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四讲》是蒋勋从食、衣、住、行方面,探索美在日常生活中的呈现与延伸。蒋勋公开了自己力行生活美学的体验与心得,让大家明了美感训练并不难,有质感、有品位的生活并不贵、并不远。
希望忙乱步调下的现代人,可从本书中习得如何放慢生活节奏、舒缓生活压力,从最平易的生活面来伸展感知的触角,寻得情感的释放和心灵的平静。本书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品味四讲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
作者 | 蒋勋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品味四讲》是蒋勋从食、衣、住、行方面,探索美在日常生活中的呈现与延伸。蒋勋公开了自己力行生活美学的体验与心得,让大家明了美感训练并不难,有质感、有品位的生活并不贵、并不远。 希望忙乱步调下的现代人,可从本书中习得如何放慢生活节奏、舒缓生活压力,从最平易的生活面来伸展感知的触角,寻得情感的释放和心灵的平静。本书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 内容推荐 庄子多从大自然和一般生活中发现美;蒋勋更是深谙其道,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大美。 在《品味四讲》中,蒋勋从食、衣、住、行方面重新审视“美”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在小吃里发现信仰;感受服装的体温;如何营造一个家;怎样将急躁、焦虑和抑郁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 在《品味四讲》中,蒋勋首次提出生活美学的概念。让读者在享受孤独与体悟生活后,找到自己独特的品味,从美中获得情感与力量。 目录 序言 生活美学的起点 【壹 食之美】 认识美的重要开始:吃 口中的滋味,美好的记忆 酸甜苦辣的丰美人生 料理一道生命的菜肴 【贰 衣之美】 身体与服装 创出独特的服装美学 珍惜美好物质 【叁 住之美】 把“房子”变成“家” 居住美学与人文品位 保存小镇文化 【肆 行之美】 合乎美学规则的“移动” 快感≠美感 快与慢平衡的生命 试读章节 认识美的重要开始:吃 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经常会发生一些漫不经心、容易忘掉的小事情。可能在你的人生当中,并不认为这些小事有多重要;若是做自我介绍通常也不会提起来。可是有时候朋友私下聚在一块,聊起自己生命里很多美好回忆的时候,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其中会有好多好多是跟吃东西有关的。 我好几次发现,在和最亲的朋友聚会,不是指在大庭广众、正经八百的毕业典礼、结婚典礼之类的谈话,而是大伙儿私密地吃完饭泡一杯茶或者喝一点小酒聊天的时候,大家会天南地北谈起在哪里吃到什么,哪里又吃了什么。我很惊讶的是怎么我跟大家一样,对一个地方的记忆常常是跟“吃”有关系的。有的朋友会觉得大庭广众下不太好意思谈这些事,似乎不登大雅之堂。我倒觉得今天谈生活美学,不需要谈些大雅之堂的事情,而该聊聊生活里点点滴滴的小事物。因为对这些小事物的重视和品味,会反映出真正的生活美学来。 比如说我会想到有些年我在中部教书,每个周末跟朋友或者学生一起开车回台北,如果没有太严重的塞车,车程两个小时到两个半小时,所以大概在中段刚好就是新竹。也刚好大家觉得开车一个多小时以后有一点累了,要找个休息的地方。但是我们不会特别想去高速公路旁边的交流站休息,因为交流站是蛮制式化的地方,贩卖的东西或建筑的空间都没有特色,那里也没有留存什么回忆。既然要休息,不如去做一件自己会特别想念、有意义的事,这时开车的朋友常常会说:“我们去新竹城隍庙!” 我想新竹城隍庙对很多朋友来说是有记忆的,那个地方不只是一个庙宇,也是著名古迹,与传统农业社会里很多人的生活有关,所以人们到那个地方去拜拜,求神问卜,抽签,这间庙宇真的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家也知道传统庙宇前面,大概都会有夜市,庙宇和夜市构成一种奇特而不可分割的关系。我想不只是新竹的城隍庙,很多的庙宇都是如此。 我成长于台北市大龙峒的庙宇前面,从小就知道要找最好吃的东西,大概就在庙宇的周遭,那里变成一个生活的重心;我相信是因为那里有传统、有历史,还是信仰的中心。我总觉得当心里有信仰、有历史感时,连吃的滋味都会不一样。 我从城隍庙庙口的吃来破题,大家也许觉得这是生活里不起眼的小事。可是我想要谈谈为什么庙口的东西特别好吃,为什么在那里摆摊贩的商家敢指着自家的贡丸自豪地说:“我做的跟别家是不一样的!”有时候你嫌贵,他就说:“你也可以去买别家的!因为我的贡丸是不一样的。”