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像倪桂珍那样做母亲
分类
作者 杨菁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近代以来最杰出的母亲,“民国第一家庭”至尊“老太君”;“宋氏三姐妹”“蒋宋孔三大家族”共同的妈妈;朋友眼里“最好的女人”;子女眼里“最伟大的母亲”;社会公众眼里“中国最有成就感的母亲”!

杨菁编著的《像倪桂珍那样做母亲》以倪桂珍及其家庭为例,通过倪桂珍及其孩子们生活、事业中的一个个故事,试着分析她的六个儿女如何被培养成才,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示作用。当今中国社会,对于如何更好地抚养孩子是不缺乏忠告的,我们中的每一个人也都置身于大量信息的包围中。

内容推荐

《像倪桂珍那样做母亲》由杨菁编著。

《像倪桂珍那样做母亲》讲述了:

倪桂珍,“非著名”清末民国妇女,出身名门世家,天足,信仰基督教;5岁进私塾识字,8岁人女子学校读书,14岁入上海裨文女中学习,做过教师,热心慈善事业,擅长数学和钢琴;集东方传统美德与西方自由民主观念于一身,端庄、贤淑,有知识和主见;相夫教子,夫唱妇随,幕后协助丈夫成就民国第一家庭;认为“养不教父之过,也是母之过”,母代父职,管教子女甚严,是“宋氏家族”的最大权威。

她视所有子女为掌上明珠,为子女奉献全部的爱——支持丈夫送子女出国留学,像教育男孩一样教育女孩,从小塑造孩子自强、自立、自主、英勇、刻苦、勤奋等优秀品质……庆龄虽然在政治和信仰上同以母亲为中心的宋家决裂,但在最后时刻留下遗嘱——把自己骨灰葬在父母亲的身旁……

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大脚母亲/1

名门之后/3

“母职之爱”与家庭道德教育/8

小结/18

第二章 求学篇——宋家有女初长成/21

独特的家教/23

那年霭龄14岁/32

“小大人”庆龄/40

美龄——宋家最小的留学生/48

子文——宋家唯一受到特殊熏陶的男孩/55

小结/60

第三章 婚姻篇——三桩婚姻,父母的三种态度/65

“一见钟情”的宋霭龄/67

私奔的宋庆龄/77

晚婚的宋美龄/94

小结/110

第四章 事业篇——才华与理想的有机结合/113

现代版“贤内助”之一——幕后施政的宋霭龄/115

现代版“贤内助”之二——“嫁给”革命的宋庆龄/122

现代版“贤内助”之三——夫唱妇随的宋美龄/138

子承父业的三兄弟/148

“全家都在为抗战而工作” /155

致力于妇女儿童事业的三姐妹/164

小结/175

第五章 亲情篇——政治风云下的亲情/179

妈妈的爱/181

孤独却不失亲情的宋庆龄/185

宋子文与兄弟姐妹/193

宋美龄与儿孙/198

小结/203

第六章 才艺篇——名至实归的才女/207

亦中亦西的训练/209

擅长国画的宋美龄/213

和蔼又可爱的“国母”——宋庆龄/221

小结/233

第七章 仪容篇——风采各异的宋氏姐妹/237

三姐妹的审美观/239

风靡美国的蒋夫人/245

伟大的贵夫人——宋庆龄/252

一个另类的晚辈——孔令伟/260

小结/263

后记/267

试读章节

美龄——宋家最小的留学生

宋美龄是宋氏三姐妹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最任性、调皮的一个。从小她就得到姐姐们的保护与宠爱,尤其是大姐霭龄的关爱。据说年幼的宋美龄和伙伴们玩耍时,因为她年龄最小,那些大孩子总不愿意带她玩。于是,美龄常常受到大孩子们的捉弄,捉迷藏时大孩子们有时故意让才刚刚学会数数的美龄闭着眼睛数数,等她好不容易数到一百,睁开眼睛看时,那些孩子早已跑得无影无踪,把她一个人孤零零地留下了。委屈的美龄只有放声大哭,这时,姐姐霭龄就会过来安慰她,陪她玩。作为大姐的宋霭龄不仅带领弟妹们玩耍,也给他们做出了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宋美龄的求学经历,或许更能体现宋耀如、倪桂珍对女孩教育的重视,或许是美龄任性的表现,她强烈要求与姐姐们一起读书,父母拗不过她。美龄首先与二姐一同人中西女塾读书,只是后来因受荨麻疹的困扰而改在家里由家庭教师单独教育。《宋家王朝》对幼年时的宋美龄有这样一段描述:“美龄则是一家之霸。她长得圆胖,人们都叫她‘小灯笼’。她周身浸透着虚荣,她自恃自己有能力而忘乎所以。她孤芳自傲,无人敢理。她那种我行我索的品格与外表的美丽并不相干。她生性超然脱俗,精力旺盛,即使是小姑娘时,她就高傲,威风凛凛。她崇拜勤奋的大姐霭龄,霭龄让她干什么她就干什么。霭龄发号施令,处理家务事的时候,美龄总在一旁细心体察,仿佛在做霭龄的恶毒艺徒,准备将来取代姐姐的角色。满5岁时,美龄坚持要求随庆龄去中西女塾读书。于是家里给她准备了小旅行箱,让她穿上花袄,在一片叮咛声中,打发她上学去。然而这个实验没有持续多久,……宋查理夫妇终于不得不把她接回家,请私塾先生教她。”

