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驿桥春雨时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余志群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余志群,男,江苏扬州人,高级工程师。扬州市文化博览城建设专家组专家和古城保护专家库成员,主要从事扬州文化与城市历史研究。

《驿桥春雨时》,可以说是新时代扬州城市建设的颂歌。因为他对乡土爱得深沉,所以他有兴趣、有毅力去推敲古城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内容推荐

驿桥为唐代扬州二十四桥之一,位于繁华的市中心,是个车毂击,人摩肩,举袂成幕,挥汗如雨的热闹所在。“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为花间词人鼻祖温庭筠的《菩萨蛮》里的两句,后人誉之为“江南春景之最”。《驿桥春雨时》所展现的是三十多年来扬州在古城保护中的种种努力,是昔日杨柳依依的回眸,亦是繁富甲天下的畅想;是千年一脉的延续,更是当今文明的硕果。

《驿桥春雨时》由余志群编著。

目录

序一

序二

古城新曲

绚丽画卷徐徐开

东进新曲

盈盈碧水绕维扬

剪得雅丽入卷来

钞关后街的福祠

沧桑几度“三绝碑”

风生碧涧鱼龙跃

心香一瓣拜盐宗

附:祭盐宗文

春催万花园

锦泉花屿水局胜

苍古清秀两相宜

且看夹岸画为屏

魂牵梦绕大涤堂

沈复故居今何在

绝佳碑铭掩风流

凤凰桥街的记忆

明月箫声第几桥

凤凰桥街出凤凰

建隆寺催生“扬州工”

绿水潆洄凤凰桥

街南书屋事略

东门遗址公园记

暖日丽晴春正好

——扬州文博城建设回眸

市肆沉浮

广陵商潮几起落

茶馆诸葛

满面春风红楼宴

附:红楼宴赋

中华首妆谢馥春

四美酱园

富春花开满故枝-

绿扬春茶叶店

一枝独秀梁福盛

长乐客栈

夸视江表淮扬菜

附:歌吹“开国第一宴”

千年东关街

东关街古今

富甲天下东关街

壶园春秋

逸圃健笔写柔情

夕照盐商大宅门

毋损国体张丙炎一

咸与维新马士杰

丁敬臣其人其事

马宅房东洪兰友

武当宫前话武当

百尺梧桐阁

止马桥头正气歌

风流倜傥安麓村

多才多艺田贵妃

渔舟唱晚

师恩似水

再看“三者鼎峙”

老夏排涝

杏林望重任达然

——纪念任达然逝世十周年

不觉春风换柳条

——扬州中医“然”字门第13代传人任光荣记

鲁迅正在向我们走来

千古扬州一重臣

保障湖里小花鲢

凫翔瘦西湖

依稀火车站

穿过荷天

栖灵遐想

大桥飞天

富有创意的恢复

芦柴花

喜读《陈忠南画集》

丁伙扶摇过润扬

东方廊桥

史海扬帆

天下首善江都国

琉璃玉匣之辨

欧阳修与扬州

绝地三城起苍黄

扬州繁华以盐盛

曾国藩六下扬州

依旧淮南第一州

马可波罗行迹扬州方志考

附一:《马可波罗行迹扬州方志考》英文稿

附二:《马可波罗行迹扬州方志考》读后感

后记

试读章节

绚丽画卷徐徐开

改革浪潮澎湃席卷全国之初,扬州已是“春江水暖鸭先知”。1978年的早春二月,扬州人擂起战鼓,甩开膀子大干起来——代号为“782”的工程,从西门头道桥至小秦淮河的三元路及人防工程同时开工,扬州的城市建设昂首迈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唐杏与石塔

规划古称谋划,城市规划如文章的构思,善弈者谋势,往往会一着不慎,全盘皆输。蓄势既久,韬略自然也周备。“782”工程没有沿袭明清古城东关到西门,或缺口至甘泉街两条横线的老路,而是另辟蹊径,把目光瞄准文昌阁,誓要把这明代古阁从南北一线的要津变成十字街头的新坐标。它的一个历史贡献就是,将城隍庙里的那棵浓荫匝地的唐代银杏和隔壁木兰院里斑驳陆离的石塔一并放在大路当中,使那句扬州人津津乐道的“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有了一个开篇之作。

