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短的诗歌,充盈最柔软的情愫,最具想象力的世界,日本传统文学精粹!
俳句,瞬间心动!
《一明一灭一尺间》由张颖著,本书收入松尾芭蕉、小林一茶等数位日本诗人最经典的俳句,向读者介绍其背后的故事、情调,图文并茂,让读者领略俳句及日本文化中的独特魅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明一灭一尺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张颖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世界上最短的诗歌,充盈最柔软的情愫,最具想象力的世界,日本传统文学精粹! 俳句,瞬间心动! 《一明一灭一尺间》由张颖著,本书收入松尾芭蕉、小林一茶等数位日本诗人最经典的俳句,向读者介绍其背后的故事、情调,图文并茂,让读者领略俳句及日本文化中的独特魅力。 内容推荐 《一明一灭一尺间》由张颖著,主要内容: 大师松尾芭蕉绝笔“旅途卧病,梦绕荒野行”充分体现出了俳句的意境。 俳句的创作者们无不行走陋巷,一笠、一杖、一囊,穷尽一生,栖栖行走干一个又一个未知的漂泊中。他们把玩着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一溪,体会着羁泊逆旅的悲苦和感伤。通过唯美的笔调,他们使所知所闻所见皆化为自己所爱所思所悟的空空如也的禅境。 沏茶焚香,静心阅读本书,就是在重现这一段美的历程,也是在观照自我内心中最美丽的所在。 《一明一灭一尺间》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弥生卷 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 求施舍,袋里之花和月 狐狸变作公子身,灯夜乐游春 春灯啊,镜里的春灯 一苇载牡丹,容与渡江来 一人打自花野来,我亦染香花野去 樱花飘散,朝开夕落 山茶花啊,落了一朵,落了两朵 有人不爱子,花不为伊开 故乡呀,挨着碰着,都是带刺的花 谁在梅花丛里,幽幽灯火明 春寒暮树,挂着季子剑 才行积雪上,又踏熏风草花路 楠露滴落石竹泪弥生卷 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 求施舍,袋里之花和月 狐狸变作公子身,灯夜乐游春 春灯啊,镜里的春灯 一苇载牡丹,容与渡江来 一人打自花野来,我亦染香花野去 樱花飘散,朝开夕落 山茶花啊,落了一朵,落了两朵 有人不爱子,花不为伊开 故乡呀,挨着碰着,都是带刺的花 谁在梅花丛里,幽幽灯火明 春寒暮树,挂着季子剑 才行积雪上,又踏熏风草花路 楠露滴落石竹泪 叶月卷 那些隔过黑暗的花和水 虽然夏天来,石苇依然只一叶 夏月夜,章鱼壶中虚幻梦 不断穿越,不断穿越,还是青山 命也如是,只有草笠下,稍得些凉意 长夏草木深,武士当年泪痕 流萤断续光,一明一灭一尺间,寂寞何以堪 露水的世啊,虽然是露水的世,虽然如此 吾乃漂泊星,莫非宿银河 生为蜘蛛,须结网 嵯峨绿竹多,清凉入画图 朴树散花,不知去向 长月卷 狐狸取乐水仙旁,清冷月夜光 继子呵,乘凉时候的执事是敲稻草 露草共蓼花,我心多怀念 吊桶已缠牵牛花,邻家取水去 噫呜惨矣哉!