1907年,年仅10岁的美龄吵着囔着一定要跟二姐庆龄一起赴美求学。负责护送这批留美公费生的恰好是她们的姨丈温秉忠,因为这样的契机,宋耀如夫妇也就同意了女儿的请求。在宋氏三姐妹中,宋美龄在美国呆的时间最长,达10年之久,受美国影响也最深。抵达美国后,她首先和二姐一起到父亲早已为她们安排好的波特温学校补习外文,那里的学习使她的英语水平提高很快,正如她给朋友的一封信中所说:“正是在皮德蒙特,我初步懂得了从语法上分析句子的奥秘。当时,我对英语知识顶多是略知一二。我在词语的表达方面闹了许多小笑话,使语法老师感到为难。为了纠正这些毛病,她让我试着从语法上进行分析。她的努力应该说是有成绩的,因为现在人们说我的英语写得很好。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倾向于认为,这些学期为了解决不连贯短语和分离不定式而付出的努力,与以后训练自己为了有能力解决复杂的英语语法和修辞而付出的努力,也许两者的效果是一样的。”

翌年,宋庆龄考入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她向校方提出希望妹妹能跟她一起住在威斯里安女子学院,但是学校规定只有本校学生才可以住在校园里,后经该院院长特批,美龄得以和二姐一起住在学院的宿舍里。因为岁数太小,成为一名正式的学生还不够格,于是学院为她作了特殊安排,由一个老师单独对她教授预科课程。在老师的特别辅导下,宋美龄参加了预科以及大学一年级课程的学习。宋美龄在校期间的不少逸事都有文字记载。由于年龄还小,不能参加大学生们的联谊会,宋美龄曾和两个年岁同她相仿的女孩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并创办了一份报纸,宋美龄负责文字编辑。从记载中可看出,宋美龄是个早熟并有创造性的女孩,同时有爱发脾气的特点。1912年宋美龄正式成了威斯里安学院一年级学生。与一同在该校学习的二姐不同,美龄“显得不格外用功。她不靠勤奋,而靠小聪明”。在宋美龄同班同学手制的纪念册里写着,“宋美龄是班上最喧闹最会吹牛的一个”。宋美龄的一些顽皮故事至今还流传在威斯里安的校园里。在台湾公共电视所制作的《世纪宋美龄》的片子中,威斯里安学院档案管理员蒂娜·罗勃兹讲了宋美龄的两件趣事:“她总是顺着校舍的楼梯扶手往下滑。那是栋四层楼建筑,楼梯问很宽的,她总是顺着扶手滑下来。有次上历史课,她没有预习,老师叫她起来,回答有关北军的问题。她不说我没预习,反而灵机一动说,‘抱歉,我坚决支持南方,回答有关北军的问题,会让我很痛苦,我不能也不愿回答。’”

在威斯里安学院,三姐妹以她们各自的特点而出名,并深受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大姐霭龄聪明、泼辣、能干,正如她毕业时班上的同学为她所作的大胆预言:“看这头版惊人的新闻!世界前所未有的中国最伟大的改革。领袖的妻子是个真正的靠山和力量,由于她的远见,中国已大步前进。”二姐庆龄文静、智慧、刚毅;小妹美龄顽皮、活泼、人小志大。威斯里安女子学院院长夫人安斯沃斯夫人回忆说,“美龄成为正式的大学生之后,就开始参加各种舞会和郊游,她和其他女孩子一样受人欢迎。即使当时她年纪还那样小,我们也能看出这位年轻朋友有成长为今天这样一位魅力女性的潜质。”

P48-50

序言

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特殊的家庭,六个孩子,六个美国留学生,尤其是宋氏三姐妹,性格不同,却各领风骚,闻名遐迩。

古话虽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说,同时亦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之言,但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如今已为人们广泛接受。哈佛图书馆有一条训言说:“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需从小培养。从出生到死亡,人的毕生均在发展。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其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及人格和社会性发展,有其各自的特征。家庭教育、启蒙教育,不在于传授给孩子多少知识,而重在培养孩子的兴趣、求知欲,以及良好的习惯、顽强的意志。

