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桥堰/布谷鸟原创小说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乐朋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乐朋,1965年生,山西阳泉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作协会员,山西文学院签约作家。

《桥堰》通过主人公白泉的国仇家恨以及与几个女人的感情交织,用白描手法刻画出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社会众生像。

书中对话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原汁原味,风俗仪式描写繁而不杂,故事情节发展具有戏剧性、传奇性,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桥堰》由张乐朋编著。

《桥堰》简介:

所谓命运,是关键时候的选择:时势造英雄,也造混蛋和可怜虫。故事从徐家叔侄之间的一场莫须有的误会开始,引出了一连串猜忌恩怨的感情纠葛,从家庭矛盾同室操戈,逐步演化成你死我活的争斗。时值国难当头,形形色色的小人物被时势裹挟和左右,一方成了功臣,另一方就成了罪人,同样是历史的见证人,命运却打着不同的时代烙印。作品通过桥堰镇近半个世纪的变迁,描绘出一幅世道人心起伏变幻的历史画卷。

目录

第一章 战乱

第二章 凶年

第三章 余怨

第四章 劫波

试读章节

一战乱

桥堰镇坐落在靶台山的一支余脉上。

余脉缓慢沉降,又岔出两根末梢。从靶台山俯瞰下去,两根末梢更像老棉裤的两条裤筒,臃肿、窝囊、疲软,长短也不一般,仿佛是从山上随手丢下来的破烂。桥堰镇只能顺着两条黑糊糊的裤筒布局,抻得平展的这岸叫南桥堰,抽搐成一堆褶皱的那岸就叫北桥堰。一股红水顺着裆间淌下来,红水血淋淋的,有着可疑的温度和黏度,冬天不结冰,好像真有一个霉烂的子宫,埋藏在靶台山峪那看不见的深处,长年四季,潺潺不绝。

扒岭桥横担在南北桥堰中间,是两堰人货的来往通道。

传说,汉刘秀落难,曾窜伏到桥堰,在山里屯兵练武,靶台山的名字便由此而来。靶台山上有一座刘秀庙,庙院筑在二营盘。靶台山上有二营盘,却没听说过有“大营盘”。类似的传说还有扒岭桥南岸的桥头庙,桥头庙没名号,不能和老君庙观音庙相提并论,有记载说它建于洪武二十年,本来是桥堰人给一个郎中搭建的生祠,郎中的姓名失传了,于是生祠变成了庙台。

一山不出两宝,到了桥堰地界,偏偏就会屙金尿银,用桥堰的老话说,“凿开靶台山,又是硫铁又是炭”。其实远不止这两样,山里还有凿矸采汞烧石灰炼硫磺挖铝矾土的。这些宝藏也给桥堰带来一害,就是河槽里断断续续的这口血水。早年,桥堰人都叫它“矾水”,矾水是采矿过度污染了的地下水,水面上那层带着腥味的血红,就是氧化铁的颜色。这矾水自然是不能吃、不能洗,就连地也不能浇,是一股地地道道的废水脏水臭水。每年的夏季来临,雨水行动,山上的水跑下来,把猩红的水面抬起来往两边赶,仿佛上游有个巨大的屠宰场往下放血,有数不清的猪脖羊腔在往出控血。这时候站在扒岭桥上俯瞰河槽,那红流涨腻,不起波澜,展宽的河面,犹如一块漆了朱红的棺材板,狭长,巨大,凝练,厚重,逐渐盖严了河滩。没人见过河水褪色,就是连下三场豪雨,也不见水流清淡。大水过去后,红水又收缩回原初曲折隐晦的身条,一副用行舍藏的模样。这个时候,再看河槽里的乱石,滚满河川,就像刚砍下来的人头,被染得通红,站在桥堰两边往下看,人头滚滚,有些疹人。

有人想把桥头庙改成河神庙,遭到桥堰百姓的反对:矾水这么龌龊,怎么可以劳烦河神爷来看顾呢?