白发将军头盔下,忍听秋蛩泣 我去你留,两个秋 秋近心相连,四席半 两个涩柿子,相互摘一个 君似将来临,风铃已报信 百瓜一藤,百念皆由心生 初恋情,贴近灯笼脸对脸 如月卷 扫庭抱帚忘雪 若思为我物,笠上雪亦轻 大雪纷飞白茫茫,但愿把它披身上,倘若今宵我死亡 荒野草木枯,何人来撷茅草花,遗落小木梳 泪滴发烫声,埋火将消冷 夕阳之光如此美丽,我正慎行,不虚度光阴 枯芦苇,日日折断随流去 水无月卷 浮生尽头皆小町 树荫暗处,听此不吹笛 漫漫长夜,流水之声,说我所思 风起云涌,云涌云涌,步上白云 附录: 俳句基本知识 俳句作者介绍 后记 试读章节 闲静古池塘,青蛙跳入水声响/松尾芭蕉 1 那是暮春时分,草庵近旁一个古池,倒映着幽玄的春,水波不兴,平静得全是寂寞。待那小蛙一跃,无声到有声,又归于无声,万物此刻肃静。 那日芭蕉见了,便题下:“闲静古池塘,青蛙跳入水声响。”从此,成为俳句的代表作品。字眼极普通,那场景也极简单,可幽幽禅意,如池塘上的清冷,透进发肤唇齿。 据说,芭蕉在创作这句前,佛顶和尚与他有一段对话。 佛顶问:“最近如何度日?” 芭蕉答:“雨过青苔湿。” 佛顶又问:“青苔未生之时,佛法如何?” 芭蕉就说:“青蛙跳入水声响。” 2 人们说这是千古俳句,中间,有俳句的精确、闲寂。 如果这么说,那这方古池塘,可是干利休的一杯茶? 清、静、无声而幽,青蛙一跃,茶师手轻轻一点—— “咚”。 那一声,便回响千年,划开一圈圈心头的涟漪。 却让你觉得,心越发寂寥了。 关于千利休学禅,有一段流传到现在而不辨真假的故事。 故事说,千利休还是个小徒弟时,师傅吩咐他打扫庭院。 小孩子憨憨可爱,执了帚,院子里一来一去,一扫一拂。 正是秋天,落叶无声。 扫了一层,又飘落几片叶。 小孩子叫来师傅,师傅看了一眼,说:“没扫干净,再扫。” 于是又扫。又请了师傅来看。 师傅还是眼往上翘,说:“没扫干净。” 干利休低头继续,直扫到院子里一片叶子都不见。 这才又请来师傅。师傅说:“没扫干净。” 然后,师傅走向一株枯树,几片黄叶风中颤抖。 师傅一摇,落叶纷纷,庭院里一层叶,显得更幽静了。 干利休的美学思想,大概初成于此。 3 艺术家本该远离政治的。 偏偏政治家总爱结交一两个艺术家。 春天,千利休进了丰臣秀吉的茶室。 最开始,和待普通的客人一样,他用那个教弟子的方法,招待秀吉。 “将茶放入茶杯中,将水倒入杯中。” 茶室除了案几、茶具、茶水,别无他物。 千利休认为,相隔茶案坐,主客的距离便恰到好处。 摒弃外物后,便心无他物,主客人才好直示内心交谈。 以这样的方式,他们该交谈过很多次吧?早应该相知。 利休与秀吉还传下好多类似一休与将军的故事,一休斗智,利休斗的是心。 据说某年春天,丰臣秀吉召来干利休,要他当众表演茶道前的插花。按照惯例,插花的器皿大多是筒形,秀吉却要为难干利休,叫人给千利休准备了一个铁盘子,里面放了一些水,一旁,便是一枝含苞待放的梅花。 在座的人无不为千利休捏了一把汗。 却见千利休神情严肃而悲哀,将那在雪地里挣扎了一个冬天刚刚爆发出生命的全部美丽的梅花拿在手里,掌心相握,揉搓间花朵和花苞一点点揉碎,缤纷飘零随意散落在铁盘子里的水面上。 涟漪起,红颜残。纯洁而无辜的生命在众人的面前被毁灭着,最终只剩下一枝光秃秃的华干,其上带着三两朵残存的花苞,气息奄奄地斜倚在铁盘旁边。 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过程。见者无不心惊,屏住了呼吸,沉入到千利休一水一梅所营造的意境中,连铁石心肠的丰臣秀吉也落下了眼泪。 还有一次,也是春天。干利休茶艺园子里的牵牛花开了,密密麻麻爬满了园子的篱笆,极美丽。丰臣秀吉是个爱花的人,他有一大帮最好的园丁替他打理园子,他不相信干利休的花园会比他的更好看,于是就带了手下,前呼后拥去看千利休的牵牛花。 到了干利休的茶艺园,秀吉却见到满篱笆的牵牛花齐刷刷地被剪掉了,只剩下一片绿色的藤叶。丰臣秀吉不觉大怒:你干利休居然专门和我作对——知道我专门来看牵牛花,你就把花全剪掉了! 