看此花,但未知不泄于人否?”朝士作礼而誓云:“终身不复言之。”僧乃自开一房,其间施设幡像,有板壁遮以旧幕。幕下启门而入,至一院,有小堂两间,颇甚华洁,轩庑栏槛,皆是柏材。有殷红牡丹一窠,娑婆几及千朵。初旭才照,露华半晞,浓姿半开,炫耀心目。朝士惊赏留恋,及暮而去。僧曰:“予保惜栽培近二十年矣。无端出语,使人见之,从今以往,未知何如耳。”信宿,有权要子弟与亲友数人,同来入寺,至有花僧院,从容良久,引僧至曲江闲步。将出门,令小仆寄安茶笈,裹以黄帕,于曲江岸藉草而坐。忽有弟子奔走而来云:“有数十人入院掘花,禁之不止。”僧俯首无言,唯自吁叹。坐中但相盼而笑。既而却归,至寺门,见以大畚盛花舁而去。取花者谓僧曰:“窃知贵院旧有名花,宅中咸欲一看,不敢预有相告,盖恐难于见舍。适所寄笼子中,有金三十两,蜀茶二斤,以为酬赠。”
为了一窠牡丹,竟至设计偷掘,亦可见当时人爱好之甚了。
P3-7
花草竹木种类之多,真是不胜枚举。本书非植物全书,自然不能尽述;所述者,不过日常所见而已。然而各地风土不同,或在南方为常见而在北方则少有,或为北方所习闻而为南方所未知,这种惟有采取折中办法,约略分述。又如关于果木之类,其花其木,亦有可采,只以本丛书另有《谷蔬瓜果》,在那里已经叙述的,在这里便不再重录,故如梅杏桃李,石榴芙蕖等,其花皆为前人所称赏,这里皆未曾提及,阅者鉴之!
以言花草竹木的掌故,亦惟略述此诸植物的由来而已。本书明非植物学或园艺造林学之类,故于形态栽培,不能详述,其性质一如本丛书的《谷蔬瓜果》。大抵《谷蔬瓜果》专载吾人日常所食的植物,本书则专重于观赏及实用的植物,虽间有数种亦可供食,然其重要部分还在于观赏及实用。药草一项,虽亦为吾人日常所见植物,究系性质特殊,且学涉专门,故本书概未叙述,仅芝参一类,以向来认为仙物神品,略加谈及。本书内容,大抵如此,挂一漏万,自知不免,幸阅者教正,不胜感甚!
杨荫深 一九四五年四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