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三郎编著的《近代日中交涉史研究》在翔实的文献考究的基础上,通过9个专题向我们论述了日本人有关“支那”称谓的缘来和演变、日本强行吞并琉球的历史进程、日本佛教在近代中国的布教情形、日本人早期在中国施行的近代教育诸多不为一般人所熟知的历史场景,立体地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中日关系错综复杂的若干侧面。
佐藤三郎编著的《近代日中交涉史研究》讲述了:一部近代的中日关系史,基本上是一个日本向中国扩张和侵略的进程,但也并非如教科书所叙述的那么简单,其中许多的历史事件和细节都值得今人细加体味和思考。《近代日中交涉史研究》并不是一部近代中日关系的通史,作者佐藤三郎是一位与中国因缘深厚而又富有学者良知的资深历史学家,本书在翔实的文献考究的基础上,通过9个专题向我们论述了日本人有关“支那”称谓的缘来和演变、日本强行吞并琉球的历史进程、日本佛教在近代中国的布教情形、日本人早期在中国施行的近代教育诸多不为一般人所熟知的历史场景,立体地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中日关系错综复杂的若干侧面。
序
第一章 明治前期中国人研究日本的著述
引言
第一节《使东述略》和《日本杂事诗》
第二节《日本地理兵要》和《东槎见闻录》
第三节《日本国志》
第四节《日本新政考》和《游历日本图经》
结语
第二章 对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的考察
引言
第一节 近世日本人对中国国名的写法
第二节 明治以后有关中国国名的写法
第三节 由“支那”一词的使用而引发的问题
代结语
第三章 1862年幕府贸易船千岁丸的上海之行
引言
第一节 幕府末年日本人中国观的变化
第二节 千岁丸的派遣
第三节 幕府官吏对贸易情况的调查
第四节 藩士们对中国情况的观察以及他们的中国观
结语
第四章 对处理琉球藩问题的考察
第一节 近世以前琉球和日中两国的关系
第二节 日本政府对琉球同属日中双方的态度
第三节 台湾事件后日本和琉球之间的反复较量
第四节 强行处理的经过
第五节 处理前后的琉球士族社会
第六节 农民对处理的态度
第七节 处理的结束
第八节 当时有关处理的舆论
第五章 甲午战争前日中两国的相互国情探察
引言
第一节 明治初年日本对中国的探察
第二节 日中双方围绕台湾、琉球事件的举动
第三节 1884年的朝鲜事变爆发后
结语
第六章 论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以当时中国人的时局论为中心
第一节 开战前的形势判断和关于初战情形的报道
第二节 战况实情的判明与民众的批判
第三节 反对讲和、主张继续抗战的舆论
第四节 对战败原因的反省
第七章 近代日本的鸦片问题
引言
第一节 幕府末期的鸦片取缔问题
第二节 明治前期有关鸦片的问题
结语
第八章 日本佛教在中国的传教权问题
第一节 日本佛教在中国传教的失败尝试
第二节 甲午战争以前日本人对传教权的关注
第三节 甲午战争后日本佛教在中国的传教情况
第四节 日中两国关系传教的论争
第五节 为确立传教权而施行的政策及其效果
结语
第九章 关于中岛裁之的北京东文学社
引言
第一节 北京东文学社的设立
第二节 北京东文学社经营上的困难
第三节 课程运作和学生指导
第四节 以开发中国之风纪为目的的事业
第五节 中岛的退任和将学社转让经给中国
结语
后记
译后记
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