此时,千利休按照礼节迎出门来,丰臣秀吉按捺住愤怒,进了千利休的茶室。 进了茶室,丰臣秀吉一下子愣住了:所有的牵牛花的确不见了,但茶室里用来插花的花瓶里正插着一朵雪白的牵牛花,那一朵雪白的花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它那无言的凄美的震撼力远远胜过整个园子密密麻麻的一大片牵牛花。 利休的美学就是:无一包含了一切。少胜过多。 道在于感悟。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利休也终于顺着秀吉的心,为秀吉修了座黄金茶室。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利休,秀吉还是要让他剖腹。 P2-5 序言 一低头的温柔,就有一念间的心动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遵循五七五的形式,被认为是最短的诗歌。罗兰‘巴特则在法兰西学院课程和研究班讲义中还将俳句作为“小说的准备”,在他看来,俳句,也是最精炼的小说。 短短几个字中,必得有能表明季节的季语,按芭蕉的理论,还得有“不易”的情景本真,和一刻行动变化的“流行”。“樱花”、“月”、“露水”、“灯火”、“积雪”、“青山”、“虚幻梦”,“摇曳”、“卧”、“归”、“依”、“落”、“飘”、“破”、“滚”……这些词语在句子中变成了一种符号,都是在捕捉拈花一笑的时间。罗兰说,小说就是把这些存在和发生组合起来——其实我们的人生,不也是由这样一刻一秒的时间凑起来么?我们的悲凉或幸福也是由这样的一念头一心动而铺陈吧。 俳句和汉诗有许多渊源,许多名家也用俳句写过一些中国的名士旧事。不过,如果按读中国诗词的标准来欣赏俳句,也许会有一丝隔膜。我国诗歌,因为有多种文化的影响,不仅能叙述心声,也有教化作用,其间更能寄寓作者的学识、抱负、修养甚至政治观点。而日本的和歌、俳句,几乎全为情感所托,可读可感的,只是作者一念初心,和句子外幽幽不尽的意境空间。他们直面脆弱、空虚,捕捉生活中最细微最不起眼的美丽,他们所写的全是自然,连句式都不追求刻意的整齐。从芭蕉到芜村,到小林一茶,我们读其俳句,很难读出他们的学问和理想,而是读到这个人的天真烂漫,感受他们苦境中的凄凉,在自然中的随性和对内心的寻觅归依。 中国诗歌讲究温柔敦厚,也追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史记》中说箕子朝周时路过殷墟,看到宫室毁坏,“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他是生生把脆弱掩盖起来。纳兰性德的词被王国维评价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若此”,然而这样的风格,也被当时一些词话批评为“哀而过伤”。但日本却提倡和歌、俳句应尽情地抒发心中感情,小林一茶悲叹女儿逝世就用了“露水的世啊,虽然是露水的世,虽然如此”这样闻者落泪的俳句。追求“物哀”之美,能感知生命和自然的哀伤,真正诉说内心感情的诗歌才是他们眼中最好的句子。他们很少在句子里讲大道理,但是俳句里,常透露出一种利休茶道般的禅意,芭蕉的“扫庭抱帚忘雪”,虽有典故,但典故已经完全被那个扫雪忘雪的场景消融,见出其境界。读他们的句子,就如看花品茶,说不上去挖掘其深刻背景,不过是讲求各自的体会,不过是无限地去感受作者当时的眼见所闻,无限地想象花好茶香之外寂寥悠远的空间和那些当得起这种意境的风流人物。