两岸黑,一川红,便是桥堰镇的基本色调。

南桥堰地势比较平缓,住着桥堰的大户人家,像袁家垴的袁和尚家,勺坪的陶家崔家,都是开煤窑的,都有一座四水归堂、几进几出的好宅院。一道青石板铺砌而成的街衢,串联起十几家临街的小商铺,有粮油店布匹店,铁匠铺箍桶摊,豆腐坊蒸馍铺,染坊小肉铺,小饭馆小客栈,还有花圈店棺材铺。这些店东的底气都不够厚沉,只能依靠本地百姓的零星生意维持光景,真正能和袁陶两家比肩摽膀子的,就剩徐家堡上青砖雕花大门楼里的徐家,徐家是开炉炼铁的,丁财两旺,高大厚实的门垛上,总是拴着六七匹膘厚口轻、溜光水滑的骡马,从来没下过这个数儿。

北桥堰的住家光景疲赢,住在低洼处的人家,还有一圈乱石垒叠的虎皮门墙,半坡的家户多数都住在暗窑里。·这种暗窑就坡趁崖,切出前墙,然后直接在山体上掏洞,没有砖石垒砌的前墙,顺着北岭坡一层一层往上摆摞,形成大大小小的台阶,叫出的地名也都带“台”字,像大圪台、二圪台、垴畔圪台、小铺圪台。这些家户们稠一堆儿,稀一片儿,傍崖靠山,趁坡就梁,散布在老棉裤褶皱里。鸡飞狗跳、人来人往,仿佛寄生在这窝囊臃肿的棉裤里的虱阵虮行,细腻的煤尘长年累月在桥堰的天空中沸沸扬扬,四处飘浮,落在屋顶房檐,落在炕头灶台,落在鼻子眼窝,落在鸡冠子狗鼻尖猪耳朵羊尾巴上,落在老棉裤的角角落落……

桥堰人慨叹,书上说“人杰地灵”哩,咱这地方窝囊,人也跟着窝囊了。

桥堰煤窑多,不下窑的男人们稀少。桥堰周边的人经常笑话桥堰的男人没出息,说他们活一辈人,就钻三个窟窿;从红窟窿爬出来,就钻进黑窟窿,从黑窟窿爬出来,就钻进土窟窿。有外人编排,桥堰老婆们的那个窟窿也算上的话,就成了四个窟窿。

桥堰人窝囊在不离窝儿。民国之前,桥堰人挑着担子到平东县城纳一次粮,就算出远门了,临走的头黑夜,一家人还要关起门来抱头痛哭一场的,哭得房倒屋塌,能荷起重担出门送粮的,哪个不是家里的顶梁柱?所以啊,一家人就朝生离死别的方向哭,就朝一去不返方向哭。实际测算一下桥堰到平东城的路程,也不过七八十里,但是,没见过世面的桥堰人怕事啊,到七八十里外给官府送粮,不得和官家交言搭语吗?万一出了差错咋办?惹下官司谁搭救?这事故不敢细想,又不能不想啊,七八十里,一跬一步,一步一跬,消息传回来,家人赶过去,施救都来不及啊,最多能见个人头落地。七八十里,死丧在地,活人们咋给死人收尸?因为怕出门,桥堰没出过“大人物”——人都下窑挖煤去了。

桥堰镇也有一件体面的宝物,就是扒岭桥,扒岭桥是一座独拱石桥,桥长八丈,宽丈八,拱高三丈有余,卷拱的拱石都是两柞厚,两柞一尺,站到桥底下就可以量数出来,十八个并拢的拱圈支撑着厚重的桥面。从砌基础铺桥面的条石,到卷拱用的弧形拱石,料石裁磨得中规中矩。拱圈的东西两侧,各有斗大一块浮雕,刻着一个眉目狰狞的龙头,有镇压吸纳和吞吐自如两层意思。扒岭桥通体使用黄玉色的石材,这些石材来自靶台山一个叫做黄炉谷的深涧,从扎在河槽底下的根石,一直砌到桥顶头,不掺灰夹泥,全靠石材自己拿劲,严丝合缝,缝隙严密得刀刃不进,结构紧凑得浑然一体,宛如从全石的肚子里脱胎出来的天然石桥,直接落巢在桥堰镇了。这种石材的肉里还沉淀着些许粗颗粒的石英晶体,乍看质朴粗糙,触之手感绵软,或许是年代久远,锋芒收敛。桥栏柱头雕刻着狮虎兽头,姿态各异的兽头,已被行人的身手磨蹭得溜光水滑。白昼,桥身还会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线,这些炫光来自石材的肌理那些石英颗粒。若从远处观望,扒岭桥还会自生烟霞,像是带了几分缥缈的仙气。赶上雨过雪融,洗尽灰尘,天光润色,山色陪衬,扒岭桥面貌一新,珠光宝气,显出精神。扒岭桥就这样把凌乱不堪的南北桥堰联系起来,它是系在烂裤腰上的一条玉带,即便常常蒙着尘灰污垢,也有光鲜峥嵘的时候。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22: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