宋耀如可谓宋氏家族第一人,他在美国的生活、学习经历,回国后集“传教士、实业家、革命者”于一身的身份,为宋家儿女的成长、宋氏家族在民国时期的煊赫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倪桂珍17岁即执教于上海中西女中,婚后成为全职太太,相夫教子。显然,母亲倪桂珍与孩子们相处更多、更久,她的一言一行对孩子们的影响亦更大。作为女性,母亲亦很容易成为女儿效仿的第一榜样。宋氏三姐妹的身上均烙有母亲深刻的印记,她们终身感念母亲的教诲。

宋家六个子女的成才,固然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之规律可循,却也有其很大的特殊性。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愿望,但愿望能否实现,有着时代、地域、社会背景,以及孩子、父母个体差异的诸多限制。家庭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时代、地域、人物不同,方式、方法固然不同,然而母亲、家庭的某些品质,在潜意识中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先天和后天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即个体的行为有多少取决于他们的先天遗传,又有多少取决于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的后天影响,这是个具有深刻哲学和历史根基的问题。可以明确的是,个体的特质和行为不是由先天或后天单独决定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相当复杂。先天是指从父母那里遗传下来的特质、才干和能力。当人类从一个由受精瞬间创造出的单细胞有机体开始,直到成为由十几亿细胞组成的完整个体,这些遗传基因的影响时刻伴随着我们的发展。先天因素不仅决定了我们的眼睛是蓝色还是褐色,也决定了我们的大脑发育方式。后天是指塑造行为的环境影响,包括生物上的,如怀孕时母亲摄入的可卡因对胎儿的影响,以及社会性的,如家长教养孩子的方式、个体所处的文化背景、社会经济环境等。在强调后天比先天更为重要的理论中有一种行为观点,其代表人物为美国心理学家John B.Watson,他认为通过有效地控制个体的环境,就有可能塑造任何行为。他曾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在我所设计的环境中抚养长大,不论他的天赋、才能、志趣及家族背景如何,我保证能够任选其一,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行业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亨,甚至是乞丐或小偷。”这种观点有它的理论依据和社会贡献,但显然是片面的,它强调的是外显的行为,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个体做了什么,而不是他们的头脑中发生了什么。

我们可以将先天一后天问题看成一个连续统一体的对立两端,而一些特定行为则处于两者中间的某一处。本书基于这样的认识,对倪桂珍及其孩子们的成长作了介绍?一位母亲,六个具有不同特质和才能的儿女,倪桂珍何以能成为这样有成就的母亲?而她的儿女何以有这样那样的相同与不同?除了遗传、家庭教养外,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物生态学理论认为,有四个层级的环境同时影响着个体的发展。罗伯特·费尔德曼著《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对此作了详细介绍:

微观系统(microsystem),是儿童日常生活的直接环境。家人、看护者、朋友和教师都作为微观系统的一部分,对儿童产生影响。然而,儿童并不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相反,他们主动参与微观系统的建构,并塑造他们所生活于其中的直接世界。儿童发展中,大多数传统研究都指向微观系统这一部分。

中间系统(mesosystem),为微观系统的众多方面之间提供了联结。如同链条中的链环,中间系统将儿童与父母、学生与教师、员工与雇主、朋友与朋友相互联结起来。它体现了将人们联结在一起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例如使得父母在办公室经历了糟糕的一天,接着回到家中对着孩子发脾气的那些影响。

外部系统(exosystem),代表了更广泛的影响,包括诸如地方政府、祉区、学校、宗教场所、地方媒体等社会机构。这些社会机构对个人发展可能会产生直接的、重要的作用,并影响到微观系统和中间系统的运转。例如,学校的教学质量将影响到儿童的认知发展,并产生潜在的长期后果。

宏观系统(macrosystem),代表了作用于个体的更大的文化影响。它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政府、宗教和政治价值系统,以及其他广泛的包含因素,都是宏观系统的一部分。例如,文化或社会赋予教育或家庭的价值,会影响生活于这个社会中个体的价值观念。

最后,时序系统(chronosystem)是上述所有系统的基础。它涉及时间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其中包括历史事件(如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袭击)和渐进的历史文化(如职业女性数量的变化)。

生物生态学理论强调影响发展的各个因素间的相互联结。本书以倪桂珍及其家庭为例,通过倪桂珍及其孩子们生活、事业中的一个个故事,试着分析她的六个儿女如何被培养成才,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示作用。当今中国社会,对于如何更好地抚养孩子是不缺乏忠告的,我们中的每一个人也都置身于大量信息的包围中。我的观点是,印刷品或电视上的信息不全然合理或正确,只有对任何说法保持批判的眼光,你才可以站在一个更有利的位置,对问题作出相对正确、合理的判断。