说到底,一个英雄的殒灭,一个美人的迟暮,一首飘渺的歌最终消散在荒野,一盏灯火下初恋人儿的相对低头,让我们读来,都不过是两个字——心动。 俳句作者被称为俳人。最为著名的当是江户时代的松尾芭蕉(1644—1694)。因为他,沉睡了两百年的俳句苏醒流行起来,带来俳句史上的黄金时代,因此他也被称为俳圣。芭蕉的风格闲寂清新,禅意悠远,影响更是如他的俳句一般余情绵长。芭蕉之后的与谢芜村精于绘画,其俳句也具有水墨写生的感觉,“狐狸变作公子身,灯夜乐游春”,读这样的句子,又是不同的感受,直如亲眼见到芜村所见。其他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家如小林一茶、种田山头火,都在俳句中融入了自己的经历个性——是的,仍然不见卖关子掉书袋,翻卷“故乡啊,挨着碰着,都是带刺的花”,掩卷谁不思乡情起? 读俳句,让我们看到俳人当时所见,心中感到俳人当时所感,所以,也是我们体会日本文化的一种方式。虽然日本看起来从中国吸收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我觉得,日本无论从文学还是在文化上,和中国还是有本质的不同。他们所追求的幽玄、物哀,虽然看起来只是我们诗词中小小的一面,但他们已经把这种幽微和闲寂品成了一种民族的哲学,他们的严谨、认真,对自然的尊重和对内心的关照,也从中得到体现。 弥生、叶月、长月、如月分别是日本对三月、八月、九月、二月的代称,本书略按此区分春夏秋冬,最后一章水无月,本指六月,这里不过取其字面优美境界,遥想无月之夜,黑暗中水花浮动,概指无季语的俳句。 后记 许久以前,因为想写点与日本有关的小说的缘故,接触到罗兰·巴特《小说的准备》一书。这本书本是罗兰·巴特教授的教案,其中有大量篇幅都是在分析日本的俳句。日本最短的诗歌便是以最短的小说这种间接的方式,与我第一次照会。 非传统的第一印象影响了此后我对俳句的阅读方法和感知角度。因语言差异而存在的审美隔阂在我看来,被本身具有美感的短语元素所取代。这些元素按五七五组合成十七音,通过“季语”、“不易”和“流行”,创造了时间、静止之主体、怦然心动的物之哀。 既然有物哀,俳句中本属于俳人个人的苦旅,亦可连通同样物哀的过去和未来。我在本书撰稿之初,与策划表达了这些粗陋的想法,幸而得到了他的鼓励,让我走完了这一艰难和快乐并存的写作之旅。 写作的过程中,一边极力去体会俳人当时的一念三千,一边写着那些俳人心动那刻之外的故事——虽然俳人当时也许并没有这样的联想,但青蛙古池塘入水,月光下水仙狐狸相偎,青山外白云超脱,是让人不得不去感怀一些人和事的。 写作的过程中也曾质疑过自己,也曾为资料的缺乏而大感头痛,有许多珍贵资料幸在上海图书馆觅得影印。关于所取译句,主要选用了林林的译本,又兼收其他大家的译本,译本上并未完全统一。个人觉得,俳句与中国诗歌有许多的不同,俳句求真切自然,所以我更倾向于周作人、林林等翻译大家不拘格律字数的翻译方式。关于俳句、俳人的基本资料,多参考彭恩华先生《日本俳句史》、马兴国先生《十七音的世界》、林林《日-本古典俳句选》以及《日本古典文学辞典》等典籍,在此向将俳句引进中国的前辈们致以感谢。 这本书的成稿离不开于巧巧、潘娜、沈舟华三位朋友的帮助。于巧巧对一休宗纯、小野小町,潘娜对小林一茶、小津ex---郎等都有深入的研究,沈舟华更是于《源氏物语》、镰仓时代历史有独到见解,三位在资料提供和写作上对我的支持,让我深深感激。 这本小书并未从学术角度解读俳句,用情绪读那些本身也带着情绪的诗句,定会掺杂许多个人的主观意见,有不足之处敬请读者谅解指正。 张颖 2012年6月2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