从石塔向东,透过铁干虬枝的唐杏,可以看到红棂白墙的文昌阁,这座扬州府学的东阁,以祭祀文昌帝君而名。它不似江南楼榭的飞檐翘角,而是三层重檐、主体八角,酷似天坛祈年殿。这座当年挂过“邗上文枢”匾的魁星楼,不仅是世代莘莘学子顶礼膜拜的殿堂,而且是祈祷逢凶化吉、文风晓畅的圣地。

“782”工程继续向东。它没有在古城的腹部笔直划开一条口子,而是小心翼翼地顺着三元巷、九巷前行,在文昌阁东边留下一段弯,用了一个障眼法,要让人站在三元路上看不到文昌阁,使初到扬州的人多了一些深邃与豁然开朗的兴致。

连中三元

早年,三元巷西口有一汉白玉的石牌坊,当中擘窠楷书“连中三元”,在阳光的映照下十分醒目。这是为纪念宋代扬州出的三位状元,他们分别是真宗朝的吕溱、徽宗朝的王昴和高宗朝的李易。每到婚嫁迎娶的黄道吉日,扬州城里的花轿总喜欢从仁丰里进,从三元巷出,一路吹吹打打,好不热闹,给未过门的新娘子发个吉兆——日子要犹存丰厚、和和美美,养个儿子将来能金榜高中。这样的习俗从明传到清,由婆婆教给媳妇,就这样一代一代往下传。

三元路的前锋被宽不过数丈的小秦淮河挡住,水下要做人防通道,地上要架桥,最初称新翠园桥,后来为纪念董仲舒,与离桥不远的大儒坊、董子祠、正谊巷连成一片,改名董子桥。1982年5月三元路东段(从小秦淮河至国庆路)工程开工,使两淮盐运司衙门添了个南门,直对三元路,给这条主干道清清楚楚地加上个“清朝”的印记。

在国庆路口,一棵数人难以合围的银杏树又被“请”到了路中央。这里原是祭祀东晋谢安的谢公祠,就是那个神识沉敏、风宇条畅,行书又写得漂亮的谢安石,那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谢家的主人。谢安晚年曾出镇广陵,在城东北的步邱,筑平水埭以灌溉农田,“随时蓄泄,岁用丰稔”,后人追思他的功绩,把他比做西周的召公,称此地为召(邵)伯埭,也就是今日江都的邵伯镇。银杏树是雌雄异株。谢公祠的这棵伟岸挺拔,是雄性;西边那棵唐代银杏,硕果累累,是雌性。在这条横贯东西的主干道上,有这一对古树在日夜厮守,彼此照应,岂不给城区平添几分祥和?

迂回而东

1984年6月8日,市政府决定沿三元路继续向东拓建国庆路至罗湾,延伸至解放桥,这条后来被称为琼花路,还有向东直到京杭大运河边的解放东路,形成了今日文昌中路的这段全长3.5千米穿过明清古城的东西轴线,整整修了10年。它反映出改革开放扬州人焕发出历经艰险、矢志不渝的精神风貌,将以傲视群雄的骄人业绩,载入史册。鉴于扬州在古城建设中对历史的尊重与彰显,1994年三元路、琼花路的规划设计项目获建设部规划设计优秀奖。

琼花路一曲三弯,修起来比三元路还要难。因为它北边要保护东圈门、地官第的原貌,南边又不能恣意在稠密的民房顶上横行,每进一步都要斟酌再三,尽量减少磕磕碰碰,其主旨要完好无损地保存琼花观。千百年来,琼花以其清雅独特的风姿和“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的声誉,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的仰慕。琼花坛以及文章太守欧阳修建的无双亭,都是扬州宋史的力证。在莲花桥拆迁时还意外地发现刻有“皇宋嘉熙四年庚子”字迹的井栏,施工中立即在四周修好井台,还砌一段照壁,嵌上隶书“宋井”及其简介,公布其为市级文保单位,在城里增加一处宋代文物的观赏处。