后记

撰写这篇后记,实在是因为这是一部不像家教书的家教书。所谓“不像”,是指它与目前在市面上看到的家教书不同。当前流行的,往往是已考入名牌大学或在同龄人中较为出挑之孩子的父母所记录的如何养育孩子的经验,是他们的教子手记,譬如,怎样爱孩子,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进行品格教育等等。因为是亲身经历和现身说法,非常生活化,又贴近现实,无疑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亦能给出简单实用的操作方法。

《像倪桂珍那样做母亲》,既非作者的教子故事,又非发生在当下。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纵然她膝下的六个孩子个个成才,尤其是“宋氏三姐妹”闻名海内外,然而时过境迁,一百多年前的育儿经适用于今天吗?的确,时代变了,环境变了,而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标准具有普世性。无论何时何地,能将膝下子女全部培养成才的母亲,一定有其过人之处和教子诀窍。宋庆龄曾多次引用一则阿拉伯谚语来告知大家:“教育一个男人,只是教育了一个人;但是,当你教育了一个妇女,就教育了全家。”宋庆龄笃信这句谚语,并毕生致力于妇女儿童事业。宋庆龄没有细述母亲如何教育她们六个姐妹兄弟,但她对这句谚语的笃信应是有了切身体会后的肺腑之言。

以一百多年前的故事作育儿之示范,这是本书与目前市面上诸多家教书的最大不同,由此而有了本书的如下特点:

其一,书中很少有倪桂珍如何教导儿女的带有故事性的事例描写,因此也少有具体的操作办法,其中更多的是通过她的儿女在学业、事业、婚姻、做人等各方面的事例来反观、反思倪桂珍的育儿经验和方法。如此写的缘由,也是刚着笔时感觉的最大困扰,就是手头缺乏倪桂珍教导儿女的具体事例。学习、研究历史近三十年,养成了以史料为依据、史论结合的思考与写作的习惯。既无倪桂珍养儿育女过程中的生动事例,亦不想随意编造,于是就有了如今的写法,其依据是宋氏三姐妹在书信、论著中对母亲着墨不多的回忆,因为倪桂珍本人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作品。

从标题上看,主线似乎不是倪桂珍作为母亲教育子女的事情,但实质上书稿的主角始终是倪桂珍,从倪桂珍教育子女的结果——由其子女在各方面的表现、成就来体现。尤其是通过宋氏姐妹的文字记录,结合她们各自在求学、婚姻、事业等各方面的表现、作为,逆向考察母亲对她们的教导和影响。对于宋氏三姐妹,曾有一句比较流行的评语:“霭龄爱钱,庆龄爱国,美龄爱权。”此话当然不能涵盖三姐妹的全部,以此定位她们三人是有失偏颇的,但亦非全然罔顾事实,该评语多少体现了姐妹三人在那个时代的价值取向。时至今日,人们对她们三人的评价依然褒贬不一。同样的生活环境,同样的成长经历,姐妹仨为何会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人生?父母究竟能给儿女怎样的影响?

学业、事业固然是人生不同阶段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但亦非全部。令宋氏家族闻名于世的三姐妹,她们的婚姻、她们的生活尤其是晚年生活,从表象上看固然有很大的不同,但从她们的择偶标准、情感世界及她们的生活品味看,却极为相似。她们的同与不同,母亲的养育影响几何?

其二,虽然是一部介绍他人(还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育儿经,却也融进了作者个人的一些想法和经验。记得傅光中先生给我打电话时,先未说明来电用意,却直言问我有没有孩子?继而又问是男孩还是女孩?然后才说明邀我写作此书的想法。我接受邀请,既是因为欣赏倪桂珍,也确实对养育孩子有一些想法,愿意拿出来与人分享、探讨。此前我写过宋子文、宋美龄,对他们的父母宋耀如、倪桂珍虽涉猎不深,却已心生佩服,并逐渐明确了一个想法,即宋家儿女的成才,尤其是宋氏三姐妹的闻名,首先应归功于她们的父母,是他们的父母教导有方。对比倪桂珍,虽然惭愧自己的为人母,但自觉养育女儿还是颇为用心的,亦积累了一些心得。从头至尾,我以个人养育孩子的理念来体会、书写倪桂珍对儿女们的教育,体察她的用心和成功。

其三,归纳第一、第二点,本书意欲传递的核心思想是:千人千面,教育孩子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寻,正确的育儿思想是一切方法、行动的前提。中国自古有一句话曰“因材施教”,这是一种理念,需要每一个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设计具体的培养方法。方法是灵活的、非固定的,正确的理念却是经过实践检验而千古流传的。掌握正确的育儿理念,用正确理念指导我们的行动。要教育出好孩子,首先要求家长是个好家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1: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