很多朋友知道我周末会经过新竹城隍庙,就拜托我带点贡丸,我问他们是不是觉得那贡丸和台北的不一样,他们就说:“我上班很忙没什么感觉,可是我的孩子说‘新竹的贡丸’的确好吃。”这答案让我很高兴,原因是那些孩子没有多大,可是已经知道“品味”,他们懂得同样的产品,品质却可能大不相同。 我觉得生活美学最重要的,是体会品质。 大家注意一下,现实生活当中最大的矛盾,是我们离开了农业社会,离开了手工业社会,食、衣、住、行里很多东西是大量量产而来,工厂里量产的东西很少会有“人的关心”在里面,因为它太快速了。我的意思并不是量产的东西就不可能讲究品质,可是在工业的初期因为重视量,往往就忽略了质,“质量”这两个字是矛盾的。 P30-33 序言 近几年在IC之音主持了一个叫作“美的沉思”的节目,其中谈生活美学的部分,由远流出版公司杨豫馨整理,编辑成这一册《天地有大美》[简体版再版时更名为《品味四讲》]。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庄子的句子,我很喜欢,常常引用,就移来做了书名。 庄子谈美,很少以艺术举例,反而是从大自然、从一般生活中去发现美。 庄子讲美学,最动人的一段是“庖丁解牛”。“庖丁”是肢解牛的屠夫,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屠宰的工作,杀猪解牛,血淋淋的,似乎一无美感可言。 可是“庖丁”认真专注,在肢解牛的动作中,使当时上层阶级的文惠君震动了。文惠君如果活在今天,大概是常常跑国家剧院国家音乐厅的“艺术爱好者”吧!某一天,他或许正看完了《歌剧魅影》,或听完了“柏林爱乐”的演奏,走回家去,刚好经过庖丁正在解牛的作坊,他没有匆匆走过,他停了一下,仔细观察庖丁的动作。他讶异极了!他发现庖丁在肢解牛时,干净利落,有极美好的动作,可以比美“桑林之舞”;肢解牛时,也有极美的声音,可以比美“咸池之乐”。用今天的话来说,文惠君竟然在屠宰场感觉到了比在国家剧院或音乐厅里更美,也更动人心魂的舞蹈与音乐。 因此,每次读完“庖丁解牛”,我都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钱到剧院或音乐厅? 如果我们不懂得在生活中感觉无所不在的美,三天两头跑剧院、音乐厅、画廊,也只是鄙俗的附庸风雅吧! “庖丁解牛”惊醒了文惠君艺术的假相,返回到生活现实,寻找真正的美。 庖丁其实是真正的艺术家,他告诉文惠君:刚开始到屠宰场,负责肢解牛的身体,他是用砍的、割的,弄得一手血淋淋,的确不美。 日复一日,经由一种专注,在工作中可以历练出一种美。他告诉我们:牛的关节,看起来盘根错节,其实可以理出头绪。因为专注,他逐渐看不见整只牛,他只专心在局部的骨节。 他说:骨节与骨节之间,有空隙,手中的刀刃,薄到没有厚度,因此“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 “游刃有余”,我们今天还在用的成语,正是来自庄子的这段故事。 “游刃有余”是生命有了挥洒的自由,“游刃有余”是自己的身体感觉到了空间的自由。 “游刃有佘”是使自己从许多牵绊与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原到纯粹的自我。 “游刃有余”正是美的最纯粹经验。 我们感觉不到美,做事就绑手绑脚。我们一旦感觉到美,做任何事,都可以游刃有余。 IC之音是为了新竹科技人设立的电台,也借着“美的沉思”这个节目,有机会可以和科学园区职场中的朋友认识。 我去过几家知名的企业,了解了科技人职场生活的辛苦。 他们可不可能也是一种现代的“庖丁”,在科技职场血淋淋的工作中厮杀竞争? 我如果要和这些朋友谈美,会不会太奢侈? 每星期一次,我怀着修行坐禅的心情,在电台的播音室讲“美的沉思”,我希望自己的语言,可以如同在屠宰场工作十九年后的庖丁的声音,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我们必定是自己先有了心灵的空间,才能有容纳他人的空间;我们必定是自己先感受到了美,才能把美与众人分享。 这一集的《天地有大美》便是多次广播的文字记录,里面谈到看来微不足道的“食、衣、住、行”,谈到再平凡不过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但是,离开“食、衣、住、行”这些平凡又琐碎的细节,生活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重心与中心。 美,或许不在剧院,不在音乐厅,不在画廊;美,就在我们生活中。 中国自古说“品味”,西方也有“Taste”一字,都说明“美”还是要回到“怎么吃”“怎么穿”“怎么住”“怎么行”的基本问题。 谢谢豫馨费心整理,也谢谢雅棠来我家配了许多生活中的图。我居所中随意放置的小物件,经他慧眼,仿佛也都有了各自存在的意义。 蒋勋 2005年11月10日 “关的沉思”获金钟奖次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