我们也留下了缺憾。因为顾及直行,不意黄家园里纪念李庭芝、姜才的“双忠祠”,在后来路边砌商业楼时被拆了。事情过去二十多年,当年参加过这项工程的设计者、施工人员都心存内疚,愧对历史,愧对英灵,每每谈起总是唏嘘叹息。但现在可以告慰英灵的是,不仅双忠祠的照壁已在东圈门街内复建,而且在三祝庵修缮过程中,将第一进大殿作为祭祀两位民族英雄的场所,这使我们感到些许慰藉。P3-5

序言

当代中国人“实干兴邦”,至于中国扬州人则可以说是“实干兴城”。我所熟悉的志群先生是位实干家,他把他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扬州城市的建设事业。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不论是扬州城大街小巷的保护改造,还是夜晚城市的大放光明,今人都能依稀感觉到他当年洒下的辛勤汗水。进入暮年,我们有缘同在文化博览城建设机构内做点事情,贡献余热。由于他是白发群中的黑发,老年中的少年,为人诚挚谦和,做事极负责任,好学不倦,勤于写作,我佩服他的为人处世,彼此堪称莫逆。

志群先生的这本书,可以说是新时代扬州城市建设的颂歌。因为他对乡土爱得深沉,所以他有兴趣、有毅力去推敲古城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文昌路是今日城市的主动脉,大道如矢,华屋毗连,“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古貌新颜,交相辉映,但很少有人明白当年城建人的谋划过程。《绚丽画卷徐徐开》便是一篇细腻翔实的解密文字,解析了当年城建人思维的创造性和无奈的缺失,历史地记录了古城今貌的形成过程,让后代人明白这条新路是如何让历史与今天巧妙地契合的。今天的古城建设难度就在这里:既要便利现代人的生活,又要反映历史风貌。在这方面,作者有许多卓见,见.于字里行间。

在马可波罗的研究方面,志群是下足了功夫的。《马可波罗中国行》一书近获江苏省第12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他是出力最多、编-W量最重的一位编委。这本书的作用,也可以说是为元史补缺。志群以确凿的史料论定马可波罗扬州之旅非疑案而为确事,稽古钩沉,拨云见日,应当说这是在扬州史研究方面的一项贡献。志群关于大涤草堂的_研究也值得称道。他不仅用学者的眼光,而且以城建人的科学态度进行了实地勘察,从地形、地貌以及树种分析进行推断,为未来草堂的恢复提供了重要线索和选址依据。

别以为志群只是一位城建人兼文史学者,兴致忽来,他又是一位天真烂漫的童话作家。《保障湖里小花鲢》里,他成了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鱼,自在的状态反映了现代人新生活的愉悦。这一切说明他常怀赤子之心,关心乡里,关心家国,晚年的思想华彩纷呈。

开卷有益,此书也是如此。聊出数语,以代掌声。

后记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两句诗,出自1903年鲁迅21岁在东京留学时写的《自题小像》。近百年来,他的这一志向与操守,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30年前,在我学业结束时曾写过一篇《我以所学荐乡情》,登在校刊上,我时刻铭记鲁迅的诗与自己的诺言,这是今日《驿桥春雨时》的初衷。

常言道,知道它的过去,亦可知道它的现在,知道它的过去和现在,亦可以知道它的将来。人生到了古稀之年,其后路的轮廓亦依稀可辨。自我2002年退出基层负责人的岗位,一时无所适从,应当感谢我的爱人、一双儿女以及一帮文友,鼓励我拿起手中的笔,屈指算来正好十年。

潜心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你可以知兴替,长学识,有无穷的乐趣,从而理解当今兴盛中国的来之不易。历史上的扬州,往往是它处时代不同寻常的一个缩影。我常以“躬逢盛世”自许,虽然我们身边还会遇到诸多的不顺心、不如意,如果回头跟过去相比,再抬头看到我们伟大祖国昂扬向上的气势和扬州欣欣向荣的景象,心中使一片愉悦。

苍天待我不薄。回忆过去的岁日,我为家乡城市建设贡献绵薄之力,而组织上及同事对我信任,这是我立足之本。一双儿女学业优秀、事业有成,不仅使我家庭和睦,也给我许多激励和乐趣。给这本书作序的丁家桐、李坦以及书名题字的朱福炷,都是我的良师益友。在此一并表示谢忱之意。

上文鲁迅的两句诗,是鲁迅毕生奋斗的标灯和旗帜。我当效法,沿着文学这条路,走到牛命的尽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9: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